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三十章 权力变局 3

穿越1879 第三十章 权力变局 3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7:14 来源:笔趣阁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同治皇帝一天天长大,咸丰皇帝越看他越不像自己的儿子,反而跟恭亲王奕訢很像,那直鼻,那眼睛,高额头,几乎一模一样,于是暗中派大臣肃顺追查。

奕訢主办洋务,和当时英国驻华的公使巴夏礼私交甚好,他有一次酒后失言,拍着胸脯对巴夏礼讲了那个憋在自己心底的秘密。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巴夏礼到北京的通州与清廷代表谈判,肃顺无意中听到了奕訢和巴夏礼说的故事,他给咸丰皇帝上了一道密折,问怎么办?这时别说帽子,咸丰皇帝的头发都气绿了,大怒,密谕:“抓!彻底查清真相!”

于是驻防通州的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接到这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僧格林知道不能明抓英国驻华公使,他很聪明,带手下乔装成逃难的农民,秘密围捕了巴夏礼,把他和三十八名随从都抓到圆明园的大牢里严刑拷打。

巴夏礼还算聪明,不肯松口指证恭亲王,肃顺把满清十大酷刑都用上了,巴夏礼在牢里被折磨得半死,他的三十八个随从,等恭亲王带人去营救时,还能喘气的只剩十八人。

人总是要为自己愚蠢的行为付出代价的,咸丰皇帝也不例外。1860年,咸丰皇帝犯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大错,外国使节代表的是国家,他派人逮捕折磨英国公使巴夏礼,杀害他的随从,严重违反万国公法,等于公开侮辱英国女王和日不落帝国。包括巴夏礼在内的三十九名人质中,生还时仅有十八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其中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的尸体,还是七至八块,一看就知道被熟练的大清侩子手凌迟了。

可想而知,当恭亲王带着这些被满清酷刑折磨得生不如死的活人和血淋淋的尸块交给英军司令格兰特时,他的眼珠子都掉到了地上,接着发出了野兽般的怒吼。他把消息电报传回伦敦,整个英国都惊呆了。于是,咸丰皇帝还没来得及查明同治这儿子是不是自己的,五千六百多个英格兰和法兰西强盗就杀进了京城,火烧倾注了千百万中国劳动人民血汗的皇家私家林园——圆明园,抢走了里面无数的珍奇异宝,以此报复愚蠢的爱新觉罗家族。除了圆明园,这伙强盗们还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等几处属园中所藏的珍贵文物,并进行第二次大焚烧,烧毁了这几处皇家私属园的殿阁建筑,犯下了滔天大罪。

咸丰皇帝跑得很快,他以狩猎之名,拖家带口仓皇逃往热河行宫,慈禧也和小同治皇帝随行。到了热河,咸丰皇帝开始怀疑自己不行,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承认自己无能,对当时的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更何况是九五至尊的皇帝,咸丰他下不了这样的决心面对这样没有尊严的残酷现实。咸丰这个皇帝,一辈子没干成过什么大事,在爱新觉罗列祖列宗面前丢尽了脸:第一次鸦片战争被迫打开了国门,登基做皇帝后太平天国的农民和捻军就相继揭竿而起,如果混到最后,连儿子都不是自己的,那太伤自尊了。优柔寡断的咸丰皇帝思来想去,直到临死前一天,才说服自己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当时躺在病榻上的咸丰皇帝行将就木,脸色枯槁,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他死也要给自己留点男人的面子和尊严。

但咸丰皇帝不甘心就这么便宜了奕訢,于是命御前大臣载垣、瑞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把大清的二号人物奕訢,还有与他交好的军机大臣文祥排除在了权力之外,还下决心削去奕訢的兵权。但咸丰皇帝这件事做得不是一般的愚蠢,他下了一道密诏,把原本由恭亲王奕訢亲领的神机营交给他的七弟醇郡王奕譞总管。

咸丰皇帝万万没想到,奕譞和奕訢是一伙的。把神机营交给奕譞,这为恭亲王和慈禧1861年发动辛酉政变奠定了基础。因为神机营当时虽然只有一万四千人,但全部是八旗军﹑蒙古铁骑﹑汉军的精锐,并且配有洋枪洋炮,是当时最有实力的禁军。

咸丰皇帝死后,奕譞马上找到了个恭亲王,将神机营的荣禄等心腹带到了他的面前:“六哥,你说怎么办,我全听你的。”

恭亲王说:“只要取得一个女人的支持,我们就可以行动了。”

奕譞说:“你是说懿贵人?”

恭亲王点点头,问奕譞:“我们需要派一个可靠的人去热河联络。去的人数不能太多,以免引起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的怀疑。”

这时,还是神机营翼长的荣禄主动请缨:“卑职愿意一个人前往,万死不辞!”

恭亲王拍了拍荣禄的肩膀,道:“年轻人,勇气可嘉!”

荣禄去热河联系好了慈禧,恭亲王对奕譞说:“肃顺这个人,知道太多了,必须死!”

1861年11月,政变开始,奕譞带着神机营的精锐,第一时间就逮捕了知道太多秘密的肃顺,把他送上了菜市口的断头台。

临刑前,肃顺用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作为绝笔,周郎便指的恭亲王奕訢,“二乔”便是指的慈禧和丽贵妃这对姐妹,不过他也绝对想不到,“锁二乔”的不是奕訢一人,而是奕訢和奕譞兄弟俩,这种大胆而罔顾世间人伦的想法,很多人想都不敢想,射手座的慈禧居然这么做了!这种新闻要是放到美利坚,肯定会上《纽约时报》的头条。

肃顺被杀的经过,清史里的春秋笔法写得特别生动——“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

这段文言文翻译成大白话,意思是说,肃顺将要被砍头了,觉得要向公众揭露恭亲王奕訢和慈禧太后的奸情,于是在刑场站着慷慨陈词,告诉围观的群众同治皇帝不是咸丰皇帝亲生的,咸丰皇帝不行,没有生育能力,这些大逆不道的话,当然没人相信,那些忠于大清的臣民们听了都觉得脏了耳朵,要去河里拿水洗洗,刽子手很愤怒地拿着大铁柄敲碎了肃顺的膝盖骨,然后才把他的头砍下来。

砍了肃顺,恭亲王和慈禧无所顾忌了,革除其他顾命大臣,他们便上位了!公元1861年农历11月1日,这一天的老皇历上写着:黄道大吉,宜登基、乔迁,煞南。于是同治皇帝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在紫禁城的养心殿东边的一所屋子垂帘听政。在同治皇帝的龙椅后面,挂了一黄屏,后来慈禧嫌黄屏碍眼,改成了黄幔,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并坐在黄幔后面。恭亲王奕訢站在左边,醇郡王奕譞站在右边。从此,清王朝和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他们五个人从此站在了大清国权力的巅峰,这一年:慈禧27岁,慈安25岁,恭亲王奕訢28岁,醇郡王奕譞21岁,同治皇帝6岁。

有些人可以共苦,却难以同甘。慈禧先是独断,立光绪为皇帝,让醇郡王奕譞避闲赋了闲。

当时同治死后,慈禧就提拔荣禄兼任步军统领,也就是“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京城卫戍区司令,牢牢控制了京城。加上李鸿章表态支持她,心里有了底气,同治皇帝一驾崩,慈禧太后马上召集各王公大臣宣布:“文宗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需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同一心,汝等敬听。”

“敬听”是客气的说法,意思是“你们听着”: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过继给咸丰皇帝,再继承皇帝位。

按照大清国的祖制,如果王爷的儿子进宫当了皇帝,父亲就得辞去一切官职避闲。醇亲王奕譞听到这个消息,都惊呆了,我儿子继承皇位这么大的事情,太后竟然都不跟我商量一下,于是在大殿上嚎啕大哭,哭得昏了过去,可见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清史稿。奕譞传》中是这么说的:“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

醇亲王奕譞从此对荣禄怀恨在心,觉得荣禄背叛了他,是个无耻的小人,但此时他也只好辞职,这对于能力也很出众,理想抱负不次于恭亲王的他来说,极为痛苦。

恭亲王也措手不及,慈禧也没跟他商量,他只得点头同意,毕竟,将成为闲王的是醇亲王奕譞,而不是他。这时恭亲王第一次感受到慈禧的专断和毒辣,毕竟,这时候的慈禧,再也不是那位在寒冷的冰雪中偷偷溜出宫求奕訢救家人性命的十八岁小姑娘了。

慈禧自辛酉政变除去肃顺八大臣回到北京之后,第一次尝到了权力的滋味,那滋味对慈禧来说,比任何男人还美妙,她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不再过仰人鼻息的日子,心中大为痛快。于是借同治帝登基和自己的寿辰,大摆宴席,极力铺张,恣意享乐,垂帘前后,大开奢靡之先声。而干弟弟安德海为投其所好,又借慈禧名义,不断问主管内务府的恭亲王伸手要人要物。

恭亲王此时掌握了帝国的军机处和总理衙门,还有内务府,独揽军、政、财、外交大权,他成了大清国实际上的摄政王,有一种当上皇帝的错觉,他虽然在皇位竞争中失败了,但他想再一次证明自己的胸怀天下的抱负,所以极力推动自强的洋务运动。恭亲王对慈禧的要求,开始有求必应,后见安德海贪得无厌,没有节制,就诫安德海,以此敲击慈禧,让她知道“国方艰难,宫中不宜多取”。

安德海觉得恭亲王是故意为难慈禧,就从中作梗,有一次,慈禧午膳,安德海有意拿出粗制碗碟让慈禧用膳。慈禧看了很生气,问这是为何?安德海回答说:“这是恭亲王的意思,恭亲王说太后和奴才都出身卑贱,只配用这样的粗货。”

慈禧听了大怒,当场把这些粗制碗碟摔在地上:“总有一天,哀家会让那些出身高贵的人付出代价,像这些碗碟一样粉身粹骨!”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