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铸刚明 > 第三百五十八章 治本之策(求订阅)

重铸刚明 第三百五十八章 治本之策(求订阅)

作者:青史昭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25:36 来源:笔趣阁

一口气说完的周应秋此时突然觉得自己此时是一身正气,简直就是天下人的希望,想了想,他感觉说的不够完善,于是继续开口了。

“若是他们选择继续向上考,可以让那些通过了童生试的士子们能够赚取一些银子以贴补家用,更重要得是他们有了之前担任官员的经历,考上举人或者进士之后能够快速的投入到的新的官职之中,更好的做好百姓们的父母官,这简直是一举数得的举措。

若是他们不愿意继续考试,也能够继续为朝廷为大明为亿万百姓做事情,并且凭借着自己的政绩,一步一步的向上走,更好的为朝廷、为百姓做事。

而不是已经数十岁了,已经垂垂老矣,却还一事无成,还要老家中的老人、妻子来养活他们,简直就是枉读圣贤书!

因此臣认为,此法是极为恰当的,当然诸位同僚若是有什么看法可以继续商议,以便解决吏治败坏这个千古难题。”

朱由检倒是很满意,这位周应秋还真是个人才,将自己给他的打算他还进行了一番补充,而且补充的还相当好,真不错!

旁边的一众人都要些傻眼,这个方法好吗?

既好又不好!

不好,就不好在之后的吏员岂不是真的就可以一路直接凭借政绩升上来?要知道以前的天下官员可都是科举出身啊!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老实说只有科举这一条道路才是对他们最有利的。

现在这样的方法还算科举吗?算吗?众人一时间也不知道。

好,就好在这个方法比他们最差的预料要好上不少,至少还照顾到了天下科举的数百万士子!毕竟直接为天下士子提供了数万个十品官位,要知道之前全国所有全员加起来也不过两万余人!

只是,周应秋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主意,这是让众人心中疑惑的,周应秋到底是怎么想的。

即便是他的这个办法考虑了天下士子的一些出路,但是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天下的士子和文官必然会反对的,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有人不高兴,就有人高兴。

朱由检直接开口道:“诸位爱卿觉得周爱卿的这个方法如何?朕其实觉得很不错!”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他们更想要反对这个主意,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好办法,还不如多派一点儿人手监督。

现在这怎么能够同意啊,这个办法若是直接实行,恐怕天下的士子都要疯了,他们这些人还要不要士林名望了?

但是一时间竟然没有人开口,周应秋心中大喜,难道这些朝廷重臣都同意了吗?他突然感觉事情有点儿魔幻,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李国普看着这一切,心中突然感到悲凉,都是贪生怕死之徒,科举这样的大事岂能轻动?这是我等安身立命的根本!

更何况一旦在全国推进这个方法,那么举人、进士还有存在的意义吗?没有了,真的没有了,那些经过长时间地方上任职官员的做官本事可是远远大于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进士们!

只要朝廷中央对他们的升迁不做阻碍,这些人的升迁速度必然是要超过大多数苦读数十年书看中进士后作一任县令的。

如此一来,士子们究竟要选择那一条路还不清楚吗?科举恐怕就真的名存实亡了。

那么朝廷会为这些人设立阻碍那?肯定是不会的。

现在谁看不出来,这个办法根本就是皇上自己的想法,皇上最喜欢做实事的官员了,那些人的成长那里还有阻碍啊!皇上不推着他们向上走就很不错了。

而且皇上甚至不会到此为止的!按照皇上的喜好,一旦此事真的推行成功,皇上恐怕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他定然会直接废除所谓的举人、进士功名,毕竟这东西已经没用了。

这怎么可以,绝对不行,这件事情绝对不能开一个口子,科举那个天下士子的根基,也是在座诸位的根基,绝对不能动!

他起身说道:“皇上,臣反对,科举自隋朝建立起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年了,自我太祖皇帝确立以科举选拔官员也已经两百又六十年矣,三年一次的殿试已经有八十余次,为我大明选拔了数之不尽的人才。

他们出将入相,为我大明亿万百姓殚精竭虑,前有名传天下“三杨”,中有挽我大明于危难之际的“于少保”以及文武双全新建侯“王文成公”,后有辅佐幼帝为我大明查漏补缺的“张文正公”,无一不是顶尖之才。

而他们都是科举从全国的数百万士子中选拔出来的鼎鼎大才,他们为我大明殚精竭虑,为我大明立下了不世之大功,护我大明两百六十年啊!

这都表明了科举乃是真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于国于民皆极其重要,万万不能动啊!

现在周大人要改科举,这万万不可,臣请皇上治周大人胡言乱语之罪!”

好家伙,李国普这是将这件事往大了说啊,朕只不过是让秀才也能为官罢了,对于科举有什么变化吗?没有吧。

况且朕想要改的不是还没有说吗?你怎么直接就将事情拔高的这个层面上了?

朱由检深深地看着一副慷慨就义样子的李国普,朱由检最讨厌的就是这个样子的官员了,好好的就事论事不行吗?朕是那种动不动就要人命的皇帝吗?朕有那么可怕吗?还是你在威胁朕?

听了这话的毕自严忍不住起身说道:“李大人此言谬已,自有科举千年间,变化良多,隋朝时隋文帝设计“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取士,隋炀帝设十科,并设进士科。

唐时又有明经、秀才、明法、明算等五十余种,后又设殿试、武举。

宋时又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放宽,并正式确立了三级科考。

我皇明于太祖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成化年间定下八股取士,据今不过百五十年。

由此可见,科举时时在变,怎么现在就不能变了?

现在全赖我皇圣明,明察秋毫,发现我中华数千年的吏治之难,现又召集我群臣商定解决之法。

在我等群策群力之下,尤其是周大人提出的让童生以上功名的士子参加考试,通过着可授予十品官职的方法,这难道不好吗?

难道就因为一个针对科举的小小变动就要反对吗?本官想不明白李大人您到底是怎么想的,本官想问问李大人是将吏治放在了那里?难道不管不问吗?这次处死了数千吏员,大人难道不心痛吗?”

毕自严此时大义禀然,他的话说的非常的充分,一时间李国普竟然无从反驳。

朱由检很高兴,这位毕自严还真是一个人才,自己昨天只是和他提了一下设置十品官职的事情,没想到今天他表现的这么好,几乎和周应秋做的差不多了,朕内看错人,果然不负朕望。

“朕觉得这个方法很不错,既能解决吏治的问题,又能兼顾我大明士子,据朕所知我大明的很多士子家境都是相当的贫寒,郭爱卿,朕所得对吗?”

郭允厚挤出笑容道:“皇上说得对!”

“因此这个方法完全就是不可多得好办法!朕觉得不如…。

对了,不知诸位爱卿有什么意见吗?”,朱由检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再次问道。

“臣没有意见,此法甚佳!”,除了李国普外的众人纷纷表示同意,只是其中有几人的身体微微颤抖。朱由检就当作没有看到,转身看向一直没有表态的李国普。

朱由检的脸色严肃起来,声音也颇为低沉,“李爱卿,你是还有什么想法吗?还是认为科举制度不能动吗?”

黄立极等人一听就知道皇上愤怒了,连忙将目光转向李国普。

黄立极不顾众人的目光,拉了拉李国普的衣袖,李国普对此却没有回应,他站起身,看向周围的一众同僚。

众人突然发现他的眼睛似乎格外明亮,有几位官员甚至在与他的对视中低下了头,但是更多的则是以同样犀利的目光看着李国普,没有丝毫退让。

李国普嘴角露出冷笑,只是一瞬又恢复原本面无表情的样子。

又转身看着前方的朱由检,他开口说道:“皇上,臣还是不赞成这样的主意,为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科举制度绝对不能更改,绝对不能动!”

朱由检笑了,好啊,没想到这位李国普竟然也如此的有自信啊。

“是吗?朕觉得这个方法很不错,可以解决千年的吏治难题,朝堂除了李爱卿之外的所有重臣皆赞成了。你也改变不了什么,这件事终究还是会推行下去的。”

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阅读模式!

禁止转码、禁止阅读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阅读模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