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牛吏之帝王崛起 > 555.强干弱枝

牛吏之帝王崛起 555.强干弱枝

作者:天下九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13:20 来源:笔趣阁

陵邑制是从汉高祖刘邦时便开始实行的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势力,强干弱枝,针对的主要目标是各地的豪强大族。

制度的开始是有历史背景的。

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前无古人地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开始了大一统王朝模式的尝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原来六国贵族的势力,秦始皇将天下豪富迁徙到咸阳,试图掘掉他们原有的根基,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监视居住。

可惜秦朝统一的时间太短,二世而亡,大一统思想的实践期太过短暂,并没有深入人心。当时的人更多地将这当成一种失败的尝试,认为以中央集权的方式管理这么广大的疆域是不可能的。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采取的依旧是分封制,他自称西楚霸王,相当于当初的周天子的地位。如果不是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出,重新开始大一统王朝的尝试,中国历史大概要重新走回到老路上去。

刘邦统一天下后,面临着和当年的秦始皇同样的问题,即如何削弱地方势力,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刘邦采取的是和秦始皇相似的措施,那就是迁徙关东豪族到自己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充实关中人口,增加关中的财富,增强关中的总体实力。

当然还有一个主要目的是防御匈奴,因为长安一带离匈奴太近,面临着越来越强大的匈奴的直接压力,人口过少是负担不起这个任务的。但是在汉武帝把匈奴打垮之后,这个任务便不复存在了。

这种强干弱枝的行为是以“陵邑制”来实现的。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营建陵墓,这就是“长陵”,是依照帝都长安建造的,与长安城隔渭水遥相对峙。围绕长陵,刘邦设置了“长陵邑”,将关东豪门大族迁徙到此给他守陵。这些人大多是原来的六国贵族,他们离开了故土,失去了曾经的势力,也失去了对中央的潜在威胁。

他们唯一留下的是财富,而他们的财富有着巨大的消费能力,对于拉动关中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人口不断充实的关中也有了更多的兵源。

汉朝历代皇帝都大修陵墓,在这些陵墓中,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均设邑建县,故名“五陵邑”。

迁徙的豪族有确定的标准,比如汉武帝颁布的著名的《迁茂陵令》规定,凡是财富在三百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长安附近的茂陵邑居住,这个标准拿到现代就是亿万富豪。

诏令是刚性的,但是为了弱化矛盾,汉武帝采取了一定的软性措施,对于这种强迁,国家会给予迁徙者一定的补偿,包括经济上的和政治上的。武帝给每户二十万钱的高额拆迁补偿款,同时奖励各种政治荣誉,对于巨商大贾,让他们可以脱离比较低贱的商家身份,跻身世家名门。

迁徙到关中的豪门子弟一掷千金,极尽奢华,使长安城成为了世界第一的繁华大都会,“五陵年少”“茂陵子弟”也成为后世富二代的代名词。

对于迁走的豪门留下的田地,政府出资低价收购,而后分给流离失所的无地贫民,使许多赤贫百姓得到安置,可以安心种田,国家税收也得以增长。

总而言之,陵邑制不仅削弱了各地豪门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抑制了土地兼并,而且由国家组织平均了社会财富,对于增强中央权力、缓和社会矛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行百余年的“陵邑制”在崇尚儒学的汉元帝时期终止。而在豪门崛起后的东汉,“陵邑制”更是无法恢复实行,皇帝的权力也无法再达到西汉的高度。东汉末年时,皇权越发式微,皇帝甚至堕落到要靠地方军阀来供养。

在“陵邑制”和其他加强皇权的制度下,汉朝的中央集权程度不断加强,在武帝时达到顶峰。汉武帝的权力是光武帝刘秀所无法相比的。这也是在后世眼中汉武帝十分强势、光武帝却温柔许多的重要原因。

从汉高祖到汉武帝这段时期,中国才真正确立了大一统王朝的统治模式,充分证明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可行性,使这种体制成为后世两千年历代王朝的样板。

有赖于历代王朝的努力,天下一统成为中华大地全民共识,中国经历了数次分裂,最终都能归于一统,而不是像欧洲那样各国林立。

刘钰作为先知的现代人,知道东汉后的历史走向,那是一个豪强崛起,士族门阀开始形成的时代,当然要想法子予以避免,所以提出了恢复“陵邑制”。

大臣们合力反对在他的意料之中。反对的声音,有的说无须实行,有的说无法实行,一时争论不下。

刑部侍郎郭躬说道:“陛下,从古至今,关东河北、河南、齐、鲁等地一向为繁华之地,人口众多,农商发达,关中虽为帝都所在,与之相比亦有不足,当是时,从关东迁徙富户至关中,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自应如此。而自王莽乱政以来,天下大乱三十年,百姓流离失所,有赖陛下雄才大略,关中率先安定,先前迁走避难者争相还乡,更有各地避乱者持续迁入,陛下又招纳流民,发放土地,吸引关东流民入关,陛下践位九年,关中人口增加数倍。反观关东,一直处于战乱之中,土地荒芜,人口凋蔽。如今看来,关中繁华更胜关东,此时再从关东迁徙人口至关中,是损不足而补有余。若恢复陵邑,则关中人口愈密,土地不足供养,而关东人口愈疏,荒地无人耕种,益发凋蔽。陛下,凡事当顺势而为,不可逆势而动,此一时彼一时,陵邑虽善,非其时也。”

郭躬出身颍川郭氏,精通律法,其堂兄郭敬在皇帝定颍川时献关投靠,郭氏一族随之归附朝廷。经过几年的发展,郭敬军功日盛,郭躬亦在朝中步步高升,郭氏双星都正当壮年,在军界政界分别身居高位,郭氏一族因此迅速崛起,已成长为豪门大族,在颍川一郡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是陵邑制施行,郭氏一定在迁徙之列,在当地多年的经营将毁于一旦,因此他的反对在皇帝看来多少掺杂了私心。

郭躬行事一向稳重,他是个心中有数但是谨慎发表意见的人,这次表态亦是在多人发言之后,可是他终究没有忍住,最终跳了出来,可见对于此事确实是极力反对。

郭躬的话有理有据,立即有人随声附和,更有户部官员开始摆数据,把关中人口和关东的加以对比,确实,这些年关中人口密度迅速加大,超过了大多关东地区。

皇帝当然不能亲自下场与他辩论,他没有说话,只是将目光向众人扫过去,落在了兵部尚书罗由身上。罗由是郑县儒生,出身比较普通,家境虽可,却称不上豪门大户,虽然这些年由于他的缘故,家族兴起,但是底蕴不足,比之传统豪门大大不如。

罗由是皇帝的心腹,一向能体察圣意,得皇帝信任,而且胸怀远大,有匡扶天下的雄心,想法比较激进,与皇帝的思路多有契合之处。

皇帝看他是期待他站出来发言反驳,罗由心知肚明,于是他便出列奏道:“陛下,此时关中虽然繁华,人口增长了许多,但只是对比此时别处而言,若比之武、昭、宣盛世之时还是大大不如。武皇帝时长安何等繁盛,尚要建造茂陵邑迁徙富户,宣皇帝时亦要迁徙富户至平陵邑,彼时关中人口众多,尚可推行陵邑制,此时人口只有彼时半数,即便增加一倍亦可以负担。”

郭躬道:“关中或可负担人口迁入,可关东自大乱以来,人口锐减,土地多有闲置,恐难承受人口外迁。若强行陵邑,则关内外实力将大大失衡。”

罗由笑道:“陵邑制要的不是平衡,而是强干弱枝,关中越强,越能控制关东,郭侍郎所说的失衡,正合了陵邑制的本意。”

皇帝听得连连点头,罗由虽然刚刚三十岁,但他原本就胸有丘壑,又身居高位多年,眼界更是非比寻常,更兼口才好,肚里有货也能表达清楚,郭躬的观点经他反驳,显得说服力不足。

罗由又道:“陛下,此时情景与我朝初立之时颇多相似,当年七国争雄,彼此争战数十年,仅长平一战,仅赵一国便有数十万伤亡,天下人口减少何止减半!秦统一只有十几年,又遭乱世,群雄并起,数年大战,高皇帝定鼎天下,彼时国家之穷困,比起此时更甚百倍,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一石米竟要五千钱,以至人相食,死者过半。天子出行,竟寻不到四匹同色马匹,只能乘坐牛车。当时之疲蔽,比之此时更甚,高皇帝尚要强迁富户入关,难道不曾考虑关东承受不了人口外迁?陛下,经大汉两百年盛世,天下人口比之立朝之初增长数倍,当时尚可行陵邑,此时当然也可行。”

皇帝很满意,罗由不负他的期望,把不该推行陵邑制的观点驳了个彻底。可是他还没有说话,罗由却话锋一转:“陛下,依臣看来,陵邑制自当恢复,可是不是现在,现在若强行陵邑,恐社稷有累卵之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