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四十二章 张之洞的抉择

穿越1879 第四十二章 张之洞的抉择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0:37 来源:笔趣阁

胡雪岩带着左宗棠的书信,到广州找两江总督张之洞求助,张之洞一时也拿不出大笔的现银,只好摸了摸胡子,好言相劝,让胡雪岩在广州安心小歇几日,爬爬白云山,游览一下流溪河。

胡雪岩叹气道:“总督大人,如今我哪有心情看风景,还望总督大人能看在左大人的薄面上,找粤商帮忙,施以援手,解胡某的燃眉之急。”

张之洞便派人找来山西协同庆票号的老板刘庆和,特意在家里宴请刘老板,看他能否筹款救胡雪岩。

刘庆和也是自幼家贫,穷苦出身,十五岁时入面铺当学徒,阅人无数,很是精明,开了票号之后内外巨细,算无遗策,尤其善于识人,他跟张之洞结识,也表现出了超人的眼光。

张之洞也是个官二代,他爹在贵州任知府,张之洞的科举也很顺利,二十六岁名列殿试第一,被分配到翰林院工作。翰林院在清代,是一个典型的清水衙门,年轻的张之洞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有机会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谁知道一晃二十年,当年的热血青年已华发渐生,在大清官僚系统中,他的职位总在翰林院、考官、学政、国子监的文职岗位晃来晃去,升得也很慢,四十多了才混成一个从四品,相当于副处级干部,这在京城真的算个屁,连张佩纶都不如。张之洞很郁闷,找堂兄张之万诉苦,张之万告诉他,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必须到地方上去锻炼,出任封疆大吏,京官作为有限。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大清国强敌环伺,法国人在越南、英国人在缅甸、日本人在朝鲜,小动作频频,朝廷只有一个李鸿章,一个左宗棠,迫切需要经国之才。张之洞便就大清国的国防和外交政策发表系统意见,上了奏章,慈禧太后还是比较识人才的,看了以后,觉得张之洞是一位人才。

张之洞这时早已不是怨恨世道堕落,官场**的愤青,他知道自己必须要用钱打点满清的显贵,吏部的官员也需要真金白银打点,才会有人替自己说话,举荐自己当大官。

经朋友牵线,张之洞来到位于崇文门的平遥会馆,与山西著名的日升昌票号老板见面。日升昌老板问张之洞:“你打算借多少?”

张之洞一开口就是10万两白银,并说急用。日升昌当时是全国最早的一家票号,实力雄厚,分号遍及全国各地,10万两白银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一千万,对日升昌这样的票号来说,不算巨款。日升昌老板的老板便让张之洞回去等着,三天后再来。

因为日升昌在北京的营业票号有一个花名册,有投资价值的京城大小各级官员情况都在上面,只要名字在册,马上借钱。名字不在册的官员如果借钱,票号就要启动客户调查程序,根据调查结果再做决定。日升昌的老板翻了翻小册子,没有张之洞的影子,便去调查张之洞的背景,结果也没调查出张之洞跟哪个权贵有交情,只是个小小的从四品官,岗位职责还是为领导讲话找资料写底稿,张之洞虽然父子两代为官,几十年了却在老家没添半亩田地。总之,不属于值得投资的权贵,于是三天后,日升昌的老板委婉地拒绝了张之洞的借钱。

就在张之洞要认命时,协同庆票的老板刘庆和却主动找上门来,因为在协同庆的花名册上,张之洞属于有抱负缺机会的潜力股。根据内部消息,张之洞升官的行情陡然看涨,他的问题在于自视甚高,人脉枯薄,动手又太晚,升迁的每个环节都可能有人使绊子,所以钱很重要。

而且刘庆和还打听到,张之洞家里还养了十几只猫,而养宠物的人,一般都重情重义。于是刘庆和主动宴请张之洞,酒足饭饱,刘庆和正色对张之洞说:“张大人的文章、韬略、人品举世景仰,我刘某人早就想结识您了。您时运不济,憋屈多年,我为您鸣不平。国家都这样了,像您这样的人才该出头,需要我们搭把手的话,您尽管吩咐。”

张之洞第一次这么受人尊崇和理解,热泪盈盈,将刘庆和视为知己,推心置腹道:“张某人心中确有青云之志,胸中也有平定天下之策,无奈囊中羞涩,需要借一笔巨款。”

刘庆和面不改色,问道:“张大人要多少?尽管开口。”

张之洞伸出了双手,十个指头,表示要十万两。

刘庆和二话没说,让票号伙计将准备的30万两白银抬到了包厢里。

光绪七年,慈禧做出了一个清史上罕见的决定:张之洞由翰林院侍讲学士,直升为从二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一夜之间连升四级!年底,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又过两年,张之洞荣升两广总督。一到广州总督署,张之洞就开始招商引资,让协同庆票号垄断了两广的金融业;辖区内所有上交中央财粮税款事务,都由协同庆代理,协同庆票号轻松赚进数百万两白银,势头直逼日升昌票号。所以,张之洞算是为了协同庆,将广东的商贾都得罪了,胡雪岩要借钱,张之洞能找筹钱的商贾,只有刘庆和。

酒过三巡,张之洞提起胡雪岩的事,刘庆和悄声道:“张公,胡雪岩这人,一生经营权力,现在更高的权力要绞杀他,难道我们要将自己的脖子往绞刑架的绳子里面套吗?”

张之洞说:“刘老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更何况左大人收复新疆,名扬四海,劳苦功高,在如今的朝堂上也能说得上话呢。”

刘庆和道:“左宗棠这人脾气特臭,得罪了不少权贵,风险太大。另外,张公觉得左宗棠比恭亲王如何?”

张之洞说:“诚不如。”

“恭亲王都回家养病了,李鸿章还在朝堂上屹立不倒,左宗棠能斗得过李鸿章?”刘庆和道:“别说现在阜康钱庄缺额巨大,是个无底洞,就算我们有钱,也不能救他了,否则我们是自取其祸。作为多年的老朋友,我对张公有一个建议。”

张之洞问道:“什么建议?”

刘庆和道:“以后多向李中堂靠拢,多办洋务,才会有更大的前途!”

张之洞一想也是,现在谁都知道朝堂上是慈禧太后说了算,慈禧跟李鸿章的关系,跟铁哥们似的,他想到徐延旭被李鸿章撤职查办,本人也还处于停职等候处分,在这期间,如果还掺和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权力斗争,那自己说不定得回家种红薯去了。

张之洞思考了再三,决定听从刘庆和的建议,不救胡雪岩。

胡雪岩病怏怏回到了杭州,知道自己大难临头,他想起四十年前的一件事,当时是寒冬,他还是钱庄里的小学徒,又一次奉命到钱塘江南岸的萧山县收一笔账款,账款没收到,自己口袋里有限的盘缠却在酒馆里参与投骰子的赌局,输得只剩下十个铜子,结果祸不单行,回去的路上上了船,才发现口袋里有一个大洞,连坐船的十个铜子都漏丢了,船工大怒,上前剥光了胡雪岩的衣服抵船费,胡雪岩光着身子,苦苦哀求船上的人借他十文钱,竟然没有一个人理他,社会就是如此冷漠!胡雪岩光着身子在寒风中走了一个时辰,才回到家,大病一场。

胡雪岩想起现在的处境,悲从中来,真跟当年很像,当年他一无所有,现在他貌似家财万贯,却马上也要一无所有,胡雪岩长叹一声,将十三位姨太太都叫到眼前,吃完最后一顿饭,各自给了一些银两,遣散了她们。

这时,李经述派人给胡雪岩送了一封信,信里面只有几句话:“胡老板,你曾对我说过,‘这世界,怎么会按照你的想法存在呢’,这句话,现在还给你。另外,我当年本来是要给你一个机会的,那句价值一百万两白银的话,是‘欧洲生丝丰产,价格这两年会暴跌’。”

“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一向是大清国官场和中国社会的传统。户部尚书阎敬铭,因为在阜康钱庄存了一大笔退休金,北京阜康钱庄倒闭,他亏损巨大,咽不下心中的恶气,给慈禧太后上奏折,要将胡雪岩“拿交刑部治罪,以正国法”。

京城官员大都在胡雪岩的钱庄存钱了,他们从太和殿排到了午门外,上书慈禧太后要治胡雪岩这奸商的罪。慈禧太后便让光绪皇帝下了圣旨:“现阜康商号闭歇,亏欠公款及各处存款为数甚钜,该商号江西候补道胡光墉着先革职,即着两江总督左宗棠饬提该员严行追究,勒令将亏欠各地公私款项赶紧逐一清理,倘敢延缓不交,即行从严治罪”。

慈禧太后让左宗棠催胡雪岩还公款,表面上是给左宗棠面子,实际上,确是很残忍,胡雪岩各地的阜康商号倒闭,拿不出钱来还公款,这等于要左宗棠把胡雪岩往死路上逼。

左宗棠接到消息,顿时瘫坐在椅子上,他知道朝廷要是查办了胡雪岩,自己的老底必然也会被揭穿,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左宗棠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受此打击,竟然一病不起,还没带人查胡雪岩的家底,自己就先病逝了。

左宗棠一死,李鸿章当然要甩开膀子接着彻查胡雪岩了。李经述、邵友濂、盛宣怀马上带兵查封了阜康钱庄的北京分号,上海分号,一清查,结果让李经述大跌眼镜:仅北京一个分号,查出的亏欠公私款项高达一千二百万两!

胡雪岩这位大清首富,在短短数十天内,便被宣布破产,三十年积攒的家业毁于一旦,他郁闷成疾,不久也病死了。胡雪岩死后,他的账本全部被李经述和盛宣怀销毁,他的财产和私藏都成了一笔糊涂账,他到底有多少钱,也成了谜。那些在阜康钱庄的储户,最后大概拿到了一半补偿。

李经述抄了胡雪岩的家,胡雪岩的产业,除了免费给穷人发药的几间“胡庆余堂”继续保留,更名“慈善堂”,让盛宣怀继续努力经营,其他产业都卖了变现,而且李经述还变卖了胡雪岩的各种私藏,自己留了大约五百万两白银,缓解了龙兴集团的资金压力,还有了开北洋陆军学堂的资本,便请李鸿章向朝廷申请在天津办陆军军校,既培养高级将才,也培养低级军官,每期大约两千人。李经述想把北洋陆军学堂,办成中国的西点军校,因为李经述知道,小日本当时也已经开办陆军士官学校了,在这方面,中国绝对不能落后,否则,落后就会被揍得鼻青脸肿!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