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唐 > 第六章:星星之火(6)

北唐 第六章:星星之火(6)

作者:蚕室废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20:35:41 来源:笔趣阁

木匠工棚内,齐整的木板和横纵的木栋随处可见,还有一些高绍元根本叫不上名字来的零部件,只有那几个已经被木匠们基本整出了个雏形的圆辐状物体让他大致猜出了这些人制造的东西。

“是马车么?”高绍元试探地问着,心中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这不是普通的马车……而是……四个轮子的马车……”李文革那副期待的神情更加令高绍元不解。

四个轮子的马车和平日里乘坐的两个轮子的马车有啥不同么?高绍元心中暗自纳罕,虽然并没见过四轮马车,但是在高绍元看来,多两个轮子并不能让马车变得多么与众不同,就算是加上十个轮子,马车也仍然是马车,变不成别的东西。

“我已经自京兆府高价订购了七十匹马……”李文革咧着嘴笑着道。

“哦?”

“这种马车四匹马牵引,一乘车一次能够拉载十个人……”

“哦?”

“听说节度府内那些石子路面都是高大人主持翻修的?”

“是!”

“高大人可否为我也修一条这样的路?”

高绍元终于有点明白李文革为何要借调自己过来了,他矜持地笑了笑:“只要有人有钱,修一条这样的路倒是不费甚么功夫……在这营寨中修么?”

高绍元有些诧异,营寨里面又不要整齐漂亮,修石子路做什么?

“非也……某想请高主簿在山下为某修上这样一条路……”

“这条路……总共有多长?”

“大约八十里……”

高绍元险些晕了过去……

延州距芦子关只有八十里,在中段位置建一座养马的驿站的话,四匹马一辆车,可以拉载十个人,跑上四十里换一次马,可以在三个时辰之内将一个齐装满员的小队自丰林山老营输送至芦子关前线。只要有六十匹马,便可以随时保证一个小队的兵力在芦子关和老营之间进行快速机动。剩下的十匹马,还可以拨给细封敏达去组建斥候队。

中国的地形条件和道路交通状况不适合四轮马车的的通行,这个李文革心中有数,他还没有那种在这个什么都全面落后的时代里建立起一整套交通运输网络的雄心壮志。不过既然要出守芦子关,前方和后方老营之间的物资补给以及兵力调动通道是他无论如何也要保证的。他倒是并不担心守不住芦子关,那道关隘地势险要扼守要冲,只要有两个队的精锐兵力,守住便不是大问题。只是无论是守军的后方给养输送、兵力补充还是伤兵后送都需要一条能够快速机动的交通线。

前线和后方之间,必须要随时保持交通畅通,还要保证及时性,如果需要,援军和补充兵力要保证在一夜之间能够抵达。四轮马车不仅仅运输量远远超过两轮马车,同时还能有效保证士兵的体力不会在八十里的长途跋涉中被消耗殆尽。因此尽管李文革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有些想当然,却仍然不能放弃。七十匹马花掉了七千贯钱的天价,李彬和秦固都认为他疯了,有这七千贯钱,足以满足整个彰武军一年的所有花销,而李文革,花了这许多钱只买来了七十匹马。

李彬和秦固不懂军事,以为李文革买马是为了建立骑兵部队,李文革自己却是没有这个妄想的。以延州目前的经济力量,尽阖州之力也未必能够养得起两百骑兵,更何况骑兵不同于步兵,从训练到投入实战,没有四五年的时间是绝对做不到的。并不是一个步兵学会了骑马便能够成为骑兵,要学会在马背上熟练地操控马匹,就要经过一年到两年的严格骑术训练,至于在马背上能够开弓射箭……那可绝不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的事。李文革目前对于骑兵的全部奢望也不过是能够组建起一支规模在十人左右的斥候骑兵小队,实现十里方圆内的战场敌情侦查罢了。

不过从防守作战的角度来考虑,李文革坚持认为一条畅通的便利的后勤补给交通线远比一支骑兵队来得现实有效。

延夏道的路况在一个月前还算良好,但是随着天气的回暖,道路翻浆将使这条交通线的效能大打折扣,之后几个月内的路况不要说通行四轮马车,便是最普通的两轮车在泥泞中也将寸步难行。

不解决路况问题,李文革的基本战略根本没有任何实施的空间。

在这个时代,要修建一条硬质路面的陆路交通线,李文革自己都认为自己在说胡话。

但是如果这条交通线只有八十华里的话。或许并不是没有可能吧……

“请问大人,大人能够拨给下官多少民夫和石料?”既然明白了李文革并不是在说胡话,高绍元倒也干脆痛快,他丝毫没有劝阻李文革的意思,虽然他并不了解这么做究竟有何意义。

李文革挠了挠头:“石料我目下没有,不过我可以拨给你三千贯钱,你自己去采购,民夫嘛……我此刻能抽出一百五十个厢兵,还有山下的流民营,也有两百多人还没有分配营生,若是连四十岁以上的也算上,能有五百个人出头……”

五百个人?这样一件大工程居然只给五百个劳力……高绍元目瞪口呆地看着李文革,确定他不是在开玩笑,这位大人真的了解他所交代的是怎样的一桩工程么。

想了想,高绍元又问道:“这条路要修多宽?”

“五到六步宽——这是最少的,不能再窄了……”李文革毫不犹豫地道。

“要求多长时间内完工?”

李文革想了想,反问道:“高大人需要多长时间?”

高绍元仔细算了算,缓缓道:“若是铁锤石碾等工具齐全的话,卑职可以在五年内为大人修出这条路,……若是工具需要现打造的话,便说不准了……”

满心大跃进想法的李文革闻言顿时如同从半空中摔落在地上,苦着脸道:“要这么久么?”

高绍元看了他一眼,缓缓道:“大人,您只给卑职五百人,又没有现成的石料,这已经是最短的时间了——石料是没处去买的,只能自四处搜集开采而来,好在延河两岸及水底颇多可用的石头,可以不用开采,但总要将这些石头以铁锤一一砸碎舂碾至可用的程度,一里路面所用石料何止百万斤?五百个人便是昼夜不停地砸石头,每人每日也不过能够砸出四百到五百斤石料,还要经过舂碾才能用……如此一里路面所用石料便最少要花上十天到二十天的时间,八十里路面用五年光景,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

李文革咬了咬牙:“若是依着你,需要多少人多少时间才能修成这条路?”

高绍元心中默默算了算,道:“工具齐全的话,这项工程要三千人干两年,五千人干一年……”

李文革瞪着眼睛道:“我要你将这条路的质量修得如同节度府内的石子小径一般平整结实,下雨冲不垮,也不怕翻浆,任何时候马车都能全速在上面跑……”

“下官省得……”

高绍元一脸认真,眼神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游移和不安,却意外地带着几分平淡和宁定的味道。

李文革被高绍元的目光看得有些浑身不自在,迟疑着开口道:“高主簿,有何不妥么?”

高绍元摇了摇头:“没有,以工代赈,总比让这些人闲在这里要强……只是就要春耕了,地里不需要人么?修路造桥,虽说也是善政,总归伤农啊,若是误了天时,牵扯的便是一年的收成,大人……若是实在人手不够,下官建议这劳民伤财的工程还是暂时先不要做的好,现在的路面虽说差一点,但是几百年来一直这么走,也并无不便啊……”

李文革这才明白他在担心什么,他笑了笑,轻轻拍了拍高绍元的肩头,低声道:“高主簿请放心,损收成伤农时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拨给高主簿的这些民夫,山上这些坡田只怕不够耕种的,垦荒呢,也不必一定在春天进行。原本我是想把这些劳力都编进部队的厢兵营,只是一时也没有太多的事情给他们做,高主簿便不必忧心了。你要的人力,我会一个月一个月给你补齐,自这个月起,大约每个月我能补给你五百个劳力,你只管用最快的速度把这条路给我修起来,一年……两年,我都认了,你便是用三年,我也能等得。”

李文革刚才确实动了将工程下马的想法,自己不是隋炀帝,没有那样的财力和物力,但是他随即便想到了这条路修好后将给延州北部地区带来的方便和经济效益,而自己目前又没有那么多可供支配的田地,于是他咬着牙决定暂时抛却眼前利益的考虑,起码先为这项工程开个头。

万事皆有开始,有了开始,才有将来……

哪怕这条路在近期内修不成,其过程总是一个积累经验和人才的契机,日后再修筑硬质路面的时候就会少走许多弯路。

想罢,他缓了口气,问道:“你需要多少工具,一一列来。”

高绍元道:“石舂石碾都好办,三百柄大铁锤是万万不能少的……”

“三百柄?”李文革顿时一阵眩晕。

“嗯……这是初期,以后人多了还要添,总要有千柄铁锤才够用……”高绍元掰着手指头算道。

李文革再次开始后悔自己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决定了,半晌他才问道:“在铁锤等工具就绪之前,高大人可以先领着劳力们搜集石料么?”

他决定了,与其费劲造铁锤,还不如去附近各州县买——反正事后用过的铁锤正好给铁匠组做原料了,自己现在没有地方去开铁矿,买铁锤花的钱最终会回炉成为其他铁器,自己也不算吃亏……

高绍元点了点头,然后略带些赧色地问道:“月酬……五贯?”

李文革到了现在,对钱仍然没有啥概念,却也知道五贯钱已经很不少了,就是在军中,已经是一个队官两个半月的俸禄了,见了高绍元的神色微感奇怪,以为高绍元觉得少了;转念一想也对,毕竟是高家大院里面出来的人,见惯了大世面的,这点钱确实有点寒酸。

他沉吟了一下,决定加码,毕竟是这个时代难得的工程人才嘛。

“十吊钱!高主簿,只要你能将这条路修得令本营满意,我给你一个月开十吊钱的薪酬……”

说到这里,李文革略有些不好意思地对高绍元道:“高主簿,你也看得出来,在下也不是甚么有钱人,最高也就是这样了,再高的酬金也不是拿不出来,只是如今钱实在是紧张,买马买种子买农具买牛,还有我这些兵身上的衣服盔甲兵器都要花钱,不瞒你说,我营里的司务参军每天都要冲我抱怨,再多了,我们便拿不起了……”

见李文革误会,高绍元急忙道:“下官不是那个意思,下官是想问,说好的五吊钱一个月的月薪,要与巡检核实一番,不要弄差了……”

李文革这才知道自己弄错了,他挠着头尴尬地笑了笑:“……原来如此……”

高绍元想了想,脸上略带点期待地问道:“巡检方才说……十吊钱?”

李文革的脸色顿时变成了苦瓜色,这个高家大院出来的县主簿,好歹也是郡望世家朝廷命官,怎么竟然如此没品,居然打蛇随棍上了,他倒是半点也客气啊。

没奈何,他只得闷闷地应了一声:“嗯……十吊钱!”

最后三个字简直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其实他倒是不怎么在乎多给点钱,套用二十一世纪的话说,这个时代啥最值钱?人才!只是这位人才也忒没档次了,五吊钱还要核实一下,害怕自己开空头支票——虽然他绝不可能知道啥是空头支票,自己随口说了一个十吊钱,这家伙居然也就满不客气地跟上了这个价码……

看来自己还真是不适合跟人侃价……

李文革很后悔在自己那个时代老大不小了都没谈个女朋友,有个女朋友的话,自己现在的侃价水准未必便比刘衡差到哪里去。

看着高绍元一脸满心喜悦的表情,李文革突然浮上了一种恶作剧似的心情,他微笑着道:“左右这些钱都是从你们本家银库里取出来的,原本便全都姓高,如今还给你这姓高的几百吊,也不过九牛一毛罢了!”

高绍元的脸色顿时变得复杂起来,

他不再看李文革,拱了拱手转身走开,走了两步,停住转头直视着李文革的眼睛亢声道:“下官不知道甚么高家的银库,这钱是下官自大人手中挣来的,每一文都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与高家没有半分干系……”

……

陈夙通强自按捺着满腔不快处置完了公务,又向基本上算是自己晚辈的顶头上司秦固交卸了差事,这才施施然回到家中,一进家门脸便绷了起来。

“大郎呢?”他更衣毕,进了二堂坐下,喝了一口仆人端上来的茶水,顺嘴问道。

“大公子在书房读书呢……”那管家模样的老仆小心翼翼地道。

“哼,他读甚么书,还不是又在算账——市侩!”陈夙通气哼哼地骂了一句。

陈家在延州好歹也算个望族,陈夙通在族中属于三房偏系,在家族中地位并不高,又没有科举功名在身,走遍了门路才谋来了一个首县县尉的九品冠带,在秦固这样科举出身的文官面前深感抬不起头来。还好这是在五代,若是再晚个一百来年,像他这样出身的官员是不允许出任亲民官的。

偏偏陈夙通自尊心极强,自己没有功名,已经十分憋屈,便指望着自己的儿子能够苦读谋个制科出身,也好让自己在族中和人前都能扬眉吐气,

他这一生不曾纳妾,只有一个原配正室相守至今,膝下也只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女儿陈素倒是自幼聪明好学,本来只是教她孝经女则女诫等旧时代女性的基础读物,结果这个姑娘来来去去竟然将九经六艺弄了个样样精通,连陈夙通自己都有些瞠目结舌。如今延州城中都知道陈家有一位才女,奈何家族地位使然,门第高一些的不屑向他这别系偏房求婚,门第低一些的又畏于陈才女的赫赫名头不敢上门求亲,低不成高不就,一来二去,这位长女竟然变成了守闺房的老姑娘,今年已经整整二十二岁,却仍不能出阁,这在这个时代可是一件近乎惊世骇俗的事情了。

然而更加令陈夙通焦心的却是儿子陈哲,这个畜生和其姐截然相反,于读书一道上毫无建树不说,生平竟然最喜欢摆弄算盘筹具,年纪轻轻便在东城开办了两家粮铺,一年前居然在西城里建起了分号,这年月粮食是紧俏商品,寻常百姓连自家都吃不饱,又哪里有余粮拿出来买卖?偏偏这个陈哲,竟然把个粮食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如今已然隐隐有延州城中第一商家的架势,而其人此刻也不过才二十岁出头而已。

这是五代,士农工商,商为诸品之末,社会地位低下。陈夙通自家没有功名地位,已经饱吃了苦头,如今儿子这里不好好读书不说,居然摆弄起了商贾之道,虽说自从陈哲开始经商以来,家用颇有所帖,日子也渐渐过得宽裕了,但是陈夙通还是觉得无比郁闷,几乎每次见儿子都会严厉地呵斥几句。只是他的妻子陈梁氏心疼儿子,一味袒护,倒也令他无可奈何。

此时的书房中,肤色黝黑相貌俊朗的陈哲正在与一个相貌猥琐却穿着兵衣的家伙讨价还价。

“……没有这个道理,市面上的粮价都是六十文一石,还是去了壳的,偏生陈少这边便要一百三十文,翻了一倍都还要多。咱也知道得让贵号有利可图,只是也要有个限度不是,一下子加一倍多的利,也忒不像话了,天下哪家粮号这么做生意?”

那说话的人一副黄板牙,说得吐沫纷飞滔滔不绝,陈哲却面色从容,笑着听他说完,缓缓开口道:“其一,刘军头说的六十文一石是官价,按照这个价放粮的只有官仓,可是刘军头知道,如今官仓是根本不放粮的,市面上的粮价大多在九十文到一百文之间不等,敝号只卖八十文一石,已经是这延州城中最便宜的了……”

“……其二,刘军头要买的不是带壳的粮食,而是种粮,是种地的种子。种子的价格远高于粮价,这是天下谁都明白的道理,军头若贪便宜,自可花九十文一百文从别家进粮食,只是那粮食买回去种下去长不出庄稼,来年没有收成。如今天下都缺粮食,种子便更缺,汴州有淮南粮赋供应,粮价最低,种子价也最低,大约合一百二十文一石,洛阳比这个高些,一百二十五文,河北和敝号的价格一样,一百三十文;关中最贵,京兆府一石种粮的价格是一百四十五文。从延州到汴州,上千里路程,便是这运费又何止五十文一石?贵上原本是想自关中购种子的,军头熟知延州的行情,这才来找小弟,小弟自然不会让军头为难,更不会让贵上太过糜费。只是军头却也不能坑害小弟,这笔生意不赚钱小弟倒不在乎,权当交了刘军头和周御侮这样的好朋友。只是军头也得厚道些,不能叫小弟折了本钱不是?否则明年,军头又到哪里去买这一百三十文一石的种子呢?”

陈哲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不像是再谈买卖,倒像是一个谋士在给自己的主公详尽地分析利弊得失……

——————————————————————————————————————————

李宁真帅,中国加油,看在奥运的份上所给点票吧大大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