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唐 > 第三卷:一代天骄——第二十四章:李彬的选择(1)

一个藩镇州郡,若是节度使辞职撂挑子不干了,会发生什么状况?

正确答案是----什么也不会发生,政府和军队各部门照常运转,基本上和节度使大人辞职之前没有任何区别。

其实这并不算奇怪,自从执掌州政以来,李文革就一直在延州推行官僚治政的理念和制度。在他的麾下负责地方庶政的官员并不是节度府的僚属,而是有自己独立行政权力的官僚,这些官僚除了极个别的是由李文革亲自任命的之外,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是由他们的上级官僚推荐选任的,而李文革所做的不过是在下面呈送的任命书上签个字罢了。

因此李节帅的赌气撂挑子并未对州政的施行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延州并没有进入无政府状态,顾全大局的秦固仍然在努力工作维持局面,在他的领导下,州政并没有被扔下。

除了对军队的把握和掌控之外,李文革之前在延州实际上实行的是“垂拱之治”。他并不通过自己的幕僚将州府的所有权力都窝在自己手中(他的前任高允权实际上便是这么干的),他甚至平时很少过问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他偶尔关注一下民政,要么是对机构或者制度进行调整要么便是人事上有所变更。

李文革本人远不是一个勤政的节度使,他的工作能力和对基层情况的了解都和实际需求差得比较远。而延州的政权结构尽管官僚色彩浓厚,却在某种程度上带有一些反集权化的味道。在建立这套体制地过程中,李文革一直强调的是分工明确和责任清晰。在这个过程中。权力和责任之间的连带关系被潜移默化中灌输进整个官场,这导致八路军藩镇的官员们和其他藩镇比较起来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之处。

第一个不同之处就是权力大小的区别,李文革手下的文官们平日里权力极大,在自己所分管的领域内这些文官基本上都可以做到自己说了算,不必事事都请示或者揣摩节帅的心意。第二个不同之处就是人事任用权基本上分散在各级主官处,李文革本人对于文官集团扩充自身势力范围地做法一般情况下很少干预。

到目前为止,延州军政集团在最高权力上实际上一直实行的是二元化首长制。作为文官领袖的李彬和作为军方领袖的李文革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才是这种权力模式延续到今天的最根本原因。文官们尽管一致拥护李彬将李文革推上节度使宝座的决定,但那更多的是对李彬威望德行的认同。在文官集团看来,延州地文官和延州军队之间始终是一种同盟关系。这种同盟关系的联系纽带就是李彬和李文革。因此,对于这些文官而言,李文革适当地让出一部分权力,以继续换取文官集团地支持,这是双方继续合作的一种良好模式。

实际上在这次风波中,文官们真正最不能接受的并不是陈素出任延州系统内官之首的录事参军事,而是陈家一门在延州的迅速崛起。

陈夙通原本是延州没落世家当中一个不得志地偏房远亲,科举不得志,靠着关系门路在肤施县弄到了一个九品县尉的实缺。在以读书人为主要基础的延州文官集团中。绝大多数人是极看不起陈夙通的。而这个半声蹉跎的老家伙偏偏有个才名满城的女儿,而这个女儿谣传曾经发誓嫁猪嫁狗坚决不嫁读书人。不仅如此。陈夙通的儿子陈哲竟然干脆撕下了脸面,做了个令读书人极度不齿的操持贱业的商人。

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延州官场内部对于老陈家的谤议实际上已经很深了,除了极少数世家出身地官员如高绍元等人之外,延州文官平日里极少和老陈家相互走动。

就在这节骨眼上。陈素这朵带刺的玫瑰被一个外来的驼子轻易摘取……

虽然具体的很难知道清楚,但是韩微在延州呆了将近一年却始终门下客寥寥,这件事情本身便很说明问题。

然后,就是这一门老小在延州官场中的惊人跃进。陈哲一个浑身沾满铜臭的商人,居然成了节度府的座上客,李文革每次见到陈哲的那种热乎劲令延州文官暗中风传这位节帅至今不曾娶妻地原因其实是另有所好----陈哲无疑就是李大将军地同好知己。还好这些传言都是暗流涌动,也没有那个缺心眼的会跑到李文革跟前去嚼舌头。

陈哲地商号及买卖这两年在延州的商界越来越有垄断趋势,在新的土地政策实施以后,原有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延州世族豪门一瞬间衰落了下去,随着象征着财产身份和地位的土地原来越少。为了尽可能在这场土地改革中保留一些不动产,这些家族纷纷分家别居,以使家族后世子弟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余泽。这时候土地很少但拥有实力雄厚的商号和贸易买卖的陈家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陈家正在慢慢超越高家和韩家成为延州第一大族的趋势……

再此之外,陈夙通从县尉直升县令又从县令直升布政主事的平步青云,也令广大延州的文官们郁闷不已。谁都知道目前李大将军的地盘上延州是绝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而延安肤施两个县则是这个中心的中心,无论是秦固时代还是高绍元时代。两个县的县令都是分任的(之前西城由节度判官直辖)。唯独到了陈夙通这里,两大首县的县令职务一身挑了不说。还兼任了州府布政主事,可以说延州节度判官以下,陈夙通是最具实权的实权人物了。x

还不仅如此,陈夙通的女婿韩微,作为一个外来户。被李文革委任为行人参军事和昭文参军事,掌管着延州的外交大权和意识形态管理权,此次科举更是被委任为副考官之一。更加不得了地事,韩微的父亲韩通乃是汴梁方面的军方重臣,身在宿卫手握禁军,深得郭威柴荣父子宠信不说,自家在关外的陕州也还有着地方基业。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韩微的背景都是延州的文官们比不了也惹不起的。有这样一个人物作为陈家下一代的顶梁柱,陈家的气焰势必更为嚣张。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李文革欲任命陈素为延州节度判官未果,最终任命文章为节度判官,改任陈素为录事参军事地公案。

这件事情一出来,文章实际上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上。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整个延州仕林看来,文章的这个节度判官乃是人家陈素一介女流之辈让来的,而陈素的父亲陈夙通则又恰好在自己属下担任最具实权的布政主事兼延安、肤施两县县令,而陈哲虽然是商人,却是能够自由出入节度府的特殊任务;韩微本身便在节度幕府执掌腹心事务。这时候再加进一个陈素来在李文革身边以录事参军事的名义参预机密。未来无论文章的能力究竟如何,被陈夙通架空几乎是一定的了----且不说这位子原本便是人家闺女让来地。

文章实在是被逼无奈。最终发动绝地反击,他自家其实也是提心吊胆不已。毕竟李文革身为一方节镇,手握节钺有专杀之权,万一触怒了他下场估计不会太好玩。

他唯一的倚仗便是虽然此次并未事先求得李彬地允许,但毕竟有着弟子名分。一旦李文革暴怒之下要杀自己,李彬好歹能够为自己说上几句话。

他做这件事情,一方面是诸多同僚对于李文革选拔一个女人来做官都觉得难以容忍,尽管现在还没有多少人将李文革视为未来的主公,但他们内心总觉得一个可以提拔女人来出仕为官的人对于士人集团而言是不那么靠得住的。这些人原先在高家及延州世族势力的压制下原本是没有什么发言权地,如今好不容易才获得了这么一点点权力,尽管是从李文革的手中分来的,也倍觉珍贵。如今李文革要提拔陈家的女人来做官,无论是陈素的性别还是陈家的世家身份都令这些士人出身的官僚们觉得难于容忍。一方面他们不能允许李文革颠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另一方面。他们不能容忍延州的士族咸鱼翻身……

于是文章便在众多文官的支持下搞了一出鸽子会,将在延州权力至高无上地李大将军放了鸽子。

整整一晚,文章都没能睡好觉,他几乎随时等着按察署的警察或者八路军的虎狼之兵登门入室将自己抓入大牢。在这个年代在军阀手下做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而在这个时代招惹激怒军阀更是极度危险的,若非实在迫不得已,文章不会做这个强项令的。

一宿过去,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文章这才缓缓松了一口气。他相信秦固必然已经将自己及其他同僚的意见向李文革进行了转告。李文革若要发脾气早就发了,既然事到如今自己依然好好的。那就说明这位节帅虽然时常搞一些乌龙,但对文官集团地态度同样很是重视。

事情只要有妥协地余地,就好办。

文章最终希望的结果其实并不难,陈夙通可以担任布政主事,但是延安县令和肤施县令不能再兼。若陈素入节度府为录事参军事,则韩微不能继续在幕府任职----当然名义上地原因是为了避嫌,夫妻不能在同一部门任职。实质上延州官场私下早就有所议论,李节帅费尽心机也要将陈素调在身边朝夕相处,打的是什么心思还很难说呢,虽然任何证据都没有,但许多人看韩微的眼神里,这位韩行人头顶的幞头早就和他身上的袍子一样绿油油的了。

另外,文章觉得,陈素能为再大,和韩微比之起来也要差上一些,能将韩微赶出节度府,就等于断掉了陈家一臂。陈夙通不再兼任地方实职,自己这个节度判官做起来才会名副其实。

这些算盘都是他私下打得,之所以要借陈**人的性别说事。主要还是自己一个人势单力孤,这份心思说出来未免有失君子之道,同时也很难煽动众多同僚获取支持。

他本人对于女人为官虽然不屑,却还不至于到如此地步,在他看来女子为官纯粹是李节帅一时心血来潮。女人就是女人,官场是男人的专利,女人就算有再大能为,也难以在男人为主地官僚社会中翻起多大的浪头,从这个意义上讲。陈素和有一个军方重臣父亲背景的韩微绝不能同日而语。

延州文官,李彬为首,秦固排名第二,这是阖州上下公认的,也是李文革认可的。在此之外,谁坐延州文官集团的第三把交椅,才是延州的士人们最为关切的事情。

目前具备这个竞争资格的,只有四个人选。

第二个是高绍元。这个高家余孽虽然起身迟且没有功名在身,但是后力强劲,由文章的下属转运从事调任庆州后直接知庆州事,成为李文革系统内提拔的第一个州官,文章此番若是不能被任命为节度判官,官位就已经低于他了。但是高绍元的劣势同样明显,作为高家在延州官场唯一的余孽,和延州文官集团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士人集团不可能推举一个高家人作为本集团地三号人物。

第三个是萧涯离,这个由偏远县份调任州城的按察主事素来以严刚寡情著称。他到州城后几乎和谁都不交往,就连和李文革李彬也是无公事不见面。和士人集团间就更加没有来往,此人地根基全在临真县,在州城几乎全无党羽。按察主事掌管治安刑狱,权力虽然重,但做得全是得罪人的差事,因此萧氏的资历虽然老,却不具备成为延州文官公认领袖人物的条件。

第四个就是韩微。也是文章最为忌讳的一个人物。此人年纪轻轻。但是背景深厚,家世是延州所有人都难以企及地。在和延州的世家陈氏联姻之后,此人已经开始有在延州本土扎根的迹象。更加令人担心的是,此人一来延州就被李文革延入幕府待为上宾,目前他所担任的两个职务虽然都只是七品职衔,却是李文革身边最为机要的职务,目前延州州府在十个县设立的所有宣传新闻官都是此人一手提拔,这些人按照此次科举考试的标准通过初试参与复试应该是极容易的。而韩微此番恰恰被李文革选为复试的三名副考官之一……

韩微继续在八路军幕府呆下去,文章实在是没有信心能够争过这个驼背子。

文章满心等待李文革第二日重新召集众人议事----当然是通过秦固等人来召集,或者李文革竟然学习刘昭烈亲自上门以示谦逊也说不定。然而足足等到下午也不见任何消息,文章再也绷不住劲,穿好了袍服来到州判官署,一面视事一面打探消息。

然后他就得到了李文革辞职地消息。

文章目瞪口呆。

千算万算,他也不曾算到这个结果。

从未听说过向下属们辞职的节度使,而且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辞职……

他敏锐地意识到,整件事情似乎哪里发生了差错。

他第一时间去找秦固,询问事情始末,秦固没好气地肯定了这一消息的真实性,一面叮嘱他不要扩散消息一面没好气地抱怨---这样不负责任的节帅,全天下只怕只有咱们这个活宝一位了!

文章没有接秦固的话茬。

当天,这个消息传遍了延州官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