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回到了清朝 > 第三章 家学

我回到了清朝 第三章 家学

作者:hanbingm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5:30 来源:笔趣阁

由于我周岁时候的出色表现,再加上我渐渐长大后预演愈烈的顽劣,我被望子成龙的父母严加管教吃了无数的苦。

终于在我虚岁八岁的时候我被家里的长辈正式的送入了家学,接受封建士大夫的教育。呜呼,孔老夫子我来了。

卯时三刻(大约6点钟)庆龄被会说话的公鸡准时叫醒。

教养太监张正心准时的在我耳边大喊大叫:“贝勒爷,醒醒,时辰不早了,该给王爷,福晋请安了。”当然这个老头的语气还是很恭敬的。

费尽全力睁开惺忪的双眼,瞪着眼前这张令人讨厌的老脸,如果真的可以以眼杀人的话,现在绝对可以杀了他。

一边在嬷嬷和小太监的伺候下,穿衣,由仆妇伺候着先洗脸后梳头一边对这个死太监发着脾气,“不是告诉过你,不管是叫我少爷,世子,公子的什么都行,就是不要叫我贝勒爷,我不爱听。”

张正心躬身打了一个千:“回贝勒爷的话,王爷,福晋吩咐,一切务必按照祖宗的规矩来办,奴才不敢违背祖制。”

庆龄抬手作色道:“好你个死太监,就会拿我父母来压我,你以为我不敢收拾你,看我不好好的打你一顿。”话虽然如此,却不敢真的动手。

张正心是母亲特意给我挑选的教养太监,自从我懂事以来,无论坐立行走,起居饮食,礼节问答都归这个老家伙管,虽然名义上和他是主仆,可以责骂处罚他,可是实际上因为自己的顽劣,生怕自己学坏的母亲命令张正心严加管教,随时向他汇报。这老家伙反而像是我的主子,我这个贝勒爷还得时不时的巴解他,以求得消灾解难,不被父母责骂。

奶嬷嬷张佳氏一边给我梳头,一边喂我吃由仆妇送上的冰糖莲子羹,笑道:“哥儿,不要跟张首领怄气了,今天是哥儿上学的好日子,要高高兴兴的,取个好彩头。”喝了两羹匙,挥手撤下。收拾整齐,八时正由嬷嬷领着我去给家里的大人们请安。小孩们前来请安。一般总是女孩在前,男孩在后。女孩在十岁以前同男孩一样依次请跪安。请安时,只按辈分称呼一声即可。

安福堂是我家关防院内第一座正殿(即内宅的大厅)。是太福晋(我的祖母)的住处,也是阖府最尊贵的地方。这七间正殿,富丽堂皇,装饰陈设与故宫博物院的西六宫不相上下。来到我奶奶的门口,条帘子,推门,一个健步窜进门内,打了一个漂亮的千,嗓音清亮,高声笑道:“各位格格、奶奶们吉祥?庆龄给主子们请安啦!”

顿时略现沉闷的套间里热烈起来。我的大姑姑笑骂道:“好,你个小猴儿,就你花样多,连请安也不安分。”

我母亲气道:“龄儿,不得胡闹,”

白发苍苍的奶奶一脸的欢喜,说:“福晋,也别太严厉了,龄儿还是一个不满八岁的小孩,你看别人家的那几个贝勒,世子,有几个赶上我们家的?也要让他欢笑欢笑,宽严相济,才是正途。来快到奶奶这里来,让我好好的瞧瞧。”

母亲回到“是,老太太教训的是”

我办了一个鬼脸,一头扎进奶奶的怀里,不停的撒娇撒痴。逗得奶奶开心无比。

我的几个同父异母的姐妹,心荷、雨荷、瑜荷都十分的嫉妒,

妹妹雨荷嗔道:“奶奶偏心,只疼哥哥一个!”

满心欢喜的祖母笑道:“哪有偏心,我可是对你们姐妹一般看待,不过对于你的哥哥,自然要高看一眼,他毕竟是我的长子长孙,我们

睿亲王府‘千顷地一颗苗’自然金贵些,再说了这八大王府甚至这旗人的小一辈里赶的上我们长龄的还不多。”

那是自然,由于上天的厚爱,我不但长像英俊,活泼可爱,而且智慧非凡。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无论是读书,写字,背诗,样样皆通,甚至连父亲教的一点点的古文也解释的头头是道。有小神童的美誉(当然了,以前就学过,表现的不好才怪那),嘴巴又甜,自然受到大家的喜欢。

请安完毕,吃过早餐。我在张正心的引导下到家学去拜见师傅。

家学与私塾有许多不同之处。私塾的先生多为不第秀才,所谓“冬烘先生”是也。家学是北京的王公贵族,大户人家所办,钱财充足,待遇优厚,先生则多系知名人士或会试落选的举人,应说都有真才实学。旧北京私整塾馆一般都设在先生的家里,很象当年那些销售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的连家店铺。家学则不然,是先生按时到学馆为学生授课。换句话说,私塾是学生去上学,家塾是先生来上班。王府聘请的先生每天按时“上班”,而且要比学生早到十分钟。从来不曾有过先生晚于学生到馆的现象。

我家的家学在‘桐荫堂’是一个单独的小院,因为有一棵高大的梧桐而得名。

入堂内,张正心对师傅拱手道:“刘先生,我家王爷向您问安,

这是我们小贝勒爷,王妃吩咐,自幼顽劣,一定要严加管教,切记切记。”

刘先生道:“不敢,学生一定尽心,请王爷福晋放心。”

在张正心得摆弄下,我依旧先向孔子牌位作揖,继向先生作揖,敬茶一碗,先生勉励几句,拜师完毕。

今天是开学,作揖之后,专在学馆侍候的仆人,已经在孔子牌位之前的香案上,摆上四盘苹果,四盘“如意饽饽”,然后焚香,先是刘先生,后学生依次行礼如仪。祭过孔子,再向先生拜年,花费不少时间。我都跟着照做了。待到师生都坐定后,再说些寒暄套活,大学生们将所留“窗课”,呈奉先生。开学日,不上“新书”,不背旧课,午间备有酒菜,供师生共敬午餐。餐桌上不大的功夫,我就和这些同窗混熟了。既有诺民,诺敏,这些同龄的以前旧相识,又有庄敬,端成这些12、3岁得大孩子。饭后便放学,所以管开学这天,叫做“应卯”。

次日,新学年正式授课。刘先生全名刘禹之,三十多岁,湖南人,可以算是饱学名士,在江南十分有名,因为这一次的科举没有中,没有回家,准备来年再考,所以应聘在我家做教书先生。

最难得的是刘先生并不古板,十分的随和风趣,在正课之余,常讲一些风土人情给我们听。所以上学也没有那么的讨厌.

大孩子们主要读的是《大学》、《论语》《中庸》之类的四书,只是背书,解释。我的功课要轻的多。主要是背一些简单的启蒙书籍,描大字,以及一些简单的对字,联句,如什么‘蓝天’对‘白云’;‘小草’对‘大树’之类的。当然除了描字以外,其余的对于我是十分的简单,我甚至无聊的听老师给高年纪的学生讲四书,也没有什么难的,不过就是背四本书,然后用白话讲解这四本破书,不过一年多我都能倒背如流了(没办法,记忆力好啊,过目不忘)。起先,刘先生对我颇为冷淡和客气,有文人的傲气吗,直到有一次因为我的笨蛋表哥端成,解释中庸不通被老师打了手板,我实在是忍不住了,亮了亮我的本事。不过是把四书背了一遍,而且,四书注释也没有能够难道我。从此刘禹之先生对我另眼看待,亲热的不的了,准许我在完成课业的时候,可以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这样我才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作为一个十岁的清朝乾隆年间的小孩,没有电视,没有漫画,没有游戏机,没有游乐场所。高级玩具没有一件,适合小孩顽的只有放风筝,不过天天放也会烦。虽然没有现代社会这样五光十色,但是也有不少十分有趣的娱乐活动。

骑马,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是没有什么机会骑马的,除非是专业的赛马骑手,或者是有大笔财产的有钱悠闲阶级。清朝以骑射起家,所以对于子弟的骑射教育十分的重视,普通旗人七岁时候就当兵、带刀吃俸禄,作为王爷的世子,虽然不必当兵但是一定要学习骑马,射箭。

此时,清朝入关已经100多年,天下太平,王公贵族们享受惯了,对骑马再也没有兴趣,所以年轻的旗人贵族大都只是敷衍了事。

我对骑马可是有十二分的兴趣,试想,骑一匹高大的骏马,驰骋在春日的阳光里,欣赏两旁的绿树红花,田园房舍,温暖的春风吹在你的脸上,好像情人的目光,多么美。所以我抓住这千宰难逢的机会,骑马,是早也骑、晚也骑,天天乐此不疲,弄得教我骑马的侍卫都说小王爷将来是要领兵打仗的,你看这骑术是多么的好。

射箭,严格说来也是一项优雅的贵族运动,要不你看在奥运会上,那一个个身穿白衣,腰配长箭的美丽女子,安静的凝神开弓,手指一松,流星一样的长箭正中红心,多美。不过清朝射箭可是没有那么浪漫了。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武举考试中就有箭术,步射十中四合格,骑射十中二合格。特别优秀的甚至可以凭此作官。靶子离箭手200步,约150米,而且真的有人能够做到百步穿杨。教我射箭的几个侍卫差不多都有这样的本事。每天放学无事,我就拿着特制的小弓,射那离的很近的靶子,大约20米,看着插在红心的箭,听着射中靶子的澎、澎声,就是一个字,‘爽’那。

既然,骑术精湛,箭法也不错,不用实在是可惜,所以在我初步出师后,就随着大人们去四处的射猎。这在没有引进现代体育运动之前可能是中国古代贵族们最喜欢,或者说是最常见的体育活动。第一次参加木兰围猎,一碧如洗的蓝天下,无边无无际的大草原,放出猎狗驱赶猎物,苍鹰在天上盘旋,成群的黄羊矫捷的在草原上飞奔,骑马在后面狂追,开弓如满月,左一下,右一下,虽然没有一箭射中,但是我一下子爱上了这项运动。在我以后的生涯里,乐此不疲,正是“左擎苍,右牵黄,老父聊发少年狂”,一项能让老头都热血沸腾的活动怎么不让人喜欢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