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六十八章 定湘之计(2)

明末美僮传奇 第六十八章 定湘之计(2)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49 来源:笔趣阁

周文江站起来说:“都督,别的地方都有大军入驻,我这长沙府也就都督麾下这三千人……”

李安国笑道:“早就给你想好了,前营一时没有太多的事务,就从杨天星那里抽调三千人协助你吧,军务上的事情,我等会儿再说”

“第二件大事。俗话说得好,无农不稳,无商不富,要让境内的百姓富裕起来,就要鼓励行商,湖南境内物产富饶,粮食就不用说了,铜铁铅锡各处都有出产,山上更有大量的木材、药材、竹材,可惜就是食盐缺乏,我查了一下,境内产盐的地方,除了澧州便是松滋了,这也是我要将原荆州府江南的地界急急地拿下来的原因”

“就凭这两地,尚不能满足境内兵民所需,如此一来,就需要从外面输入了,湖北、四川、江淮、广东都盛产食盐,不过如今与我等分属敌国,想要彼等安心将食盐输送过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决定,废除境内一切钞关,境内不收商税,也不许任何人,无论文武吃拿卡要,放心吧,有了这些便利,这些大盐商们为了厚利有的是办法将食盐输送过来”

“食盐实行专卖制,自己的出产加上外地输入的,全部由官府专卖,略加一些利润,也算是一个进项,此事由户部牵头负责实施”

周文江插道:“都督,我还要下乡厘定两册呢,这……”

李安国骂道:“我说过要马上实施吗?两册、田契厘定清晰后再着手实施此事”

“不仅仅是食盐,其它各类物料,允许境内百姓、商户自由买卖”

李安国的内心其实是想把湖南打造成一个工商业兴盛的地方,百姓富裕起来后心思自然不会老盯在田地上,加上粮食出产稳定,也没有太大的利润,久而久之,没准能避免千百年以来屡禁不绝的田亩兼并的弊病。

此事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难上加难,中国的老百姓都饿怕了,多打粮、存粮的习惯有几千年的历史,想要一朝改变,谈何容易?

不过万事开头难,不实实在在做起来又怎能知道有没有用?

“都督,此事是由官府自己做,还是联合商户一起做?”,周文江又问道。

李安国想了想,“此事与等会儿我要讲的另一件事息息相关,府城之内由官府出面设立店铺,专卖粮食、食盐以及其它货品,至于州县我尚未想清楚,等会儿再说吧”

“第三件大事,在长沙、衡州设立官营作坊,原本两地都有匠户,为官府制作兵械,眼下赶紧将彼等收拢,将矿场也恢复起来,另外,从大冶的作坊抽调两千人,一千人安排到长沙,一千人安排到衡州,此事由奚鼎铉负责”

奚鼎铉起身说道:“都督,如果彼等不愿意来怎么办?”

李安国说道:“有两个办法,一是愿意迁入湖南的,照样授田,进入作坊的照样拿薪饷,不愿意迁入的,可拿比在大冶多三成的薪饷,实在不愿意的便驱逐出作坊,愿意种地的还去种地,愿意打鱼的也由他,我的营头既能稳定发放薪饷,又不克扣,还能保证一境安稳,也不能只有官府的恩惠,彼等多少也要有一些回报吧”

“好了,这事就交给你了,另外,郴州府的永兴县有硫磺、木材,以前的官府在那里设有一处火药作坊,你干脆在附近开辟一处硝田,暂时按照五百亩计,用我给你的法子结合天工开物以及火攻契要里所说的,自己熬硫、熬硝,配方就用就用我最近给你的,先拨给你十万两银子办起来,占了民田的,按市面的价格给他们补偿,周围的人还可以招募进来做工”

“我等目前用的火药全部是缴获的,勉强够用,再长一些时间就不行了,对了,你还可在整个湖南地张榜收硝,我以前跟你说过,茅厕处、牲口棚里,到处是硝,你按照一定价格根据不同品相收购”

“火药此物防潮至为重要,也不能出产太多,就按照现有的营头再加上一万人连续作战三个月来储备吧”

“一万人?”,众人一听都督这是要继续扩大火铳兵的编制了。

“衡州府的常宁县有铅矿,以前也有一处冶炼铅锭的地方,我等正好利用起来,铅子、炮弹都需要,光靠缴获也不行”

“时间一长,加上我等对商业的促进,各处不用你说,自然会有专门的商家集中采购后送到你这里来”

“第四件大事。我等在大冶、长沙、衡州三地设立作坊,用工不下一万人,加上矿场上的人倍之,以及其他的工匠,加起来只怕有五万之巨,再加上文武官员、军卒的薪饷,每年的花费巨大,我等在瑞昌缴获虽丰,估计也就能满足两年之需,怎么办?”

“我准备根据现存的银两发行银票”

此话一出,举座皆惊。

李春江赶紧劝道:“都督,以前的朝廷也发行过宝钞,先是一两兑换一两实物白银,最后竟连十文钱也换不了,实乃劳民伤财之物,我等千万不可重蹈覆辙啊”

李安国笑道:“那你可知晓为何至此?”

李春江想了想说道:“莫非是纸张低廉,百姓认为不可靠,而白银贵重,百姓觉得可靠所致?”

李安国笑道:“这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原因,我问诸位,无论是纸张还是白银,彼等有何相同之处?”

周文江也笑道:“都能买东西呗”

李安国赞道:“正是如此,举凡一个人、一户人家乃至一县、一州、一府、一国之官府,他们储存纸张抑或白银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为了纸张、白银本身?非也,而是为了拿此物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大到住所,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笔墨纸砚,等等”

“所以,由此可看出,百姓最终需要的是生活所需的物品而不是白银本身,,在这个层面上,白银与纸张的作用几乎相同”

“话又说回来了,白银一来矿藏稀少,冶炼不易,一去二来自然就珍贵一些,纸张就相对容易一些,自然就便宜一些,以往的官府,一来发行宝钞完全没有抵押物,想发多少就多少,二来同时又允许白银、铜钱在市面上使用,如此一来,宝钞自然没有人珍惜,白银、铜钱便愈发宝贵”

“但我就不一样,我的大库里尚有白银近三百万两,我拿出两百万两做抵押物,这些银两轻易不动,再发行同等面额的银票两百万,同时我在各府设立官营的店铺,按照平准价格发卖粮食、食盐、布匹等物,我营的官员、军卒、工匠拿着银票去这些店铺购买相应物品,既省心又省力,岂不更好?”

“一年两百万,可想而知,湖南一地,我营相关人员的实力有多大,其他的人眼瞅着营里的人都用着银票,未尝不会学着用,慢慢地,彼等就习惯了,就算他们受人蛊惑非要把银票兑换成银两,我等库里也有的是,完全可以满足彼等的需要”

“更关键的是,比如一个广东来的商人,他要到岳州采办东西,带了一万两白银,一万两啊,诸位,那就是一千斤,得用两辆大车、四匹马或牛拉着,这么多银两,为防万一,也得请人看护,最少得十个人吧,道路崎岖,南方多雨,更加难行,又兼天下不太平,十个人也不见得守得住”

“就算他一路波折辛辛苦苦赶到岳州,也得用银两换成我们的银票才能采办,何不赶到郴州府时便换成银票,轻轻松松揣在身上,一骑绝尘而去,何其快意!”

“与我等的生意做熟了,此人完全可以储藏一些银票,到时候,从广州一路到岳州一骑两仆足以,如果境内生意兴旺了,沿着湘江抑或官道必定有做搬运生意的人,抑或船帮,抑或大车行,抑或马帮,此人在岳州联络这些商行,无非出一些银票,商行便将他的物品运到广东,担惊受怕的,还可以雇佣打行的人沿途护卫,如此一来,此人行商一趟,花费大大低于往日,何乐而不为?”

众人频频点头,都对李安国匪夷所思的想法折服了,不过周文江却还有些疑问:“都督,还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对外的生意做大了,恐怕抵押的银两就不够了,而是银票容易假冒,不可不察”

李安国点点头:“文江说的有道理,对于第一个问题,自然需要我们尽快赚钱更多的银两作为抵押物,第二个问题就需要诸位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了,有两条,一是防伪,二是严厉的处罚,轻者罚没全部家产,重者除此之外还要杀头,两者结合起来,就算有人想铤而走险,我想也不会太多”

李安国其实还有一个想法没有说出,生怕提前说出来后给众人造成恐慌,那就是按照后世的办法,你有一两银子,完全可以做十两的的生意,并非需要你必须有十两才行,届时候营里根据每年贸易量的增加适当增加银票的发行就行了。

至于抵押物,适当储备一些就可以了,有营里众人坚持用银票的支撑,就跟后世的保险一样,非得要将银票换成银两的人毕竟是少数,而这之间的倍数便是银票信用扩张的上限,别小看这上限,打一个对折也足够李安国开销了。

“此事也由户部负责,现在五个府城施行,慢慢扩散到州县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