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铸刚明 > 第二百九十章 互市与粮食(二合一求订阅)

三月一日,大明开平城!

今天,正是大明和察哈尔互市开启的日子,这里显得热闹非凡。自从一月份徐光启和察哈尔达成互市协议之后,这里就再也没有平静下来。这段时间,这里的动作实在是太多了。

一方面,宣府镇的整顿而彻底成为农民的原军户们因为原卫所的土地不够他们分,即便是朝廷将那些肆意侵占卫所土地原军官给处理了,这些土地仍然不够。

于是,和陕西三镇的情况一样,朝廷将他们移民到从长城到开平城周围,建立了不少村子,开垦土地,修建住宅,可以说是忙的热火朝天,他们还在盼望着今年能够种上新粮食,尤其是朝廷已经给他们允诺了。

大明朝廷已经决定要长久的留在这里,再加上要保护已经移民过来的三万余百姓,甚至之后还会更多。杨国柱奉皇上命令镇守此地,在整顿宣府军队的同时还要排除军队向西进攻,扫清一些不安分的因素。

同时大同的尤世禄也要派出军队向北清扫,归化城卢象升也要向北向东清扫,甚至他还要想办法占领后套,经过近两个月的清扫。从后套到开平城的草原已经完全被明军所掌控,原来的蒙古人,要么向北向西逃窜,要么向大明献上忠诚。据估计留下的蒙古人大约有一万户罢了,还没有投靠大明的原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的人口多。

同时大明的北部防线也向北推进了近两百里。草原上两个月的血雨腥风已经完全过去,这里再次恢复了和平,唯一不同的是这片大地的主人已经换了。

另外,开平城既然要作为互市的场所,自然也要做许多准备。互市场所自然是不能直接在开平城,毕竟这里要作为大明在这一带的统治中心,不管是民政管理机构还是军队的指挥中心都只能是这里。

为了双方更好的互市,大明朝廷决定在开平城东北方向二十里处修建了一座专门用作互市的小城,因为不需要考虑防御因素,因此根本就没有修筑城墙,仅仅是修筑了大面积的房舍,小城的东北方向还修筑了一个面积极大的广场,主要用来进行马匹、牛羊的交易。

因此修建速度极快,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修筑完毕。

在这段时间中大明要和察哈尔互市的消息也传遍大明,大明的商人们自然是趋之如骛,只要是稍微有那么一点儿实力的都想来掺和一手,这绝对是一个赚大钱的买卖。

同时朝廷已经公布互市有少府统一管辖,对大明的所有商人一视同仁,欢迎大明各地的商人前往开平城同察哈尔部做交易。

这些事情全部都是印在邸报上的,这绝对是第一次在邸报上打广告的,而取得的效果自然是极佳的,全国的商人们闻风而动。

天下间那个商人不知道和蒙古人做生意最能赚银子,是天下间最赚银子的生意之一,原本他们就很眼馋,但是山西的晋商势力太大,再加上和蒙古人互市的地点就在山西,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早就将这个生意掌握在手中了,丝毫没有其他地方商人插手的余地了。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朝廷广邀大明商人去开平做生意,他们终于能插上一手了,晋商还能拦着不成?更何况现在是少府亲自邀请,就算是对皇帝的尊重,他们也不能不去啊!

少府代表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这里面可都是皇上的产业啊,不过这位皇帝也真是厉害,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就将生意做到现在的程度,也不能不让人佩服。

遍布天下每一个县城的信达商行,这一年多以来不知道推出了多少种好东西,尤其是那个镜子,真是天下间的奇迹,他们手下的工匠中即便是最有经验的老师傅都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是让人又惊又怕。信达商行究竟是如何做出来的?难道皇上有天授?

还有那遍及天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抢占了大明近六成的钱庄生意,当真是可怕,逼迫的大明所有的钱庄的改变规则了,不得不和信达钱庄一样取消了存放费、运输费等费用。

令人庆幸的是这信达钱庄一直没有开始贷款业务,不然那些晋商、徽商的钱庄恐怕就真的混不下去了。现在信达钱庄已经是皇上的了,他们已经不肯奈何了,只能吃一个哑巴亏。

对于这个情形,大明的普通商人们大多都是在看笑话,他们本身就长期受到这些大商人的压迫,现在少府又没有对他们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现在的信达钱庄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好处。

原本他们还担心皇帝会借助身份强夺他们的银子,现在看来这样的情况似乎是不会发生了,心中的担忧也渐渐放下,毕竟这信达钱庄用起来还是相当的方便,能剩下不少!

只是,大明现在很多在经商上有一些才华的人都想进入少府,毕竟这是皇帝的产业,他们可是趋之若鹜。这让他们有些难受,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提高雇佣他们的工钱,以此希望将他们给留下。

另外就是现在有风声说少府想要进入粮食行业,并且以后新作物的种子都要在信达商行售卖了,同时少府已经在大明各布政司省府修建大仓库,这恐怕是真的,那些仓库可真是大啊!这让很多粮商很是惊恐。

再加上最近由于高产新作物的推广,他们这些大商人都是消息灵通之辈,自然知道朝廷对于新作物的推广究竟下了多大的决心。

因此他们对于未来的粮食价格没有丝毫的信心,于是纷纷将手中库存的粮食给卖出去,这也就造成了大明的粮食价格一直在下降,比他们当初收购的价格还要低了,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

南方的新作物已经种植上了,光是土豆的种植面积已经有五百万亩了,甚至还要再次增加,还有更可怕的红薯,一切都要来不及了,就给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他们可都是亏损了一大笔银子啊!

这让他们长长在心中感叹,皇上您好好的当皇帝不好吗?为什么非要经商啊!

他们却并不知道,不仅是他们,大明的地主们都在向外大规模的出售粮食,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可能别的没有,但是家中的粮食却是最多的,整个大明有粮食的人都在缓缓的向外出售粮食。

然而大明真正想要购买粮食的人却并不多,根本不可能将他们出售的粮食消化掉,若是没有人大规模购买他们售卖出的粮食,大明的粮价早就跌的不成样子了。

没错,这些粮食相当大的一部分都被少府给买了,这个动作是朱由检特意交代给沈继尚的,朱由检从内帑拿出了大量的银子。

朱由检很清楚大明需要足够的粮食,自己无论储存多少都不会算少,现在这么多人大规模的售卖粮食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片土地上几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场景,想想隋炀帝,隋朝内修建的大型仓库众多,储存的粮食足够国家用数十年。

那杨广却不舍得将粮食分发给他的子民,最终天下皆反,隋末乱战十数年,一直到唐初这些粮食还没有吃完,甚至在后世还能在洛口仓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粮食。

因此,不管如何,朝廷掌控大量的粮食是极其必要的。

况且朱由检很清楚,红薯、土豆这些农作物的产量的确是高,但是这些东西真的不那么顶饿,人若是真的长期食用也真受不了。

不然的话在这片土地上红薯的种植比例从来就没有超过百分之十。因此它们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想要指望它们拯救大明是不现实的。

再加上此后长达十数年众多的自然灾害,大明的粮食产量必然是下降的,可以说,大明什么时候都是缺粮食的。

少府大规模购买粮食的行动已经持续将近三个月了,朱由检在其中已经投入了近三百万两银子,朱由检购买的量还是比粮商、地主放出的量少的多,粮食的价格仍然在下跌,甚至已经下跌了将近一半,因此少府一共购买了大约八百万石的粮食。

凭借着极低的价格,这个收购的粮食的规模极大,朱由检都没有想到,这些人竟然会有这么多的粮食,看来大明的粮食似乎不怎么缺啊!

还好他朱由检不缺人,在各省首府都修建了大量的仓库,尤其是西安、开封、北京等地,再加上对以前有些废弃的仓库进行大规模维修,仓库现在基本上是够用了。

不过这这都还不够,朱由检已经想着继续加大规模收购粮食,反正银子他还有很多,这半年来抄家的收入、勋贵们上交的银子、对勋贵们收税收到的银子…

内帑的银子现在已经接近两千万两,而且二月份又一次征收勋贵们的商税马上就要到账了。

这些钱放着也是放着,自然是要花出去的,跟何况信达钱庄可是存了大量的银子,实在不行就挪用一点儿也不是不可以,当然不到万不得已,朱由检是不会动这些银子了。

因此朱由检还是有足够的底气来收购粮食的,等到了以后不管是用来赈灾还是等到粮价上涨后用来平息物价都是很好的。

在这些粮商的眼中,若是再加上收购粮食时付出的运费、人工费等等,他们真的是亏死了。至于那些地主们他们卖出的粮食可是他们存了不知道是多少年的粮食啊!卖出后那是心如滴血,尤其是这样的价格。

现在从邸报上得到互市的消息后,这些粮商似乎发现了新的发财道路,都做好准备去撞撞运气。

就是在一月份各个大商人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开平,他们主要还是查探消息的,看到这里一片热火朝天的情形,他们原本忐忑的心稍稍安定。

在开平城城门口众人看到朝廷在开平城外张贴的巨副布告后,他们简直是又喜又忧。

喜的是,朝廷的确声明,只要是大明商人都可以参与此次经商,朝廷没有任何限制,而且作为主管机构的少府声称将严格遵守朝廷的要求,不会阻止任何人。

忧的是,朝廷竟然要征收一成的税,叫什么交易税,而且不同的门店还要收不同的租子,这些银子全部交由税课司来征收。

对于最近一年来声名鹊起,威震大明的税课司他们还是了解的。能够从大明的十数万宗藩手中收到税收的机构,众人想想都知道对方的威势。

税课司和众多藩王大声冲突的几次,不管是先帝还是当今皇上都支持税课司,甚至还专门下旨申饬这些自信至极的亲王。大明的百姓们这才彻底的认识到了这个新设机构的力量。

更何况自从半年前,那税课司竟然还建立了一支可以称之为军队的专门收税的队伍,由大名鼎鼎的原锦衣卫指挥同知许显纯统领。之后这支队伍的确很厉害。

因此在看到是由税课司来征税,众人皆是心中一寒,看来这笔银子是无论如何都少不了了。

继续往下看,上年还说,只要是来做生意的都要交,谁都少不了,包括少府也会向官府缴纳税赋,看到这句话众人也没有太吃惊,毕竟数个月前皇帝让他名下的所有产业都缴税了,现在看来皇帝还要这样做了。

下面说的就很有意思了,上面说的是这里的互市将是和蒙古人交易,他们都是机灵之辈,立刻明白这不仅仅是和察哈尔交易啊,恐怕是整个蒙古啊!

而且那个交易的地点规模如此巨大,而且没有城墙,随时都可以大规模扩建,看来朝廷很有信心啊?

他们作为自家商号的亲信,这个时候也明白事情的重要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利益,自己以前是大大小看了这次的互市了啊。和这些利益想比,所谓的十分之一税收完全就可以接受了,大不了压低收购价。

他们连忙将这些信息通过信鸽送回去,等待着自家商号主事人的决定。只是不知道这些晋商们该怎么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