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帝国之召唤武将系统 > 第四百七十一章 荀彧荐人(二合一)

荀彧看着帛书上的官制,思考着一个问题,谁可为刑部尚书。

刑部、大理寺还有都察院这三司能够互相牵制,对比三公九卿制能够有效减少司法掌管的独断专横,甚至冤假错案。

但谁担任着刑部尚书就成了一个问题,刑部尚书为人必须强硬,而且颇识法律,执法严格,方能成事。

主公的想法是挺好的,但是人手不足啊!

尤其是担任要职的重臣!

刘德其实也在思考这个问题,首辅一职就是陈朔的,但陈朔身体老迈,担任一州别驾都已经力不从心,一国首辅(丞相)显然更会吃力,刘德之所以任命陈朔为首辅,一是陈朔资历足够,没人敢说闲话,二来也是对陈朔辅佐自己祖父在辅佐自己的嘉奖。

当然,任命陈朔为首辅之后,就必须为陈朔选择继承人了。

这个人,也只能是荀彧。

吏部俗称天官,掌握的是汉国中下级官吏的任免权,甚至吏部尚书如果强横一些的话,内阁次辅的命令都可以顶回去,所以吏部尚书的人选必须慎重一些!

刘德准备任命荀彧为次辅兼任吏部尚书,荀彧忠心耿耿,而自己正值壮年,也不怕荀彧权重尾大不掉,等到以后人才充盈,在重新任命吏部尚书即可。

而户部方面,糜竺一直掌管着燕州钱粮,虽然能力比起其他人来说要弱上一些,但是术业有专攻,糜竺担任户部尚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工部尚书则有徐光启担任,虽然一下子将徐光启升为高位,但徐光启有屯田之功,又担任汉公府主簿很长一段时间,将府中上下各事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徐光启善于发明,担任工部尚书最为合适。

而在礼部方面刘德陷入了难题,自己麾下并没有合适的人选,高颎倒是比较合适,但礼部位置清贵,高颎能力过人,只担任一个礼部尚书实在是大材小用,更何况自己将礼部最重要的科举考试还有全国学校事务剥夺从礼部剥夺了,礼部除了清贵也就不剩下什么了。

所以礼部尚书先等一等,和群臣商议一番,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而高颎精明能干、知兵事,所以刘德决定将高颎任命为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只能由文官来担任,如果兵部尚书都是由武官担任,武将又掌兵又管后勤,这是刘德绝对不允许发生的事情。

而兵部尚书对于各大军主将掌管军队也没有插手的权利,尤其是兵部没有对军官任免的权利,这也让兵部的权利大幅度缩水。

这也是刘德故意为之,文武并立,决不能形成以文制武或是以武制文,君主必须要大权独揽,而且刘德还设立了尚书台,这也是内外制衡,消减内阁首辅的权利。

虽然朱元璋同志废除了丞相之职,但实际上有明一朝,有不少首辅大臣的权利比丞相还要大,比如:张居正。

刑部尚书也需要一名酷吏,但刘德华夏并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所以刑部尚书的人选暂且搁置。

【国子监】掌教育,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在刘德看来,自己的底子太薄,如果想要有所作为,甚至为以后统一全国做准备,对教育的管理是重中之重。

刘德准备任命百里奚为国子监祭酒。

调戏志才前来北平担任【翰林院】的翰林祭酒,翰林院也就相当于大汉的北大清华,只有考上科举才能进入翰林院,相当于培养储备干部。经过一两年的培养,再外放或者在京为官。

【讲武堂】乃是最高军事学府,相当于中央军校,虽然只有一个大体框架,但既然提出来,刘德就准备将它做好,刘德准备自己亲自担任祭酒,以表示对讲武堂的重视,当然具体管理是交给副手,也就是讲武堂丞、主簿。

刘德决定任命章天朗为讲武堂丞,担任自己的副手。

章天朗的资历摆在那里,能力也颇为不俗,而且章天朗行军打仗,较为稳扎稳打,这种风格比较适合教育子弟,而如同霍去病这种疾如风的大将,规规矩矩的打仗对于他来说反而是种束缚,谁叫霍去病是天才呢!

【尚书台】掌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尚书令的设立一方面是减轻君主的压力,另一方面刘德也怕后代无能被外朝架空,所以便设立尚书令,制衡外朝。

在原时空荀彧曾担任尚书令数十年,处理军国事务,可见尚书令权柄之重,刘德决定任命简雍为尚书令之职。

好吧,简雍的性格还有能力可能都不太足够,但谁叫他是刘德最为信任之人,而且现在也没有太好的人选,就让简雍先担任尚书令吧!

【太医院】掌全国医院,并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医师,建立医院,安道全为太医院院使,华佗为院判(副使)。

【詹事府】、【宗人府】不算太着急,刘德现在并不着急立世子,而宗人府等到刘德与自己家族中人接触在行设立。

【郎中令】(上章光禄勋改为郎中令),汉武帝时期改名光禄勋,郎中令的职责便是掌管宫殿警卫。

主要是招收将领子嗣、烈士子嗣,还有从民间选拔良家子弟,以作为护卫,轮流当值,充当守卫门户,而刘德设立郎中令也有拉拢培养将领的意思,或者说就近掌握一支兵马。

除了武官,还有文职郎官,主要职责便是备顾问及差遣,随侍左右。

因为郎官跟随君主左右,所以稍显尊贵。

但郎中令该由谁来担任呢?

刘德随后想了想,暂定燕南。

【太仆寺】掌皇帝的舆马和全国马政,也是权责颇重的职务,刘德手中也没有太好的人选只能待定。

【都察院】设置左右都御史,刘德将崔佑召回北平,担任左都御史一职,右都御史暂缺。

在任命程昱为大理寺卿,掌管【大理寺】。

刘德看向群臣,询问道:“大汉官制依此执行,诸位可认为有不妥之处?”

“主公英明神武!臣等无异议!”

众臣讨论许久,也只提出来一些小异议,刘德一一解答,随后众臣才深深拜服。

刘德这才对众臣继续道:“大善,那接下来咱们继续讨论军制改革!”

“我决定设立五军都督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设大都督为都督府之首,掌握全**队,本公亲领大都督一职,下设前后左右中五都督为辅,全国设立十六卫巩固边防,枕戈以待,厉兵秣马,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

刘德朗声道:“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骁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千牛卫、左右羽林卫、左右虎贲卫,此乃野战军,归五军都督府统领。全国各县设县兵,各郡设郡兵,归兵部与地方政府双重管辖。”

“军队设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二伍为一什,设什长;十什为一伯,设伯长(100人);五伯为一曲,设都尉(500人);二曲为一部,设校尉(1000人);二部为一营,设偏将军(000人);五营为一军,设杂号将军(10000人);三军为一卫,设大将军(0000人),共计征募四十八万兵马,全国分成五大战区,分别有五大都督统领。根据战事各军各营会有增减,以大都督府令为主。”

“左军都督下辖左右骁卫,左威卫,镇守东禹、乐阳,代城。防备北胡、林胡、沿海匪盗。”

“右军都督下辖左右武卫、右威卫,镇守长歌、北原、西集。防备滦州、羌族、林胡,并做好战争准备。”

“前军都督下辖左右卫,镇守云县、新兴。防备林胡,做好战争准备。”

“后军都督下辖左右虎贲卫,镇守平古、渤海,防备滦州、儋州,并做好战争准备。”

“中军都督下辖左右金吾卫、左右千牛卫,驻守北平。左右金吾卫分管北平四城门,左右千牛卫分管北平内城门。”

“左羽林卫归郎中令统领,宿卫汉公府、皇宫。右羽林卫归禁军统领管辖,掌武库、内城巡视、汉公府。”

刘德说罢,对众臣道:“尔等可有疑虑?”

说是众臣,其实最主要的便是章天朗、白起、关羽、燕南四位将军。

糜竺这时刘德道:“主公,以咱们现有的钱粮,恐怕不足以支撑如此巨大的军队,况且三州历经数次大战,青壮死伤甚巨,百姓对于战事惶恐,征募士卒恐怕比较困难啊!”

“糜爱卿所说,的确如此,所以这四十八万兵马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百姓对于战事惶恐,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获取的利益,你看我从东禹带出的老兵,各个奋勇当先,敢于言战,所以军功制度也要完善好,这是兵部与五军都督府成立后,最先要办妥的事情。”刘德对众人解释道。

“臣等领命!”

众臣向刘德拜道。

章天朗等四将军事眼光敏锐,打仗最重要的是什么,军功啊!

打仗就是为了获得军功,而军功就是金银、土地、房宅、女人,就算他们四个清心寡欲,不计较军功,而是为了刘德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但他们也要为麾下将士们考虑。

所以四人都看到刘德最先要发起进攻的地方,必然是滦州伪帝,而在五军都督当中右军与后军肯定是要征调的。

在大殿中当然不能问谁为都督,谁问谁傻,但这不妨碍众将心中有着自己的算盘。

相比较白起、燕南、关羽三人,章天朗倒是略显淡然,因为章天朗现在除了地位较高,手中无兵无将。

章天朗甚至猜想,刘德不会在让他领兵了,虽然章天朗现在根本威胁不到刘德的地位,但章天朗对刘德并无怨恨,昨天宴会当中,刘德对自家儿子说的那一番话,并赐下宝剑,让章天朗有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可能这就是为君的魅力吧!

四将对于刘德设立的军制也并无异议。

刘德点点头对众人道:“对于职务的分配,等到封公仪式那天再行公布,除了荀长史留下外,大家就先退下吧!”

“臣等告退!”

众人躬身行礼道。

等到众臣退下,刘德拉着荀彧的手坐到自己的旁边,刘德已经感到有些疲惫,对荀彧道:“荀卿,如今我才发现,咱们汉公虽然人才济济,但依旧欠缺大量人才,六部尚书中的礼部、刑部,我也没想到合适的人选,荀卿可有教我?”

荀彧劝慰道:“主公,您还是有些急躁了,不光是中枢,就连地方上合适的人才也欠缺太多,咱们对县城甚至一村一亭的掌握也并不是那么牢靠!”

“是啊!”

刘德叹息一声,承认自己的确有些急躁了,解释道:“不快点不行的,如果不进行改制,再过三五年,大汉说不定就要走大周了老路了,如今虽有困难,但只要咱们君臣一心,定然能够度过难关!”

刘德使劲地拉着荀彧的手说道。

“臣必鞠躬尽瘁,为主公开创一片基业!”

荀彧十分坚定的道:“臣有远近兄弟四人,名曰荀衍、荀谌、荀悦、荀棐,有一侄,名曰荀攸,皆为良才,主公可量才用之!”

刘德一愣,随后大喜道:“以卿之能,便知卿兄弟子侄之能,卿有兄弟,为何不早早引荐!”

荀彧道:“臣惭愧,南北大战数载,臣也一直镇守辽城,与家乡族人早已失信多时,过了许久这才派人有了联系,臣写信邀请族兄过来相助主公,一直未得信,如今才收到三兄的来信,称将至北平,臣这才敢向主公引荐!”

刘德叹道:“我得荀彧,真是如鱼得水也!”

荀彧在道:“臣还识得一人,与臣有过数面之缘,名曰满宠,早年曾在儋州担任太守一职,颇善司法,不过很快因将贪官拷问而死,去职还乡,臣知其能,早有书信往来,宠愿为主公效力!”

刘德也只能拉紧荀彧的衣襟,暗中叹道:“真不愧是王佐之才,怎么携带这么多的历史名人,系统,荀彧还有携带的历史人物没?”

系统:“无可奉告!不过玩家是不是忘记了荀彧的称号了,王佐之才,获得特性--举荐:当荀彧发现人才时,招募成功率大幅度提升,并向主公进行举荐。”

“原来如此!”

刘德点头惊叹道。

“让这些人才快快都到我的锅里来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