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铸刚明 > 第三百二十二章 崇祯元年大旱(求订阅)

随便周皇后生产的日子越来越近,朱由检恨不得每天都待在坤宁宫。

即便他将大多数的小事交给内阁,但是他还必须要处理一些大事,他要把控全局,现在的大明正在进行的大事情已经相当不少了,而且都是朱由检一手推动的,更需要他来进行把控。

尤其是现在陕西的旱灾越来越严重,已经扩展到几乎全省,据徐光启所说,如此旱灾之下,陕西的红薯、土豆这些新作物具体的产量恐怕跟不好说。

这就让人很担忧了,在这种情况下少府也在不停的调运粮食前往陕西,以工代赈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原本计划的五十万难民到了现在已经涨到了一百五十万,其中精壮三十余万。

不得已之下朝廷继续加大对陕西的支持力度,不断扩大以工代赈的规模,少府在陕西建立的水泥厂已经超过三十家,在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下,各条大路的修建进展十分快速。

然而此次的干旱远远不止如此,今年的旱情范围格外的广,不仅仅是陕西,还有山西太原、大同,北直隶真定府、河间府、保定府以及宣府镇,这些地方的旱情同样十分严重,这段时间朱由检收到大部分的奏折都是汇报这些地方的以工代赈进展情况的。

如此大规模的干旱在大明历史上也是少有,就连大明市面上的粮食价格再经历了长达一年之久的下跌,也开始了上涨。

这样的干旱说实话让朱由检有些措手不及,现在也才是仅仅崇祯元年,小冰河的影响完全没有到达顶峰,干旱怎么就如此严重,已经蔓延陕西、山西、北直隶三省,这之后可该怎么办。

怪不得历史上的一些大名鼎鼎的起义军大多数都是在崇祯元年、二年起兵的,例如明末农民起义初期的领袖闯王高迎祥就是这个时候起兵的。

虽然之前已经在陕西开始了以工代赈,但是朱由检还是不放心,朝廷必须全力来赈灾,这仅仅是个开头罢了,必须要行成一批极有赈灾经验的官吏,这些人在之后的十数年里可是有大用的。

在六月初,朱由检就专门针对此事召开一次小朝会,为了更方便的在多地进行大规模的赈灾,朝廷确定由工部尚书徐光启为赈灾钦差大臣,负责陕西以东各地的以工代赈。

一直因为负责移民之事而留在陕西的的礼部尚书温体仁同样为赈灾钦差大臣负责陕西的以工代赈。

同时从户部和内帑共拿出白银三百万两,粮食由少府拿出三百万石,全力用于以工代赈。

由于采用的是以工代赈,工基本上都是修路,以及水利工程,对水泥的需求量极大,因此少府将在北方五省开始大规模修建水泥厂,完全是不计成本的投入,朝廷已经下定决心,要借助着这一次机会进行前所未有的道路建设。

原本工部正在进行规划,尚且很不完备的诸多大路此时也不得不提前拿了出来,只能边开工边规划线路了。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时候绝对是实行大工程的大好时机,毕竟不用征发徭役,没有好大喜功、滥用民力这样的恶名,朝廷这是在救这数百万灾民啊!

这可是数百万的难民,其中的精壮恐怕至少也要一百万,一百万的劳工想想都令人震惊,这究竟是怎样的规模。

这次朝会确定这些事情后,整个朝廷都动起来了,在漠南主持移民很经验的官吏被户部一封调令到北方各省,徐光启直接前往真定府统筹陕西以东地区的赈灾,真定府本身就是灾区,同时这里也是算是北方几省的中间,各种调度很方便。

同时少府在北方各大省会的大量储备粮食也开始向四方调运。还好目前少府储存的粮食绝对是绰绰有余的,再加上今年的户部也不缺粮食,毕竟每年要拿给藩王的近八百万石粮食不用给了。

同时为了维持基本秩序,防止有人趁机暴乱,朝廷对漠南的庞大军队进行了调动,从卢象升率领的左镶军中抽调一万五千,大同镇抽调一万,京城由黄得功率领的右镶军出动两万,前往除陕西以外各省维持工程施工时的秩序。

至于庞大的陕西,才是让人头疼,这里的难民太多了。

不过还好半年多以来,三边总督满桂做的相当不错,在甘肃、宁夏、陕西、榆林四镇进行了大规模的淘汰冗兵、整顿兵备。

四镇原在册兵员二十余万,满桂亲自进行了兵员审查,结果发现实兵仅有不到十万人,简直是触目惊心。

在朱由检的支持下,在大同、辽东等镇的先例下,满桂对陕西四镇进行了大刀破斧、彻彻底底的整顿,前往河套地区的第一批移民就是这几镇的军户。

清理出一大批人后,四镇开始进行征兵,可惜的是百姓们的积极度并不高,附近的百姓对九边的兵印象并不好,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

直到现在四镇的总兵力也仅有十五万。当然现在这样的精锐战斗力要比以前强的多。

再加上现在西北的边防压力并不大,因此已经变成巨大工地的陕西就需要抽调他们来维持秩序了。

派出军队来维持秩序的要求其实是当时在场的诸多大臣联名提议的,原本朱由检感觉有些小题大做了,可是当众人所说自古以来的造反多是起与大规模的工程之中,必须要万分小心。

现在有数百万的难民,那就是超过百万的精壮,如此大规模的人聚集在一起,一不小心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再加上地方上存在一些官吏贪赃枉法,若是克扣难民们的粮食,说不定就是官逼民反了。

若是在以前,他们是绝对不敢在皇上面前说官逼民反这一类的话语,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这位皇上和以前的皇帝可都不一样。

经他们一提,朱由检也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的确是这样,自古以来这样的大工程就容易出事情,再加上有天灾在,问题更是多多。

远的不说,近的元末的红巾起义不就是在元廷修筑黄河时,在黄河中挖出了独眼石人,很快“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话就传遍天下,敲响了元朝的丧钟。

朱由检这才直接动用两支精锐兵力维持秩序,各地的卫所朱由检可不敢用,同时还调动锦衣卫、东厂的力量监督各地的工地,若是有官吏胆敢克扣百姓们的口粮,直接斩首!

这样安排了下去,朱由检才稍稍放下了点儿心,若不是不久后辽东就要大战,自己实在是走不开,朱由检都想要亲自去一趟西安,无论如何,陕西必须要稳住。

很快,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多条宽阔的水泥大道几乎同时开始修建,超过一百万的精壮劳力投入其中,这绝对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整个工部、户部、少府几乎忙成一锅粥,京城的朱由检也通过锦衣卫、东厂时刻的顶着各地的动静,内阁,六部九卿等人也十分关注。

结果工程从六月份开始一个月的时间里,各处开工的地方被斩首的小吏近十人,官员这一次倒是都能管住自己的手,没有敢乱动,被处理的仅仅有一人。

看来这次的京察和大计效果很不错,吏员的整顿也很不错,黄立极等人对于这样一个结果是极为震惊的,对于赈灾他们这些人都是有经验的,可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清正廉洁的赈灾。

看来这次前所未有的对全国吏员进行大规模整顿的效果很不错,说到吏员整顿,众人不由得想起到现在还在南方忙碌的刑部尚书,户部尚书郭允厚在处理完南直隶后就回京了,所有事情都交给刑部尚书郑三俊。

前段时间他那刚刚到京城的奏折里说,他目前在南方的整顿已经到了两广,现在只剩下西南三省,他预计还要两个月就能处理完所有事情,以后便可回京。

在之前整顿之时,朝廷已经将这次的整顿扩展到全国各地所有的吏员了,只要有违法乱纪之事,就绝不放过一个,到目前为止,整顿的效果极为明显。

朝堂之上的诸多大员也很早就明显的感觉到了不一样,现在布置到地方的事情完成的速度几乎是以前的一倍,通过他们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地方官的交流,他们也都明白了,这一切都是吏治得到整顿的结果,一些拖后腿的人都被清除了。

但同时一个问题也显现出来,全国各地的地方官都在上奏请求重新选拔吏员,现在他们手下的吏员实在是太少了,远远不能完成县城、府城、省城的日常事物,即便是剩下的吏员忙前忙后,一人当做三人使,各地的日常任务现在仍然大大滞后。

这件事情几乎从三月份就开始出现了,朝中的诸位大臣也都十分着急,纷纷向皇上请求解决此事,可惜朱由检一直拒绝,现在不是处理此事的时候,朱由检明白若是想要达到他想要的结果,现在的自己根本就做不到。

自己的权势、威望还不够大,或者说是全国各地的精兵一直都在忙碌,抽不出空,先等等。

更何况据锦衣卫的汇报各地的吏员远远没有这些文官上奏所说的那么严重,各地剩下的吏员大约有以前的四分之一,这些人处理诺大一个县城的确有些捉襟见肘,每个人都极其忙碌,但是毕竟还是可以忙的过来。

以前县城的一些配置都是有点儿多了,皆是人浮于事,每天打卡上班,无所事事,简直是浪费朝廷的俸禄!

当然朱由检并不觉得一个县配置这么一百有余的吏员很多,不仅仅是不多,而是太少了!问题的关键是他们的事情太少,管的东西太少了。

他们能管的仅仅是这么一座县城,仅仅是全县一成左右的人口,那其他的人呢?

该死的皇权不下县!

想到这里,朱由检就恨的牙痒痒。

因此朱由检看来,他们现在剩下的这四分之一就再坚持坚持,再坚持一段时间,朕就会给你们补齐。

朱由检是这样想的,朝堂上的一众官员可不知道,皇帝虽然否决这项提议,可他们不会就此放弃,再加上从地方上来的奏折可谓是源源不断,每天都有,而且越来越大,地方上的官员也迫切需要补齐吏员啊!

自从整顿吏员后,他们就忙成狗,每天早早刚到辰时就起床做事大约七点,晚上还要忙的很晚,有时候甚至差一点儿就到亥时大约九点,下面人手少,上面又催的急,这是自己这个堂堂一县百姓之青天应该做的事情吗?

难道不是应该每天早上巳时九点起床用饭,之后泡上一杯茶,拿上一份邸报,慢悠悠的看着,静静的等待午饭,下午还可以在后花园转转,晚饭用完,就回家睡觉吗?

至于做事,那都不用自己做,有下面人替自己去做的。

现在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这样的生活他们实在是受不了了,他们疑惑这都几个月了,京城怎么还没有动静?只要有权力上奏的,他们就锲而不舍的送奏折。

可是皇帝不管此事,中央的一些官员也没办法,如此几次后,黄立极等高官渐渐觉得事情有些不对了,这里面定然有阴谋,皇上这是有问题啊!

于是之后的上奏他们也就不再参与了,很快的从中抽身。

这一次借着以工代赈之事,北方多地的官员再次开始大规模的上奏了,京城的不少官员借着七月一号这一天惯例的大朝会,再次请求朱由检为各县补充吏员。

可惜再次被朱由检给斥责回去。

退朝后,朱由检回到乾清宫,看着桌子上厚厚的一摞请求增加吏员的奏折,他挥挥手,王承恩、高起潜连忙将奏折抱走。

朱由检心中一叹,现在各地的吏员基本上都是做实事的人,朱由检也不想让他们这么辛苦,可朕也无奈,你们再等等吧,再坚持坚持。

用不了多久,朕就要行动了,到时候若是那些人敢反对,朕就用手中的刀枪来告诉他们,他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

求订阅,求打赏,求票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