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二十九章 李鸿章家族

穿越1879 第二十九章 李鸿章家族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7:14 来源:笔趣阁

李经述从美国纽约回到天津,才知道原来李鸿章的大脚母亲,也就是他的奶奶去世了。李鸿章以为母丁忧为名,向朝廷暂时请辞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的职务,由淮系老将张树声代理。看到花甲之年的李鸿章头生不少白发,李经述强烈意识到,自己不能完全依靠李鸿章这棵大树,否则一旦李鸿章倒下,自己也就寸步难行了。

封建社会的丁忧制度,源于汉代,古代的中国非常注重孝道,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古代官员的父母(甚至直系亲属)去世,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不准为官,不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遇到特殊情况,朝廷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这叫做“夺情”。

当时左宗棠、张之洞等主战派,还有李鸿藻、翁同龢等清流派正在弹劾李鸿章,慈禧便同意了李鸿章的丁忧,让光绪皇帝下了一道谕旨:“内阁奉上谕: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李瀚章之母,秉性淑慎,教子有方,今以疾终,深堪轸恻,朝廷优礼大臣,推恩贤母,灵柩回籍时,着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到籍后,赐祭一坛,以昭恩眷。钦此!”

容闳本来想回来和李鸿章商量李经述和容雪的婚事,一看李鸿章的母亲过世,处于丁忧期间,便没有再提。

李经述回到家里,李鸿章已经收拾好了一切,只等他一起去汉口的湖广总督府,当时李鸿章的母亲是在他的哥哥李瀚章的湖广总督府过世。

熟话说,一滴水能看到大海,一个家族的百年史,就是浓缩的大历史。通过这次奶奶去世,李经述才对家门鼎盛的李鸿章家族有了全面的了解。李鸿章六兄弟和两姐妹,都很牛逼。李经述除了父亲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大伯是湖广总督李瀚章,李凤章以军功升道员,加按察使衔,二品顶戴,特旨赏正一品封典,在江南开办机械局,后来总理两江营务。李经述的三伯李鹤章、四伯李蕴章都经商有钱。

李鸿章虽然以办洋务著名,但家族骨子里却还是传统的门第观念。李家仗靠淮军剿灭太平长毛和捻贼起家,儿女婚嫁特别看重地方上有实权的官僚家族,借豪门联姻巩固了李氏家族的地位。比如,四川总督刘秉璋,从儿女到姑侄,先后和李鸿章家族通了七门姻亲。曾国藩的长子,盛宣怀的长子,湖州望族徐仁良,江南首富刘镛的曾孙,都和李家成了亲戚。

加上李鸿章的淮军和北洋海军,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所以当1883年3月,载着李母灵柩的大船从汉口沿长江而下回合肥时,一路上接到圣旨的各地官员,迎接送往不敢怠慢,中经巢湖、店埠河、全羊河水路运至磨店乡,最终让李鸿章的母亲合葬夫墓。当时,天下有名望的汉官几乎全部到了在合肥置办花圈、挽联等祭祀用品,赶赴李鸿章的老家合肥吊唁,参加李鸿章母亲的葬礼。

李鸿章的老家在合肥磨店乡,在清代,合肥并不是安徽的省会城市。当时安徽省会是安庆,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安庆就和武昌、江宁并称为“长江三巅之城”。在明清两代,老合肥城位于南淝河与东淝河会合之处,典型的江南古城。

李鸿章、李经述等李家人下了船,换坐马车,走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路颠簸,从合肥古城出发,往东北方向足足走了两个时辰,一片灰白的徽式建筑群跃入眼帘,路口立了一两丈高的青石牌楼,写着“磨店”二字,那里便是李鸿章的老家了。

虽然李经述有心理准备,但他发现李鸿章家族的势力,真的很庞大。不仅张树声、刘铭传、吴长庆、盛宣怀、袁世凯等淮军将领都送了祭篮和挽联,还有户部尚书王文韶、原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等朝廷大员千里迢迢来拜祭,并没有门前冷落车马稀。李经述明白,这些人,都是自己将来可以利用的社会人脉和资源。李经述便和父亲李鸿章一起,腰系白孝带,头戴白孝帽,按照礼节,亲自到门前接迎这些父亲的故交。李鸿章的脸色发黄,黑眼圈很重,明显是没有休息好,但他的步子稳健,精神还好,并没有李经述此前想象中的颓靡。遇见老熟人,年过花甲的李鸿章也看得开,总是叹口气,然后说:“人各有命,总会有这么一天,母亲已年过八十,算是高寿。”

办完母亲的葬礼,李鸿章并没有急于回天津,而是在家休息,练习书法。那天,李鸿章在书房练习书法,借以修心养性。李经述推门进去,发现李鸿章在写一首组诗,是他年轻时的作品,其中一首是《入都》:“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这是李鸿章二十多岁时奉父命入京科举考试,在应试之余所作,借以立志抒怀,隐约还可见李鸿章年轻时胸中的万丈豪情。

看到“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这句豪言壮诗,李经述便知道李鸿章心中还对中法之战的局势很关心。李经述安慰李鸿章说:“父亲还惦记着国家大事吧,孩儿想朝廷不会让家父在家丁忧三年的,或许三个月就会‘夺情’了。张佩纶不知天高地厚,请命督率福建水师迎战法国舰队,孩儿看沈葆桢辛苦数年创建的福州船政局和福建水师都会毁于一旦。到时候朝廷肯定请父亲出山和谈,希望父亲到时候转变立场,积极主战,不然法国人就会狮子大开口,狠狠宰中国一顿了!因为法国人至今还生活在色当惨败的阴影当中,急于挽回昔日欧洲强国的面子。”

李鸿章点点说:“为父也是这样想的,以中国之积弱,谋划之始,断不可轻言以战;而挫败之后,断不可轻于言和,否则就会任人宰割!是战是和,要根据势的变化而变化,要选合适时机,先要自强,方能开战。朝中的那些空谈的清流,还有翁同龢,他们要是能明白这个道理,中国何曾会到今日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

说完,李鸿章又在宣纸上用毛笔写了四个大字:“大龙方蛰”,这字苍劲雄健,沉稳浑厚,颇有收藏价值。李鸿章将这四个字送给了李经述,道:“痴儿,大龙方蛰,寓意深远!你要学会沉住气,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你就应该学会蛰伏,沉下心去历练。千万不要学张佩纶,年轻冲动,只图一时的口舌之快,必然自取其祸!”

李经述说:“大龙方蛰,孩儿牢记在心!”

就在李鸿章丁忧去职的同时,朝廷内对法国的主战派占了绝对优势。外交方面没了李鸿章,法国和中国的外交和谈,很快破裂。孤拔司令率领九千法军补充好弹药,做了战斗准备。接着,熟读《孙子兵法》的孤拔在越南水淹黑旗军,打得刘永福无立足之地,还把军舰开往台湾的基隆。

清廷不得不召集全部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御前大臣集体开会,再议了一次和法国人是战是和,这次连赋闲在家的醇亲王都参与了讨论。没了李鸿章参与,这次会议主战的气氛势不可挡。

暴脾气的醇亲王首先握紧拳头说:“法兰西欺人太甚,打!”

翁同龢说:“越南不可丢,打就打到底!”

恭亲王说:“中国人不能永远屈服于洋人,狠狠地打吧!”

慈禧太后说:“哀家这次就听你们的,跟法国人好好打一仗,争取能为先帝(咸丰)报仇!”

一时间,清廷上下积极备战,恭亲王再派刘铭传为台湾防务大臣,驻守台湾,派张佩纶主管福建船政水师,淮军名将潘鼎新领兵两万入越抵抗孤拔,张之洞又升官了,接替张树声署理两广总督,老当益壮的老将冯子材统率一万五千军做后援,挽起袖子,拔出战刀要跟法国人狠狠干上一仗。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