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唐 > 第二十章:向北(5)

北唐 第二十章:向北(5)

作者:蚕室废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6:26 来源:笔趣阁

按唐制,亲王出阁开府可置僚佐,待年长之国,僚佐作为署官随行。唐代对藩王的限制比汉代还要严厉,之国的亲王虽然兼任地方的都督刺史,但实际上却不能过问政事,王傅作为王府最高属官轻易不置,只作为荣宠优待朝中老臣的尊位虚设,一旦设置,则该藩王的权力威望就将凌驾于诸王之上,贞观年间元老宰相王被任命为魏王傅,就曾经被朝中大臣误解为李世民欲废太子立魏王的信号,尽管王尽职尽责管制约束,李泰还是穷尽所能惹风惹雨,最终闹出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储位之争,最后兄弟二人同时遭贬,晋王李治渔翁得利入主东宫,一代雄主唐太宗被此事弄得身心俱疲,足足休养了两年才恢复精神。

那时候作为王傅之下的王府首席属官的长史往往兼任地方州郡长史,实际掌管州务,同时也承担着监视督察亲王之责。有唐一代,越到后期藩王的地位越低,属官的地位也就相应降低,到唐末,长史司马之类的属官早已阙置,亲王大多只能在府中置一些类似宾客之类的小官应景。

柴荣这个新加封的亲王,自然不同此例。

他本身就是外藩入朝,又是唯一的帝位继承人,虽然没有明旨备位东宫,却也绝不同于其他藩王。更何况他此刻还兼任着开封府尹和同平章事的实职,日日在中书门下压班值日。

因此自澶州就开始跟随他的一些老人陆续来京之后并没有进入王府做官,而是陆续进入了朝堂和京畿。原任澶州判官的王敏进入中书门下省检正五房公事,原任澶州通判崔颂进入枢密院为副都承旨。原澶州节度使掌书记王朴进入开封府任推官,原澶州押牙曹翰任长恒县尉,原澶州都校曹彬进入禁军担任殿前司散员指挥使。柴荣虽然封王开府,却并不在府中治事。这位晋王殿下每日只在禁中往还,一大早赶到宫城内去给郭威问安,上午在中书门下处置政务。用罢了午饭便回开封府署处置公务,直到月上西山方才回王府歇息。

自从进入四月以来。德妃忽染疾病,对于这个在乾佑事变当中幸存下来地老妻,郭威总是心存歉疚,因此这些日子以来竟是衣不解带亲自伺候。令中外感动之余。却也颇令宰相大臣们忧心。皇帝毕竟不是普通人,撇下国事去关心妻子的病情,无论如何不是明君治国之道。

这话柴荣却不方便说,范质李谷王溥三位宰相这几日走马灯般进宫劝谏,却始终不见郭威纳谏。

其实自从王峻离开京城后,郭威的精神就明显不如去年,有的时候在朝堂上议着事都会打瞌睡,这些日子又因为德妃的病情焦心,人渐渐消瘦憔悴了起来。这一切更加令朝臣们担忧。

为了此事。甚至连一直躲在府中不问事的冯道都打叠精神入宫好好劝谏了一番,冯令公在宫里呆了足足两个时辰,出来时却一脸落寞遗憾地神情,摇着头一个字都没说,径自回府继续装孙子去了!

连冯道都劝不过来。大臣们也觉无力。只得打叠起十二分精神替皇帝担待起了中枢事务,而作为事实上的皇储。柴荣身上地担子也无形中越发重了起来。

这一日下了值,柴荣和范质打了招呼,带了几份奏章回开封府批复。

这本来是逾制的事情,范质等人在这种事情上往常是绝不会通融的,不过一来如今柴荣在中书门下渐渐站住了脚跟,二来皇帝不朝,非常时期,诸相都忙得手脚无措,范质也便睁只眼闭只眼不说话。

其实柴荣把这几份奏折带回来,其实是要给王朴看看。

王朴如今拜了右拾遗,实任开封府推官,按理说是没有资格与闻军国大事的。林雷

皇帝一撂挑子,满朝手忙脚乱,一切就都从权了。

王朴正在对一个九品班头服色地武官述说差事,柴荣一步迈了进来,直接自怀中抽出了一份奏折,递给了王朴。

王朴也不客气,接过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旋即诧异地抬起头:“折可久这就急着要北伐了?”

柴荣坐下一面喝茶一面道:“没有李怀仁点头,他就算打下了绥州也未必能够守住!折令公忍了三十多年了,怎会急在这一时?这明明是李怀仁地主张筹划!”

他说话毫不避讳,那个面容俊美的年轻武官却有点站不住了,躬了躬身便要退出去。

王朴却招手叫住了他:“你不要走,此事和你说的事有莫大干连!”

柴荣诧异地看了那个武官一眼,却没有多问,转向王朴道:“先生以为,此刻对定难军开战,胜算能有几分?”

“不知道。”王朴老老实实道,“银夏至京师何止千里?朝廷对李怀仁和折可久只能遥制,边郡情形,还是他们最清楚。”

柴荣想了想:“那就准了折可久的奏章,他是关北行营都部署,按道理他的方略中书和密院没有驳回的道理,除非父皇说话,否则折令公的颜面还是要给的!”

王朴接着道:“就是李怀仁,也不能轻易驳回。只是一桩,折可久上这道奏章,李怀仁不可能不知道,他知道并且赞成此事,只能说明一桩事情——庆州的事情,已经压下去了!”

柴荣皱起了眉头:“李怀仁奏捷地表章还没有到。”

王朴点点头:“庆州比延州距离京师要远,迟上一两日也是寻常事。只是庆州善后如何安排,李怀仁恐怕还要措置一段日子,下官料想十日之内。便应该有个消息了!”

柴荣问道:“若李怀仁据延庆,折可久取绥银,南北连成一片,要不要紧?”

王朴摇摇头:“延庆两州都是边郡,土地贫瘠,不足为虑;绥银二州更不足论。纵然折家占据其地,也还要随时提防定难军的反扑。没有朝廷支持,北汉和拓跋家两面夹击,折可久的日子会很难过!下官担心地是,若是此番李怀仁真个一举平灭了银绥夏宥四州。与折扬杨两家平分银夏。朝廷该如何措置?”

不用看地图,柴荣就知道如果王朴所说成为现实,则这三家地方军阀的势力坐大就已成定局,西北地事情中枢要看三家眼色行事,关中那些小藩镇自不必说。

王朴接着道:“大王是否知道,灵州冯家这阵子派人进京了!”

柴荣点点头:“郑公前些日说过一次,无非是为了冯家七郎来讨封地,事情太多,他这件事暂时还排不上来。更何况授受节度。唯父皇可决之,我们不能越俎代庖。而父皇在此事上似乎颇有心结,对冯七郎杀兄夺位颇为不满。即便父皇决断,为冯七郎移镇,却是不可免的!”朴捻着胡子。缓缓道:“大王可知。这位灵州来人还带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柴荣一惊:“谁?”

“李彝殷地侄子,绥州刺史李光!”

“甚么?”柴荣失声叫了出来。

“在哪里?”

“他们昨晚去晋王府投书不成。今日来开封府拜谒大王,大王不在,卑职便代大王留下了他们地拜帖和书信,礼物却退还了。”那年轻的武官不卑不亢地答道。

柴荣点了点头,接过了名帖,顺手放到了桌子上,直接打开信封,看了起来。

看罢,他将信递给王朴,淡淡道:“李彝殷愿意向朝廷称臣纳贡,举银夏四州之地归顺!”

王朴脸上顿时凝重起来,拿过信看了半晌,缓缓道:“缓兵之计?”

“不像!”柴荣摇了摇头,“缓兵之计不至于将堂堂绥州刺史派来,也不会拿出一千匹马地大手笔,信上写得明白,只要朝廷明诏公布此事,他们就会立即送马进京。这老贼是真的急眼了,李怀仁和折家步步紧逼,他纵然是想用缓兵之计,也应该知道,纵然朝廷会上当,李怀仁却是不会上当的,折可久更加不会中计!”

王朴想了半晌,轻轻吸了一口气,道:“大王,恕下官直言,若为了中国计,定难军李家早亡一日,西北黎庶便早得一日安康,若非党项人凌迫太甚,延州文武不会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怀仁抬出来保境安民。但是为朝廷计,为大王计,西北各派势力力量越是均衡,大王日后收拾起来便越容易。一旦李怀仁与折杨两家平分银夏,日后再要征调移镇就困难了。”

柴荣坐在椅子上,默不作声地听着,脸上却没有半分明确表示臧否地意思。

王朴话说完,也便静了下来,不发一言看着柴荣。

良久,柴荣方才淡淡道:“我一直留心延州地兵额,李怀仁所部,顶天不过三千之数,折家南北两路,不会超过六千,杨家顶多只有折家的一半,加在一起不过一万两千人。当年唐明宗五万大军没有做到的事情,李怀仁和折可久用一万多人就能做到么?这些兵力若是除去守卫地方城池的兵,真正最终集结在统万城下的兵力顶多也就剩下七八千,以这样的兵力,能够拿下称雄千年的统万城么?”

王朴轻轻摇头:“若照常理,万万做不到。这些兵力连包围统万城都做不到,更不要说攻城了。李怀仁战绩不俗,但是这种事情却不是可以凭着奇谋妙计来筹算的。下官以为,明确驳回折李的北伐方略,一来震动太大,二来李家缓过这口气来,只怕心思难免又有反复。因此这一仗不打是万万不成地。与其逆水行舟,不如顺水推舟,一方面准许折可久进军银夏,另外一方面则默许李家通过冯家的灵州和中国州郡互市贸易,对冯家则要着意笼络,冯七郎的节度使。还是给了地好。朝廷在这种事情上与实权藩镇怄气,殊为不智。只是是个空名头,一文不花,在关中留下李彝殷和冯继业牵制李文革与折家,应该是个能够一箭双雕的办法。”

柴荣缓缓点头,王朴说得有道理。折李讨伐定难军已成定局,不能直接干预。却可以暗中做点文章。

与其做自己做不到地事情,不如做力所能及地,这就是王朴的思路。

柴荣对于自己这位首席智囊地计谋倒是颇觉有道理,只是恍惚之间却仍觉得有些不安。似乎有什么自己应该考虑到地因素自己却没有注意。

“大王。王公之计,其实不妥……”

两人愕然抬首回头,却见发话的赫然正是那年轻俊美地武官。

一个是堂堂晋王朝廷国储,一个是开封府推官中书右拾遗,都是不得了的大人物,那个武官站在那里与闻了这许久的军国机务,不知趣主动退出去,已是逾矩。谁曾想两人说话之际这个家伙竟敢贸然插话?柴荣心中颇为惊异,不由得看了王朴一眼。王朴不动声色。眼睛却看也不看柴荣,目光炯炯盯着那武官道:“如何不妥,仲询说来听听!”

那武官神色谦恭,却没有丝毫惊慌失措之色,坦然道:“朝廷与藩镇。建镇削藩。皆自家事。党项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或叛或顺,皆敌国事。折令公与李大将军方面专阃之权,乃受自当廷,朝廷方略若有更化,可拟制申明。如今前线将士,无论其心归属,打的毕竟是我大周旗号,攻城略地,收复地也是大周王土。朝廷不予嘉奖赏赐,已是不当,怎能暗中款敌,掣肘将帅?此中主尚不肯为,况大王乎?”

柴荣见此人言之成句,用词谨慎小心,却自有一番凛然意味,心中更是称奇,面上却不肯露出来,只淡淡道:“然则藩镇之祸,自晚唐至今,绵延百年,若不早加提防,一旦养虎为患,养痈成疾,又当如之何?”

那年轻武官毫不畏惧,道:“大王所言,乃不同之事,藩镇御外侮,朝廷当以钱粮兵马供给之,这是一层;藩镇不服王化,朝廷以天兵伐之,这又是一层。晚唐藩镇为祸,乃是因为君主昏庸,相臣无能,禁军疲弱不能一战所致。如今本朝天子起自军中,大王亦自幼历练军伍,禁军战力,天下之冠,如此何惧藩镇乎?”

见柴荣和王朴都盯着自己不肯开口说话,那武官自失地一笑:“恕卑职不敬,折令公兵进平夏,于折李杨三家乃是私事,于朝廷而言却是大局,本朝地第一大敌乃是契丹和北汉,李彝殷向北汉称臣,至今大兵压境才肯归顺,这其实已是大不敬之举,以卑职看来,此人根本没有臣服的诚意,不过是时势所迫,不得不为罢了。与之相比,折令公奉旨率兵进关中,李大将军专程入京献四马,其诚意岂不远远过之?如今朝廷对一心归顺矢志为大周守卫西陲之勇士猜忌如此,却对公然抗拒王化的叛贼姑息迁延,只是为了关中力量之平衡,传扬出去。会令天下豪杰寒心的……”

其实他一开始说,柴荣就已经想明白了,之所以他自己都会觉得王朴的策略不妥,便是觉得这个牵制之策做得过于明显,器宇格局均稍显狭隘,不是王者所为。如今被这武官侃侃而言道将出来,柴荣却是对此人越来越感兴趣。

他斜眼看向王朴,却见王朴满脸笑意看着自己,心中顿时醒悟,王朴今日明显是有意为之,他转眼看向那武官,却不知这出戏王朴是否事先和他打过招呼。

“你是何人?现官居何职?”柴荣淡淡问道。

那人怔了一下,竟然没有反应过来,抬起头愕然望着柴荣。

王朴笑吟吟捋了捋胡须:“他是开封府的班头,姓潘名美,字仲询,大名府人氏!”

柴荣点了点头,挥手道:“知道了,你退去吧!”

潘美的话其实还未曾说完,但见柴荣脸上神色,苦笑一声:“大王是未来的天下之主,当以天下苍生为念,阴谋毕竟是阴谋,不是帝王治国之道……”

柴荣挥了挥手,潘美神色黯然退了出去。

“此事先生事先征询过他么?”柴荣转过头问王朴。

王朴淡淡摇头:“下官怎会如此不知轻重?”

柴荣点了点头:“其实纵然不允李彝殷所请,折可久和李怀仁今年也万万攻不下统万城,先生以为呢?”

王朴轻轻笑了:“大王明见,下官也是如此以为的,与之互市一说,其实不过是为了诱这少年说话罢了!”

柴荣苦笑:“险些连我都瞒了去……”

王朴一躬身:“大王恕罪!”

柴荣摆了摆手:“先生是为我敛材,何罪之有?”

他顿了顿,道:“这个潘美,放在开封府做班头屈才了,我这就行文吏部,补西头供奉官,随侍寡人左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