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好老师 > 378章 一团乱麻

三国好老师 378章 一团乱麻

作者:野怪逆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19 来源:笔趣阁

何进还活着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董明在考虑了一会儿之后,就摇了摇头,对王韦道:“算了,看着他们就行了。主要还是陛下那边,别让陛下犯错。陛下愿意培养自己的心腹,是好事儿。”

王韦点了点头,没有多问。

“时间不早了,你也不好回去。就在家里住下吧,明天一早再回去。”董明又道。

“喏。多谢老师。”

“行了,去吧。让下人弄一盆热水,泡个热水澡,好好休息一下吧。”董明说到这里,又道:“以后这种事情不用亲自跑,你手底下养着这么多人呢。”

王韦脸上露出一个笑容:“学生亲自来,比较放心。”

“行,下次派人来就行了。你要是巡逻的士兵抓了,也不好解释。总不能硬闯吧?”董明强调了一下:“行了,这事儿就这样。以后再有这种情况,你不用以身犯险。快去休息吧。”

王韦知道这事儿他不能再多说了,便应了下来,跟董明说了一声之后,转身离开。

董明坐在椅子上,仰着头,拗过去,闭着眼。

何进其实不重要了,虽然两人有仇,但那不是私仇。再一个,眼下何进是没有办法走到台前的。甚至直白点说,何进这辈子,顶天了也就是刘辩的黑手套。帮刘辩处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情。

这样的人,董明没必要太过关注。

反倒是何风,因为当初没有跟何进一条道走到黑。虽然也被刘宏敲打了一番,但仍然是朝廷的官员。刘辩若是想要启用何风,这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不过何风毕竟年轻,短时间内没有什么威胁。而且,董明倒是觉得何风应该是心向新学的。毕竟接触过,何风给他的感觉,像是一个挺知道变通的人。

这事儿不大。

翌日,进士科入了皇宫,参加殿试。

刘辩起了一个大早,在张全的服侍下乐呵呵的来到了考场。一共三百名考生,其中有六名是他的人。其实一共有十几个人,只不过只有六个人考中了。

他做好了打算,只要差距不大,就让自己的人成为状元。要是有点差距,最低也得在前三甲里占一席。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对殿试可以说是非常之期待了。考场内还有不少大臣,董明也在朝臣中。他们都是来阅卷的。

蔡邕没来,说是昨天染了风寒,在家里休息了。董明跟袁绍和夏允两个人坐在一起,正在小声交谈着。

“今年没赶上进士科,听说这荀彧是今年的状元了?”夏允没啥事儿,也被拉过来阅卷了。他对荀彧很是好奇,不过他也没有看到荀彧的试卷,不知道文章写得如何,是以有此一问。

袁绍闻言一脸感慨的说道:“哪怕是放在去年,这荀彧也是状元的不二人选。”

“当真如此?”夏允觉得很是惊讶。去年的科考虽然是草创,但是明德一系的学生十几个人参加,水平之高让他觉得大汉朝未来十年都不会再有这么优秀的考生了。

“当真如此!”袁绍一脸的羡慕:“这荀家....实在是得上天垂青啊。先有荀氏八龙,眼下年轻一辈又是人才辈出。除了荀璦、荀彧之外,那荀衍、荀谌哪一个不是当世人杰?”

“你少说了公达。”夏允提到了荀攸。

袁绍脸上露出一个古怪的笑容,道:“公达....他是下一辈的....”

董明听的直摇头,荀攸这个辈分梗是躲不过去了。这也是为什么荀璦基本上都不出现在尚书台,天天窝在城管司的原因。

一见面叔侄二人就显得有些尴尬。

“伯照,你倒是说说,这荀彧能不能成为新科状元?”袁绍对董明问道。

董明笑了笑:“这事儿我说了算,得陛下点头才行。不过以他的人品才学还有能力,自然是值一个状元的,毕竟是王佐之才,要是连个状元都拿不下来,那倒是有些奇怪了。”

袁绍和夏允闻言点点头。

这个时候,刘辩开口,先跟考生们聊了一些勉励的话,然后便开始考试了。这一场考试其实时间也是蛮长的,虽然只有一篇文章,但是少说也要考到下午。

考试开始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旁边的官员们也都不说话了,就这么坐在那里。有的人干脆开始闭目养神。

大家都是读书人,能坐到这里的没一个耐性差的。倒是刘辩,到底是少年心性,坐了一会儿之后就有些无聊,干脆走下来像个监考老师似的,在考场来回逡巡。

殿试正在进行的时候,远在渤海郡。

一处密林旁边,徐暖和徐庶两个人跟难民似的,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的,还有泥浆灰尘。两人跟前有一堆火,将熄灭未熄灭。徐暖正用树枝拨弄着火堆,火火能够烧的旺一些。

徐庶靠在一个石块上,正拿着一个牛胃做成的水袋喝水。喝了几口之后,他使劲晃了晃,皱起了眉头:“没有水了,咱们得找一个县城,或者村落。总之要到有人烟的地方才行。”

“不用,一会儿咱们往林子里走,林子里面肯定有水源。”徐暖回了一句:“倒是得吃点东西,不然没力气。”

“一会儿进林子里面,弄点东西吃吧。”徐庶叹了一口气:“咱们得回去,把东西交给老师才行。”

徐暖点点头:“老子真是没想到啊,这高家竟然胆子这么大....”

“不是高家....”徐庶说了一半又摇摇头:“这个时候说这些也没用了,不是高家也是高家了。可惜了,高家怎么说也是渤海郡望,这一次要毁在咱们手里了。”

“是高家那小子失心疯,还是怪他们自己。”徐暖撇撇嘴:“对了,咱们干脆往南走,去盐场。”

徐庶看着徐暖,然后道:“咱们之前就是一直往南走....不出意外的话,后天就能到盐场了。这两天....估计也是追兵最疯狂的时候。咱们除了要应对高家的人,还要应对黄巾余孽还有藩王的杀手...”

“咱们怎么就惹到这么多人了呢?”徐暖不懂,他只觉得自己就是吃吃喝喝的,咋就开亡命天涯了呢。

徐庶叹了一口气:“青州和冀州要变天了。”

“下雨也好。”徐暖有些懵懂。

......

殿试考场,刘辩请士子们吃饭。这一次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武举科考中的士子都过来了。六百人都进了皇宫,刘辩很是高兴,席上说了不少话来拉拢人心。

至于董明等人,则分工开始阅卷。一共只有三百张试卷,二十号人阅卷,速度还是挺快的。等宴席结束的时候,大家就已经全都批改好了。

不光如此,还排了名次。这一次没有糊名,按照他们的排序,状元是荀彧、榜眼是司马朗和鲁肃,李严掉到了第六位,顾雍则来到了第四位。其他的名次虽有变动,但显然不如前十名让人在意。

这是众人商量只有排出来的顺序。当然,也许刘辩那边还会有变化。这个时候却没有办法知道了。因为刘辩喝醉了,已经被张全扶着回去休息了。

众人无奈,只能先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三日之后,放榜。这一次就是在皇城张榜了。文武两榜都贴了出来。进士科状元荀彧、榜眼鲁肃和李铭、司马朗、顾雍分列四五两名,李严掉到了第七位。

这李铭,是刘辩的人。之前倒是不显山不露水,没想到这一场科考竟然一鸣惊人,拿了个榜眼。当然了,他的文章是不如司马朗的,也不如顾雍、李严等人。但是差距也不是很大,至少第三名的榜眼,他坐上去也不会让人觉得有失公允。

这说明刘辩还是有底线的。对董明来说,一个榜眼罢了,无所谓的事情。刘辩只要有底线,按照游戏规则玩,这事儿就能接受。

武举这边变动不大,刘辩对武举本身就有些不上心。武举这边给出来的名次,他连改动都没有改动。

也因此,赵云成了有汉一朝,或者说有史以来第一位武状元。

放榜之后,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但这种事情,已经不是董明所关心的了。他只需要等着科考司将人分过来就行。

人手足了,摊子才能铺开。当然,一开始这些人还得观政,然后打打下手,积累一些经验之后才会有机会挑大梁。

四月初一,洛长水泥路继续开工,李植带着建设兵团开始赶工期,争取能在入秋的时候修通。这一回朝廷有钱,不用像之前那样紧张,可以多段同时开工,工程期自然是大大缩短了。

李植在修水泥路的同时,董明也让科学司去规划五龙渠的事情,包括勘测,施工图都要提前准备好。

等李植那边结束了,就可以趁着秋冬两季动工。毕竟秋冬两季降水少,动工的时候更方便一些。

也是这一天,董明收到了李虹的信鸽。信鸽来带的消息,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围绕着莱州湾盐场这个中心,一个巨大的漩涡将冀州南部、青州北部大小官员、宗室、黄巾余孽都牵扯在内。

如果这份消息属实的话,为了中央朝廷的权威,董明就不得不推动朝廷对这两个地方用兵了。董明希望消息是假的,可是这是李虹送来的,徐庶和徐暖拿命换来的消息。

真实性毋庸置疑,就看董明自己怎么选择了。

动刀兵还是先放着不问,各有利弊。如果出征的话,那毫无疑问最大的好处就是朝廷在冀州和青州的威望将大大提高,至少十几年内不用担心这两个地方会有异心。

除此之外,董明也能借此机会让尚书台控制两州的经济。不光局限于盐铁酒,包括其他的行业,都会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不像现在,出了司隶,各地的商业基本上都是当地望族说了算。地方行政单位也不重视商业。不知道是不是儒家官僚的通病,想出政绩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农业和教育....再有就是做个青天大老爷。不是说这样不行,但是不能这么偏科。

不过董明也明白,之所以偏科,是因为粮食产量太低,朝廷不得不如此,地方长官也不得不如此。包括现在也是这样,董明虽然在搞变法,发展经济,但是底子还是农业。他最看重的还是军屯这一块,只要军屯不出问题,变法就有了根基。

但这样一来,商业这一块的忽视,就成了某些蛀虫生长壮大的温床。世家大族看似不事生产,事实上却掌握着最多的社会资源。靠的是什么呢?肯定不是收租子和朝廷俸禄。他们才是整个天下经济发展的主导者。

这些东西董明心里清楚,也知道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还是得着眼于眼面前的事情。

如果对两地出兵,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坏处也是显然而易见的。打仗归根结底打的是钱,真的出兵厘清两地的话,朝廷今年好不容易有些好看的财政又得崩盘。而且还会使得两地不少官员、宗室被逼无奈之下造反。

这样一来,这两州来年的赋税肯定就得挂零,又会继续加重朝廷的财政困难。眼面前正在动工的洛长水泥路也得停下来。这事情千头万绪,不是说打就能打的。

不打其实也没什么,吕强去了青州,青州牧那边肯定会派兵征讨渤海郡内的那一拨乱军。只要拿下来,渤海就能维持表面的平静。只要过个两三年,朝廷腾出空了,就可以无压力的将所有人给拿下。

唯一的坏处就是这样可能会滋长他们的野心,眼下只是联合起来欺上瞒下,放黄巾余孽攻城略地。若是朝廷没有什么反应,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揭竿而起?以现在的信息传递速度,等朝廷收到消息,他们估计都能将青州和冀州拿下了。

这事儿,怎么想都有风险,但是他必须做出决定。毕竟不管哪一个选项,都需要早做准备。

“事情已经偏离了原本的历史轨迹,老子就有些扛不住了。”董明无奈的叹了一口气。

他此时正在自己的书房里,将李虹送来的消息放在灯火上烧了之后,整个人有些松弛的躺在椅子上。

“吱呀”

门被推开了,进来的是荀沂。整个董府也就只有荀沂可以不用通报,便直接进董明的书房。

荀沂走到董明身后,轻轻的帮他揉着太阳穴,柔声道:“累了就歇息几天吧?让张富去尚书台说一声就行了。”

“张富还在呢?”董明楞了一下:“他不是考中武举了吗?”

“他说自己还在守孝期间,不在父亲身边就已经是极大的不孝了,又怎能为官呢?眼下就在府里,等过两年再说。”荀沂解释了一句。

董明觉得有些有意思,不知道张富这是唱的哪一出戏。这明显是养望了....这些日子没跟张富交谈过,有时间得问问。

“行吧。”跟荀沂董明自然不会说这些,而是道:“最近朝廷事情有些多,还不是休息的时候。”

“您也该注意点身子,要我说,干脆咱们就不做官了,你继续做先生不是挺好的吗?”荀沂有些不满的说道:“最近你可很少回家了。”

“辛苦你了。”董明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有些事情,一旦开始,就不是想结束就结束的了。眼下新学一派都靠着自己吃饭呢,变法又在逐渐推进,他不可能抽身事外的。

荀沂嘟囔着,给董明揉了揉肩膀,不过却没有再说什么。她也只是发发牢骚罢了,并不是真的要董明做什么。

毕竟是荀家的嫡女,识大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