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五十五章 研发中国潜艇

穿越1879 第五十五章 研发中国潜艇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0:37 来源:笔趣阁

李鸿章接受李经述的建议,把琉球国改制成琉球郡,归属台湾管辖,从此,琉球就成了台湾的一个行政特区。李鸿章对“长崎事件”的处理结果也非常满意,拿出前些天的《申报》给李经述看,《申报》刊发报道,称这“长崎事件”是中日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大长中国人的志气。

李经述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忧心忡忡对李鸿章说:“这次日本妥协,孩儿更加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唯有坚船利炮,才能让日本人低头。为此,我有一些具体的建议,完善中国的海陆防御体系,恐怕这要花费数百万两白银,还请家父奏请朝廷,务必大力支持。”

李鸿章点点头,说:“咸丰年间,英法联军从天津港长驱直入京师,醇亲王对此旧事心有余悸,现在他也很重视海防建设,你不妨先拟定整个海防的计划书,为父请示醇亲王,有了他的支持,很多事会好办得多。”

于是,李经述和琅威理、马吉芬、林泰曾、刘步蟾、邓世昌等人商议了三天三夜,理出了一整套构筑中国“海上长城”的计划,建议从德国购买二十门克虏伯重炮,安装在大沽和北塘的炮台,同时在天津修建船坞、军械库和炮厂,在入海口布设水雷,安排“蚊子船”巡航,同时,奏请朝廷复建旅顺海防,在旅顺修筑炮台十座,在山东半岛建设威海卫军港。这样,北洋水师构建起以巡洋舰、“蚊子船”、鱼雷艇、运输船和陆地炮台、威海卫军港为基础的立体海防网络,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形成铁三角,构筑起一道拱卫京城的海上钢铁长城,醇亲王看了大喜,全部照准。

李经述还将北洋水师学堂的学制改为五年,主要学轮船驾驶和轮机管理、轮船维护等内容,以及枪炮操演、鱼雷、机械仪器使用等,给北洋水师培养备用的海军人才,招生规模海军军官每期扩大到一千人。

不久,李鸿章从英国订购的另外两艘铁甲舰也到了天津,李经述参考了英国海军少校琅威理提供的《英国海军章程》,结合北洋水师的巡航实际,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船制、战船、守船、练船、运舱等制度建设入手,保证北洋水师的战斗力,还规定凡北洋军校的学生,在堂学习二年期满,必须上船实践学习三年,以强化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

李鸿章对李经述的能力非常满意,还将天津机器制造局也交给李经述管理。李经述便把天津机器局的日常管理工作交给了谭嗣同。他那天到天津机器制造局清查家底,竟然发现中国在潜艇设计方面,很有基础,早在1880年就制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潜水艇,并试航成功,开创了中国人制造潜艇的先河。

李经述到了天津机器制造局,也就是在天津城东贾家沽道,只见这里巨栋层楼,广场列厅,迤丽相属,参错相望。东则帆樯沓来,水栅启闭;西则轮车转运,铁辙纵横,城堞炮台之制,井渠屋舍之观,与天津郡城遥相对峙,隐然海疆的一重镇。

李经述了解到,天津机器制造局是洋务运动最早兴办的四大近代军工国企之一,从德国、英国引进机器设备,聘用外国技术人员,生产规模相当庞大,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在生产过程中培养和训练了一批本国技术员工。工厂需要大量的煤、铁等原材料,开始主要依赖进口,要花费很多白银,后来,李鸿章兴办了开平煤矿,解决了这一需求。

李鸿章上任直隶总督后,还新购进三套洋药碾,新建三所碾药厂,对原有淋硝、磨磺、烧炭等制造问也增添了设备,黑色火药日产提高到900余公斤。这一时期,还兴建了铸铁、熟铁、锯木等厂和新机器房。

1876年,天津机器制造局还设立了电气水雷局,制造海防需要的各种水雷,并培养使用水雷的技术人员。到1877年,产品有:黑色火药、饼药、铜帽、林明敦枪、枪弹、前膛炮弹、后膛镀铅来福炮弹、各式拉火、各式水雷。还生产锵水,轧制铜片和制造机器。1881年,天津机器局开始仿制棉药,经过两年时间,仿制成功。

李经述接管天津机器制造局后,还从英国葛来可力夫工厂购进铸钢机一套,并从格林活厂购进水压机、10吨起重机和车床等设备,筹建炼钢厂,将在美国的天龙武器公司的生产线搬到了天津。

李经述在天津机器制造局发现了中国的第一艘潜水艇后,心里大为高兴,有了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潜艇部队的打算,这将作为北洋水师的一项重大海防战略。因为李经述明白潜艇将来会在现代海战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付英国、法国那样的海军强国,潜艇可以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出奇制胜。

李经述察看了这艘天津机器局制成的潜艇,式如橄榄,驶行水底,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从外观、构造,到件能、功能,无不反映出近代潜艇的特征和性质,而且这艘潜艇下水试行时“灵捷异常,颇为合用”,于是大喜,让席慕兰在美国重金招聘最优秀的潜艇设计师。

没想到,世界上最优秀的潜艇总设计师、“现代潜艇之父”约翰·霍兰竟然来天龙武器公司应聘了!当时,各国政府对科学家还没有今天这么重视,科学家或其他人才的国际流动很大,服务哪个政府也很自由,这些科学奇才都最为看重的是谁有钱资助他们把想法变成现实,信奉为雇主服务,谁资助他们,他们就为谁工作。

霍兰原本是爱尔兰人,1841年出生在利斯凯纳小镇,父亲曾是英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名雇员,所以霍兰从小就对战舰充满好奇。但中学尚未毕业时,他的父亲不幸病故,年轻的霍兰被迫结束学业,到一所学校担任理科教员,他一边工作,一边设计潜艇。1873年,三十二岁的霍兰辞去教员工作,带着他的潜艇设计图纸到美国寻找机会。1875年,霍兰将建造新型潜艇的计划送交美国海军部。但美国海军对支付5万美金建造的一艘名为“智慧之鲸”的小型手操潜艇的沉没仍然心有余悸。断然拒绝霍兰的计划。

遭到拒绝的霍兰得到流亡美国的由爱尔兰一些革命者组成的“芬尼亚社”的资助。在“芬尼亚社”的支持下,经过3年时间的努力,霍兰在1878年将自己设计的第一艘潜艇送下水,该潜艇被命名为“霍兰-1”号,是一艘单人驾驶潜艇。艇长5米,装有1台汽油内燃机,能以每小时3。5海里的速度航行,但悲剧的是,这艘潜艇一潜入水下,内燃机的空气用完了,发动机停止了工作。

白烧了一大笔钱,潜艇却没了,芬尼亚社开始对霍兰大为不满,对他的潜艇研制提出具体要求:所建造的潜艇,大到足以能有效地进行作战,小到使其能够塞进特制的商船船舱。这种商船要求可以装成民船的模样横渡大西洋。

1881年,霍兰建造成功他的第二艘潜艇,命名为“霍兰-2”号,该艇长约10米,排水量19吨,装有一台11千瓦的内燃机。这艘潜艇安装了升降舵,解决了纵向稳定性问题。同时,他还在艇上安装一门加农炮,使得潜艇既能在水下发射鱼雷,又能在水面进行炮战。

但这艘潜水艇排水量太少,火力也不行,“芬尼亚社”的一些成员对霍兰的试验丧失信心,并在一天黑夜将“霍兰-2”号以及建造中的第三艘潜艇偷偷地运走了。霍兰痛心疾首,与“芬尼亚社”分道扬镳,暂时停下潜艇的研究而到一家汽枪公司担任描图员。不过霍兰没有放弃他设计潜艇的梦想,不久,在朋友们的大力支持下,他兴办了“肛鱼潜艇公司”,与炮兵上尉扎林斯基合作,建造了他的第四艘潜艇“扎林斯基”号。但很遗憾,失败的厄运还没有放过努力的霍兰。1886年,“扎林斯基”号建成下水,滑道倒塌,全艇被毁,沉入了茫茫的大海。霍兰的公司破产,朋友们也离他而去,他陷入了绝望。

这时,席幕兰在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招聘信息,年薪五万美元找潜艇设计师,霍兰从绝望中抓住了这救命的稻草,连忙带着自己的潜艇图纸去应聘,带着妻子和女儿漂洋过海来到了天津,为北洋水师设计潜艇。

李经述见了霍兰,也大为高兴,要钱给钱,要人给人,专门给霍兰成立了潜艇设计团队,一起解决那些潜艇史上阻碍潜艇发展的问题,反复研究并数易方案。

更让霍兰感动的是,李经述十分体谅霍兰以前的失败,亲口对霍兰说:“我们中国要研发世界一流的潜艇。你尽管试验,一切失败的责任都由我们来承担。”

在研发团队的努力下,霍兰终于建成“潜龙号”一代潜艇,该潜艇长15米,装有45马力的发动机,海面航速可达每小时7海里,续航力为600海里。在水下潜航时,航速可达每小时5海里,续航力50海里,共可乘5名艇员。武器为一具艇首鱼雷发射管,可发射3枚鱼雷,前后各一门火炮,火炮瞄准靠操纵潜艇艇体对准目标。

李经述还在北洋水师学堂里面增开了潜艇专业,让霍兰授课,培养中国的潜艇人才,中国的海防力量更加强大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