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玄幻魔法 > 黑科技就该这么用 > 第274章 未来游乐园空间站

黑科技就该这么用 第274章 未来游乐园空间站

作者:大脸猫脸大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2:45 来源:笔趣阁

如果是观众们只是看了渲染图,觉得新空间站巨大无比而惊讶的话,那么等杨总师介绍完毕,他们就惊的说不出话了。

如果说增加停泊模块还算正常,那么后边的两个“大轮子”就开始在一条岔路口上狂奔了。

有的观众猜出了“大轮子”的用途,但经过杨总师的亲自证实,那又是另外一件事。

模拟重力啊,这就真是科幻领域的东西了。

不管是“远未来”的反重力模拟重力还是“近未来”的旋转模拟重力,都是在科幻作品里才能看到的东西。

虽然航天历史上有类似的研究计划,但因为从来没有实施过,又被科幻作品搬运了过去当素材设定,那它就是科幻!

而今天,科幻就要成真了!

哪怕不是100%的地球重力,只有差不多火星重力的程度,但也差不多了。

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不是吗?

而后边的“工业区”,那给观众们的惊喜就更大了。

人类的制造业发展很快,但因为地球的天然物理环境,很多材料和制造方法都遇到了瓶颈。

但是太空环境,有很多材料的制取和制造方法带了新突破。

人类利用零重力、高真空的空间环境,生产地球上急需的优质大型单晶体、火箭和航天用器的高强度复合材料、光学仪器用高级玻璃、原子反应堆用的耐高温金属材料及高纯度药品等。

如干扰素。

二十多年前自由联邦是利用遗传工程技术由生物细胞制取,纯度很低,因为要把它从100多种其他生物细胞产生物的混合体中分离出来,操作要非常小心,速度很慢。

否则溶液中的混合物容易上升或下沉。

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科学家相信,在太空中制造的干扰素纯度是地球上制造的100~400倍。

还用空间实验表明,在轨道上生产的单晶体可比地面上的大10倍!

在零重力条件下,晶体的晶格排列整齐,晶体生长均匀,大大提高晶体的完善性,采用无容器的悬浮生长还能避免容器污染,可获得高纯度晶体。

用这种大型、高质量的单晶体,可在单片晶体上实现一个子系统,比如存储系统。

或者制作成单片晶体的计算机,有利于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存储容量和运算速度。

而且大型高质量单晶体用于固体激光器中,还能大大提高功率。

另外还有一种名为“超纯氟化物”的特殊光纤,这种材料具有比硅更高的红外透射性,主要用于高端激光器、光纤电缆、医疗产品等领域。

在地球重力环境下,生产这种材料的传统方法通过高温融化后,让其从高处滴落过程中拉伸成型。

但问题在于这种材料中包含的不同成分密度是不同的,因此材料在冷却过程中会形成微晶体,这会影响材料在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

而且材质较“脆弱”,效果还不尽人意,价格还非常昂贵,目前还未能被投入商业市场。

但在太空中制造就不一样了,在太空广袤的空间里,可以使用更大的玻璃块,轻易就能拉扯出几千米长的光纤。

另一方面,没有了重力的影响,光纤中就不再轻易出现沉淀或结晶。

从成品上看,太空制造的光纤更长,内部也更清澈,通讯质量以及效果会大幅度提升。

这还仅仅是材料方面的优势,等把各种材料制造优势结合一下,人类就可以直接在太空里生产航天器了。

就拿卫星来说吧。

目前所有的航天器都是在地球上完成制造,然后安装在火箭头部的整流罩内,最终发射进入太空轨道。

这样从制造到发射流程,使得卫星的体积和结构极大地受限于火箭头部这个狭小的空间。

为了把卫星塞进火箭头部直径大概2~5米的圆柱体空间内,大部分现存的卫星都被做成了“胖盒子 折叠翅膀”的结构设计。

但这种“胖盒子 折叠翅膀”的单一结构,很多情况下并不是卫星执行任务的最佳几何结构。

比如,一些遥感、通信卫星所用到的天线往往需要巨大的空间延展范围。

而这种巨大的机械结构一定要折叠在狭小的火箭头部,技术上会带来极大不便。

其实,太空工程师曾经设计出很多富有想象力、功能更强大的几何结构的卫星,都因为无法被折叠到火箭里而“胎死腹中”。

在“太空工厂”生产卫星,便可以把卫星的几何结构从发射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由于太空轨道空旷的微重力环境,卫星的结构在理论上可以是任意的。

甚至“太空工厂”可以像蚂蚁筑巢一样,慢慢在太空中建筑出一个比自身大得多、复杂得多的航天器,这将极大地解放太空工程师的设计想象力。

然后就是让更低的卫星结构可靠性要求成为可能。

卫星在太空中的工作环境是真空 微重力,意味着不同零件之间并不会因为重力造成相互挤压。

仅在这个意义上,卫星的力学结构不用再造得多么“结实”。

由于卫星在火箭发射过程中要承受10~20倍的重力加速度冲击,为了扛住这种强力冲击,卫星从整体到零件都必须特别“结实”。

因此直到今天,不管是卫星的整体结构还是上面的零部件,发射升空前都必须要经过最苛刻的力学冲击和振动测试,以确保整体结构能够在“车祸”一样严酷的冲击 振动环境中完好无损。

这种对可靠性的超高要求,使得卫星所使用的零部件往往要经过千挑万选,非常昂贵,提高了整体造价。

同时,很多性能优势明显却唯独不太结实的结构方桉,无法被最终采用。

而在太空中直接制造卫星,则可以避免这些麻烦。

比如,可以把聚合物粉末打包发射到太空,再用太空中的3d打印设备打印出卫星的机械结构框架。

还可以模块化卫星设计,提供敏捷的卫星修复能力。

所谓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就是把卫星拆分成几个标准化的功能模块,就如同手机中的摄像模块、电池模块、天线模块等等。

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独立生产,并且可以随时像搭积木一样拼装成完整的卫星。

这样做的一个非常巨大的好处,是可以快速、低成本地对太空中的卫星进行维修。

现如今的很多卫星,经常由于动力模块耗损或者天线损坏等局部小毛病导致整体报废。

如果在太空中能够快速独立生产出替换的功能模块,再由太空维修机器人将全新的模块进行更换,就可以大大提高卫星在太空中的使用寿命,提高维修速度,并且降低整个卫星系统的维护成本。

而且连制造资源都不用担心,不说那些已经报废的太空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太空本身蕴藏的资源的就极其丰富。

根据目前科国际科学团发现情况来看,经过地球周边的就有几颗很有价值的小行星,堪称“飞行的财宝箱”。

有一颗被称为m型小行星,这个星体的大部分组成物质都是金属,其主要成分是铁和镍等,这都是地球上用途广泛的金属。

然后是一颗名为uw-158的小行星,它的基本组成物质是黄金,价值数万亿联邦币。

还有一颗名为BPM-37093的巨大宇宙钻石,这是一颗白矮星的结晶,它基本上就是一颗四千米长的钻石。

最牛批的是一颗被科学家称之为16-Psyche的行星,含有大量的黄金和铂金,现在的市面价值为10万万亿联邦币。

当然,这些东西都太大了,还不是二期空间站能啃的动的,但至少二期空间站让不少人都看到了未来。

“好家伙,这空间站也太牛批了!”

“这空间站也太大了吧,一期的单独舱室都比国际空间站的单独舱室要大,现在更是有了直径18米的单独舱室,这也太勐了!”

“旋转模拟重力舱才厉害,人类终于发展出模拟重力的科技了。”

“惊了,原来空间站能干这么多事!”

“那这还是空间站吗,感觉都像是太空城市了?”

“说太空城市还早了点,哪有300米规模的太空城市?”

“但是从配置上来说,跟之前的空间站差距太大了。”

“其实也差不多,二期空间站还是以科研实验为主,哪怕‘工业区’也不是放开了干的,大多还是测试性质。”

“城市不城市的先不说,你就说长度300米,太阳能板‘翼展’400米,加上粗壮的舱室,质量超过了1500吨,内部加压空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万立方米的二期工程大不大吧?”

“大!太大了!”

“国际空间站的加压空间还不到1千立方米,你告诉我这个5万立方米?”

“是啊,别看它才300米,但架不住国际空间站的110米水分太大了,其实把太阳能阵列和大桁架去了,国际空间站的加压舱主体也不算太大。”

“嗯,繁星空间站二期就不一样了,人家有那么多十几米直径的巨大舱室,还有旋转舱室,空间大是应该的。”

“如果它建成了,它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空间站!”

“这哪是空间站啊,这就是太空奇观!”

“人类果然喜欢建奇观!”

人们震惊的讨论着这些东西,然后就看到杨总师下台换了李未来上来。

一老一少的转换,连带着网友们被震惊傻了的脑子也转了一下。

前边杨总师已经说了,繁星空间站二期工程是航天局和实用科技集团合作的,空间站倒是做过“太空制造”的前期实验,比如3D打印之类的,太空维修和组装更是经常让航天员干,现在的“工业区”只是扩大化了,里边估计有不少航天局的技术和经验。

但是旋转模拟舱什么的,还真没听说航天局有研究,看来全部是实用科技的技术。

还有超级火箭,也是实用科技的。

不过前边杨总师已经讲了,李未来不会上来讲这些吧?

应该不会。

因为按照李未来以前开过的那些发布会来判断,他都是长话短说,且不会讲什么重复内容,这次……应该也不会。

果然,李未来上来啥也没说,甚至都没走到展台中央,而是站在大屏幕旁边先来了一段CG视频。

视频中,巨大的超级火箭从垂直组装大楼里推了出来。

那种特殊的“短胖”造型,众人一看就是实用科技正在研发的超级火箭,因为它还没有正式的名称,所以有爱好者给它取名叫“大胖”。

等它被推到发射平台上,伴随着倒计时的声音和导流槽里冲起的巨大蒸汽云被送上天空。

飞到某个高度时候,助推器跟超级飞船分离。

“大胖”的助推器能降落复用,它也不降落在海上的回收船里,而是原路返回。

别说什么浪费燃料,因为液态金属氢的能力太强了,无所畏惧。

超级飞船轻松进入轨道,然后先打开了长达20米的巨大货舱门,再打开顶端的三角门,释放了长达25米的巨大空间站舱室。

这是视频里标注的数据。

这个舱室看起来像是放大的天河核心舱,分为大柱段和小柱段,直径最宽处仅仅比直径20米的飞船缩小了一圈,所以人们想起来杨总师说了好几次的“经典18米”。

果然,数据很快就标上了,就是它。

舱室的太阳翼跟天和核心舱一样装在小柱段两边,展开之后翼展能达到70米。

而这一个舱室的加压空间就超过4000立方米,是国际空间站加压空间的四倍,可谓是“一舱成站”!

这下人们知道了,这就是实用科技航天公司设计的商业空间站。

画面转到空间站内部。

作为商业空间站,它内部没有科研型空间站的各种科研设备和杂乱电线,充分利用了实用科技的无线传输技术,不仅让星空客栈里的空间显得很宽敞,还很有档次。

它中间是走廊,两边是客房。

说是走廊,其实位于中心部位的“大操场”,太空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来一场太空排球。

客房里有代表游客的模型,能让观众们清晰的对比出客房的大小。

相对于常规空间站里的睡袋和“睡舱”,这里的标准客房层高都有2.5米,面积差不多6平米,还有单独的卫生间、衣柜、网络电视和舷窗等。

豪华客房更大,不会小于10平米。

除了私人的客房,里边还有公共区域,包括健身游戏房、餐厅和拥有巨大观景舷窗的观景室等等。

最后镜头从舱室里出来,越拉越远,定格在了空间站与地球的合影上。

空间站的名字从地球后边转过来,就是——未来游乐园空间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