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十三章 白毦兵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第十三章 白毦兵

作者:坐看闲花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5:20 来源:笔趣阁

选好午宴菜式,我就让夏侯济下去操办了,自己则回到厅中,与赵云等人继续闲聊起来,而我也从中听到了不少要闻。

譬如赵云就和董允谈及到了一个《三国演义》里面没有,但是一些三国时期的史料都有记载的重要人物,那就是大汉征西将军陈到了。

陈到此人,史料甚少,到时记载其官位却不低,要知道,魏武帝曹操当年对自己的最大期望也就是“征西将军”这个职位了,就算曹操死后,也只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了“汉故征西将军曹侯”八个大字而已。

但是陈到此人的记载极少,《三国志》中并没有他的独传,只在《三国志·蜀书·杨戏传》中引用的《季汉辅臣赞》后附有陈到的记载,知陈到是豫州汝南人,很早就开始追随刘备,在刘禅继位初期,被任命为永安都督,又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陈到担任永安都督的时间是在建兴四年(即公元226年)。

只是后世各种三国类型的游戏、影视、动漫太多,大众熟悉的人物已经是使人审美疲劳,所以陈到、方悦等这些《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着墨甚少的人物,才逐渐被人发掘出来,演绎出各种各样的故事。

陈到是如此,其麾下的白毦兵就更是如此,虽然后世不少三国游戏或是设计三国兵种的游戏里面,都有白毦兵这个兵种作为蜀汉的终极兵种,但是其实历史上对白毦兵的记载却是几近于无,连参与过那些战争都没人说得清。

甚至因为名声不显,后世以讹传讹,竟然将白毦兵说成了“白耳兵”或是“白眊兵”了,要知道,“白耳兵”这个称谓还算可以,毕竟形似音同,但是“白眊兵”这个称谓就有点问题了。

因为“眊”这个字,虽然与“毦”有点形似,不过发音和字义却是完全不搭边的,“眊”字读“mao”,“毦”字读“er”,“毦”字的意思乃是“用鸟羽兽毛做的装饰品、毡类毛织品、用羽毛编织的衣服、草花”,实是一个中性字。

但是“眊”字的意思却是“眼睛看不清楚(引申为糊涂:眊聩就是眼昏耳聋、糊涂的意思)、失意、烦恼、年老”,基本上都是贬义的。

所以其实后世不少影视、游戏里面,将“白毦兵”的形象设定为头盔两边的耳朵上有一团白色棉花或是布团,那是相当不合理的,按照字义推测,“白毦兵”应该是一班用身上带有白色羽毛或兽毛编织的配饰的士卒。

至于为什么“白毦兵”有这么特殊的造型,按照《三国志》引注的《魏略》的说法,这却是与“白毦兵”的顶头上司刘备有关的。

《魏略》中记载“备性好结毦,时適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也就是说刘备有将一些兽毛织成物品的爱好,这可能与刘备早年时间“织席贩履”以糊口的职业习惯有关系。

而“白毦兵”其实是属于刘备的禁卫部队,一直充当刘备近卫的角色,故此可以推想,刘备制造了一些毛织品之后,有可能将这些东西送给自己的近卫军作为奖赏,久而久之,“白毦兵”这班士卒也会以此为荣,时常佩戴这些装饰了。

至于“白毦兵”的构成,后世有些研究者认为,主要有三种方向,一种是当年刘备在徐州收编的丹阳精兵,一种是当年马超投刘备之后其麾下的西凉铁骑(马超当年麾下的部队不少,投刘备之后,为了避嫌,解散不部分人员让刘备收编到麾下亦属正常。),还有一种就是益州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估计是与王平差不多同一地方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