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唐 > 第二十四章:李彬的选择(3)

北唐 第二十四章:李彬的选择(3)

作者:蚕室废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6:26 来源:笔趣阁

广顺三年七月二十九,文章等延州系文官终于第一次集体伏东城请见李彬,请教这几日延州政治的诡异状况。只是他们在丞相府外被挡了驾,负责拦截他们的李彬长子李经存告诉他们,丞相身体不适,不能接见他们。这件事给文官们以不小的打击,多年以来,李彬一直被视为延州的文官领袖,不管是在高家当政期间还是在周密时期,这个人都辛辛苦苦撑住了文官与世家对峙的局面。虽然在藩镇乱世文官的力量有限,但李彬的努力还是让他在几十年内一直被延州的文官当作赤帜。

如今这位已经荣升丞相的文官领袖在这紧要关头突然托病不出,让此番追随着文章参与抵制节度均命活动的文官们心中顿时蒙上了一块阴影。

在这些文官的心中,他们的行为自然无疑是正义的,他们是在维护自古以来便存在的男女尊卑乾坤秩序,这秩序说穿了便是董仲舒所说的“纲常”,李文革任命女人为官,无疑是惑乱纲常的乱经离道之举,是在和上天的意志作对,是在向祖宗的制度挑战,坚定地反击这种荒谬行径,是延州文官的天然职责,是“政治路线上的正义”。

也就是说,在延州的文官们看来,李文革此番犯下的,是“路线错误”,而这错误,则需要依赖文官们的正义感予以纠正缺陷,那就是这种正义感一般很少有胆量单独出现。

当天下午,延安城内发生了民众喧哗事件,因为几个月来一直在延安县布达州命的周茂生先儿在午时之前公布了延州文官抵制李大将军辞印的爆炸性新闻。当然,在这则新闻里,周茂生有意淡化了事情的起因。同时则对延州文官的行为进行了添油加醋地倾向性描述,令听他宣讲的黎庶民众觉得这帮文官的行为简直形同逼宫。

这条新闻在宣讲了一遍之后,不断有民众向台上投掷铜钱,要求重新宣讲一遍。

自从州命公开布达这一政务公开的先河在延州首开实例以来,收到了连李文革也没有估计到的意外效果。随着这些没有官衔的新闻官们布达的州命一条一条变成现实,百姓们对这些每日在台上喷洒口水的先儿们的信任度与日俱增。往往是某一天州命布达了一遍之后就开始有人向台上投掷铜钱,要求先儿讲述一些其他的资讯要闻。这对于这些寄食州府地穷书生来说自然是一个不错地补贴,他们便将自己所知晓的一些州府内情向黎庶们兜售。

一开始他们还是比较小心的,只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消息,后来见韩微和延州官方对此并不约束。便渐渐胆子越来越大。所说的资讯也开始具备一些起码的商业价值。随着这种情况的发展,每日来台下仰听州命的人群中渐渐多了许多商家的身影,这些人地加入更加从经济上刺激了这些原始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他们的新闻从一开始的浅尝辄止开始慢慢发展为涵盖州府各县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

李文革北伐,州府戒严后实施了新闻管制,但是管制的只是军事方面的信息,直到李文革返回延州,戒严解除,这些新闻从业人员才满怀**地向延州治下的民众描述了他们的节帅是如何神机妙算奋勇当先一个人火烧了统万城平灭了平夏部扫平了北方的胡虏……

在不知不觉当中。原先布达州命的工作重心如今已经悄悄转移到了播送新闻上,最多地一天,新闻工作者周茂生在延安县大街高台上宣讲一日,足足挣了七百三十三文钱。

这一日他刚刚将这条新闻说了一遍,围在台下地人流一下子就显得稠密滞涩起来,不仅仅是老百姓,一些大商家也开始站在台下关注。宣讲到第三遍时,一个身穿绸袍的中年商人沿着阶级来到讲台边上,手中提着刚刚自仆从手里接过来的三缗铜钱,直接扔在了讲台上。

“先生今日只管讲与李大将军辞印相关的消息。这是先生今日一日的润口之资!”

周茂生认得此人。此人姓杜,延州城及附近五个县都设有他家的分号买卖,与陈家经营粮食马匹等战略物资不同,此人开的是杂货铺,做的是零售生意。

宣讲到下午,讲台前已经是人山人海,许多原本在东城做工的流民闻讯赶过来旁听,使得附近地街道一下子变得分外狭窄拥挤,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终于引发了州按察曹治安科警方地介

大约在申时左右。五十名警察开到现场,开始以疏浚交通为由驱散民众。

场面一开始还算可控。许多老百姓一看穿着黑衣服的警察过来便条件反射式地脚底抹油溜走了,只有一些商人心有不甘,但他们却人单势孤,与国家暴力机器面对面,商人们地力量就显出不足来了。有几个商人刚刚抗议了几句,便被警方抖开索子拘走,见此情景,其余商人自然便再不敢多言了。

直到几个警察上台去拿周茂生。

全场哗然。

当时便扑出来三五个人和上台的警察厮打做一处,将周茂生护住了。

警察们也有些懵,因为这几个敢公开攻击警方公务人员的家伙都穿了一身绿----是军人。

在反应过来之后警察们一拥而上开始混战,当兵的虽然只有区区几个人,并且没有携带武器,但是由于身体强壮训练严格,手中只有警棍的警察一时间拿这几个人还真没有办法。

折腾了大约一刻钟光景,好不容易摁住了这几个人,四周的老百姓却全都站下不走了,一个个像看外星人(尽管他们不知道啥叫外星人)一样用极度不信任的目光看着眼前的警察们。

在延州,敢抓八路军士兵的警察还真是和外星人一般稀罕。

远处传来了整齐的脚步声。

赶到现场地是延州团练使凌普直辖的卫队营,他们的衣着打扮和正规军一样,只不过他们的服色上一律标着“团练”字样。

两百多兵手持木枪包围了现场。将站在那里傻愣愣看着的五十多名警察当场缴了械,救出了几个被擒的同袍,然后就带着所有的俘虏扬长而去。

这场冲突的消息当晚便在延州两城内传开了,各种谣言不胫而走。

延州节度判官文章去州团练署向凌普要人,凌普两手一摊告诉他,所有俘虏都已经移交给丰林山上的八路军都监军司了,要人的话,请管魏将军去要。

无奈之下,文章只得去求秦固,秦固气得脸都青了。发作了半晌。却也不得不出面。他没有去找魏逊,而是直接找到了周正裕,以长史身份向周正裕这个司马提出交涉,周正裕当夜回到了丰林山上地老营,和魏逊碰了碰面,结果在魏逊面前碰了一鼻子灰。

魏逊地话硬得不得了:“军法执掌所司在我,除非有大将军将令,否则断不能移,周大哥若是强要插手。请先罢了兄弟这个监军!”

周正裕自然是不会罢免魏逊的,事情至此,已经算是堵死了。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请那位闹辞职的大将军亲自出面下令,魏逊可以不给周正裕面子,绝不敢不给那位的面子。

只是这法子虽好,眼下却无法施行。

因为李文革不在节度府内。

非但他不在,连骆一娘也不在。

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朝廷的右骁卫大将军。堂堂的八路军节帅,在这个延州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很不负责任地带着女朋友跷家了……

其实李文革距离延州城也并不太远,肤施东南,临真西北,清源山,库利川,瀑布穹庐,正是叶家原先所居地山间别业。

此刻这几间茅草屋早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各种材质的瓶瓶罐罐一大堆。还有一些工具和原料,典型一个初级的山间实验室。

此刻与李文革骆一娘一道在屋子里的。还有一个样子颇有派头的老道,一副仙风道骨模样,不是陈抟老祖更有何人?

右侧的屋子里传来一股呛人的硫磺味,骆一娘略带不满地瞥了李文革一眼,李文革顿时心虚地飘转了目光,打着哈哈辩解道:“用硫磺取酸,这确实是最简单可行的法子啊!”

一直在摆弄一块胆矾的陈抟闻言气便不打一处来:“硫磺取酸出自何典?你那接触法式子写得虽漂亮,却又哪里来得那什么养人之气?”

李文革三角眼眨巴眨巴,可怜兮兮看看陈抟又看看骆一娘,十分不甘心地道:“若是有仪器能够分离出纯氧便好了,你们便知道我没有说假话……”

骆一娘此刻已经用清水洗净了一个琉璃瓶子,闻言只是淡淡一笑。陈抟却道:“炼石胆,取精华,这是我教前辈孤刚子显庆四年便已经记入《黄帝九鼎神丹经诀》的不二法门,正正经经地法子你不用,非用那些花里胡哨不着边际地取酸手段,我看你是学些旁门左道,学得走火入魔了!”

李文革再度苦笑。一脸无辜望着骆一娘,骆一娘却忍住了笑,别过脸去不瞧他。

带着女朋友出来散心,这是李文革两辈子都没做过的事情,不想今日位高权重,他却施施然做了出来。且先不说骆一娘是否算是他的“女朋友”,仅仅撇下繁重的政务军务跑到这荒山野岭来鼓弄这些坛坛罐罐石头硫磺,他这个军阀就做得很是惊世骇俗了。

“大人不该如此……”见陈抟弯腰出去,骆一娘一面拿着一块白麻布擦拭瓶子一面轻轻劝说李文革道。

“叫我怀仁……”李文革不满地道,他要求过多次了,奈何骆一娘就是不肯改口,依旧是采用“大人”这拗口且生分的称呼。

“大人身系一州安危,不该如此……”骆一娘依旧不理会他的要求,自顾自说道。

“这些事情你不懂。便不要多说了罢!”李文革略带不满地道,他很烦像个昏君一样被下属和女人们劝来劝去。

“妾身不懂甚么?”骆一娘小嘴一撇,两只眼睛直直盯住了李文革。

李文革顿时心中一缩,脸上连忙干笑:“口误口误,你知道我这些日子本来便烦得要死,那些不开眼的却偏偏还要扯我的后腿,又让拉车又不让吃草,他***这世上哪有这等便宜事?既是不满意我做地,他们另请高明便是,找个神仙来治理延州。想必比我是做得好地!”

骆一娘叹息了一声:“大人说的这些。一娘才是真地不懂!一娘不懂大人为何一定要坚持让陈家娘子一个女人当官,一娘也不懂大人为何居然视偌大的事业前程如草芥,一娘更加不懂大人为何要和拥戴你支持你的大人们执意作对?他们的要求其实并不过分……”

李文革神色认真起来,盯着骆一娘问道:“这些是谁和你说的?”

一娘瞥他一眼:“大人未免过分小瞧人了,一娘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

李文革歉意地一笑:“这些人几乎是明明白白告诉我,他们要独霸延州的治权,不容任何人来和他们分享这治权,我若顺着他们的意,他们便帮我地忙。我若不顺他们地意,他们便拆我的台!一娘以为,我该顺这些人的意么?”

一娘笑道:“大人是节帅大将军,延州之事说到底,还不是你一言可决?既然大人不满,只需一道命令,将令大人不满的人罢换便是了!”

李文革笑了笑:“他们没有渎职没有贪赃,如何罢换他们?又因何罢换他们?仅仅因为他们不顺我李文革的意?”

一娘十分诧异地看着眼前这个军阀:“要抓下属的把柄,对大人而言岂非是易如反掌?”

李文革再次笑了,一面继续挑拣胆矾一面道:“大家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才坚决不能这么做!”

“为何?”

“延州百废待兴。此时正是规矩确立的时候,一个规矩此时定下来,未来就很难再改动。若是此时立下一个好的规矩,延州未来便是大有可为;若是此时立下一个坏地规矩,日后便是祸患无穷。所以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行差不得。错以一步,谬之千里啊……”李文革将胆矾对在阳光下猛瞧,口中却不停。

“何谓好规矩,何谓坏规矩?”骆一娘依旧是个懵懂。

“文官们对我不满意。他们选择向我请辞。我对这些文官们不满意,便也向他们请辞。这便是好规矩!见文官们不听话,我便下命令叫军队一个一个将他们抓起来打屁股杀头,这便是坏规矩!定下一好规矩,是为子孙后世树立一良矩,造福不尽;定下一个怀规矩,是为天下生一恶法,作孽无穷!”李文革终于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慢悠悠说道。

“这算甚么良法?”骆一娘不以为然道。

李文革笑笑:“不杀人,不流血,大家可以妥协则妥协,不能妥协则去职下野,不是很好么?”

骆一娘毫不客气讥讽道:“大人这是掩耳盗铃,谁不知道大人兵权在手,怎么可能辞职下野呢?说到底,还是城里的诸位大人最后要服软的,否则即便大人你不说话,大人在军中的兄弟也要起来勤王了!”

“你说的是明智的选择!”李文革点了点头,“最终确实便是这么个结果!”

“那又有何区别?”骆一娘问道。“区别就在于,我给了他们选择的机会!”李文革爽快地答道,“他们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只是他们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在延州,除了我无人能够镇得住军队,因此他们选择接受我地辞职,便必须接受军队不满可能生出地乱子,从他们接受我辞职的那一刻起,那已经不再是我的职责,而是他们这些当权者的职责,如何应对这个局面,是他们的事情。”

“反过来,他们若是不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冒这样的风险,就要继续接受我做老大的局面,但是既然他们接受我做老大,就必须在某些问题上让步,人事任用权是个核心的权力。我是不会把这个权力单独留在任何一方势力手中地,就像我不介意和李相公秦长史他们分享权力一样,那些文官老爷们也不应该介意和延州地世家、商人乃至妇人孺子分享他们的权力。我希望未来地延州是一个开放的宽容的延州,只有那些能够和别人分享权力的人才能够在延州呆下去,而那些妄图垄断某些权力或者财富资源的人或者群体,在延州则不能生存!”李文革思路清晰侃侃而谈,骆一娘却越听越是困惑。

李文革笑笑:“从理念上我认同文官政治,但是文官政治不等于文人政治,不等于读书人政治,更不等于儒家一党党天下的政治。我承认,像子坚这样的儒生,是值得倚重的,但并不等于倚重儒家就要独尊儒门。这是两回事,既然原先的延州曾经有一个世家党,如今的延州有个儒家党,未来的延州为何就不能再多出一个女官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因为何样原因而结党,我都能接受,前提只有一个,党同伐异须得在一定限度内,若想似前唐牛李党争一般斗个你死我活,却万万不要想!”

“为何一定要结党?”骆一娘不解地问。

“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李文革顺嘴吐露了一句,见骆一娘又要问,急忙吐吐舌头:“我瞎诌的!”

骆一娘脸上浮现出一丝好奇之色,她极为认真地问道:“若是州城的各位大人不准备低头,而他们又真个压制不住军队,延州再度有兵变流血,你真个不准备出手制止么?”

李文革点了点头:“不准备!”

“为何?难道阖州数十万性命这件事情还不够重?比起大人的委屈来?难道不是黎庶安危困顿更加重要些吗?”骆一娘继续好奇地追问道。

这个问题李文革似乎从未想过,他歪着头沉思起来,想了半晌,这位辞职了的大将军毅然决然摇了摇头:“一万个人的意志也是意志。我一个人的意志也是意志,凭什么为了一万个人的意志便要强扭着改变一个人的意志?”

“以一人凌万人,大人不觉得有错?”骆一娘轻轻问。

“一人是一人,万人是万人,一人不能凌万人,万人也同样不能凌一人。无论以何等名义,无论以多少人的名义,想要改变我之心意,绝不可能!”李文革斩钉截铁地道,说罢,他似乎觉得意犹未尽,嘴角一咧自负地一笑:“这是我的自由意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