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牛吏之帝王崛起 > 559.累世名门

牛吏之帝王崛起 559.累世名门

作者:天下九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13:20 来源:笔趣阁

“什么?推举两个郡中大姓,迁居长陵?”周太公站了起来,有些不敢相信。

原本听说皇帝放弃建陵了,周太公松了口气,以为陵邑制不会实行了,没想到皇帝是逗着他们玩,又拿出原来就有的帝陵做文章。总而言之,不建陵不代表不推行陵邑制。

“父亲,若迁徙两个大姓,我汝南周氏有些危险,咱们还得早做谋划。”周太公的儿子周嘉说道。

汝南安城周氏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周仁五世孙周燕,生五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五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如今周氏的族长是周燕的曾孙,曾在外郡为官,他的长子周嘉出仕为郡主簿。王莽末年,曾跟着太守何敞讨贼,战不利,拼死用自己的身躯捍卫何敞,连建武皇帝刘秀都听说过他的事迹。后来被太守举为孝廉,还没等他入朝,两汉在汝南开战,因此不能成行,回到家中隐居。

周氏往远了说出自于周平王姬宜臼之子周烈,是千年望族。汝南安城周氏只是一个分支,在本地扎根也历经了两百余年,就在最近几代,还屡出两千石的高官。

两百年积累下来,汝南周氏不仅积累了巨大的名声和显赫的地位,而且财力雄厚,田亩无数,具体数目恐怕连周太公都不清楚。

这么庞大的家族如果一起迁走,相当于一棵两百多年的老树被连根拔起,哪个枝叶也不能幸免。

树挪死,人挪活。汝南周氏到了长陵不知是死是活,反正以往的风光是别再想了。

周嘉宽慰周太公道:“汝南是高门大姓聚居之地,殷氏、蓝氏、齐氏、昌氏、穆氏、梅氏等都与周氏相当,若论哪家田亩更多,还真是说不清楚,不过是选取两姓,未必轮得到周氏,父亲不必过分忧虑。”

汝南的名门大姓有数十个,其中顶尖的一批也有七八个,实力都在伯仲之间,七八个选两个,从概率上来说并不算太高,周氏有逃脱的希望。

但是从近几代的表现来说,周氏子弟更加出色一些,三代以前的周氏五龙,五兄弟全是刺史和太守之类的高官,这种变态的繁荣实在是太少见了。

周太公叹道:“好在父亲和我两代专心治学,少置产业,若真论起田地之广,周氏大概比不上蓝氏和齐氏,汝南大姓中,齐氏大概是田地最多的。”

齐氏是田氏代齐后,原姜姓齐王之后,以国为氏,称齐姓,尊姜尚为得姓之祖。徙至汝南后发挥齐人善于经营的长处,致力于农商之业,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周氏累代高官的辉煌,在经济上却足可以傲视汝南一众名门。

“以田地而论,齐氏必会占一个名额了。”周太公多少放松了些,觉得总算是推出去一个名额,周氏迁徙的风险降低了许多。

周嘉没有说话,并不是同意父亲的看法,而是不想让他太过担心。

周嘉虽然只有三十岁出头,见识却很老到。他少年时在长安太学读书,结交豪富,后来四处游历,踪迹踏遍关内外。归乡后,他年纪轻轻便在郡中为官,历练多年,无论是游学还是做官,经历都足够丰富。

他和父亲的看法不尽相同。虽然诏令明确是要迁徙田多者,但是若深究朝廷的意思,不过是为了巩固统治,将最有势力,对朝廷潜在威胁最大者连根拔除。从这一点上来说,历任高官的周氏在政治上的份量远远重于埋头农商的齐氏。何况周氏中多人曾在建武朝为官为吏,如今换了门庭,官府多少对他们有些怀疑和忌惮。

周嘉临走时,周太公嘱咐道:“你这次回郡里,好好向太守探探口风,杨延寿那厮平日没少得周氏的好处,在这种要紧的时候总得关照一下。”

周嘉在杨延寿上任后复职为郡主簿,在别人看来算是太守的亲信。不过周嘉知道,杨太守虽然很欣赏他,但是对于他们这些出身本郡豪门的属吏,更多的是利用。他真正信得过的只有上任时从长安带来的几个人,还有就是别驾袁昌。

袁昌同样出自名门,他是西汉名臣袁盎之后,前汉广陵太守袁良之子。

袁昌很有才能,但他成为太守心腹不只是因为才能,更因为他刚从陈郡迁来,在汝南根基尚浅。一个没有根基的外来户若想出人头地,只能选择依附太守,为同是外来户的太守所用。

周嘉没有去太守那里套近乎。在他看来,周太公所说的平时贡献给太守的好处,在这时候不一定顶用。汝南的这些豪门哪一个平时不孝敬太守?他周氏又并没有比别人多做什么,太守凭什么对周氏另眼相看?

没几天,太守召集门下属吏,说道:“经查阅籍册,圈定本郡二十七家大姓为迁陵侯选。以田地多寡为准,由这二十七姓共同推选出两姓。若无异议,便迁此两姓,若被举出的两姓不服,可由他们另推别姓代已,如有争执,由官府居中裁决。当然,官府不会凭空决断,而是要上门测量各姓田亩,以测量结果为准。”

一个出身蓝氏的吏员提议道:“官府有现成的田册,何不依据簿册记载,直接选取?”

杨延寿没有立即说话,而是眼光一扫,方才问道:“诸位皆是这个意思么?”

话音刚落,出身穆氏的贼曹掾便站了出来,说道:“下吏以为不可!汝南战乱多年,簿册多有遗失,本就做不得准,何况各姓田地这几年间多有变动,未来得及在官府登记,与簿册所载多有不符。”

不用说也知道,这穆氏大概在田册上登记田地较多,生怕被直接选了去。

杨延寿道:“那还是由各姓推选吧,彼等皆处同郡,知根知底,共举出来的必定是真正的顶尖豪门。”

官府发下了正式的文书,送至二十七个豪门大户,限五日之内,各举出两家豪门。如若拒绝推举,便视作自荐。

太守贴心地让手下官吏休沐三天,这些人都是豪门大户在郡里的代表,是家族的中坚力量,遇到这种大事,他们是一定要回去帮着拿主意的。

周太公一见周嘉回来,劈头问道:“你可曾去与杨太守交涉?他可否对周氏网开一面?哦,想必平日那些好处是不够的,我想好了,可再送一份大礼给他,就是耗费百万金,也不能让周氏登上迁陵的名册!”

“父亲!儿子没去见太守。”

见周太公脸有愠色,周嘉忙又道:“儿子听说,齐氏、蓝氏和穆氏的族长都曾去拜访杨太守,等到他们走后,便有些话传出来,说是这几姓欲出巨资贿赂太守,却被杨太守拒绝。”

周太公明显不信,鼻子里出气道:“哼!那杨延寿拿惯了的,怎么会突然变得如此廉洁,想必是什么谣言。。。看来是周氏动手晚了。”

“不是谣言,是真的!儿子打探明白了,这些话是太守自己有意透露出来的,想必是要标榜自己的刚直,也是要杜绝后来之人。”

周嘉在郡里做了多年的主簿,完全不必去找太守探什么口风,他的消息灵通得很。他知道几个大姓确实在太守那儿碰了钉子。

“父亲,看来这次朝廷要来真的了,杨太守不敢徇私!”

太守刚从长安回来便开始推行陵邑制,明显是得了皇帝的授意,这差使他必须得办好。再有就是这件事干系太大,对于被迁豪门来说是塌天大事,如果这里有什么不公平,他们绝不会束手就擒,一定会拼死一争。杨延寿若真玩什么猫腻,说不定被人抓住把柄,一口咬死。

周嘉道:“父亲,儿子琢磨过当今皇帝,他的性子平时算是好的。王师进汝南秋毫无犯,天下各郡免田税两年,这些都是仁德之主所为。但是您发现没有,一旦陛下想做什么事,那就必定要办到,容不得丝毫的敷衍。前次强拆坞壁之时,危氏和盛氏坚持不拆,想着要联手发兵对抗强拆官兵,亏了杨太守恩威并施,才算是压住了这二姓。儿子听说,各郡其实都已得了圣命,对于起兵对抗强拆的豪族,以谋反罪论处,可就近请兵灭其阖族。天下可是真的有几家因为坞壁被灭了族,陛下可不是说着玩。这一次强迁大豪,想必也是真的,陛下大概早就磨好了刀,就等着哪个胆大的出头,他好杀鸡儆猴,给咱们来个下马威。您想,那一郡之豪再强,能强得过朝廷么?父亲,这次强迁之事可万万马虎不得,若一个不小心,恐怕要破家亡身,阖族俱灭!”

周太公道:“听你这么说,是一点法子也没有的了,只好听凭官府的摆布!”

“如今只能走一步是一步,看看形势再说。”

“那眼下这一步怎么走?周氏要推选哪两个大姓出来?我本来谁也不想选,选了谁就会得罪了谁,可杨延寿这厮竟如此阴损,若是不选便算是自荐,这是什么道理?”

“父亲,选谁都是一样。杨太守并不在乎选出谁来,只要各豪门大户选了,相互之间必然心生嫌隙,不管谁被选出,必然不服,一定会咬出别的大姓,如此一来,汝南豪门之间再无和睦可言。父亲,官府的用心您还不明白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