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唐 > 第二卷:八路军节度使——第十四章:汴梁风物(7)

荥阳,广武山北,一条人工运河水道自西北向东南延伸而去,将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连为一气。东南的稻米粮船,便沿着这条水路绵延而上,供给着中原和关中。这条水路在秦汉之时大大有名,直至今日,在象棋棋盘之上还能够看到它的名字。这条河便是汴河,也就是千多年前一笔把中原大地划分成楚河汉界的“鸿沟”。

此刻,就在黄河与汴河交汇之处,在因两条大河水势冲刷而隆起的高坡之上,却有一行人两辆车正在沿着河口缓缓而行,走在正中央的两个人当中,其中一个是气宇轩昂的男子,另外一个则是须发皆白的垂垂老翁,两个人一面缓缓走着一面一面琐碎地攀谈着。

“……民夫是足够的,只是李相那边物资材质却永远是个不足数,要加快进度,光靠木锹不是法子。没有铁制的家伙,人力便要废上三到四倍。这种天气上着冻,没有足够的药和酒,不敢催着民夫下河做工,可是若是再不加紧,春汛一来,这入口处的河床最少又要高出三四尺,这一冬的劳碌,便算白搭了……”

那老翁听得连连点头,转过头想了想,道:“年年掏泥沙,是个笨法子,开个导流的渠,向东南斜着穿出一里多地即可,将入口这段两边垒起来,一鼓作气掘下去两丈到三丈,十年内便不用年年清淤了……”

那男子苦笑道:“令公,你说得好不轻巧,如许大的工程,钱粮耗费起码是现在的四五倍,李相那个瓷公鸡如何肯点头?”

那老人,正是当朝首相冯道,这男子乃是负责疏通汴河河口的前水部郎中袁述。

冯道听了袁述的话,半晌没有言语,朝廷新立不久,财政捉襟见肘,袁述所说的并不为无因。他心中也暗自叹息了一声,却没有再多说话。

一阵密集的马蹄声自西面传来,周围的护卫们顿时警惕起来。

远远地,沿着黄河的堤岸,一行二十多骑奔驰而来,马上的人均身着青衣皮甲,俨然是支军队。

汴河与黄河交汇处乃河防巡检区,属于京都右厢都巡检司的巡察范围,普通兵民是不能够靠近的。而这一行人的服色与京都禁军迥异,马匹高大彪悍,竟然能够透过巡河官兵设下的哨卡来在这里,显然绝非寻常过路之人,连冯道都不禁暗自诧异,不知道来者究竟是何方神圣。

李文革也已经看到了冯道等人,他的想法也一般,河防重地,能够随意地进来溜达转悠的绝非等闲之辈,这些人的穿着虽然不起眼,却是简单中别有一番精致的感觉,领口大多都是圆领,可见均有官职在身,绝不是一般的庶民百姓。

他打马前行,来到这一行人面前,勒住马头抱拳道:“各位辛苦,请问这便是汴河河道与大河交汇之所了吧?”

他身上没有披甲,外面只套了一件紫色的战袍,这颜色便已经表明了他的身份。

三品以上才可以服紫,而有资格穿着这样服色的外官,只有各州的刺史或是节度使。

冯道是奉制“三日一至中书门下”的闲居宰相,平时又极少留意地方藩镇的情况,因此一时倒也不能断定李文革究竟是哪路神仙。当下并不作答,只拿眼睛扫了袁述一眼,袁述会意,抱拳道:“承相问顾,正是此地!”

李文革纵马上了河堤,看着已经高高隆起的河床,皱着眉头沉思起来。

他倒没有去看汴河的河口,在他生活的年代里,由于三门峡水库的修建,使得黄河下游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洪水而是断流。但是此刻当他看到宽阔广袤的冰面中央那条银亮湍急的水带,又看了看自己驻足处泥沙淤积起的河床,终于体会到了所谓“悬河”的概念。

他将脸转向袁述,问道:“不知这位大人如何称呼?现任何官?”

袁述看了看冯道,冯道微微颔首,他方才答道:“在下袁述,现任通判孟州,兼判河曹,不知大人如何称呼?”

李文革急忙又是一抱拳,朗声笑着道:“在下是延州节度李文革,失礼了!”

原来是此人……冯道心中微微一惊。

李文革进京献马陛见的消息,早便从邸报上读到了,不过他不沿着驿道直趋京师,绕个大圈子跑到黄河边上来作甚?

袁述躬了躬身子:“是下官失礼了才是,请节帅见谅!”

李文革下了马,摆着手道:“袁大人客气了。这么冷的天气大人还在巡视河工,实在是令人钦佩,在下晓得,下游万千黎庶的身家性命全在大人掌握之中呢!”

这具恭维话说得袁述胸中一暖,笑道:“河曹办的便是河事,本职所系,节帅过誉了!”

李文革打量了一番冯道,躬身道:“这位老先生,如何称呼?”

冯道笑了笑:“山野村夫,便不劳节帅询问了!”

他不肯说,李文革也不好再问,不过看样子这老人的地位犹在袁述之上。他回过头看着黄河的河面,有些担忧地道:“袁大人,这河床子高处这许多,夏汛来时,不会决口么?”

袁述愣了一下,笑道:“节帅过虑了,大河夏汛水位虽然高,然则自下游两百余里处澶州商胡埽分流,水势一分为五,最后汇作三路入海。五路分流,再不会出事的!”

五路分流?李文革顿时感觉头有些大。

这个时代的黄河下游,和自己那个时代似乎大大不同啊。

他点着头道:“惭愧,原来如此!”

冯道看了他一眼,笑问道:“这位节帅有何见解,也不妨说来听听!”

李文革看看冯道,恭敬地道:“老先生,这河床太高,河道一旦高于地表之上,堤坝所受压力过大,便容易出现管涌,特别是夏汛之时,若是赶上连日暴雨,堤坝泡得酥软了,只需一个小窟窿,便能酿成泽国千里的塌天大祸……”

冯道有些惊讶地“哦”了一声,他倒是不惊讶李文革这个说法本身,这些原本便是河防的常识,他奇怪的是李文革这个年轻的边帅居然对于治水之道如此熟悉,这在朝廷中确实罕见。

他还不曾答话,一旁的袁述已经深表赞同:“节帅说得是,下游虽然有所分流,顶春汛秋汛和一般的夏汛问题都不大。怕便怕夏汛之时自洛水到澶渊一线暴雨不停,水位涨得没个边,商胡埽的堤坝一旦垮下来,洪水成扇面状扩散开去,南至淮水,北到渔阳,方圆百万余里,顿时便是一片鱼虾世界了……”

李文革点了点头,叹着气道:“治黄河不是一时一晌一朝一代的事情,总要朝廷以举国之力,调拨大批钱粮军力才行。光是年年清淤,靠着些民夫修修补补,终归不是正经办法,治河,终归还是要靠军队……”

冯道默默注视着李文革,始终没有说话。

李文革又和袁述兜搭了几句,最后笑道:“在下还要赶着在日落前进京,这便辞去了,今日叨扰了袁大人,日后若有机缘,再向大人讨教治河之术!”

袁述连称“不敢”,李文革这才翻身上马,与冯袁二人拱手作别,带着亲兵打马飞奔而去。

“这便是延州那个靠着兵变将高家掀翻上来的李文革?和传闻中的样子似乎有些对不上号啊……”目送着李文革的队伍远去,袁述对冯道道。

冯道没有言语,他自后唐年间入相至今,三十多年间目睹了不下五次黄河大水,其中两次洪水逼到了汴梁城下,京师周围变成了一片汪洋,自然深深晓得这条大河的厉害。

听着袁述絮絮叨叨评价着李文革,冯道缓缓开口道:“此人的字是李彬取的,曰‘怀仁’,李文质在西北沉浮数十年,眼力还算不差!”

袁述扭头看着他问道:“令公这是何意?”

冯道似乎有些疲惫了,轻轻抚着额头问道:“若是按照此人所说,修缮河工用军队来做,你估计要动多少兵力?”

“……”袁述呆呆无语。

……

乱世难为官,侍奉的皇帝老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换了人,得不断改换门庭才能坐得稳。乱世升官快,这又是另外一番道理,太平盛世凭借明经进士花团锦簇的文章诗句高中魁元,也不过拿到了一张进入仕途的门票,要苦哈哈一层一层熬资格,在不同的部门和品秩之间迁转来去,小心不要让御史们抓到把柄,还要谢天谢地求着爹妈长寿多活些日子,千万不要在自己仕途的关键时刻挂掉——否则一旦丁忧,三年不能为官不说,再起复时原部门原单位已经是另外一番光景了。

戚歆便是个乱世科道官的代表,他是后汉乾佑三年的榜眼,一甲第二名,那一年的状元乃是王朴。当时殿试之后,吏部拟定的授官规则是前三名优待,二甲以下统统发配到京郊各县打杂,从九品官熬起。

于是敕牒发下,王朴为校书郎,戚歆为著作佐郎,一道直史馆。没多久王朴被枢密使杨邠聘为幕宾,自然立时生发,离开了史官这个冷清的闲地。戚歆却没有这等好运气,苦呵呵做了几个月,又使了银钱运动朝中的大佬国舅李业,这才提前转为著作郎,迁为金部员外郎。金部员外郎虽然官不大却是个颇有权的职位,戚歆卯足了劲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没想到任命的敕牒刚刚下来,还未曾上任,郭威的大兵便开进了京城,李业被诛杀,他所任命的所有官员都被一体罢免,戚歆这个倒霉蛋自然只有重新待选,这一回他学了乖,在吏部运动来去,无论如何要放一个外任,哪怕出去当个县尉,也比在京里当官舒服。

折腾了几次,他那点薄产早就花了个七七八八了,最终选出来,却选了个门下主书令史,还是闲官一个。

广顺元年郭威称帝,所有官员均加官一级,这一次戚歆走了天子近臣范质的门路,得为鸿胪寺主簿。

从此戚歆跟着范质,直到范质拜相,去年八月份奏请其为正五品中书舍人知制诰,这原本是一步登天的好事,却被与范质素来不和的宰相王峻横插一道子,升官倒是也升了,也还是正五品,可惜不是正五品中书舍人知制诰,而是门下省正五品给事中,判鸿胪寺。

中书舍人和给事中,一属中书一属门下,本来是对置的职位,其中中书舍人掌制诰拟就,给事中掌国之封驳审覆,纯论权力,给事中似乎还在中书舍人之上。奈何那是魏晋隋唐时的老黄历了,自唐初到现在,以中书舍人而入阁拜相者不下百人,给事中拜相者则除了魏文贞之外再没有第二个人。自从中唐改制之后,给事中的职权形同虚设,根本就剩下个空架子了。如今中书舍人加知制诰则可以日夜陪伴在君王身边,乃是地位仅次于宰相的天子近臣,只要越过翰林学士这个坎,出则为侍郎,入则可以平章;可是给事中判鸿胪寺却只能管管基本没啥可管的外交礼仪事务。

五代鸿胪寺卿是名誉职务,一般多做加衔使用,真正的寺务则由判寺全权负责,因此虽然是五品,可也算位列九卿了。

可惜没有实权,只能是受累跑腿的命。

这一次迎接八路军节度使李文革入京的事务,便全都落在了他的肩上。

戚歆做事情倒还认真,在禁中领了相公们的敕命,回到寺内便吩咐手下们打点安排。

“……都仔细着,不是第一遭接外藩节帅了,一律比照上遭折家的例,礼仪上略减一分即可,其余供应一应照例不得克扣……这回来的可不是个好得罪的角色,若是惹了他,仔细你们的性命。另外,界北巷的馆驿收拾出来,这一番来的人多,一百多人都挤在寺中万万住不下。”

戚歆正吩咐着,却见门外一个典客署的官员在探头探脑,顿时胸中光火,指着问道:“……再有一个时辰便要出城去接人了,你还在那里玩忽,有何事便进来禀报,无事自去准备,贼头贼脑却是作何事?”

那官员急忙进来苦笑着禀报:“那两个西域的胡僧又来了,还是为了建茹素佛寺的事情,下官看见大人正忙,便没敢通禀!”

戚歆皱着眉头想了半晌,这才想起来是两个想在汴梁建寺庙的摩尼教徒,已经连续来了多次了,只盼着能够得自己开得一封条子,拿到开封府去了事。

这事情虽然不大,然则却非是戚歆能够做得主的。华夷礼教大防乃是朝廷的大事,鸿胪寺是没有权力擅自批准三教之外的邪教在京城设馆立寺的。

“你去告诉他们,中书的相公们这几日没空商议这等闲事,待得他们闲下来,自然要议个结果出来,此事虽然不紧要,却并不小,相公们十之**还要请旨。让他们回去好好等着不要着急!”

那官员陪着笑道:“他们的意思,是问问究竟何时才能有消息,他们已经等了半个月了,日日都来,也怪辛苦的……”

戚歆眼睛一瞪:“他们辛苦我便不辛苦么?正月里面还要打叠精神接外地的军将,这大冷的天,在家里围着火煮酒喝岂不是美?何时有消息要由相公们的定,要看相公们何时能够腾出功夫处置此事,我一个五品判寺,哪里能得知道?”

“是!是!下官这便转告他们……”那官员擦着汗退了下去,戚歆这才回到了自己办公的堂内,重新整理了一遍官服,自认结束整齐,这才转身来到正厅前,见外面马车仪仗等物均已备好,他垫着步子上了车,挥手吩咐道:“直往西去,出新郑门,在十里亭迎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