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二十一章 满汉之争

穿越1879 第二十一章 满汉之争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0:37 来源:笔趣阁

李经述和袁世凯一起去找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朱尔典答应帮忙帮到底,让英舰继续在大沽口附近海域游弋,并发电报给总理衙门表态“英国反对废黜光绪皇帝”。[燃^文^书库][].[774][buy].[]-乐-文-小-说---c各国公使和李鸿章的关系也不一般,早对端王不满,加之英国当时是世界头号强国,一看英国都表态了,法国、德国等驻华公使也纷纷给总理衙门发电报,反对慈禧废黜光绪皇帝,只有俄国佬没有表态。

张荫桓回到京城后,不但没有救出光绪皇帝,自己也被捕了。英国前驻华公使窦纳乐也是张荫桓的朋友,他第一时间给李鸿章写信,想保住张荫桓。

李经述也替张荫桓求情,想让李鸿章设法救张荫桓,李鸿章最初没有同意,说:“太后现在正在气头上,恐怕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如果我们贸然替张荫桓求情,太后恐怕会将我们当作‘帝党’,不但救不了别人,反而连累我们李家。”

李经述想了想,说:“父亲可上奏太后,张荫桓做过多年的外交官,有很多洋人朋友。杀掉张荫桓,肯定会引起西方各国干涉。或者,您给荣禄修书一封。荣禄是慈禧的宠臣,又是镇压变法的功臣,他提的建议,慈禧还是会听听的。”

李鸿章点点头,表示赞同李经述的话,他自己其实也想救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的徐致靖,但他觉得直接跟慈禧太后上奏章还是不妥,谨慎起见,他给荣禄写了一封信,拜托他想想办法救张荫桓和徐致靖。

荣禄对李鸿章还是很尊重的,接了李鸿章的信,就去宫中找慈禧太后求情。慈禧正在重用荣禄,于是给了荣禄一个面子,没有杀张荫桓和徐致靖,而是以“居心巧诈,行踪诡秘,趋炎附势,反复无常”的罪名将张荫桓流放新疆,徐致靖被革职监禁。

又过了一些时日,慈禧想在勤政殿为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举行大阿哥册封典礼,特意邀请各国公使参加,见证这一隆重时刻。

端王相当重视儿子的这次典礼,一星期前,就带溥儁在家彩排,给他添置各种阿哥穿的新马褂,甚至还请洋教员教溥儁说“hello”等简单英文,准备给洋大使们打招呼。

结果那天,慈禧太后和群臣从早上等到太阳落山,也没一个驻华公使来道贺,溥儁一天没吃东西,饿得哇哇哭,闹着要吃桌上的西洋糕点,端王载漪很生气,一巴掌煽在了溥儁脸上,愤恨道:“你就只知道吃!洋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洋人公使们都没有来册封大典,慈禧很生气,派荣禄去问问情况。

当时的沙俄也是*的君主体制,和清廷臭味相投。荣禄比较熟识的驻华大使,也就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

荣禄登门拜访,喀西尼还没聊正事,就拿出一本李缇摩太、李经述等人编著的《泰西现代史》,问荣禄是否读过此书。

荣禄表示读过。喀西尼问:“你对此书有何意见?”

荣禄回答:“这是一本对中国很有用的书。”

喀西尼说:“那么,我恐怕你未明了此书之精神了。它教导人何谓民主,反对*。这种观念一旦成为潮流,你们六百万满洲人在自由选举的情形下,必为四亿多的汉人赶逐下台,而你亦须卷席归田。”

荣禄说:“有太后在,我必没有事。你们俄国为什么不支持太后立溥儁为新君?”

喀西尼回答说:“听说李鸿章和李经述父子最近在四处联络英国、法国、德国的大使,并且说服了他们反对太后废除你们的光绪皇帝。俄国也不好表态支持。”

荣禄将喀西尼的话回禀了慈禧太后。慈禧听说李鸿章也卷入了这件事,而且反对她废黜光绪皇帝,大怒,立即召李鸿章到京城觐见。

没想到,一贯支持慈禧太后的李鸿章明确表示,不支持慈禧太后废黜光绪皇帝。李鸿章说:“太后若训政,臣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皇上只是听信康有为的谣言,无大过错,废之恐天下人心不稳,从此中国大乱。”

这是三十年来,李鸿章第一次在重大问题上,没站在慈禧太后一边,慈禧震怒,赐给李鸿章一面古铜镜,道:“哀家看你老矣,赐镜给汝,好好瞧瞧,汝欲步翁同龢之后尘乎?”

慈禧这话,意思是让李鸿章照照镜子,清醒一下,是不是想跟翁同龢一样告老还乡!这也是三十年来,慈禧太后第一次跟李鸿章翻脸,李鸿章却毫不让步,道:“若臣同意废黜皇上,乃是不忠,必遭天下人唾骂,还不如告老还乡,耳根清净!”

英国的军舰这时还在大沽口附近游弋,慈禧太后当然不会真让李鸿章告老还乡,不过慈禧太后到了这把年纪,不愿再有任何人抵触她,她厉声问李鸿章:“哀家听人说,你不仅自己反对哀家罢黜皇上,还跟洋人勾勾搭搭?可有此事?”

李鸿章还没开口说话,慈禧就宣布革去李鸿章直隶总督一职,令荣禄接任,李鸿章调任两广总督。当时,作为最早开阜的城市,“粤东盗甲天下”,黄赌毒泛滥,两广总督的位置一般重臣都不愿去,也算给李鸿章一个下马威。

李鸿章也没有再说什么,回到天津,忧心忡忡。李经述见状,上前关切询问,李鸿章如实告知,道:“太后如此固执,恐怕中国会祸起萧墙!”

李经述道:“此时将父亲调离直隶,赴任两广,对我们来说,是祸兮福所倚呀。朝中必有大事发生,但未必是废黜皇上。父亲入主两广之后,和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就算连成一片,主宰了大清国江山的‘东南半壁’,加上我控制的山东,还有北洋水师和新军,一旦朝中有变,定鼎天下不是没有可能。

我们现在只需要一样东西,可保住皇上的皇位,让端王和太后反目。”

李鸿章问道:“什么东西?”

李经述一本正经回答道:“谣言!”

其实,政治领域的造谣是很厉害的,除了风传不实消息,谣言的制造者往往还有一系列的预案跟进:谣言如果没有辟谣,就会把它们变为现实!因此,在很多有政治高手眼里,造谣往往就是造势的一种,是很厉害武器,好比那杀人不见血的刀子!

比如,光绪皇帝变法时,端王集团的谣言便已经开始了:“慈禧太后会借携光绪到天津阅兵之际,杀掉或者废掉光绪,发动政变”。这是一个让体制内的人一眼就能看穿的谣言。慈禧离开权力中心北京去天津谋杀光绪搞“政变”,那只有一种情况:北京的局势(特别是军权)她已经无法掌控,需要去天津“借兵”。另外,权谋家永远考虑的是最坏的情况,跑到天津去“政变”,即使成功了,谁来替她坐镇皇宫?一旦后院起火怎么办?历史上的“政变”者,没有一个人会离开大本营跑到外面去搞的,此事只要站在慈禧的角度想一想,就能发现不可能。这个谣言尽管低劣,但是它收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成了康有为同志实施围园杀后计划的借口,带领大家铤而走险,最后毁了维新变法。李经述对李鸿章说:“现在我们要充分利用慈禧太后和端王的矛盾,制造谣言,这样就可以保住光绪皇帝的皇位!这叫以彼之道,还失彼身。”

李鸿章点点头,道:“其实家父也明白,要废黜皇上的,并不是太后,而是端王!”

作为政治权谋的高手,李鸿章早就看透了慈禧对光绪的真正态度,她并不想废黜光绪:当初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去世时,同治的老婆已有孕在身,只要她生下皇子,就是新的皇帝,慈禧就是皇奶奶(皇祖母),而慈禧正是担心自己的儿媳生个儿子,自己成为皇祖母级别的人,不能再以“太后”的名义进行听政或者训政,才不惜逼迫儿媳自杀,挑选同治的堂弟载湉过继给自己当“儿子”继位,她也就安安心心地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而光绪的懦弱和孝顺的性格是能够让慈禧满意的。

总体来说,慈禧出颐和园临朝训政,大权在握,光绪皇帝是个完美的道具,立溥儁为新君,对慈禧没什么好处!慈禧之所以要立溥儁为大阿哥,只不过是要拉拢端王,做给端王集团看看的,因为端王代表的满族皇亲贵族保守势力,他们是根正苗红的皇室后代,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天潢贵胄,而且这伙人还渗透进了军队,这也是慈禧为什么选择跟端王合作的原因。

当时,北京城内的军队主要是八旗军。虽然八旗军早已堕落不堪,战斗力惊人下降,然而,八旗军也有一项朝廷其他军队永远无法比拟的优势——驻扎北京。当时的整个北京分为三大区域:宫城、皇城和京城。宫城就是如今叫做“故宫”的地方,就是紫禁城。皇宫有4个正门——分别是南面的午门、北面的神武门、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华门和西华门。四门之外,就是皇城,是皇亲国戚、王爷王公的住宅小区。皇城围墙之外,才是常说的“京城”。禁旅八旗的三大主力:神机营、武胜新队和步军营。掌握神机营的人便是庆亲王奕劻。在神机营的外围,就是端王载漪亲自率领的“武胜新队”,除了协助神机营保卫皇宫,主要负责保卫王爷亲贵集中居住的皇城的安全。再往外,负责守卫和保障内外城治安的就是步军统领衙门,简称步军营,掌握在荣禄手里。

慈禧有足够的底气扼杀维新变法,是因为庆亲王奕劻基本不敢管事,端王载漪和荣禄都支持她。但是,扼杀新政之后,端王集团和慈禧太后的矛盾就加深了。这种矛盾体现在对光绪皇帝废立的意见上——反对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他们的“政治共识”,但他们一开始就有分歧,慈禧反对的是要保持光绪的皇帝名号而由她临朝训政,而端王等人却怕慈禧死后光绪报复,要废掉光绪这个皇帝,在满族亲贵中挑选一个他们自己的人(溥儁)上台。所以端王集团的高官一次次在慈禧面前不是造谣就是哭诉,说光绪的坏话,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废了光绪。但问题是,溥儁成为新皇帝,就算过继给光绪皇帝,又是慈禧的孙子辈人物,那么慈禧又将面临当年同治去世后的难题:她要荣升为皇祖母!

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臣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敢极力反对废黜光绪皇帝。当时,他们这些汉臣,反对废黜光绪皇帝,更重的是因为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代表了革新的力量,代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清廷内部新的党争就形成了:对阵的双方就是端王、刚毅等代表的满族亲贵势力“满党”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党”。

端王等满族亲贵希望“回到过去”,即复旧。不仅要回到洋务运动之前,甚至最好回到大清开国之时,那时的满人威风八面,特权压倒一切,在他们看来,朝廷就是满人的,朝廷的统治本来就是建立在满人特权基础上的,一旦满人失势,就会危及朝廷统治。所以,他们复旧的呼声在打着维护朝廷统治稳定的旗号,刚毅就公开叫嚣:“汉人一强,满人必亡!”

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汉臣们希望改革继续,洋务运动是他们的主要奋斗之地,他们希望中国面向未来。

至于慈禧太后和荣禄,他们乐于见到两派的争斗,搞权力的制衡,是慈禧最喜欢的拿手好戏!

此时,光绪皇帝的废立,就成了端王集团和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人争斗的焦点,这满汉之争,是保守派和改革派之争,关乎中国回到过去还是面向未来。所以不仅刘坤一很大胆,发电报警告端王集团和慈禧太后废掉光绪的阻力很大——“经权之说须慎,中外之口宜防”,张之洞本来也是在这封电报上联名的,不过电报发出之后,他突然有些后怕,觉得还是让刘坤一和李鸿章在前面冲锋陷阵比较好,自己在背后支持就可以了,于是叫人在半路上“截”下这封电报,把自己的名字给抹去;而李鸿章,更是不惜在颐和园和慈禧太后当面翻脸。

慈禧太后也并非铁了心要废黜光绪,不然李鸿章和她争论,就不是调任两广总督了,而是和翁帝师一样告老还乡了。李经述的想法,就是“以退为进”,造谣端王已经开始准备让儿子登上皇位了。

不久,京城里谣言四起,说端王府在忙着准备一场庆典,表面上自然是庆祝溥儁晋封“大阿哥”,而实际上却是为光绪皇帝“禅位”做准备和造势,他们甚至向各国驻北京公使发出了“喜帖”。同时,汉党这边也有很多大臣为了自己的名节和官位,纷纷弹劾端王,张佩纶等御史奋笔疾书,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云贵总督王文韶等人纷纷上折,慈禧这下顿时觉得自己也成了孤家寡人,仔细一想,自己训政和垂帘听政其实也没什么区别,终于没再提废黜光绪皇帝的事。

这一下,端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就尴尬了,入了宫却当不了皇帝,光绪皇帝才二十出头,有得等了。端王恼羞成怒,认为这都是洋人在背后捣鬼,记恨洋人,想找机会报复。他主管总理衙门,于是派人天天在慈禧耳边说洋人坏话,还又放出谣言,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奥匈帝国等洋公使已在密谋,准备派兵杀到北京,干涉满清内政,胁迫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所以集体不来参加大阿哥溥儁的册封典礼,慈禧太后对洋人的仇恨日渐加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