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第一太子 > 第一千九百三十九章要封禅

大宋第一太子 第一千九百三十九章要封禅

作者:九天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4:10 来源:笔趣阁

 “这契丹应该是我们目前最后的大敌了,为了能够让你你顺利的继承皇位,所以这契丹应该是要在你的手里瘪攻破。”

“我说老爹,你是不是生病了,怎么能这样想的,反正都是我们大宋的天下,管他谁做皇帝呢,您说是不是?”

“胡说,这大宋的江山只能是我们赵家的,不要说朕狭隘什么的,这就是时代的法则,谁也无法改变,你就不要胡思乱想了。”赵匡胤看着自己的儿子。

“其实朕真的很开心,真的愿望也终于实现了,现在终于完成了天下一统,契丹这只是外族的东西,都不重要,真的愿望是一统天下,现在已经实现了,朕可以退休了,但是朕还有一个愿望,一定要去做。”

赵匡胤见看着也说的郑重其事,也不知道赵匡胤说的是什么,也很好奇,这皇帝老爹说的是什么事情。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正义》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而封禅成为一种典礼却是在秦始皇的时候,这位千古一帝果然不愧是千古一帝,留下来的东西真的不少。

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秦始皇就喜欢搞点创新,比如说皇帝这个称呼也是人家首创的,为了彰显字的功德,这个和以往有点不一样,人家又要搞点花样。

要在泰山上举行祭祀典礼,不过也没有具体的可以参考,所以这些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

秦始皇嬴政是一个比较有个性的皇帝,最喜欢耳朵就是创造,既然这些儒生没有本事,他就喝退所有的儒生,这些人既然没有用还在叽叽歪歪的干什么。

反正现在是自己的说的就是圣旨也没有敢不从的,既然天下都是大秦的,那就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

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

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这就是最初的泰山封禅的典礼,也是一个创新,秦始皇也想不到这个典礼会被后来的皇帝所推崇,成为一种神圣的典礼。

太史公司马迁就在他的巨著中写下了《封禅书》,在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

后来更有其他的著作对封禅给予了重要的象征意义,反正总结起来就是: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可是封禅不是每一个皇帝都能做的,要不然泰山封禅就变成了大白菜了,那样跟什么逢年过节有什么区别吗?

现在看起来至于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和唐玄宗,这几个位皇帝,秦始皇就不用说了,那是千古一帝。

汉武大帝,那是赫赫威名,重新树立起来了汉家的尊严,这一点谁都不会否认,雄才伟略,泰山封禅是宣扬汉家威严。

汉光武帝,是挽救了汉朝的基业,出现了延续了汉朝的国祚,汉朝的中兴,开船了一个时代,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

唐高宗这是一个被低估的皇帝,都是因为他的老婆比他出名,其实人家也是一个不比他老爹差的皇帝。延续贞观之治,他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进行封禅。

他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这个更不用说了开元盛世,成为封建社会的有名的盛世,封禅更不在话下,这些都是古代最出名的帝王,也是封禅有记载的帝王,都是后来帝王的榜样,或者说是羡慕的对象。

现在赵匡胤也想要封禅,这个意义重大,其实按照今时今日的大宋封禅就完全符合条件,完全不比其他帝王差,赵匡胤这是向上天昭示他的功绩。

“朕决定下旨礼部,让他们准备,你们一起跟朕去泰山,这是我大宋百年难得一见的盛世,将来一定会名垂青史。”

皇帝走到这个份上之后,只在乎名利了,在乎史书上怎么写自己了。

泰山封禅,是浓厚的一笔,这应该是赵匡胤最后全力要做的一件事吧,所以他必须要做好的,这关系到他身后的名声,相信史学家一定会对此大书特书,这是一定的,赵匡胤能不用心吗?

“父皇你真的要泰山封禅,难道你就不怕被人说成是劳民伤财吗?”。一向节俭耳朵赵匡胤朕舍得去花费这么封禅,赵旭都感到好奇了。

“大宋富有四海,以前真节俭只是为了让世人记得创业之难,但是现在四海升平,而且百姓也会支持朕的,不相信你就等着看吧。”

赵匡胤很自信,民众一定会支持他,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自豪,一个民族的自信,在这大是大非面前百姓还是很明智的。

赵匡胤的圣旨下到礼部,那些官员就开始忙碌起来,毕竟他们要去查阅古籍,对于封禅历史上有记载,他们要看的是具体的东西,他们也很高兴。

这是大宋的第一次封禅,他们有幸参与,是托了皇帝的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