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唐 > 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十二章:旌与节(3)

适才这三项新政,某想听听韩兄的意见!”

李文革开门见山,毫不掩饰地对韩微说道。倒是把个向来淡然自若的韩微闹得有些不知所措,他今晚来原本便是被硬拉来的,如今李文革如此直接向他垂询一州大政,还是即将在西北和朝廷上掀起绝大风浪的大政,而他偏偏还是一个迄今为止与李文革只见过三面说话不上十句的人,感到惊讶便不足为奇了。

他强自凝定了一下心神,道:“延州大事,当主政诸公决之,将军何故问计于外人?”

李文革毫不客气,坦然说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韩兄不必顾虑,某摒退左右邀韩兄密谈,为的便是不给韩兄带来麻烦。今日之事,出韩兄之口,入某之耳,再不会有第三人知道,韩兄请畅言便是!”

韩微想了想,道:“既然将军非要听,韩某便不揣冒昧,姑妄言之,将军姑妄听之便是!”

李文革点头道:“韩兄请讲!”

韩微道:“这三项新政之中,最难推行风险最大的便是第二项亩丁合一。此事涉及税制变法,影响到延州诸多族门的切身之利,这些事或许将军以铁腕镇之尚可解决,然则朝廷那边,将军准备如何解释?”

李文革点点头,道:“亩丁合一,只要实行开来,岁赋只增不减,小民负担减轻,州县仓縻殷实,唯一苦了的便是那些田亩众多地大户,这些人手中无兵。又是少数,对付起来并不困难。高侍中长久以来不敢惹翻这些人,乃是因为他自己能够执掌延州,全然是这些人在后面支撑,某却没有这番顾虑。只要手中刀子够亮,文革并不惧怕这些人。至于朝廷……”

他笑了笑,道:“朝廷多年以来并不曾从延州收上一分一厘之赋税,州县的两税都被高家纳入私囊。朝廷并未得到半分实惠。某已经和观察使大人议定。自明年征收田亩赋税开始。每年的岁入以三七比例与朝廷分账,上缴三成留下七成,只要让三司能够从中有所得,李相公想必不会和我这边郡守土之臣为难!”

韩微看了看他,淡淡道:“……这些方面的事情,微知道将军自有对策,在下想问的。是日后朝廷一统海内,统一税制,若是朝廷仍旧实行丁税制,将军与延州,又当如何自处?”

他说到此处,冷冷道:“将军应该知道,税赋乃是天子威权,地方上即便是封疆之臣亦不得轻动。动了便是僭越。便是居心叵测。虽然将军上下打点。或可支应一时,但朝廷总有一日是要统一天下税赋的,将军到时候准备如何应对?”

李文革笑了笑。缓缓道:“若是朝廷不削藩,文革这项举措便不算越,若是朝廷有意削藩,文革可以不再做藩镇。然则税制变法,得利的乃是升斗小民,朝廷若要变更回来,失利的也是升斗之民,如今因人起事,到时候若是因人废事,之怕得利地延州黎庶不会答应!”

韩微眉头皱了起来:“将军是打着挟民以自重地主意么?以某观之,无论是当今还是朝中诸公,恐怕都不大会容许如此独立之藩镇出现……”

李文革道:“虽然没见过,但某却知道,当今天子乃是个明白人,日后么……太原侯更不是个糊涂角『色』,这种惹民怨失威望地事情,他万万不会为之。”

韩微吃了一惊:“将军似乎认定了只有太原侯才是未来的真命天子!”

李文革笑道:“恕某交浅言深,韩兄应当看得清楚,张左卫和李重进虽然身在京师,然则今上并无半分以大位相授受的意思。目下陛下名分上唯一的皇子便是太原侯,某敢断定,一年之内,太原侯必然封王,韩兄可以拭目以待!”

他说得如此坦诚,韩微心中,对这位名声不咋样的新军头倒是有了几分好感,毕竟这是一个纲常紊『乱』太阿倒持的时代,平日里这些或许算是政治禁忌的话题,在延州这边远地军州根本算不上甚么忌讳,他便也不再矜持,笑道:“没有枢密的支持,太原侯这储位只怕也并不稳当!”

李文革摇了摇头:“王枢密如此跋扈凌上,当今再宽宏,总也要为太原侯打算一二,此人久居相位的可能『性』实在不大……”

他缓了缓,说道:“回归正话,启仁兄以为,日后太原侯会废除亩丁合一的税赋制度么?”

韩微摇了摇头:“任何一项法令制度,形成均非一朝一夕之功。然而一旦形成,要废除亦不是空口白牙能够做到的。自古变法者无不以『性』命相祭,这是没法子的事情,变法便是得罪人,而且得罪的还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有权有势又有钱的人。将军有军队做后盾,又素来有杀伐之名,事情或许会好办一些。然则无论是今上还是太原侯,在国家局面稳定之前,均不会轻易作此更动。如今藩镇林立,稍不留神便会激反地

泰宁军之『乱』方平不久,陛下想必不会轻举妄动!”

说到这里,他皱起了眉头:“然则朝廷毕竟是朝廷,即便今日地朝廷不削藩,日后也仍旧是要削藩地,无论谁做天子,眼下这般四分五裂的局面均不能持久。将军行亩丁合一,虽然确实有利于国计民生,但是落在有心人眼中,便是心怀异志邀买人心,肚肠实不可问。这一层,将军便不怕么?”

李文革『摸』了『摸』下巴,道:“这确是个问题,不过目下似乎还不至于担心,关中藩镇颇多,一个折家带着三千兵入潼关,便已经惹得这些藩镇集体惊惧不已。若是朝廷真个发大兵进潼关,只怕到时候整个关中都要联手相抗。这个局面,朝廷也未必愿意看到……”

韩微点头道:“将军说到了点子上,在下以为,将军这个亩丁税,最大的纰漏便是出在这上面!”

“哦——?”

“将军新膺节度,却并不曾联络关中地其他藩镇,不曾向他们通报问好,也不曾征询他们的态度和意见。虽说是否承认将军为延州节度乃是朝廷之事。然则关中诸镇对将军采取何种态度仍然是件大事。此事眼前未必有用。自然也未必有害。但是一旦朝廷对将军起了疑忌之心,这些地方藩王使相的态度便极其关键了。折令公如今坐镇关中,将军只要与他结成联盟,自然便可以不再在意其他人的态度。然则将军却也要知道,折家并不是关中的藩镇,对于折家军进关中,诸镇都是有意见的。迫于朝廷威权和折家的军力,这才不得不承认即成之事实。折令公镇守府州四十年,其威望功勋,举世无双,关中的藩镇都要卖上他三分薄面,将军新起之秀,却是没有这样地资望实力地。关中地节度使们目下对延州局势多持观望的态度,对于将军。他们大多心存疑忌。虽然谈不上敌视,至少是不信任。如今朝廷信用将军,他们自然按捺不动。若是有朝一日朝廷和将军翻脸,这些藩镇会站在哪一边便很难说了……”

说罢,这位驼背青年笑『吟』『吟』看着李文革,缓缓道:“将军虽然已经控制了延州,地位却其实还不稳固,将军英睿,于此自然是心中有数的……”

此刻,那位“英睿”的李将军却汗如雨下,原本自以为已经牢固不可撼动的局面,如今被韩微一说,虽然只是点出了一点破绽,却绝对是个致命的漏洞。原本以为靠着手中这点兵力已经足以在关中立足,李文革此刻觉得自己简直太天真了。

他站起身,恭恭敬敬向着驼子施了一礼:“……久慕先生大名,今日方知不虚,请恕文革先前无礼,如今延州局面千头万绪,何去何从,还望先生有以教我!”

韩微怔了一下,汗颜道:“微一介纨绔,实在当不得将军如此大礼。这些军国大事,微原本是万万不敢妄言的,只不过将军问及,随口胡说,更不敢谈一个‘教’字!”

李文革大笑:“先生客气,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延州文武,人才不少,然则能似先生这般将天下大势看得明白通透地大才却是一个也没有,好不容易才请来了先生,文革怎敢不倾心请教?只望先生不要顾忌过多,文革愚钝,实在是需要一个明白人当头棒喝点拨一二……”

其实说到这里韩微已经有些后悔,对李文革他其实并不熟悉,只知道这是一个新崛起的地方军阀,而且崛起速度极快,转眼之间已经成为一颗夺目耀眼的政治新星。对这样一个并不熟悉的人交浅言深,是一件很不谨慎的事情。一则延州离中枢较远,汴梁的力量管不到这里,二则这位李将军从始至终对自己都高看一眼,从见到自己的第一面起便拿自己当个人物看待,初时他还以为是老爹的面子作怪,但今日李文革以大计相询,他便知道这位军阀是真地拿自己当盘菜了,完全和老爹地权势没有半点关系。

因为身体上的残疾,韩微自幼已经习惯了被别人白眼相待,迄今为止一见自己不歧视自己的人都极罕见,能够将自己当作高才对待地,除了那个自己决计求为妻室的陈家姑娘,便是这个手中掌握着一州九县军政实权的忠武将军节度留后了,内心深处也有几分与此人惺惺相惜的情节作怪,因此他才一不留神在此人面前畅谈了一番关中局面。说完这些话他马上便后悔了,此时无论如何不肯再多说了。有些话即便是对最亲近的老爹他都不肯说的,又怎能在这里和不相干的人讲?

他越是推脱,李文革越是坚定了要将此人留在延州的决心。自己身边人才也算不少,但是像韩微这样眼光独到见事透彻的谋士型人才却委实欠缺,自己是马上就要当节度使的人了,而且平日里诸务缠身,很少能把一些大局上的问题想得明白。而且作为一个穿越者,自己虽然熟知历史的走向。但是一来自

不是这个时代地人,对这个时代的许多实际情况还有模式风俗习惯并不了解,二来随着自己的介入,历史轨迹开始从原有的轨道上逐渐发生越来越大的偏移,自己再难确定是否还能继续准确把握未来的进程。从这些角度来讲,韩微这样历史上有名的眼明心亮地人才正是自己需要竭力招揽地。

只不过此人地父亲位高权重,乃是当今天下不多的几个实权人物之一,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后会变得越来越显赫。直至被王彦超灭门为止。此人此刻便已身为节度衙内。自己一个将将爬上节度使位置的边郡藩镇,又有什么样的优厚待遇和崇高地位能够拿出来吸引此人呢?

他沉『吟』了半晌才道:“先生不肯再说,文革也不敢强求,不过文革有几句话,还望先生能够听完再告辞!”

本来已经起身准备辞去的韩微只得又坐了下来,苦笑道:“将军还是叫在下启仁吧,先生二字。实在是当不得!”

李文革也爽快,当即道:“启仁兄请深思,当今天下分攘,诸侯割据,黎民涂炭,实在是五胡『乱』华以来最不堪之时。文革虽有回天大志,奈何才力不足,资望甚浅。纵然一身蛮力。也救不得多少人。因此文革恳请启仁兄为文革谋划,实在是出自肺腑之诚,并无半分虚情假意。文革现在一介边臣。并没有甚么可拿得出手的官职资财以谢韩兄。不过若是启仁肯留在延州,某当以师礼待启仁,并一力玉成先生与陈家大娘地姻缘……”

见韩微瞠目结舌,他笑道:“实不相瞒,下午的时候,文革已经私下约见过陈县尉,足足说服了他老人家两个时辰,在下口拙,陈县尉始终未肯答允,最终推脱道,陈家大娘乃是他的掌上明珠,万万不肯嫁出外郡,因此夫婿只能在本地寻觅。若是启仁兄肯留在延州,某才好继续效冰人之力,否则只怕便是文革再如何劝说,也不过是徒费口舌罢了!”

韩微只觉一阵阵『迷』糊,他这才反应过来陈哲今晚为何一定要拉自己来见这位新任延州节度留后,原来自己这个未来的小舅子竟然想用这个延州权势者的名头力量压自己那个执拗的未来岳丈松口。

这个陈哲,亏他想得出来!

他苦笑道:“将军真会找韩某的名门。不过在下自知天生形秽,陈老前辈不肯许婚,也是为了陈家娘子着想,若是在下倚仗权势强行凌迫,只怕一是不妥。韩某虽然不是甚么谦谦君子,然则亦知凡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请恕韩微不能承受将军的美意了……”

李文革摆了摆手:“韩兄先不必将话说死,文革也非仗势欺人之辈。若是陈家大娘自家不允,无论文革多么希望启仁兄能够留下来,也绝不会以一个清白女子地终身做筹码。某虽然读书不多,有所为有所不为几个字,却也是耳熟能详地。文革今日之所以会有此议,盖因陈家大娘自家并不拒绝启仁兄,某打听过,这位姑娘眼高于顶,延州多少世家子弟,其均看不上眼,如今竟对启仁兄青眼有加,实在是位目光如炬的奇女子。这等不以貌取人的女子,正是启仁兄今生地良配。如此天作之合,若是仅仅因为陈县尉反对便就此拆散了一对有情人,岂非罪过?某之所为,不光是为了启仁兄的大才,更是为了成全陈家大娘的终身幸福,启仁兄万万不可意气用事。兄若不入文革幕府,文革绝不强求,只是请启仁兄在延州逗留些时日,等到陈家前辈想通,文革愿亲为启仁做纳吉使,迎娶陈家大娘!”

韩微有些感动了,堂堂一镇节度使为自己做纳吉使,这待遇只怕除了皇帝太子迎娶正妻之外再也无人比得。这个李文革,确实是想要诚心诚意与自己结交。

不过当然不能真个这么办,五代的节度使持旌秉节,除皇帝之外几乎再也无人能比其威势,便是当朝宰相,与节度使藩镇之间也是叙平礼,而遇到相职差遣相同的使相,宰相还要以下礼参上。李文革虽然是个光杆节度留后,毕竟也是货真价实的藩镇,让他亲自为自己纳吉,实在过于有骇物听,韩微虽然自恃才高,却也还有些自知之明,如此招摇越,实在也不是他的风格,当下道:“怀仁兄一番美意,小弟感激不尽,然则堂堂朝廷节镇,为韩某一介书生纳吉,是在过于惊世骇俗,大违朝廷制度,微万万不能承受……”

说到这里,他沉『吟』了一下,道:“微便在延州停留些时日,且看有何能为怀仁兄效力之处……”北唐

跳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