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八章 当山东巡抚

穿越1879 第八章 当山东巡抚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0:37 来源:笔趣阁

康有为在李经述那里碰了一鼻子的灰,顿觉李经述徒有虚名,太不识货,愤而去找翁同龢。康有为觉得翁同龢是当朝的“清流派”掌门,帝师,长期出入皇宫,坏消息听得多,眼见大清国势江河日下,难免忧心如焚。按理说,自己口口声声强调变法图强,主张应该很容易打动翁同龢。

结果,事与愿违。康有为此前未能进入翁同龢的视野。翁同龢看了康有为的拜帖,只说了“狂甚”二字。在翁同龢看来,康有为现在只是一汲汲于功名失败,却想攀爬到更高的位置猎获荣华富贵的狂生,只是一个连进士都考不中的庸才,这位状元出身的帝师自然对康有为闭门不见。

康有为再一次碰了一鼻子灰,还不死心,联络一些举人,谋划再次联名给光绪皇帝上书。这已经不是康有为第一次给光绪皇帝上书。早在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当年9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当时光绪皇帝还年幼,此事自然就没有下文了。

而李经述,身为朝廷的北洋水师提督、直隶提督,有直接给光绪皇帝上奏折的权力,但他作为从一品的武官,一般也不便过问如此重大的政事,维新变法,主要还是通过李鸿章来上奏。

1892年,维新变法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新思想潮流。不仅身为高官二代的李经述热衷,还有一帮汉族公卿名流的官二代,也都主张维新变法。在李经述的牵头和组织下,很多大清汉族名流公卿的高官二代,都成为了维新骨干。比如谭嗣同,他的父亲谭继洵曾任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等职。还有湖北布政使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左宗棠的儿子的左孝同、南洋大臣沈葆祯的儿子沈瑜庆等,他们都加入了中国复兴会,李经述在圈子里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李经述在练兵之余,和容闳、李提摩太、严复等人商议后,给光绪皇帝上了一道全面改革的折子,交李鸿章过目,并代为上呈光绪皇帝。李经述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危机,主要是吏治败坏,*的大老虎不少,*的苍蝇也是满天飞。李经述提出了变革吏治的主张:第一、一国犹一身也,京师为元首,各省为肢体,中央应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督抚的权力,强调将关税、考试、币制、邮政、军工、铁路、电报等全国之权,收归朝廷。第二、律法为一国之主,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要设立巡视组,整饬吏治,裁汰冗员。第三、主张政令划一。严格限定官吏的权力范围,杜绝官吏欺压民众。第四、在民间设立“议事局”,如商务局、农务局等,由朝廷授予一定权力,民在不便时,上下通情,使乡绅或通律法之人,任民公举以入局,调和官民矛盾。

此外,在折子里,李经述还提出将“惠商”作为“立国”之本,鼓励民间自行设厂开矿,主张对于近代工矿各业、交通运输等,不问官民,只要有地有钱,即可随意开办。在教育上,李经述提出,育英才为第一义,建议在每一小乡镇,设初学塾;一州县及户口繁盛之大镇,设一文学塾;一府设书院,一省设高博学院,对于新式学校所开课程,除中国传统的经学知识外,还设各种新学,诸如文事、武备、天文、地理、算学、格致、化学、农学、商学、工学、万国史学、万国公法,以及各种要学,在今后科举考试中,考此等学问。

李鸿章看了这折子后,大为赞赏,在折子上加注:“大振乎主权,严限乎官权,渐长乎士权,略予乎民权,则内治日起有功矣”,然后找了两江总督刘坤一等重臣联署此折,上奏光绪皇帝。这些强国的建议,条条务实,属于稳健的改革,在朝堂之上,二十一岁的光绪皇帝看后,耳目一新,恨不得马上召见李经述。对于有何办法可以快速强国?对光绪皇帝而言,这个问题,困扰了他整整十年。

从十岁懂事时起,光绪皇帝就每天背诵“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灵位”的清国祖训,但事实上,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片国土就被列强瓜分,仅沙俄一国,占中国的国土,就近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六分之一个中国:如1858年5月《瑷珲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约40万平方公里;1864年,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英国占领缅甸,图谋西藏;法国虽然在越南战败,但图谋之心不死……中国版图大大的“海棠叶”被列强贪婪地啃得体无完肤,屈辱感始终伴着光绪皇帝长大。而且在国内,新疆、云南、湖北、两广等封疆大吏各自为政。在1892年,没有一个人像二十一岁的光绪皇帝那样,迫切想要知道强国之策。

这时的光绪皇帝,正在学习如何正式亲政,迫切需要政绩来让慈禧太后彻底不管政务,所以对维新变法很热衷,和一些主张维新的大臣走得很近,比如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太子少保、军机大臣廖寿恒,内阁中书杨锐等,这些人被朝廷内的“清流党”称为“新党”。听说李经述是李鸿章的儿子,光绪皇帝准备召见李经述,但他又怕慈禧太后会反对维新变法,那天上朝后,光绪皇帝将李鸿章单独留下来,说出了自己内心的顾虑。

“皇上放心,老臣去说服太后。”李鸿章退朝后,到颐和园求见慈禧太后。

当着慈禧太后的面,李鸿章历陈变法改革之要义,将李经述折子的内容据实禀告,慈禧太后的思想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保守,不然她不会一直支持李鸿章办洋务,只要没有触及慈禧太后的威权统治,她还是比较乐意支持维新强国的。当时慈禧关心的是颐和园的扩建工程,她的六十大寿快到了,在六十岁时,她还想在颐和园里建一座佛堂,还有挖一个人工湖,没事划划船,在湖面上晒晒太阳。慈禧太后喝着茶,心不在焉听完了李鸿章的汇报,突然像想起了什么,问李鸿章道:“你刚才说的你儿子维新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来着?”

李鸿章回答说:“犬子第一条建议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削弱督抚的权力’。”

慈禧太后听了这条建议,不知不觉点点头,当着李鸿章的面夸赞李经述:“令郎有如此眼光,真乃我大清国之福。不过,这岂非是要削弱你们这些封疆大吏的权力,你怎么看?”

李鸿章回答说:“老臣第一个支持。按照西洋惯例,军务、关税、考试、币制、铁路、电报等合全国之权,理应收归朝廷。”

慈禧一笑,道:“变法虽然可行,但不得不慎重呀。哀家给你看一样东西,有人都到哀家这里告状来了。”

说完,慈禧命李莲英将一位保守御史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然后说:“这阵子哀家是听到一些风声,朝中大臣对维新态度不一,甚至有人到哀家这来进谗言,说李中堂你都快变成‘新党’了!”

慈禧口中说的“新党”,即是支持维新强国的大臣,和光绪皇帝走得近,差不多等同于“帝党”,李鸿章看了弹劾他的折子,面不改色,道:“臣主洋务已二十余载,推进缓慢,窃以为变法针砭时弊,正中革新之要害。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新党,臣无可逃,实是新党!”

李鸿章竟然承认自己是“新党”,慈禧见李鸿章的话说到这份上,如此力挺李经述的维新变法,实属罕见,便觉得维新变法乃是人心所向,同意维新,但她依然忧心如果变法改革在全国铺开,未免生乱。此时慈禧也老了,她一生经历过态度波折,真的有心在颐和园颐养天年了,便对李鸿章说:“变法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如找一个地方先试试。”

当时山东巡抚正好空缺,李鸿章便举荐李经述为山东巡抚,表示维新变法可以在一省先展开试点,以观后效。另外,推荐李经述去当山东巡抚,等于解除了李经述的水师提督和直隶提督的兵权,慈禧就不会再怀疑李经述拥兵自重。慈禧太后觉得李鸿章的建议正合自己的心意,点头表示支持,道:“中堂大人不愧是哀家的知心人,这样甚好!山东是孔孟之故乡,崇尚儒家甚矣,如山东可变,则全国可变矣。”

慈禧太后都点头了,李鸿章回见光绪皇帝,说太后同意先试一试。光绪皇帝很高兴,马上下旨,任命李经述为山东巡抚。

直隶提督的官在清代是武职从一品,而山东巡抚为正二品,为了不使李经述降级,光绪皇帝任命李经述为山东巡抚,外加右都御使衔,这样算级别不变。李鸿章将这大好消息告诉李经述:“你上奏朝廷立陈变法维新的折子,老夫已代呈,皇上看后,龙颜大悦,准备召见你。而且太后也支持此事。刚好山东巡抚空缺,家父已经举荐你为山东巡抚,明日你去宫中面见皇上,然后到颐和园太后处谢恩,不日即可赴任。”

李经述听到这“好消息”,心想看来历史上戊戌变法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康有为他们急于求成,提的建议又太激进务虚,李经述对就任山东巡抚一职并不很高兴,有些犹豫,因为在1892内忧外患之时,“枪杆子”肯定比较好用。去山东虽然是主政一省,但是中国的新兵没有完全练成,万一以后要与洋人开战,后果不堪设想。

李鸿章见李经述脸上并没有笑容,问道:“怎么,你不愿意?出京主政一方,那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很多人年过半百也没这样的机会,你年纪轻轻就能有这样的历练,乃是朝廷的恩典。况且维新变法之事,到了地方的广阔天地,才会有作为。你脑子里想的东西,到地方看能不能落地吧。”

李经述问李鸿章:“我督练直隶新军如此半途而废,恐怕会影响国家练兵大计。”

李鸿章道:“这个无妨,我从驻守山东的淮军中调出补充直隶即可。你可以把部分新军带往山东,一来继续督练,二来你首次出任地方大员,手中有军方便展开政务。”

李经述点点头,道:“直隶剩下的新军,谁来训练呢?”

李鸿章说:“这个朝廷自然会有安排。听说有人向兵部尚书荣禄举荐了袁世凯,让他回国练新兵。他在朝鲜也有练新军的经验。”

“啊?将袁世凯从朝鲜调回?谁推荐的他回国练兵?”李经述没想到袁世凯竟然还有这样的门路。

李鸿章回答说:“听人说是庆亲王推荐了袁世凯。”

李经述听说是庆亲王推荐袁世凯,心里明白了,袁世凯肯定给庆亲王送了不少钱呀,而且袁世凯给庆亲王的儿子载振送了女人,估计这时有了回报。看来钱和女人,在哪个社会都管用呀,以后还真不能小瞧了这个袁世凯,历史上他能当选民国大总统,必有过人之处呀。

相比陆军,李经述更关心北洋舰队,问李鸿章道:“那北洋水师提督一职,父亲准备让谁担任?北洋舰队对我们很重要,提督一职,不能不用自己人。”

李鸿章说:“这个当然,北洋水师提督一职,可暂由丁汝昌代理。”

李经述说:“恕孩儿直言,丁汝昌出身淮军,并非海军科班,专业知识不及留洋培训将领。邓世昌、刘步蟾等将领,他也未必指挥得动。”

李鸿章想了一会,道:“与北洋舰队科班出身将领相比,丁汝昌是资历最深、作战经验最丰富、战功最多的将领。没有他,其他人更难服众。放心,他只是代理。老夫估计皇上不会让你在山东呆得太久,到时候北洋舰队还是你来管理,我比较放心。”

李经述这才决定去山东历练。李鸿章催促说:“你赶紧好好准备,进宫面圣,皇上也饱读泰西变法之书,不要拿半桶水的东西糊弄他,另外,在太后面前谢恩,记得备一件重礼。去山东的人选,也要加快选定,不得马虎。”

李经述道:“放心,父亲大人,这就去准备。”

李经述正准备转身离开,李鸿章叫住了他,说:“你此去山东,刘坤一大人给你推荐了谭嗣同。他说谭嗣同自幼‘从名师,好西学’,也曾给刘大人提出过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等维新主张。此次上折,刘大人也有联署大名,你看是否有合适的位置给谭嗣同。”

李经述道:“刘大人主管户部时,就对北洋水师多有支持,谭嗣同也确实有维新思想和能力,一定委以重用。”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