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好老师 > 163章 穿越众都是无赖

三国好老师 163章 穿越众都是无赖

作者:野怪逆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19 来源:笔趣阁

观鹄跑了,兴致勃勃的孙坚懵了。一直焦头烂额的马维却舒坦了。

不过,这都跟董明没啥关系。入了十月,天气转凉,书院也变得忙碌起来。董明的课程也开始加紧,理论也好,实践也好,一天都不得闲。

“大家注意一下,这个玩意就是纺织机。”

甲一班,董明弄了一块黑板,黑板上面画着一个非常详细的机械图。这玩意其实是黄道婆设计的新式纺车。

事实上这部分的课程董明上了二十多天了。除了新式纺车之外,还有一整套黄道婆改良的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等。

后世的黄道婆贡献不可谓不大。

当时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

纺车本就是省力的东西,黄道婆设计的新式纺车更是将纺织效率提高了数倍!在汉末拿出来,董明觉得都有些奢侈了。

这玩意做出来很简单,问题的关键是,原材料真不一定能够供上。想要发挥它的作用,还得由官方出面,建立一条完整的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才可以。

这种事儿,非得是天下太平,政局稳定的时候才可以。但,这是以后的事儿。眼下先把技术留下来,小规模的运用。日后想要扩大规模的时候,拿来即用,也是方便。

“都记下来,下午的时候,咱们去谭木匠那里,亲手做一台出来。”董明又道:“实践出真知嘛。这东西,可以提高三四倍的纺纱效率。如果能在县城中普及纺纱车,纺织业就会成为一个县城的特色!有了这样一个产业,县城想不发展起来都难。”

学生们闻言都点点头。

“不过,想要真正的做起来,还需要解决上下游的问题。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和下游的销售。因此,纺织业的兴起,一定伴随着原材料种植业和丝织品市场的兴起而兴起。”董明说着说着来了性质。

“这就是为师曾经告诉过你们的,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的内容。任何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是单独某一个产业能够堆得起来的。尤其是大汉朝,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体量的提高,靠的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才可以。”

“那老师,对于大汉来说,应该如何发展经济呢?还有为什么要发展经济呢?自古以来,重本轻末,为何老师会强调商业发展呢?”

问话的是诸葛瑾,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学生都想问的问题。

董明闻言笑了笑道:“重本轻末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生产力低下,劳动力全部都去种植农作物都不一定能够养活所有人。因此历代帝王才会重视农业生产。毕竟商人不事生产不是吗?”

“但是这个局面会逐渐改变的!只要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就会减小。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的多余劳动力。这些多余的劳动力除去一部分官员、贵族、士兵等不事生产的人之外,剩下的就可以投入到工业中去。而不管是农产品还是工业产品都需要流通,流通起来的产品才是财富。”

“那么如何流通?自然就需要商人了!货卖南北,虽然是为了挣钱,但是他们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劳动产品的流通。”

“也就是说,对于国家来说,不管是种地还是行商,还是做工,全都是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只是,我等必须要把握住一个度。”

“商业的发展一定不能损害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发展国家的经济就行了。为师这么说,你们能明白吗?”

董明说了一大段,学生们听的云里雾绕的。不过没关系,有那聪明的已经全都记了下来,待课后大家传抄一下,慢慢理解便是。

课程继续,董明也继续说着自己对于经济的粗浅理解。虽然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东西,但总归要比这个时代先进太多了。

中午吃罢了午饭,休息了一会儿之后,甲一班在书院门口集合。董明带着他们直奔明德镇的谭家木匠铺。

随行的还有帮忙的周韩氏,她之所以跟着,是因为董明需要一个人来真真的试用一下纺车。整个书院,没有必要周韩氏更合适的人了。

到了谭家木匠铺,出来迎接的是谭文。谭武则在后院陪老爷子说话。董明跟谭文寒暄了几句之后,带着学生们进了木匠铺。这一次董明也不在一旁看着了,他也跟着学生们一起,跟着谭文拿着图纸仔细研究。

“看起来不是很难。”谭文看了几遍图纸之后,给了董明一个确切的答复:“只不过某家也没有做过,可能要耗费些时间。”

“无妨,某家带着这些学生这几日就在镇子里住下。速度慢一点没关系,关键是要做好。”董明回道。

谭文笑了笑道:“还请先生放心,一定会做好的。”

“如此,甚好!”董明点点头。

两人交流了几句之后,没有再说闲话,开始忙活起来。在这种事情上,董明就不多嘴了。全程跟学生们一样,听从谭文的指挥。

一直忙活了七八天,才真正的做出来一个纺车来。之前在洛阳倒是也做过一些东西,但那些大多数都是模型,这一次是实打实的可以用的。

做完了之后,董明周韩氏上去试了一下。结果自然是让人喜出望外。不过问题还是有的,一来造价太高,很难推广;二来,原材料也是个问题。

不过董明也很满意了。周韩氏尝试的时候,他拉着谭文走到了一边。

“大郎,还得麻烦你一件事儿。”董明道:“这纺车的工艺,你得手把手教一些徒弟出来,越多越好。”

谭文闻言点点头道:“放心吧先生,某家省的。”说起来一开始的时候谭文对董明这种败家的行为很是不理解。但是现在也已经习惯了,这位就不是一般人。

“唔,另外过些日子某家还会通知秦太守和左将军。他们应该也会派人来学,就跟之前的曲辕犁一样。”董明又补充了一句。

谭文应了下来。

纺车做了出来,学生们都很兴奋。大家都盯着周韩氏操作着纺车,看着纺好的布匹,亮眼放光。

这玩意,自家学会了也是个来钱的路子啊!有不少家里有钱的学生,已经动了心思。他们把技术传回家里这件事,董明基本上是不问的。对董明来说,技术这东西,想要转化为生产力,靠的可不是一个两人的推广。

至于这些人学了技术之后会不会搞事情,董明就更不在意了。现在蹦跶的越欢,以后死的越快。

董明说的,耶稣都改不了。

转过天来,董明给甲一班放了一天的假。在木匠铺待了这么多天,大家也都乏了。回到书院之后,兴奋劲一过去,都沉沉的睡了过去。董明自己也不例外。

一直到了下午,他才醒了过来。醒来之后,洗漱一番精神了一下,他走到书桌前,打开一张纸,开始写东西。

这一次,不是什么教材也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东西。就是想写一篇好文章出来,在汉末的文坛装一个圆润的啵依。

这件事董明也想了好多天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之后,他决定抄一抄韩愈的《师说》。当然也不能照着抄,还是得跟以前,进行有大汉特色的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不用改,董明一挥而就写了出来。写完之后,他有些不满意,觉得字迹不太好。将这一页拿起来,揉成一团,扔在地上,又重新开始写。

折腾了半天,一直到月上柳梢头的时候,才堪堪写出来一篇满意的。写完之后,等到墨迹干了,他将文章卷了卷放在了书桌下面。

第二天一大早,董明没有课。他带着写完的《师说》直奔山下明德镇。到了镇子,来到印刷坊。

倒不是要印刷出来,这样显得没有逼格。他只是找了一个做雕版的师傅,吩咐他在山脚下立一个石碑,刻在上面即可。

要玩,就玩个大的,立碑留书!

师傅应了下来之后,董明就不在管这件事。韩愈的《师说》能够流传千年,自有他的道理。董明觉得,这文章虽然不至于搞的洛阳纸贵,文风也不华丽,但是整篇文章论证合理,逻辑自洽,言之有物又发人深省,肯定会吸引一批拥趸。

再者说了,韩愈的文风更加贴合他平日里的文风,写出来别人也不会怀疑。真要搞个四六骈文,华丽的一塌糊涂,说不定就有人说他董某人是找人代笔了。

至于抄袭韩愈这件事,董明表示问题不大。这玩意,谁先写出来谁就是原作者啊。我还能在东汉抄你个唐朝人的文章不行?

要不说呢,十个穿越者,九个都特娘的是无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