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回到了清朝 > 第十八章 (15)

我回到了清朝 第十八章 (15)

作者:hanbingm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5:30 来源:笔趣阁

第十八章(15)

清朝的六部官署以及其余的重要衙门大都云集于大清门左右

东边是宗人府、吏部、户部、礼部,而兵部、工部、鸿胪寺、太医院在后边。翰林院则是又向东再向北,理藩院则是向南。

西边为鸾仪卫、太常寺、都察院、刑部、大理寺,而通政一司则又在西长安门外,再向北。阙西边前一列,在明朝的时候是五军都督府,到了今天都已经废除了,光有五军都督府的名称,实际上早就变成民居了。

相比起户部的富丽堂皇,兵部的排场就小的多了,怪不得被列为六部之末呢。要知道清朝的制度,户部为六部之首,向来户部的尚书都位列大学士,入军机处,是实际上的宰相。可见清朝对户部的重视。而仅次于户部的是吏部和刑部,要知道吏治是关系国家前途的大事,一项政策,由清廉能干的官员去执行,还是由**愚蠢的人来干的效果可是很不同的。前一种人能够把坏的政策变成富国利民的好事,再不济也不会害民。而后一种人能够将英明正确的决策变成害人的工具,甚至往往借助变法改革的名义*,导致天下大乱。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就是如此,因为用人不当,本来是富国强兵的好政策变成了疟民害民的苛政,导致天怒人怨,最后失败了。而清朝的几个皇帝都有危急感,特别注重吸取前朝的教训,对吏治看的很重,所以吏部的地位在清朝一直都很高。

至于刑部,掌管国家的刑罚,一言就可决定人的生死,最是严肃不过,乾隆特别重视,所以刘罗锅-刘庸和他的老爹都是从刑部起家,最后做到了宰相的,由此可见它的重要。

至于礼部和工部,一个需要遵从儒家的教义,收买天下士子之心,一个掌管天下的工程建设,器械制造,奥秘难懂,也十分重要。

反而是兵部,不过是掌握天下的兵马训练,军官的考绩,而全国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八旗并不在它的管辖之列,虽然名义上也归它管理,实际上是直接归皇帝管辖,由内务府,和领侍卫内大臣直接操控。加上升平日久,很少战事,最近更是不重要了,所以就是六部之么。连官衙都有一点破败的样子,根本不像现代的国防部那么高大巍峨,位高权重。

其实前期的文字工作已经作的差不多了,所差的就是,主管的兵部给事中的大印而已。而经办人张正心早已经打好招呼了,我所需要的就是走走过场而已,之所以亲自前来,大部分还是想开一开眼,看一下这古代的国防部是什么样子。结果是一副寒酸样,连我的王府都赶不上,不由的大失所望。

再加上,兵部的官员们看了我的仆人递上的手折,知道了这位来客是睿王府的世子,自己的顶头上司,嘉庆眼里的红人,长龄小王爷,那还不是着力的巴解。要知道这位小王爷可不是一般人,不但家世好,门子硬,现在还有一个好去处,要到军前效力了。以大家的想法,朝廷哪能让地位这么尊崇的人真的去冲锋陷阵?不过是到军前谋个资历出身,过个三两年,冒充几个军功,很快就会飞黄腾达的,说不定还会是自己的上司呢,那能不着力的巴解?

可是,我喝着他们孝敬的好茶,看着那一张张媚笑着巴解的脸,就是忍不住的厌烦,执掌一个大国的国防部,统管国家的军事的就是这样的人?问起兵法,军事来半通不通,还不时的需要胥吏来补充提醒。拍马屁到都是一把好手,可是光拍马屁不能打胜仗啊,也不知道朝廷养着这些人都干什么。

看的倒了胃口,不耐烦的命令他们赶快把小爷的关文准备好,我还有事呢!急着回家筹备婚礼呢!那里有闲工夫和你们在这里磕牙!

结果,一个员外郎陪着笑脸答道:“世子爷,您还是少安毋躁,关文都办好了,就差咱们掌印的堂官的大印的了,等他老人家处理了皇上的圣旨,立刻就给你办!”这也是一个在官场上混的时间久了的,看我一脸的不耐烦,建议道:“世子爷,您要是看着我们这些老家伙气闷,也不要紧,出去走走,透透气,这兵部官衙虽然破败,可是大的很,也有不少可看的地方!等我们的堂官回来,下官们立刻就给您办好关文,绝对不会耽误了你的好事。”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建议,谢绝了他们陪同游览的建议,哼,本小王爷有手有脚,青春年少,让你们这一帮子老头陪着干什么?难道这破败的官衙有这么大,竟然能让我这聪明的小王爷迷路?真是笑话。

训完了这帮人,我一个人乐得逍遥,逛兵部去了。

结果才知道,虽然人家的本事可能不怎么样,可是心地还是不坏的,本小王爷真的迷路了!都怪这设计兵部建筑的人,可能是为了保持兵部里的各个司局的平衡吧,所有的官署都是一个模式,而这个时候的人还没有在办公室门口挂牌子的嗜好,结果就是,我左转右转,最后也不知道到了那里,不管了,反正是在兵部里,眼前的景致还好,小小的园子,几种灌木都十分茂密,纷纷抽出嫩绿的枝桠,可以想见,用不了几天就是芳草菲菲了。还是先休息一下,等我休息好了。大不了,随便抓一个人,让他带路,到时候,我的关文也就办好了。

正在石凳子上逍遥,却听见两个人的声音,一边谈论,一边向这边过来,本来我是不在意的,可是这二位大概和我一样是走累了,进得园来,坐在另一张凳子上,继续的高谈阔论,只是偶而的瞄我一眼,根本没有把我这衣饰华贵的少年显贵看在眼里。

只听其中一个人说道:“现在兵部的制度沿用明朝的旧例,可是沧海百年,早已经不适用了!”

这到引起了我的兴趣。要知道,清朝入关后,大体还是沿袭了明朝的制度,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在六部里又加上了满汉之分这个怪胎而已。

六部官皆添满缺而仍汉名。司官最早叫理事官,后来改为郎中、员外郎,只有宗人府没有改。

六部实缺官则有尚书、侍郎、郎中(也叫给事中)、员外郎、主事、司务,满汉都是一样。又有堂主事,七**品笔帖式,这些官职只授给满人。小京官,只用汉人,这些都是在吏部正式任命的,登记在册,吃俸禄,是朝廷的正式官员。除此之外,六部还有任事之员,刚开始并不是官员。因为每个部里面还分成若干司,各个司设有掌印,帮印,主稿,帮主稿。又或者有掌印上行走,帮掌印上行走,主稿上行走,帮主稿上行走,名目虽然繁多,可是真正作主,有权力的还是掌印、主稿。吏、刑部有汉人的掌印,而其余的各部掌印的都是满人,而且并不限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高级官员,就是满人堂主事也有任职掌印的。,也不限定身份,也有的司是候补人员掌司印钥的。全部以堂官意思办理军务。

而在掌印以下有管股司员、有当月司员、由最初到各部任职的官员担当。

各部有档房,是一部最关键的部分。一般以司员为总办。任职帮办的有堂主事,也有笔帖式。而笔帖式因为职责的不同又分为:委署主事,掌稿,缮折,牌子等等。本来清朝设立满人笔贴式的目的是让他们熟悉公文,执掌印鉴,处理具体的事物,从而达到锻炼能力,熟悉军事的目的。这些笔贴式一来是司员的预备人才,二来也可以起到监视那些具体办事的,有能力可是没有地位的汉人胥吏的目的,消弱那些汉人胥吏的权利。

所以,表现优异的满人笔贴式、堂主事升迁的很快,一般考绩列一等的人,用不了三年就会升至员外、郎中,从而掌握一司的大权。

虽然订立这个制度的人用心良苦,为满人谋求了最大的利益,可是无奈何,这些满人根本不争气,导致了弊端丛生。那些堂官、笔贴式认为自己的官职太小,根本看不到眼里,整天想得不是熟悉政务,而是怎么投机钻营,往上爬。更有的人自甘堕落,连投机钻营也懒的干,整天就是无所事事,喝酒听曲。什么都干就是不干公事,所以到最后真正有权利的还是那些汉人胥吏。

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旦有什么公事,堂官就把它交给司员,而那些司员也不傻,反正也是不懂,全都委派给书吏、师爷了。而那些好的书吏、师爷就检阅成案,按照以前的办法交给司员,司员甚至连改都不改就交给堂上,堂上大概十之**也不反对,因为不懂啊!而那些驳回的,也是为了掩人耳目,免得让人看出破绽来。只要稍微改动,再呈送上去,就能通过。

所以,一般要是需要走什么后门,有经验的人都找胥吏、师爷、保证又稳妥又省钱。这里面的窍门都是老张告诉我的,他办这个都办出经验来了。

只听那个人慷慨激昂的分析六部的弊端,说:“六部之重,堂官也,然堂官久于其部者,能有几人?即久于其部,而能于此部成案,条举历历者,更有几人?下及司员,莫不如是,而祖孙父子,世代相传者,惟吏胥耳。虽有三年退卯之制,而彼屡更其名,无从稽也。或退卯而依然逗留。所更者,非其子侄即其弟子也。无怪乎长安吏胥之门如市,而富越公卿也。微员中,似无足重轻而关系极重者,莫如笔帖式与县令。笔帖式一官,堂官不甚介怀,司官亦羞与为伍,彼亦自侪于书吏、舆亻台之列。然而三年大计,保列一等,不数年题郎官,掌印钥矣。又不数年,外任监司、太守矣。其为笔帖式也,绝无培植之方。及其外任也,欲收桑榆之效。岂一人之身,贱则愚而贵忽智乎?至于州县,亦七品官耳。而人民寄焉,土地寄焉。外省自督抚至道府,虽曰临民,特空言耳。其亲民者,惟县令。县令得人则治,失人则乱,关系如此其巨。然朝廷视为不甚爱惜之官,以捐纳取之。小夫贩竖,无不可得。及一得之,视为利薮,必偿所愿而去,更不问所司之事。无怪闾阎困苦,盗贼横行也。是以昔陆清献公力请停止捐纳,而宝竹坡侍郎有考试笔帖式之请,惜皆未行而罢。”

这个人倒是清醒的很,他的意思很清楚,就是指出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吏治问题。套用后来的顺口溜就是:“上面的政策很好,下面的对策好狠!”

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弊端,就是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中央就是六七**品的各部堂主事,笔贴式;在地方就是知府,县令,贪婪昏庸,为所欲为,无能暴虐,既没有本事,还喜欢贪污**,为了达到发财、保住官位的目的,不得已依靠地方上的黑恶势力,也就是他刚才所说的什么‘长安吏胥之门庭若市,而富比王侯了‘。

以这位先生的道德操守而言,胥吏的地位也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黑社会,流氓之流了,比喻虽然不大恰当,可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反正不是什么好人,所以就是黑上加黑,恶上加恶,最后就是恶性循环了。后果很严重的,会导致天下大乱的,所以他才这么的忧心。

听了他的见解,我很好奇,这个人的见识不错啊!兵部里这样的人可是不多,见识一下。

仔细观瞧:消瘦的身材,凤眼白面,黝黑的长髯胸前飘扬,风采翩然,十分的好看,看起来也就是三十出头的样子,十分年轻。身上穿着白鹇补子的朝服,八蟒五爪,戴着蓝宝石的顶子,上衔水晶。一看就是五品的京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也就是各部院的郎中、给事中之类的官职。

遇到这么明白的人可不容易,本来想结交一下的。可是都怪那个该死的堂官,摆的什么架子,害的本小王爷等了这么长的时间,茶水喝的多了一点,哎呀!内急.....!

更可恨的是兵部这么大,而小王爷对这里又不熟,匆忙之间上那里找茅厕去?

不过咱可不是那么迂腐的人!大活人还能让尿给憋死?

我可是在一个好地方,要不,你以为我花了那么大的篇幅描绘园子里的灌木是干什么的?

飞快的躲到灌木的后面,解衣宽带,沙沙作响,顿时整个人都轻松了!

我最恨的就是有人是道学先生。这不,别人爽快他也来干涉。那位老兄在我方便的时候就已经到了我的身后。还好,他还算是有点公德,知道我急,等我方便完了才提出他的看法。

干咳一声,道:“年轻人,此事甚为不雅,往后且么如此,要知道此事‘须避三光。’”语气老气横秋,一副教训后辈的模样。听了这样的话我就不爽,打扰别人方便也就罢了,还要装出一副德高望重的样子,你以为你是谁啊!你的年纪也不大吗!

说到狡辩我可不差,尽量表现的轻松,施施然的整理衣服,然后转身,恭敬的表示,“是,不过俺没文化,不知道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说的三光是什么,您还是教教俺吧!”

秀才遇到粗人,那还能说什么?这位大人哭笑不得,没有想到这位看起来一表人才,可是教养这么差,还是一个没文化的。可是本着教化世人的崇高目的,他还是心平气和的解释:“所谓的‘三光’指的就是,日、月、星,这个你总知道吧?就是天上发光的那些东西!”

呵呵,这位大人还真的把俺当成傻子了,解释的这么浅显易懂。

我立刻配合的作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道:“原来三光是这玩意啊!就是天上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啊!”

大人这才高兴了,赞赏的表示孺子可教。

可是我立刻反问道:“敢问先生,天上视吾辈人,有如何大?”

大人更高兴了,原来不是傻子吗?还知道举一反三。

笑道:“不过犹人之视蚂蚁耳。”

那不就结了!我晒道:“大人曾见蚂蚁小遗乎?”还加上一句,“要是大人见过,可一定要告诉学生啊!蚂蚁小便是不是也要叉开腿!”

结果就是,另一位看热闹的大人,再也忍不住了,捧着肚子^_^大笑。就差一点在地上打滚了,最后实在是受不了了,一边狂笑,一边飞奔而去。

得意洋洋,和我斗,也不打听打听我是什么人!斗嘴什么时候输过!

可是我高兴的太早了,这位是一个真道学,榆木脑袋,一肚子的道理。

等我得意够了,大人微微一笑(涵养真好)道:“昔人登泰山诗有‘俯视齐州九点烟’之句,夫九州只‘九点烟’,又安能见人?第君子戒慎所不睹,恐惧所不闻,当无时无刻不将以敬耳。”

人家的意思很明白,别说是天上了,就是在泰山上向下看,九州不过都是一点烟尘,何况是人?可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要谨慎,严紧,所严守的不过是自己的操守,可不是害怕什么神明的惩罚。

我又不是真的目不识丁,那里能不明白?碰到这样的真儒家,我也只有干瞪眼的份。默然无语中。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缓过神来,而那位一肚子道理的大人早就不见了。

颇为不高兴,什么时候让人这么教训过!回去一定要找人问问他到底是谁,以后有机会再找回来!

气乎乎的往回走,这次怪了!我很顺利的来到前院,那些官员连忙一脸巴解的来拍马屁。

不过现在小爷的心情不好,只是问:“我的公文准备好了吗?赶快拿出来,我饿了!要回家吃饭,这个地方有一股子酸味,我可不愿意在这里待的时间长了。”

可是这几位老哥一脸为难的解释,虽然关文已经办好了,可是主事的给事中要见您一见!有事情要和您商量,您看?

我现在也清醒了,看他们的意思,听语气,虽然说的婉转,可是分明是那位给事中大人要教育我两句,可不是和我商量。

这有什么难的,我撇撇嘴,看在这几个人还算是殷勤的份上,就不难为他们了,我见见这位大人就是了。

答应了众人,我一脸不耐烦的到另一个院子里会见那位要教训我的人。等到进到屋里,抬头一看,原来是他啊,我说谁有这么大的胆子,不就是刚才那位教育我的大人吗?!此刻正一本正经的坐在案几后面,全神贯注的批改公文,看着十分认真的样子。

好大一会,他才发现我进来,大概也是没有想到刚才那无赖的小子竟然是一位小王爷吧,也有一点惊讶,不过很快就镇定下来。

对我说道:“世子,陛下的旨意我也看了,具体的公文也是我草拟的,想必你已经知道了,我认为让世子这么年轻就执掌一军,杀伐争战甚为不妥,虽然古来就有名将天授之说。不过那毕竟是一家之言,现实中的将领无不是一步步累计战功得来。所以我认为轻率得就将世子的闲散旗人没有经过训练就吃和精锐的八旗一样的俸禄有点不公平。所以就奏请重议,这才改为食用绿营俸禄,待有战功后,再和八旗相同!”

妈的,听来听去就是这个老小子多管闲事,克扣了我的钱!

我不高兴了,说道:“哼,多管闲事,不就是几千两吗?我还没有看在眼里,可是答应给我的火器,大炮,你不是也要克扣吧?要是真的这也不许,那干脆你去打仗得了,看看是你的毛笔能把敌人扎死,还是你多管闲事能让敌人烦死!”

可是这位根本不在乎这个,一本正经的答道:“世子此言差矣,国有国法,虽然尊贵如世子也当遵从!所以世子的4佐领只能领取绿营的俸禄。我身为大清的官员,从来都是就事论事,器械方面从不徇私,更不会从中作梗,世子放心,我定会一体公心,火枪、火炮断断不会缺少!”

既然人家表现的这么大公无私。我还能说什么,悻悻的接过公文,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写到。

不看也就罢了,看了气的我七窍生烟!只见公文上面清清楚楚的写着,

兹任命,和硕睿亲王世子长龄编练一营,用以护卫皇家青菜。称为护菜丁,简称为菜丁。下辖四佐领,甲马自备,饷银自兵部领取.......!后面的就是具体怎么领取饷银,可以选择那些火炮,出了问题找谁解决之类。都是例行公事。没有什么奇怪。

之所以这么让我生气,是因为给我的第一只军队起的名字太烂了!不管是什么威武军,扬威军什么的,虽然俗气了点,好歹听着还算是威风!可是这什么护菜丁,简称菜丁!算是怎么回事?菜丁,菜丁,听着就让人泄气,干脆叫菜鸟得了!

我一生气,伸手薅住这位大人的前胸,怒吼:“又是你这个多管闲事的!看你起了一个什么破名字!菜丁,菜丁!这么难听!这不是故意和我作对吗!说!你究竟叫什么名字!告诉我,看我怎么收拾你!”

可是这位大人端方严谨,根本不吃我这一套,干脆的一伸手,给了我一下(当然是轻轻的了,再说了,就是用全力,他那点书生的力气对我也没有什么用),示意我放尊重些。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他有一点畏惧,大概是尊重他吧。我顺从的放开手,可还是死死的盯着他,看他怎么解释。

这位大人先是整理了一番衣着,然后正容道:“世子容禀,这护菜丁的名称是依照兵部的章程来的,绝对不是针对世子!其实这护菜丁并不是首创,世子可以查一下典籍。看看护卫圆明园的旗兵都是怎么称谓。”

他一提醒我就明白了,圆明园的兵丁就叫护圆丁,也叫护园兵,可不是和我的菜丁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这口气怎么能够咽下去。

最后怒道:“好,你好,告诉我,你的名字,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你!”

可是这位老哥根本一点都不在乎,连场面话都不多说,冷冷的道:“王鼎!”那意思,很明白。你有本事尽管放马过来吧,我不怕你!

哼,不就是王鼎吗?只要知道了名字,还怕你跑了不成?我气乎乎的拿了公文,头也不回的走了!搞的兵部的其他老爷们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得罪这位小爷了。

其实我是气糊涂了,完全对王鼎这个名字没有放应。要是在平常,我听到这个名字一定会着力巴解的!因为,这个王鼎就是我所倾慕的红颜--王沅湘小姐的老爸!

等我出了兵部,就反应过来了,啊!老天,你这是故意耍我的吧!不是说这个王鼎老头是什么翰林院的吗?怎么忽然到兵部当差了?还好死不死的故意和我作对!抓到我随地小便?最过分,最不可原谅的就是,这个老头,怎么这么年轻啊!看起来最多就是三十岁,说是王沅湘的老哥都有人相信(有人偷笑,要是老头不漂亮,你会看上人家的女儿吗?这是遗传,懂吗?古代人不知道,小王爷你也不明白,那就太过分了)!这不是存心害我吗?

神仙那!救救我吧!我到底该怎么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