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北唐 > 第二十二章:统万城的火光(1)

北唐 第二十二章:统万城的火光(1)

作者:蚕室废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20:35:41 来源:笔趣阁

低矮的院墙,窄小的街道,还有那些被不到三百斤的石弹无差别攻击轻易砸塌的土木结构建筑,这便是折御卿和魏逊在上县街头看到的景象至于那些面有菜色神情疲惫而惶恐的拓跋家牧民及奴隶们,在关北联军的枪刃面前瑟瑟发抖,丝毫看不出这曾经是一个令芦子关以南的汉人军民深深畏惧的彪悍种族。

对上县的攻略行动在围城十八天后终于开始,过程和结果都没有任何悬念。连续被折腾了十八天的守城族兵对关北军在城外制造出的任何响动都已经无动于衷了,并非是他们丧失了警惕性,而是旷日持久的疲劳战术已经令这些士兵失去了反应的本能,在城外的六架抛石机开始向城内抛掷石块的时候,尽管拓跋彝林和一些意志坚强的军官贵族们仍然在极尽所能驱使士兵们上城头作战,但结果却收效甚微,那些被硬生生赶上城墙的士兵一上城便怀抱武器靠着墙边呼呼大睡,对不断呼啸着飞跃头顶的巨石毫不理会。

在这种情况下,康石头所率领的突击分队五十名八路军老兵在突上城头之前几乎没有任何损失,直到他们登城之后,守卫的士兵们才从睡梦中醒来并毫无章法各自为战地对突击队展开反击,尽管这些疲惫的拓跋家战士依然悍勇,但散乱的建制却令他们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康石头所部在经过短暂的肉搏战之后终于在城头占据了一个边角阵地,凭借着这个阵地,在突击队员的掩护下,八路军三个步兵都和折家军一个营的兵力凭借云梯在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内登上了城头,并迅速控制了西南两面的城墙。

经过短暂地作战,登城部队迅速将驻守城墙的拓跋家族兵击溃。将上县北西南三面的城门控制在了手中。

到太阳升上头顶的时候,三面城门同时打开,折家军三个营分别在八路军三个骑兵都的掩护下自三面城门冲入城中,与在城内负隅顽抗地敌军展开“巷战”,绥州战役至此进入了尾声。

到折御卿和魏逊入城的时候。监军军官们还在忙于清点战果及缴获清单。为了防止城内的敌军趁着己方松懈进行反扑,折御卿进城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颁布戒严令,所有党项牧民和汉人奴隶都必须逐个进行登记和排查,直到确认这些人对大军安全并无威胁。

原本依照折家军地规矩。打破这样的异族城池,最简单有效的防止敌军反扑的办法便是屠城。不过在八路军中参赞了一年的军务,折御卿对这支新型军队的军纪和规矩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尽管心中不以为然,还是按照魏逊的建议采取了这种相对比较费力的方式来绥靖城内治安。两个人在城内原先拓跋彝林作为刺史府地一栋建筑物内建立了临时中军,一道道命令从这里发往城内各个区域,在此同时,城外作为预备队待命的一个八路军步兵营始终未曾解除戒备状态。这是为防万一的部署。

“斩首两百三十二级,其中两级是拓跋彝林和拓跋光启,已经验明无误!”魏逊面色平静地拿着一页白笺对折御卿说道。

折御卿长长松了一口气,最悬心的事情放下了。他地注意力便转向了战果方面:“俘虏和缴获呢?”

魏逊面无表情地拈起了下面一张纸,淡淡道:“三千八百张要吃饭的嘴,还有三只羊,这是全部!”

折御卿悚然动容。随即面上浮现出一丝苦笑:“为了打绥州,我们几乎消耗掉了去年冬天一半的粮草储备,却只得到三只羊,还额外背上了三千八百张嘴的大包袱。这一仗打得实在是不值得。”

魏逊撇撇嘴,没有搭茬。

战争并不以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论胜负,这是六韬馆战略课程地开篇第一讲,魏逊虽然是监军长官。这一节却也是旁听过的。

一个虞侯军官快步走了进来。又快步走了出去,留下了一管简单的竹筒。

折御卿打开竹筒。倒出里面的硝制羊皮,静静看完,抬起头来,叹息着道:“横山以西仍然没有异动,叶吉请示将搜索范围向西北再扩大五十里,杨统制统领的三个骑兵都两个步兵营已经在大山里埋伏了一天两夜,兵力已疲,该将他们调回来了。”

魏逊低头依次看着手中的纸卷,声调平静地道:“军务指挥上的事情,你既然检校了全权,做主便是,需要副署命令地,我自会副署。”

折御卿摇头苦笑,他虽然被李文革临时赋予了指挥八路军地全权,然而就连他自己都知道这不过是看在折从阮的面子上。此次北伐,李文革真正最为关切地并不是对绥州和银州的支线攻略,而是对夏州统万城的西线奔袭,因此尽管此刻绥州一线已经集结了八路军和折家军全部的精锐兵力,但却并不是真正的主攻方向。

李文革曾经率先向折御卿透露自己的战略意图,却在最后关头将沈宸从延州调往庆州方向,而将八路军上下的兵马指挥大权交给了折御卿。

这不是器重,这恰恰是不放

并非是不放心折御卿的忠诚,而是不放心他的能力。

这令折御卿心中深感无奈,他也不明白沈宸这个出身贫贱平素话语也并不多甚至年龄也并不比自己大得太多的家伙究竟哪里比自己强。

尽管如此,兵权在手的感觉确实不错,折御卿觉得自己无可抱怨,李文革能够将自己麾下的全部精兵都交给他这个外人统领,这份器量和大度也曾令折家上下委实感慨了一阵子。

只有折御卿自己知道,那不是器量,而是自信。

直到沈宸向自己移交兵权印信之后,折御卿才发现,八路军的指挥体制。完全不同于当世任何一家藩镇私兵,与朝廷禁军也迥然相异。

一如李文革托付兵权的大胆,折御卿发现自己这个叫做魏逊的搭档也真跋扈得直白。

折御卿有权调动延安团和肤施团,有权调动保安骑兵团,甚至连延州的地方团练也有权指挥调动。却无权调动时时刻刻守卫在八路军指挥机关周围负责中军警卫地亲兵营,这支只有三百多人的兵队直属于八路军都监军司,只接受魏逊的命令。

手握雄兵百万,门外站岗的却是自己指挥不动的人。折御卿怎能不摇头苦笑。

不仅仅是亲兵营这么简单。

中军地设置地点是由折御卿选定的,但是全程的警卫工作却都由魏逊安排,就连岗哨的设置都是魏逊亲自布置,每晚中军地通行口令也是魏逊亲自设定,绝不假借于旁人。

令折御卿感到可怕的是,这种情况并不仅仅发生在自己的中军,在队都一级的基本编制上,都存在着类似的制约机制。

若是这些监军军官要发动一场针对军事主官的兵变。折御卿相信成功率基本上在八成以上。

只是在战时体制下,作战部队不接受任何并非出自军事指挥首长的命令,军事首长的命令必须由虞侯司地传令兵进行传达,而这些传令兵。则多由军事长官随即任命,一般而言,每逢战时,军事首长会根据日期制定一套传令规则。这套规则监军部门不得过问。比如现在折御卿通过都虞侯曹下发的每一道命令的末尾都会写有三个汉字,第一个字是天干,第二个字是地支,第三个字是五行;这三个字加上每个传令兵随身携带的令牌,军事主官才能够接受命令调动部队。

除此之外,夜间宿营地时候中军和各营级以上部队驻地之间每隔一个时辰会吹奏一次平安号,这个平安号的音调有时候只是一长一短两个音。有时候却多达五到六个音。完全由军事首长随即决定,能够知晓这项军事机密的只有各部队营级以上主官。魏逊贵为八路军的总监军官,稳坐军中第四把交椅,却也无权过问此事。

这些相互制约地制度并非完全没有漏洞,然而在目前阶段,李文革在军中的威望如日中天,无论是指挥系统还是监军系统,都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向这一制度发起挑战,或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制度会渐渐被腐蚀失效,不过即使聪慧如折御卿,也认为那一天最早恐怕也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李文革自己就是军阀,却在军中防微杜渐,严防军阀的产生,这一点其实相当可笑,特别是八路军目前的规模和底盘都还很小,用这么一套复杂而严格地制度来统御,令折御卿颇有牛刀杀鸡之感。

若李文革做了宰相或者枢密使,再来在禁军中推行这种改革,也还算名至实归。

如今地李文革,虽然名声鹊起,距离中枢大权却还遥远得很。

折御卿叹息了一声,将这些思绪从自己的脑海中赶了出去,转过头对魏逊道:“若不是打下了庆州,缴获了许多军需物资,这一仗打到此刻也就算打到头了。继续打下去,拓跋家固然不好受,我们自己地困难却要更多些!”

魏逊看了看折御卿,嘴角浮现出一丝微笑:“你在六韬馆只磨了一个月的枪,功夫全都花在了战术课程上,战略课程最初的几堂课全都缺勤,用大人的话讲,这便是格局不够了!”

折御卿皱了皱眉头:“此话怎讲?”

魏逊放下手中的纸卷,站起身来,缓缓走到了折御卿身边,慢条斯理地开口道:“六韬馆文韬院战略选修课的第一讲开宗明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则是民生经济的直接体现。换句话说,打仗的最终目的,便是为了赚取钱粮、人口和地盘,一切对于军队而言有利可图的战争都是目标确定的战争,相反,则都是不必要的战争!”

“一句话,打仗就要计算利益得失。不会计算利益得失地将帅,就是不合格的将帅!”

这句话刺得折御卿脸颊发热,他忍不住争辩道:“这堂课我虽未听,道理却也是明白的,否则怎会有此感慨?”

魏逊冷笑:“光明白道理不顶用。没有解决手段,光会说说能改变大局么?”

见折御卿还是不服,这位检校都监军使垂头想了想,缓缓开口道:“便以眼前局势为例子。仗打到这个份上,若是不顾忌西线的局面,大约你就要下令撤兵了吧?留下两个营左右的兵力守地盘,大队拉回去休整,将绥州作为一个兵学上地突出部,或者按照大人的话讲叫做战略缓冲地带,未来与拓跋家在这一地带进行反复拉锯,是否?”

折御卿道:“不然。家父已经联合了杨家的兵马,不日将下银州,只要银绥联成一线,拓跋家就无能为力了!”

魏逊摇了摇头:“打仗的事情我不大懂。却也知道要看大势,我们突然出兵,各方均措手不及,这才得以从容用兵。若是按照你地法子。南北两面均要在银绥一带驻扎兵力,我们还好一点,令尊和杨火山岂能轻松?只要拖过夏天,契丹和北汉能够坐视折杨两家打通了银绥而无动于衷?”

折御卿语塞,尽管仍不服气,却也知道魏逊所说乃是大实话。战争拖下去,延州方面短时间内或许还感受不到压力。但是府州和麟州却决然无法长时间维系两面作战的格局。一旦契丹和北汉动手。北路军必然会撤军回援,银州即便拿下。最终也会被拓跋家兵不血刃拿回去。

直到此刻,折御卿才醒悟,李文革为何对自己的方略感到失望。

现在的八路军和折杨两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折杨两家撤兵,拓跋家就能够腾出手来,用尽全力与关北军争夺绥州,那时候前线的战事就打成胶着战了,拓跋家骑兵多于关北军,机动能力较强,自然大占便宜。

魏逊继续说道:“其实这种仗还有另外一种打法,只不过你不会而已!”

折御卿抬起头,却见这位监军大佬老神在在在自己身边坐了下来:“延州方面,第一个士子营已经组建完成,总共有大约八十多名读过书在州县衙门历练过地方政务的年轻人,大约这一两天就要登船上路,五日之内就能抵达绥州。在大人正式任命绥州知州之前,监军使司将会组建起一个兵政使司衙门,我兼任正使,代署绥州军政事务。六韬馆最新肄业的四十名学员将抽调十二人跟随士子营北上,他们将负责在绥州境内组织团练防务……”

“仓促组建团练,武器装备训练都跟不上,不过是乌合之众罢了!”折御卿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天下从来没有天生的精兵强将!”魏逊略带讥刺地道,“所谓精兵强将,都是打出来地!不历练怎能知谁是人才谁是废物?乌合之众再弱,总好过没有,这些乌合之众打不了硬仗,哪怕用作耳目也是好的,我们的斥候骑兵都是宝贝,要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城中三千八百多人,只有一千五百多人是党项人,其余两千多人都是汉人奴隶,这些人不用关饷,只要给口饱饭吃就会给你干活卖命。无论是开垦荒地屯田还是开辟牧场绥靖治安,只要用起来,这些人就不再是包袱,而是助力,是兵马,是钱粮,是盔甲武器,是一切对我们有力对敌人不利地物事!”

折御卿听得目瞪口呆,魏逊轻轻摇着头:“打下一个地方不仅仅是几场白刃冲锋那么简单,否则得而复失,还不如不打!能攻更要能守,要化无为有,化敌为我,化客为主,打仗打的不仅仅是军事,天时地利人和,靠等是等不来的,攻克城池是一回事,接收城池,控制城池,利用城池,这是另外一回事!”

折御卿已然听得目瞪口呆,痴痴呆呆问道:“这做得到么?”

魏逊淡淡一笑:“大人说过,天下事原本便没有做不到的,只有做和不做地区分!做了总比不做好,做了纵然未必能够一定能有效果,不做却是一定永远不会有效果的!我们既然出兵攻打定难军,那便是你死我活之战,这种仗就是要争天时、争地利,争人和,无所不争!”

他顿了顿,笑道:“这个道理,大人明白,老沈那个焖嘴葫芦明白,我这外行人也明白,只是你不明白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