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好老师 > 115章 上课与筒车

三国好老师 115章 上课与筒车

作者:野怪逆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19 来源:笔趣阁

徐盛在书院待了几天,然后才离开。离开的时候还跟董明约定好了,过段日子再过来,采购一批曲辕犁。

董明答应了下来。

徐盛离开之后,董明仍然安心的给学生们上课。之前因为刘备结婚、赵慈反叛的原因,董明一直没在书院。眼下回来了,自然要好好上课才是。

第一节课就是验收了他们的功课,如何改善书院山脚下那一半不太好耕种的耕地。学生们的给的解决方法也简单粗暴。

地力不足的,直接安排上了肥料,同时还提出了轮种。除此之外,他们还想了一个更有意思的办法,那就是从别处挖草、树根、树叶等,熬制成肥料,浇在耕地上,坚持几年贫瘠之地也能变得地力肥沃。

至于另外一部分,他们做的也很简单,能把水抽干的就抽干,不能抽干的就往里面加水,改成池塘

尤其是把洼地变池塘的家伙,简直就是个逻辑鬼才。

不过董明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只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行了。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教学生嘛,本就是个高成本的事情。

“功课做得还不错,大家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吧。不过一定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到时候报给戏哦报给刘威就行了。”

戏志才已经走了啊。

学生们应下来。

董明继续道“行了,咱们接着上课吧。大家翻到《解决粮食问题》这一课。说起来,咱们一直都在聊这个话题,并且也做出了一些实打实的东西来。比方说曲辕犁、新式制肥法等。这节课,为师给大家详细聊了一下,粮食问题的解决到底有多重要,又该如何解决”

“在技术达到某一个阶段之前,人口的基数是保证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在我们眼下的这个时代,如果说一个文明总人口不到一百万,那么,它不仅修建了不好了万里长城,还可能发明不出来冶金技术等制造技术。”

董明顿了顿“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需要在土地上努力劳动来满足文明的延续。只有少数人在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这种中间再去除掉手工业、建筑业等,从事技术研究和发明的人就更少了。”

“这样,文明的发展就会极其缓慢甚至进入停滞”

“因此,人口基数是一切发展的基石,那么如何提高人口基数呢?这既是我们今天要讲到的了粮食是限制人口数量的最大因素。”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呢?为师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灌溉、劳动力、种植技术。”

董明说到这里,声音大了起来“灌溉,换句话说应该是水利工程。早期的文明发展,都靠近大河流域,比方说我们炎黄子孙。但就算如此,水利工程的灌溉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举两个例子,一者是都江堰,一者是郑国渠。”董明笑道“先说郑国渠”

董明抑扬顿挫的声音飘荡在课堂上,学生们则聚精会神的听着。在汉末这个时代,明德书院似乎成了一方净土。

就在明德书院上课的时候,新野城的作坊里,高尚和谭木匠两个人又搞出了新的东西。也不能算是新的东西吧,他俩根据毕岚发明的翻车,做了一定成都的适用于南方自然条件的更改。这种更改,怎么说呢,大概是做出了筒车吧。

这玩意董明在课堂上提过概念性的东西,同时在《算学》这本书中,也出现了大概的论述。不过那是以水车为例子来说的。

高尚在研究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画了一张草图,就乐呵呵的跑来找谭木匠。眼下谭木匠等人也是今非昔比了,每个人手底下都至少有二三十个学徒。

本来他在研究火药武器的事情,可是眼下被困在了材料上。这个方面他也没什么研究,去问董明,董明让他等等,先去研究别的。

于是乎他就搞出来了这玩意。

筒车,应该是隋朝时期出现,唐朝开始盛行。高尚和谭木匠鼓捣出来的这玩意,看起来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制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做一个大转轮,在转轮上装一些竹筒,使筒口朝着转轮前进的方向(也就是水流的下游方向)。竹筒与筒车的轴呈45度左右的角度,这样可以使得在倒水时,倒向筒车的侧边(便于水槽接水的位置)。

使用的时候,将转轮浸入水中一定的深度,大约四五尺深,便于给水。在筒车轴心靠后约10米的位置(高度比筒车顶部低一些)装一个流水槽。

筒车的水轮直立于河边水中,轮周斜装若干竹木制小筒,最多的可以装四五十个竹筒,但是他们做的这个比较小,只有十二个竹筒。

利用水流推动主轮轮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满,至顶倾出,灌入流水槽,导入渠田。

高尚和谭木匠搞出来之后,尝试了一下,想过还不错。虽然效率很低,但是不需要其他动力,可以日夜不停地运转,已经足够了。

“谭老,这东西算是成了吧?”高尚看着不停运转的筒车,笑着问一旁的谭木匠。

谭木匠闻言摸了摸胡子回道“应该是。不过这给水量不足啊。”

“再做大一些,转**一些,竹筒也大一些,再多加一些竹筒,这样给水量就上来了。”高尚分析道“不过这样的话,制作难度会变大。”

“还有一点。”谭木匠补充道“木材还是要换,不然的话不耐用。”

“这个咱们可以再试验一下,找一种使用且便宜的材料。”高尚回道“对了,听说你们最近在改曲辕犁?”

谭木匠点点头道“没什么头绪。之前先生过来说,以后要适应大农场化的生产,让我们尝试一下,能否制作出适用大农场的耕犁。”

“大农场?”高尚楞了一下“老师好像没提过啊。”

“他就是之前来过一趟,随口一说。老头子趁现在还有把子力气,所以想试试看能不能走出来。”谭木匠笑了一下。

“谭老,最好还是先问一下老师大农场是什么意思,还有就是可以问一下老师如何去改进曲辕犁。”高尚小声说道。

“也对。”谭木匠笑道。

书院这边,董明仍然在上课。

“通过郑国渠和都江堰这两个例子,咱们可以看出来水利工程对于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当然水利工程的作用也不仅限于农业生产,还包括运输、调节气候等。这些咱们先不谈,继续往下说。”

董明扫视了一眼学生,道“有了水利工程之后,粮食的增产还需要革新的农具和使用畜力。耕犁就是人类农业文明发展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耕犁的出现,使得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我们可以种植更多的农作物,开垦更多的耕地,然后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对文明的发展有了正向的作用。”

“人口变多,那么劳动力就会变多,劳动力变多粮食产量就会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数量又会进一步提高!”

“其次就是畜养牲畜!猪马牛羊狗等驯化,使得我们的农业生产更加的轻松和多样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