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好老师 > 269章 要七月份了

三国好老师 269章 要七月份了

作者:野怪逆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19 来源:笔趣阁

军屯出的事儿,让董明有些猝不及防,但好在事情不是很棘手。,

按照原本的计划,军屯开往开垦点之后,由临近的州府提供前期的后勤保障。等后期朝廷的支援会逐渐送过去。等到来年军屯有收获之后,再将收获的一部分,按照市价还给临近的州府。

许能选择的开垦点,按照后世的说法,其实就在华北平原的东北方向,幽并交界的地方。大体上在后世天津的附近。之所以选在这里,一来是因为这会儿这块地方人很少,大多数人口都聚集在更北的地方,再往南则聚集在南皮。中间这一块虽然不至于说是无人区,但是人口的确很稀疏。

又经过了之前的黄巾之乱,这一块的人口就更加稀少了。而且这里是平原地区,大面积的耕地可用。许能研究出来的粮种其实就是小麦,冬小麦。理论上来说,冬小麦的产量可以达到亩产百到一千斤,而且适合人食用。当然了,如今受限于技术手段,冬小麦的产量亩产大概也就三四百斤,按照这时候的算法,也就五石左右的样子。

因为选择地点靠近幽州,也就是说,这一开始的后勤保障工作应该由幽州来负责。如今幽州当家做主的是公孙瓒。

跟历史上相比,眼下的公孙瓒要更加的阔绰一些。毕竟头顶上没了刘焉掣肘,他靠着军功,以及对异族的凶狠,博得了幽州官场和百姓的支持。

原本公孙瓒对军屯还是比较支持的,虽然他不算是变法一系,但是这是一个做实事的家伙。对变法虽然谈不上支持与否,可该朝廷的命令,他还是听的。

可是就在这个月,公孙瓒忽然断了军屯的补给。

皇甫嵩去信催了几回都没有下文,实在按耐不住了,便派人回了洛阳。

回来传消息的,是皇甫郦。

“眼下军中的粮草估计只能撑到月末了。”皇甫郦在交代完了之后,一脸焦急的说道。

董明闻言点点头,道:“朝廷这边调拨的补给,估计下月中旬能到。这中间有个时间差,不知道皇甫将军有没有什么办法?”

“叔父已经向渤海郡、常山国求援,想来应该能支撑到朝廷的支援到来。只是末将来之前,叔父曾经交待在下,让大人注意一下幽州的动静。公孙瓒不会无缘无故就断了军屯的粮草的。”皇甫郦回道。

“让皇甫将军多多费心,至于幽州的事情,某家会放在心上的。”董明点点头:“倒是你,一路疾行,还是先休息一会儿吧。”

“喏!”皇甫郦自然知道董明肯定要着手处理这件事,也就不再多说,施了一礼,便退了下去。

“这件事倒也为难幽州了。”这个时候沮授走了过来,叹了一口气道:“当初原本定的是就近补给,可惜常山国和渤海郡难以支撑大军的消耗,最后只能交给幽州。都不用问就能猜到,估计是北边动荡,依着公孙瓒的性子肯定是闷头打仗去了。”

“有公孙伯圭在,北边倒也让人放心。,如今翼德也去了并州,短时间咱们不用为北边操心了。”董明点了点头,他也猜到了公孙瓒断了开垦军团粮草的原因。

“西边有长安城挡着,还有汉中在。南边有孙文台,也可以说是固若金汤。虽然大汉朝日渐式微,天幸出现了这么多能臣猛将,咱们还能守住老祖宗留下的地盘。”田丰也插了一句,言谈之间可以看得出,这是的确是个放眼天下的智者。

“先不说这些。”荀攸这个时候抱着一堆东西过来,道:“军屯的事情还是得解决。朝廷这边咱们催紧一些,实在不行就让一部物资先上路,以防万一。”

“是这个道理。”沮授点点头,然后道:“正好我这些天也要出去,这件事就交给在下吧。”

“也好,公与办事,某家也放心。”董明点点头,应了下来。

沮授领命而去,班房里只剩下董明、荀攸、田丰三人,以及几个办事儿的令使、侍郎。

“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一下吧。”董明对众人说道:“到了后半年,事情会更多。”

说完之后,众人再一次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与此同时,科学司内。

高尚全身武装,他身旁还有一个年轻人,同样全身武装。两人穿着连体的衣服,从脑袋到脚全都有铁片保护。面部也有一个透明的面罩。这面罩自然是董明兑换给他们的。

在他们跟前是一个全铁制成的机器,再加上其粗犷的造型,在这个时代显得有些狰狞。

“准备好了吗?”听得出来,高尚是大声吼出来的。

旁边的年轻人闻言点点头,透过面罩,可以看到他的模样,竟然是许久不见的杨修。

“开始吧!”高尚喊了一声。

两个人缓步走到那铁制机器跟前,同时停住,互相看了一眼之后,点点头。

高尚身后,在机器上打开一个圆形的门,里面黑黝黝的不知道是什么。杨修则走到另外一边,握住来一个把手。

高尚深吸一口气,然后将一个火折子点燃扔了进去,里面闪烁了几下,燃起了熊熊大火。这个时候,他快速的弯腰,不停地朝里面铲进一些黑色的石块,大火也越烧越旺。大概是放的差不多了,他将圆形的门又关上了。

他关上之后,走到杨修跟前,两个人一起用力,将把手拉了下来。

整个机器一开始没有反应,不过很快就抖动起来。高尚拉着杨修连忙后退,两人退到十几步远之后,一脸期待的看着已经运转起来的机器。

机器的另外一边连着一个粗大的水管,最前面则是一个巨大的转轮。机器不停地运动着,慢慢的转轮开始转动,然后越转越快,越转越快。

随着转轮转动速度的增加,高尚和杨修两人的眼睛越来越亮。可就在这个时候,高尚忽然脸色一变,拉着杨修就往外跑。

他们刚刚跑出来,就听到一声闷响,紧接着就是一声轰隆声。巨大的气浪直接将两人掀翻在地,翻了几个跟头才稳住身形。

几个科学司的护卫连忙上前,拿着巨大的水管朝着b的房间喷水,将火势消灭掉。在地上缓了一会儿的杨修和高尚两人将面罩拿掉,坐在地上贪婪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又失败了!”杨修显得有些气馁。

高尚笑了笑道:“至少这一次咱们让转轮转了起来不是吗?这一次的数据都记着呢吧?待会儿去废墟来看看,看能不能看出来是哪一部分出了问题。”

杨修闻言点点头,道:“伯照先生说眼下咱们是不能成功的,某家就在想,咱们是不是太着急了?”

“老师的意思是以眼下的工业基础来说,是做不出来。但是老师那是站在直接投入使用的角度去看待的。如果咱们只是做出来一个样品,某家倒觉得问题不大。老师的重复发点从来都是普及性实用性稳定性,但咱们必须要。咱们只需要保证技术在进步就行了。哪怕这些技术一时半会儿用不上,那也没关系。总会用上的。”高尚在科研这一块,可以说一直都是极为乐观的。

比方说杨修一直心心念念的蒸汽机,整个科学司只有高尚一个人支持。不但给钱给人,甚至还亲自上阵。

靠杨修自己一个人的话,估计眼下连启动都成问题。

“也对!某家回去再想想是哪里出了问题,这蒸汽机,必须给做出来才行!这辈子啥也不想了,就跟蒸汽机耗上了。”杨修不是那种受挫之后一蹶不振的人,被高尚说了几句之后,立刻又跟打了鸡血一样。

“先不说这个,之前给你的那份资料你看了吗?”高尚摆摆手说起了另外一件事。

“大豆的那个?”杨修点点头:“看倒是看了,可是这方面某家可没什么经验啊。许能呢?这种事情还是他来做最合适。”

“他再厉害也只有一个人,咱们要做的事情可多着呢。眼下某家负责这件事,德祖也来帮忙吧。”

“一定会的。不过这大豆要用来做什么?”杨修问了一句:“量产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有冬小麦了吗?”

“那也不能光吃饭啊!老师的意思是,要让天下百姓一日三餐,顿顿有饭有菜。这豆子,就是为了这菜准备的。”高尚笑着说道。

“一日三餐,有饭有菜。”杨修听到这都懵了:“三代之治也不过如此了吧?”

“如果是老师的话,某家相信大汉朝早晚有一天会超过三代之治的。”高尚吹了一波董明。

杨修闻言没有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沉默了一会儿之后问了一个很在意的问题:“豆子是要怎么吃?煮豆子?吃多了不难受啊?”

“榨油!”

“榨油?”

六月末,天气已经变得非常之炎热,宽袍大袖的穿在身上虽然潇洒,但的确是有些不舒服。董明倒是有心想要做几件大裤衩,小背心穿着,可理智还是让他忍住了。

整个六月份,除了军屯的事情之外,变法还是很稳健的进行着。钱庄开始发威,效果要比之前预想的还要好。

六月三十日,医院开张,董明也去随了一份贺礼。医院整体的运作模式跟后世的医院没多大差别,病人来了之后该排队排队,该挂号挂号。只是后世机械化的东西,眼下全都由人工来做。

但人工,却是最不值钱的。

眼下尚书台忙活了起来,转眼就要七月份了。虽然眼下受小冰河期的影响,气候有些反复无常,但是大方向上还是没问题的。

温带大陆性气候带来的夏季高温多雨,仍然准时的出现了。以前朝廷都是尸位素餐之辈,哪怕有想干实事的官员,也都在大潮之中学会了藏拙,学会了明哲保身。遇到了高温多雨的时候,谁也不当回事。

但是眼下董明肯定不会这么干,高温多雨意味着整个大汉朝境内,尤其是黄河、长江、淮河等大江大河都进入了汛期,一个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

黄河更是重中之重,眼下黄河虽然不像后世那样每逢汛期必决堤,但也差不了多少。所以在即将进入七月份的时候,尚书台又多了一个重要的工作。

防洪!同时还要防范因为高温,可能出现的旱灾!

“眼下咱们只能敦促地方,维修堤坝,然后派人时刻紧盯着。一旦有可能出现决堤的情况,就要立刻将百姓迁走。”

尚书台在开会,当先发言的就是沮授。

“难!故土难离,想要百姓迁走,这工作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只要没有真的决堤,这些百姓是不会轻易离开的。”田丰摇了摇头:“主要是真的迁走了之后,这些百姓的后续安置工作怎么办?朝廷拿不出好的办法,百姓肯定不会愿意的。”

“那是之前,眼下咱们还是能拿出来办法的。”荀攸这边接了一句,然后又道:“不过眼下最好的还是不要出现决堤的情况。除了敦促地方之外,咱们还要想办法看能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掉水患的问题。”

“办法肯定是有的,只不过眼下来不及了。”董明这个时候说道:“钱庄里钱,咱们第一件事就是要拿出来兴修水利设施。以洛阳为中心,向四周进发。最好能修建一条大运河,联通南北。”

“眼下该如何?”沮授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早做准备吧。”董明揉了揉眉心道:“钱庄这边收购一批粮食备着,朝廷这边的平粮仓也随时准备开仓放粮。同时某家去太尉府一趟,跟伯喈先生商量一下,今年若是没有决堤便罢了,若是哪一个地方官的治下出了问题,还没有按照尚书台的条例安置灾民的话,就拿了他的官帽子。”

“这条例何在?”

“拿之前的天灾应对集,做一些修改就行。明日便报上去,尽早通传天下。”董明快速的交待。

“喏!”三人应诺。11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