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唐 > 第三卷:一代天骄——第三十章:一代天骄(6)

将后一个契丹人一脚踹下了城头,杨重贵喘息着随手抛掉了那柄早已砍得满是缺口的直刀,自今日卯时开战至今一直站在他身后的老卒踉踉跄跄上前,双手把着一柄两头开了刃锋的长矛递了上来。这老卒身上血迹斑斑,肩背处带着箭伤,左xōn处衣甲绽开,内里是六寸长的一条刀口,鲜血已经凝结结痂,老卒满面灰尘,只有两只眼睛依旧闪亮,杨重贵只扫了他一眼,就接过了他手中的矛枪,随手掂了掂分量,没有说话,转回身望着城下。

在一阵悠长的号角声中,契丹士兵正在有秩序地撤下去,各部族宫帐的步军顺着四道临时架起的简易桥梁缓缓撤过护城河,每架桥梁边上,都有数十名契丹皮室甲士手持强弓硬弩守卫,他们一面列阵以待一面轮流朝城头之上抛sè着一bō*冷箭,在城墙之下,一个身披铁甲的契丹小将手中拖着一杆铁骨朵冷冷注视着,目光如水一般沉静。

杨重贵喘了口气,下令道:“擂鼓”

咚咚咚的战鼓声擂了起来,站在用木板树干等粗糙材料搭建的建议桥梁通道边上的耶律休哥眉关渐渐锁了起来,他抬起头,再度望了城头那个依然tǐn立的身影一眼,抬起左手紧了紧箍在头上的铁盔。

随着阵阵鼓声,一队神情疲惫动作僵硬的弓弩兵再度出现在城头。

随着带队指挥的口令声,一排羽箭sè了下来,sè中了正在通过建议桥梁的几名契丹士兵,弓箭的力道不强,但撤退的步军披甲的不多,还是伤了三四个,有一个创在锁骨处,摇摇晃晃之下跌下了护城河。

城楼下,十几名皮室军顿时一拨箭雨回敬回去,将城头上向下sè箭的汉军弓箭手sè倒了一个。

撤退便在这样你来我往的远程攻击中进行着,契丹士兵的动作很,受伤的人很便会被拖到护城河外侧,不至于堵塞桥梁通道阻碍jā通,如此在伤亡了二十多人之后,这支攻城的部族宫帐军已经建制完整地撤到了护城河西岸。

眼见着守卫桥梁的皮室军也开始缓缓撤回,带队的安跋乞都长长吁了一口气,低声骂道:“这些南蛮野战便是群披甲羊,守起乌龟壳倒是有模有样。”

此刻耶律休哥带着后一队皮室军通过了桥梁来到西岸,安跋乞都叫道:“逊宁郎君,你且回寨休憩,此处jā给咱家便是。”

耶律休哥没有答他,反倒回转了身,紧紧盯着城头,他身边的皮室军开始ō撤搭在护城河两岸的树木和木板,他们小心翼翼地作业着——这些攻城的材料都是费尽辛苦从周围的村庄搜集来的,明日攻城还要用到。

安跋乞都诧异地望着耶律休哥,却见这员ún上刚刚生出了一抹细绒á的小将脸sè严肃神情冷峻地淡淡说道:“还没完呢。”

随着他的话音,城中的鼓声鼓点突然间变得密集了起来,城上飞地坠了几十条绳索下来,每条绳索的末端都系着一个人。

耶律休哥挥动手中的铁骨朵,刚刚列好队的二十名皮室甲士立刻拉动手中的弓弩,顾不上鏖战竟日早已酸痛肿胀的双臂,纷纷朝着城墙上sè出了一bō箭雨。

这一bō的sè击效果差了很多,几乎没有sè到人,转眼之间,三十多个汉军士兵便已经坠到了城下,这三十几个汉兵身形都比较矮小,却人人披甲,落地之后毫不犹豫,挥刃砍断了身上的绳索,齐齐顺出背在背后的木枪,大声嘶喊着朝着几座还没来得及收拾的简易桥梁冲了过去。

耶律休哥大喝了一声,催马上前,他身边的十几个皮室兵也挥动手中的长矛、骨朵、长刀等兵刃,大步冲上了一座桥梁。安跋乞都咬了咬牙,ō出自己的马刀,也跟了上去。

谁都明白,若让这股汉兵反击成功,吃个小亏倒不算什么,这些桥梁材料毁掉了,明日就别想着攻城了。

契丹大军驻兵晋阳城下已经有八天了,搜集攻城所需器械的制造材料就用了将近五日。倒不是守城的将军有先见之明——大辽与北汉毕竟是盟邦,耶律敌禄转眼打起太原的主意,也是在高平临撤退之前与耶律休哥临时商议的结果,关于这一点,就连在这个时代唯一称得上有先见之明的穿越者李革太尉也不可能,何况晋阳城中的文臣武将?

李文当然不会知道,因为自己的缘故,耶律敌禄提前下定了撤退的决心,他不会知道,因为自己的缘故,使得辽国上层人物对南方局势的关注大大加强,一批原本没有计划下放的少年贵族被提前分置各军,而其中一个叫做耶律休哥的少年郎君不过寥寥数语,便将大辽驱虎吞狼的国策变成了假道伐虢。

蝴蝶效应……

踏上木桥,耶律休哥的眉头锁得越紧了——打头冲上去几个皮室勇士几乎一个照面便纷纷栽下了护城河去。

这批矮小的汉军与耶律休哥见过的汉军决然不同,他们手中端着木枪,身披皮甲,虽然只有不足十个人,却自有一股一往无前的凛然气势。

木枪刺出毫不犹豫,刺中之后几乎立刻撒手,ō出带在身上的短刀继续向前——不是百战余生的血勇之士,不会有这么坚定果决的临战反应。

安跋乞都没有跟着冲上来,他带着一队部族军冲上了旁边的另外一座木桥。

有耶律休哥在,这座木桥显然不需要担心,安跋乞都也是久经战阵的人,的责任应该在哪里,相比耶律休哥,他的压力要轻一些,他踏上的这座木桥上,只有四个汉军士兵冲上来。

四名汉军当中打头的一名汉军士兵头戴铁盔,身披皮甲,样貌看不清楚,动作却是格外狠辣迅捷,他手中的那柄木枪此刻已经刺中了第三名部族军士兵,转瞬之间便又将枪尖对准了第五个。

安跋乞都看出了些端倪,这个汉军士兵的木枪每次出击力道都拿捏得将将好,都是捡着契丹士兵没有甲胄衣服保护的地方下手,或者咽喉,或者锁骨,或者大tǐ根部,每次枪刃入rò都是点到即止,半个枪刃没入敌人的身体便立即ō出,力道还未用完,敌人已经栽倒,枪刃已经转向了下一个目标。

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需要对力道和度有着准确地把握,重要的是,要有绝对充足的自信,自信能够躲过敌人的攻击和临死的反噬,自信有足够的反应来应对下一个敌人可能在任何一个方向动的攻击。

安跋乞都大喝一声,轮着手中的马槊朝着那名汉军砸了下去。

他别无选择,他骑在马上,马的分量加上他的分量,整座桥梁都在摇晃,身边都是自己手下的部族战士,不管朝哪个方向挥舞兵器都会打到自己人。朝前刺的话……他不敢保证能否刺到对方的身体,但对方一定能够抢先刺中自己胯下的战马。这个时候,什么招数技巧统统没用,简单的论起来砸过去,是简捷犀利的攻击。

然而他的攻击还是落空了,对面的汉军士兵身形一矮,向前抢了两步,已经钻到了他的马槊攻击死角下,手中的木枪斜斜举起,一伸一缩,战马稀溜溜一声凄厉的长嘶,脖颈下被刺出了一个将近碗底大小的血窟窿。

那个汉军士兵就地一个翻滚,左手绰枪,右手攀住了一根没有削掉的粗大树枝,支撑着身体侧着横在木桥边上,堪堪躲过了高高飞起的两只马掌,随即,安跋乞惨嚎一声,连人带马摔进了护城河中。

这一幕生,从头到尾不过呼吸之间,仅仅一个照面,契丹部族军的堂堂副指挥使便已经被人扔下了河,在一旁的木桥上鏖战的耶律休哥挥舞着铁骨朵砸开了迎面刺来的一杆木枪,目瞪口呆的望着相邻的木桥上生的这一幕。浑没在意身边侧面砍来的一柄长刀。

等到身边的皮室兵怒吼着扑上去将攻击耶律休哥的汉兵扑翻,两个人翻滚着滚落桥下,耶律休哥的目光还在盯着侧面的木桥上,那名身形矮小的汉军士兵刚刚翻身站了起来,头盔不知何时掉落了,lù出了线条圆润的脸部弧线,齐耳的短,一对凤目中透sè出冷森森的光芒,雪白的脖颈上连一个凸起也没有——竟是个没有喉结的nv人。

这一刻,耶律休哥几乎被当场石化……

……

吕端递上了自己的名刺,sì中府én前守卫的内卫军官打开看了一眼,恭敬却坚决地递还了回来:“还请使君见谅,这个不行。”

吕端一愣,那军官看上去不过十七八岁年纪,身上穿着一套老式的延庆军服,从臂章上的标识看不过是个御侮校尉,神情气度却颇为老成,没有在上官面前的惶恐,却也并没有这个年月看惯了的武人的跋扈。

吕端皱起了眉头:“本州是奉sì中札前来参与会议的。”

他拿出了李彬的手札,递了过去。

那军官接过来,展开看了一下,又jā还回去,依旧是一样的言辞:“还请使君见谅,此札事涉机密,下官密级不够,不敢逾权……”

吕端有些恼怒了,他扬起了头:“这也不成,那也不成,你是哪个将军带的兵?竟敢藐视朝廷大臣?”

那军官却并不慌làn,随手从身后一个身穿低品文官服sè的年轻人手中拿过了一张便笺,取了笔墨出来,态度依然恭敬地道:“请使君写下尊讳、职衔、来自何处、来访何人、所为何事、何时到来……执此én札,自有人替使君通传。”

“荒谬——”吕端一拂袖,冷笑道:“……sì中手札事涉机密,本州来意自然是军国重事,录于纸上,尔等便敢看了?”

那军官的态度依旧不卑不亢,耐心地解释道:“使君误会了,这‘所为何事’一栏,不须详录,只需录下事由即可,例如若使君自请见sì中,便写‘公务请见’即可,若sì中召使君议决事务,便写‘公务会议’即可……”

吕端愣住了,一却说不出话来,那军官脸上并无半分刁难诘问之意,口气也并无半分不耐,分明是一副公事公办神sè,倒让他一时之间没了主意。

“此乃通判夏州的吕易直使君——”

一个声音在身后响起,吕端立时回过身,却见一辆马车停在身后,节制延庆七州政事的八路军节度长史秦固正自车上下来。

秦固走到那个军官面前,脸sè颇有些不好看,他伸手从袖内掏出了一面铜牌,眼尖的吕端一眼看到铜牌上刻着几行字体,大小不一。

醒目的是两个大秦固。

吕端暗自摇头,将七州执政长史名讳这么大刺刺刻上去,固然简单,却毕竟失之尊重。

秦固的名字一侧,是三个谁也看不懂的蝌蚪003

秦固的名字下方,是一行军节度长史。

小字下方,又是一行细小的文字:显德元年三月内卫参军处核。

那军官仔细地验看了铜牌,恭恭敬敬递回去,立正,左手平xōn,向秦固敬礼。

秦固带着吕端往里面走着,语调温和地道:“易直莫要挂怀,这些内卫不认得你,不肯放你进来,如今七州命札,皆出两府,关防紧密一些原也应该……只是……”

“这些内卫,方也验看了坚兄的腰牌。”

秦固一愣,随即苦笑道那不是腰牌,是出入证”

吕端没言声,秦固解释道:“这是内卫参军核的出入证,凭此铜牌,可出入两府。”

吕端忍不住问道:“这与腰牌有何区别?”

秦固摊开手:“我也不明所以,怀仁爱闹,你又不是不,这等事务,只管由他闹去就是……”

不等吕端继续问,他便开口道:“易直此来,是向sì中述职的?”

他这一问立时将吕端的注意力从那莫名其妙的出入证上扯了开来,吕端的职务军检校夏州节度判官,属军长史房节制,按照道理,即便述职,也是向秦固这个总领七州政事的节度长史述职,万万没有越过秦固来向李彬述职的道理,因此秦固这一问,已然带了几分不满的味道。

吕端不是延庆本地人,是从朝廷空降过来监督马政的,是李文革力排众议将其拔擢为通判夏州的一方守臣,对此秦固等本土文臣当时并不赞同,只是拗不过那位钻起牛角尖来比谁都要执拗的太尉,勉强屈从而已。但这并不等于秦固会为了屈就李文革的态度而放弃原则。

制度就是制度,吕端即便是朝廷派来的官员,也绝不允许破坏延庆军政集团内部的制度和秩序。

吕端开口道:“不是,要述职自然是先去帅府拜会坚……”

他顿了顿,道:“是sì中召我来参与今日的会议的”

秦固顿时醒悟:“原来如此,那便是为了建行台的事情,sì中要听听易直的意思。”

“行台?”吕端心中一凛,“行台?”

“延庆道行台én下省——”秦固语气肯定地道,“易直不知道此事么?”

吕端的步不由自主地停下了,心下的惊骇震撼,一时间全都表现在了脸上。

所谓行台,其实是隋末唐初的一个临时行政建制,相当于朝廷的派出机构,如同唐初的“行军总管府”是总管诸军的军事建制一样,行台其实是个主管诸州政务的大行政建制,只是初唐时期的行台,是行台尚省,也就是个由朝廷外派的小尚省,其官长无论是尚令还是左右仆sè、各部尚,都比京师的尚省低上半格。

初唐时尚令为正二品,行台尚令则为从二品;尚左右仆sè为从二品,行台尚左右仆sè则为正三品,以此类推。

即便如此,行台尚令的职务也不轻易授予,只有李姓宗室可能出任此职。

在行台尚省之上,还有一个大的行政建制叫做大行台尚省,与京师尚省平起平坐,而这个大行台尚令有唐一代只有一个人担任过,那便是底定了大唐四百年江山的秦王李世民,后来的大唐太宗文皇帝。

由此可见,“行台”对于中央政权而言,是一个何等敏感的存在。

所谓行台,实与割据裂土无异,说得再严重点,一旦建起了行台,延庆政权就扯下了后一层遮羞布,公开与大梁朝廷分庭抗礼了。

以李文革的做派,这倒并不奇怪,自封建疏一上,此刻的朝廷上,若还有谁说这位太尉安分守己并无问鼎之心,那真的奇怪。

只有一件事吕端还不大明白——延庆道行台én下省,那是什么东东?

阅读全的的网址,如果您喜欢蚕室废人写的《北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