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三十六章 统一中国

穿越1879 第三十六章 统一中国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7:14 来源:笔趣阁

cpa300_4(); 为李鸿章举办国葬后,李经述的复兴会控制了参政院。(◥◣看最◢◤新章节请上^^看お閣wWw.kаΝSΗuge.СoM)不过,他首先面临的第一大任务,就是统一中国。此时,歼灭了东北的日军,收复了满洲国和云南,淮军差不多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复兴会完全控制的行省包括东北三省、北京、天津、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上海、广东、广西、浙江、福建、台湾,还有纳入台湾省的琉球和钓鱼岛,另外有殖民地朝鲜、越南、菲律宾等。

复兴会在国内没有直接控制的地方有原湖广总督张之洞控制的湖北、湖南,两江总督刘坤一控制的江苏、安徽和江西,云贵总督王文韶控制的贵州和新疆,还有甘肃、青海、西藏、内蒙等地。

李经述召集袁世凯、徐世昌、谭嗣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董福祥、聂士成、曹锟、张勋等陆军将领到总统府议事厅开会,商量今后中国的统一大业。

议事厅有一椭圆的桌子,类似于美国白宫的圆桌,对面的墙壁上挂着“海棠叶”形状的第一联邦共和国版图,复兴会控制的地方,被标注成了红色,李经述指着中国地图上面绿色的一片,语气坚定地说:“现在中国内忧外患,我们必须缔造一个崭新而强大的共和国,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是松散的联邦。中央政府如果不适度集权,中国很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袁世凯这时握紧右拳,站起身举起拳头说道:“总统说得对,中央政府必须是强有力的!我袁某人第一个支持总统‘削藩’,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徐世昌也点点头,对众人说:“如果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必须先解除各地督抚的独立兵权,现在七万地方军队,还驻扎在山海关,这倒是一个解除各地督抚兵权的大好机会。”

李经述表示同意,问聂士成:“从各地借来抗击日军的十万联军,全部收归国家所有,不再调回各省,你觉得会激起兵变吗?”

聂士成回答说:“据我观察,这些士兵都是吃军饷的旧军。只要国家能提高他们的军饷,他们必定为国所用。”

李经述点点头,问:“大概需要多少银两?”

聂士成回答道:“现在每位士兵的饷银一年十两,饷银大约一百万两,加上粮草、军装、抚恤银两、武器装备等花费,一年大概要花费五百万两白银左右,如果全部练新军,每年花费应该在一千万两左右。”

李经述道:“现在国家百废待兴,急需用钱,日本那边每年赔款三千三百万两白银,倒是可以从这里支出。那就这么定了,我亲自和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等人商议,裁撤地方军队。”

这时,谭嗣同站起身,道:“刘坤一、王文韶他们好说,关键是张之洞,他在湖北和湖南训练了一万五千名新军。上次派了一万联军参加抗击日军的战斗,损失了三千,还有七千新军已经撤回湖北。”

袁世凯站起身道:“张之洞这人,素有威望。不过他要是不同意,我就带兵南伐,灭了他的新军。”

李经述抬手示意袁世凯坐下,道:“项城兄弟赤胆忠心,我能理解。但中国人打中国人,我看不算本事,还是和平收编比较好,可以给各省适当银两补偿,张之洞的新军军饷可以加倍补偿。”

相比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是后起之秀,这时也忍不住表态道:“张之洞那个老狐狸,恐怕不会轻易放手兵权,他的儿子就有十几个,湖北湖南那点地都不够他家分的。”

李经述道:“张之洞暂时倒不是我们的心头之患。我听说张之洞给自己定下三不争的规矩,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人生闲气,在湖北和湖南整吏禁烟、设官钱局,招商承办铁厂,创设武备学堂,改革书院,跟我要办的事情差不多。我也相信张之洞的能力,不妨多给他几年时间。倒是现在青海和甘肃两地土匪横行,民多怨言,而且当地回民较多,我们必须先解决这两省的问题。”

董祥福这时站起身主动请命:“董某不才,愿领五千甘兵杀回家乡,为国平乱。”

李经述点点头,道:“董将军勇气可嘉,我也正有此意,我另派曹锟带北洋第三镇新军五千人,助你平乱。”

董祥福领命坐下,但有点闷闷不乐,他认为李经述对他没有完全信任,所以派曹锟带五千新军明里帮他剿匪,暗地里钳制他的甘军。

这样,全国只剩下蒙古和西藏两地的问题不好解决,当时,俄国人已经在蠢蠢欲动。李经述派冯国璋驻军内蒙,联络蒙古王公,许以每年百万拨款的利诱。西藏主要是英国人在干涉,李经述于是派伍廷芳跟英国人交涉,通过特许英国人在四川修铁路,来换取英国明确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这时中国中央财政一年也就九千万两的收入,办什么都要钱,陆军和水师一年的开销就要花去一半,除去行政人员的开销,所剩无几,还要发参政院议员们的薪水。

李经述一边招商引资,一边找国外的洋行去拆借。就在李经述为钱的事忙乎时,财政总长盛宣怀来访。李经述在会客厅会见了盛宣怀,道:“你来得正巧,我最近正要去找你去商议货币改革的事呢。”

盛宣怀道:“这些年来,不正常的鸦片贸易,使中国白银外流,造成银荒,银价高涨,外国银元大量的充斥中国,中国铜矿开采不足,洋铜价值昂贵,直接影响了制钱的铸造量,很在很多地方出现钱荒,各地的钱铺、银号、钱庄、票号、当铺和金店等,都有自己的货币,要统一中国,币制改革势在必行。”

李经述道:“你既然清楚,为何不尽快拟定改革计划?”

盛宣怀道:“现在上海乃是中国的经融中心,我们必须得到一个家族的支持,才能推行货币改革。”

李经述心中猜到了几分,问盛宣怀:“你是说席家?”

盛宣怀也不避讳,点点头,道:“不瞒总统,我已经和席老爷子见过面,谈起此事,他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让席慕兰的三哥席家栋当财政总长。”

李经述道:“席家是我的亲家,用席家栋为财政总长,外人会说我任人唯亲吧?恐怕不妥。这个人你了解吗,他懂得经济?”

盛宣怀说:“我听说席家栋天生聪慧,被喻为神童,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后去美利坚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硕士,继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经营上海最大钱庄‘大德昌’,如鱼得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经济人才。”

李经述道:“比你如何?”

盛宣怀说:“其才胜我十倍。”

“盛大人过于谦虚了。”李经述笑道:“席家栋当财政总长,你去什么位置合适?”

盛宣怀说:“我可以督办全国的国有工厂。”

李经述说:“盛大人高风亮节,实乃我中华之福,仅督办国营工厂太屈才了,这样,你先还是当财政总长。等币制改革之后,再当内阁总理,我已经重新聘任容闳担任总统府秘书长,和严复等人一起商议了中国未来的政体。中国适宜实行总统领导下的内阁制共和,也就是说我来当总统,负责掌管复兴会和全*队,还有外交,而政府要做的事,比如兴办教育、废除陋习,发展经济,就由内阁总理来做,你可以组织人才内阁,网罗天下英才,大胆改革。我在幕后大力支持。不过一旦经济改革失败,你的内阁就得倒台,本总统出面收拾乱局,再重新组织内阁上台,这样国家能大体保持稳定。”

盛宣怀说:“这样的政体甚好,我也就安心放手去改革。举贤不避亲,我觉得席家栋当财政总长合适。”

“好吧!”李经述点点头,道:“你帮我约见席家栋,我要看看你说的神童到底有多神。”

盛宣怀见李经述终于松了口,大喜,道:“我这就去安排。”

三天后,李经述在总统府的会议室约见了席家栋,席家栋带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个头不高,但两眼炯炯有神,一开口说话,有点柔声细语,但条理逻辑十分清晰。

李经述问席家栋对改革币制的看法,席家栋一语惊人,道:“在中国推行币制改革,事实上,是向地方各省巨大的既得权益集团进行全面攻击,总统要有心理准备。”

李经述问道:“此话怎讲?”

席家栋道:“自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在1887年引进泰西新式铸币机轧制铜元以来,现在全国各省共有铸币机846台,如果全部开工,每年可熔铸铜块生产铜元16。431亿枚,4亿中国人人均40枚。中国人要举其所食五谷,倾其所穿衣物,尽其所居房舍乃至所生子女,都拿来换铜币。各省这样疯狂铸造铜元的收益,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而且,铜元的收益远远超过银元。所以中央如果要币值改革,必须统一全国铸币厂的名称和工艺,还要统一最为关键的货币发行权。也就是说,把铸币权收归国有。”

李经述觉得席家栋说得有道理,便问他:“如果让你当财政部总长,你如何改革币制?”

席家栋道:“导入金本位,也就是说用黄金来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每一货币单位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国货币按其所含黄金重量而有一定的比价,聘用专家担任货币总监,筹备为维持新币金平价所需的金储备。”

李经述道:“现在国库空虚,如何筹备为维持新币金平价所需的金储备?”

席家栋道:“可以向外国银行团筹借。这个我可以想办法解决。”

李经述听到这里,才明白盛宣怀为什么这么急切地让出财政总长的位置,除了席正甫自己是汇丰洋行的大买办,他的大儿子席家铭是美资旗昌洋行的大买办,他的二儿子席家辉是英资太古洋行的大买办,要想找外国借款,无法绕过席家。李经述问席家栋:“到时候我们该如何偿还借款?”

席家栋道:“如果币制改革成功,全国的经济至少可以在一年内翻一番。另外,如果我当财政总长,我还想对盐政加以整顿,实行就场专卖法,全国统一,估计一年至少可以增加八千万两白银的收入,这样一两年就可以偿还外债。另外,如果实在不行,就请求泰西各国同意中国提高进口协定关税,中国的进口关税世界最低,仅为5%,而且还一律照银计征,可以考虑将关税提高到10%,这依然是世界最低关税。”

李经述道:“盐政专卖倒是可行,提高关税可以慢慢来,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贸然提高关税,洋人那边也不会同意。”

这一番考察,李经述对席家栋的才学十分满意,于是任命席家栋为中国财政部副总长,辅助盛宣怀进行全国币制改革。

有了席氏家族的相助,加上李经述的六万新军歼灭了日本两万陆军,这时一个稳定的中国符合英国的利益,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认为此时“中国非李经述不可”,极力鼓吹李经述是中国的“第一强人”,英国又是当时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盛宣怀和席家栋找泰西洋行筹借款很顺利。

当时,利息收入是洋行的主要收入,而国家借款是一块肥肉,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的洋行都生怕分不到一杯羹,让自己国家的驻华公使出面,说服中国找他们贷款。席家栋趁机压低贷款的利率,谁给的贷款利率低就多贷,当时市场的借款利率一般是五厘,中国最后以三厘的利率从英国的汇丰银行贷款六千万两,三厘半的利率在美国旗昌洋行贷款四千万两,四厘的利率在法国和德国、俄国各贷款两千万两白银。

钱能解决的问题,就都不是问题。有了银子,地方联军被中央政府和平收编,全部交由徐世昌带往关外练新军,驻防东北三省,李经述任命徐世昌为总统特使和三省督抚,实际上徐世昌就成了当时报纸中说的“东北王”。

不久,蒙古各盟、旗王公们给李经述发来请愿书,说在李鸿章称帝期间宣布的自治是受俄国人的蛊惑,请求重回中国的怀抱,希望北京政府每年继续支付王公和喇叭们的年俸禄八十万银元。原来,蒙古王公发现自治后,随时都受到俄国吞并的危险。而且沙俄承诺的贷款,不只是分期的,而且还因为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病逝,一年了还没拨款。李经述立即指示盛宣怀马上给蒙古拨款。并指示伍廷芳拿着蒙古王公的请愿书找俄国驻华公使强硬交涉:“如果俄国人不退出蒙古,那中俄将面临战争!”

当时,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病逝,皇太子尼古拉二世大难不死,经过几年的休养,被刺杀后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他继承了沙皇的宝座。见大势已定,尼古拉二世决定暂时和中国交好,于是中俄签订了正式条约,俄国承认中国对蒙古的主权。

因为在借款和四川铁路特权上得到好处,中国和英国也签订协议,英国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董福祥和曹锟这时也攻克了青海和甘肃两省,全国形势大好,于是李经述电报邀请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等督抚,进京共商建国大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