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好老师 > 428章 工部尚书和工部侍郎

三国好老师 428章 工部尚书和工部侍郎

作者:野怪逆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19 来源:笔趣阁

周福安排好了周宁,第二天一大早,很是低调的来到了董明的府邸。下人将他带到了正在开会的议事厅,他悄无声息的走进去,在角落里落座。这里本来就有他的位置,众人对他的到来倒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

周边的几个人还对周福点点头。

董明来的稍微晚了一些,落座之后笑着说道:“让下人们备了早饭,咱们先吃了早饭再说。估计吃完早饭的时候,陛下也该过来了。”

众人自然答应下来。

早饭很是简单,两种咸菜,一人一大碗白粥。准确的说,应该是稀饭,只不过炖的比较烂,看起来还挺稠的。

大家来这里也不是来吃饭的,心思也不在吃饭上面。昨日董明大概讲了一下上一年的施政总结,今日肯定要将来年的计划了。新的年头,变法肯定是要往前推进一步的。

毕竟董明当年提出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现在已经来到了第二个年头。

吃罢了早饭,下人们将碗筷什么的收拾下去。众人又等了大概一刻钟左右,刘辩才过来。不过,所有人都看得出来,刘辩的脸色不太好看,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的不高兴。

但是,很快大家就明白了。

刘辩进来之后,一行人跟着鱼贯而入。他毕竟是皇帝,走哪儿都是一水儿的人跟着,这很平常。但今日有所不同,他身后的跟着的全都是朝中的高官显贵。

不是几个,而是几十个。

以袁弘、杨彪为首,朝堂上但凡说话有点分量的官员,悉数到场。这些人有的是反对派,有的是中立派,有的是心向变法但还没有彻底倒向变法的可争取对象。

很明显,这些人是拦住了刘辩,硬逼着小皇帝带他们过来的。

这事儿,董明早有准备,因此看到他们来了之后,也不着恼,只是吩咐大家将位置挪一挪,给这些人腾出一些位置来。不过这里毕竟有些小了,大家只能人挨着人坐着。想要像朝堂上那样宽敞,肯定是不可能的了。

等众人都落座之后,董明笑着说道:“诸位大人倒是来的不巧,我等刚刚吃过了早饭。你们吃了没?如果没吃的话,在下让后厨再给诸位准备一些。”

“不用了。”杨彪一脸平静的说道:“尚书令倒是勤奋,休沐之日竟然还在家里聚拢了这么多朝臣、武将,不知道在商量什么呢?”

话里带刺。

董明笑眯眯的回道:“这可不是在下聚拢过来的,是陛下安排的。区区在下,可没有这个能量。”

“尚书令大人自谦了。谁不知道大人名满天下,登高一呼,响应者犹如**聚集,如影随形呢?”杨彪越说越过分。

董明干脆不理他,不想跟杨彪吵架,这没什么意义,还耽误时间。

“陛下,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那么就开始吧?”董明对刘辩说道。

刘辩闻言点点头,道:“好!今日就开始吧!”

“那微臣就斗胆了。”照例把姿态做足,董明朗声道:“今日正好诸位同僚都在,那在下就敞开了说了。今年,朝廷有几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今天,咱们就商量一下,定一个小目标。明年这个时候,看看能完成多少。是力有未逮还是非同凡响。”

“这第一件事,就是组建工部!”董明顿了顿继续道:“包括主官、佐官、办公地点等等今儿个都得定下来,然后落实到位。休沐一结束,咱们就得动起来。这工部也明年的所有计划的核心,必须得重视起来。”

刘辩开口道:“之前不是说过工部的事情了吗?”

“今日就是要定死。”董明回道:“尤其是工部尚书和工部侍郎,今天就得定下来。陛下有什么好人选没有?”

按照之前说的,工部尚书只是虚衔,两千石的混子,真正的实权掌握在千石官工部侍郎手里。刘辩自然是想让自己的人成为工部侍郎了。可是他手底下没有人有这个资格,最能拿得出手的人,眼下也不过是个六百石的小官罢了。想要成为千石官,那得再等上两年。

但是硬要说有的,那也有一个人,资历足够,但是他就怕朝臣们不答应。这人是何风,从血缘上来讲,跟他还算是亲戚。何风是何进的远房侄子,也算是刘辩的远房表哥...

何风在太学读过书,又有过军职,最高做过千石的官。一个一千石的工部侍郎,肯定是够格了。但是,他跟何进的关系让他整个人都很尴尬。虽然他戴罪立功了,但是这两年仍然不怎么受到朝臣们的待见。

这个时候,刘辩肯定不能把何风推出来,因此他笑着道:“这就要看诸位爱卿怎么想了。工部尚书和工部侍郎,乃是做事的,朕年幼,就不瞎掺和了。当然了,若是工部缺人手,尚书令尽管问朕要人。毕竟朕还是有些年轻人,需要历练历练的。”

意思很明确,工部尚书和工部侍郎,朕不跟你争,但是你得在工部给朕留一个职位。

董明自然明白刘辩的意思,他笑着点点头,然后对百官道:“既然陛下如此说了,那咱们就商量一二如何?就先定下来这工部尚书的人选吧。”

两千石的官职,就算是混子,大家也会抢着要的。更不要说,一旦大运河通航,那么工部尚书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可以吃几辈子的功劳簿了。因此不少人都有些意动。

尤其是有资格登上这个位置的一些老臣子。

所有人都在举荐,最终出现了四个备选的名单:郑玄、孔融、王允、卢植。

举荐郑玄的人是孔融....而举荐孔融的人,则是袁逢、杨彪两个人。变法一派则力挺卢植,至于王允,是董明举荐的。

董明对王允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三国演义的层面。他一直觉得王允就是个渣渣。可是真的了解过王允之后,他又不得不承认,能够在史书中留下痕迹的人,果然都不是一般人。

王允和卢植是一个类型的人,当然了从.asxs.上来说,他比卢植要好多了。王家也是世家大族,虽然比不上袁杨荀陈四家,但在大汉朝也算是不错的了。

之所以说王允跟卢植一样,是因为两个人都是真正意义上文武双全的人物。卢植是海内大儒,但也是可以冲锋陷阵的良将。王允也是如此。

当年黄巾起义的时候,豫州黄巾就是这位镇压的。彼时,他为豫州刺史,孔融是他的小老弟。

不过他比较背时,黄巾起义结束之后,董明就辞官回了新野。导致这位跟历史上一样,得罪了十常侍,被免官下狱。多亏了杨赐、袁隗和何进三个人求情,他才得以脱身。

不过,跟历史上不同的是,他脱身之后,成了杨家的门客。新皇登基之后,王允又被起复。开春之后,他将接替上一任洛阳令,成为新的洛阳令。

董明之所以举荐他,是因为此时的王允,还是那个一心为国,满腔热血的王允。而不是历史上那个计除董卓之后,骄傲自满的铁憨憨。

在董明看来,这个人是可以拉拢的。

当然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变法一派,没有合适的人选。有且仅有董明、袁绍、夏允等寥寥数人。可是这些人本身就把持着要害的衙门,不值当的去作甚劳什子工部尚书。

况且已经有了卢植这个人选,董明再选一个王允,也能在面子上糊弄过去,我们变法一派可不是结党营私之辈。

四个人选出来之后,郑玄第一个被排除在外。

一来,郑玄本人不在这里;二一个郑玄的状态让人很是怀疑他能不能做一个两千石的混子...毕竟这哥们最近深陷玄学不可自拔,听说已经快想明白了。

可董明很清楚,他想的再明白都没有用。郑玄注定只能是一个学者,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官员的。他第一个被排除在外,也算是情理之中了。

就算郑玄成了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在此时也不会有什么卵用。顶多在后世的课本上,被按上一个中国古代唯心主义代表人物的头衔,然后加入中高考必考豪华套餐。

第二个被排除在外的就是王允。

能成为最后四个人之一,也算是给董明的面子了。王允之前因为十常侍的事情,跟刘宏的关系不太好。这事儿刘辩还记着呢,所以对王允不是很感兴趣。杨彪、袁逢等人自然也不会让王允上位。

从立场上来说,他们都是世家大族出身,在官场上是一派的。但是从家族利益出发,杨家也好、袁家也好,见不得王家在朝廷上出一个两千石的大员。

虽然两千石都是荣誉职位,没有实权的混子。但是正是这些混子,变相的成为左右整个天下大势的小团体。君不见每一次有什么事情要商议的时候,都是这些两千石以上的高官跟刘辩一起开小会定下来之后,才会拿到大朝会上说吗?

不负责具体的事情,又什么事情都能有建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这才是如今朝廷上,真正的权力。

王允若是成了工部尚书,王家立马就往上走了一个台阶。太原王氏本就时代官宦,若是此时出了一个两千石,那往后王家就真的起势了。

一如当初的陈家。

最后只剩下孔融和卢植两个人。

结果是,卢植做了工部尚书,孔融成了工部侍郎负责具体的实务。董明对这个结果也没什么不满意的。孔融这个人吧...道德水平很高,但是他的能力就有待商榷了。他做了工部侍郎,倒是不用担心有什么腌臜事,唯一可以担忧的,就是孔融会不会拖了工部的后腿。

但,这事儿,还是有解决和补救的办法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