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二十五章 战败德军

穿越1879 第二十五章 战败德军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20:40:20 来源:笔趣阁

再次在天津的利顺德大饭店和七国公使谈判,李鸿章穿了御赐的黄马褂,那件马褂有点像披肩,马褂里面是一件深蓝色织锦软绸外套,再里面穿一件软丝黑袍,戴镶嵌着金边的官帽,官帽的顶戴上插着三眼花翎。。

在谈判时,李鸿章的颧骨高而不廋,脸上总是挂着平和的表情,眼光里闪烁着睿智的光彩,朱尔典一看,就知道李鸿章是久经外交沙场的谈判老手。

英国此时对待中国的态度,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这些日子,朱尔典和李经述几乎每夜触膝长谈,李经述给朱尔典画了一个巨大的饼,让他说服英国政府支持李鸿章当大总统,欢迎英国的资本进入中国建立现代化的工厂,开采矿业,还答应给英国在铁路、电报等行业的部分优先权。

于是,朱尔典说服各国公使,把撤兵的条件降低:一、严惩端王、大阿哥、还有刚毅。二、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三、中国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排斥洋人和教民的运动;四、划定燕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五十名以下的士兵保护;五、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中国政府与各国交涉的专门机构;六、赔偿各国损失共计白银一百五十万两;七、中国在英国和美国、法国专家顾问的帮助下,进行宪政改革,以彻底杜绝排洋事件。

第七条是李经述和朱尔典密议的成果,朱尔典说服了美国、法国、法国驻华公使同意,德国的驻华公使却接到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你们知道,你们面对一个狡猾的、勇敢的、武备良好的和残忍的敌人。假如你们遇到他,记住:不要同情他,不要接收战俘。你们要勇敢地作战。让中国人在一千年后还不敢窥视德国人。”

德国不同意退兵,但是,此次西洋联军的主力是英军和俄军,德军只有九百人左右。俄国这时在单独调集步兵、骑兵十七万,密谋分六路进占南满洲,妄图谋取东北,这时还不想跟中国翻脸,所以当朱尔典答应撤兵之后,俄国公使也表示同意退兵,法国、美国也表示同意,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没什么意见。

打西洋联军,李经述没有十分把握,但对付九百德军,李经述有新军一万五千人,还是有信心的,所以他和李鸿章对待德国的态度也强硬起来。

李经述决定在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援军来中国之前,解决在京城的德军,这也符合英国政府的利益。朱尔典积极地督促英军和其他国的军队退出了京城。并与中国签订了和约。

李经述便率领五千新军把德国的陆军少校鲁瓦西德带着九百德军,赶到了八里桥附近。

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燕京城的咽喉要地,1860年英法联军就是从这里攻入了燕京城。李经述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德军在此决一死战,大刀王五还组织了百人的大刀队来助阵,谭嗣同也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带着一把七星剑出场。

李经述见谭嗣同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身上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道:“壮飞老弟,你可真是‘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不过现在的战场,并非逞英雄的地方,打仗还是要靠洋枪洋炮。”

谭嗣同道:“这个嗣同自然明白,我和王五大哥学武多年,待会要是和德军肉搏,就上去助阵。”

李经述点点头,示意谭嗣同和大刀王五他们的大刀队退后,他察看地形后,和段祺瑞商定,炮兵、步兵、骑兵分设南、东、西三路军,分别由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带领,天一亮就发起总攻。

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双方的火力都不容小视,用的多是克虏伯钢炮。那天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天空还是鱼肚白,李经述亲自吹响了战斗的号角,王士珍的骑兵满腔热血,向号称是世界最强悍的德国陆军发起了攻击,鲁瓦西德指挥着德军将克虏伯大炮一字排开,进行炮击,王士珍的骑兵遭遇了德军强大的火力压制,不得不退回到壕沟。

德国的陆军,实力不容小视,李经述也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亲自走到山头上,拿着双筒望远镜观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发现了德军在东南角的空隙有缺口,那里靠近德军的指挥部附近,便让段祺瑞的炮兵集中火力猛攻德军指挥部,再让王士珍的骑兵冲击。

鲁瓦西德的指挥所受到了段祺瑞的炮兵猛烈攻击,一时乱了阵脚,王士珍指挥着一千骑兵,奋不顾身,大呼杀敌,趁机突破了德军的炮兵防线,冲到敌人的指挥部附近,激战一个多小时,毙死伤二百多德军。

鲁瓦西德骑着高头白马,指挥德国步兵反击,但遭到冯国璋据壕作战的步兵密集火力阻击和榴霰弹的轰击,大量伤亡,鲁瓦西德的战马因遭受开花弹的袭击受惊,横冲直闯,竟然一马当先,冲进了李经述的新军阵地。

大刀王五一看“擒贼先擒王”的机会来了,几步奔上前,马步一扎,长刀一横,一刀全力砍向了鲁瓦西德战马的马腿,可怜那白马两只马腿都被大刀王五一刀砍断,鲜血奔涌而出,悲惨地嘶叫一声,倒地不动了,把鲁瓦西德重重摔到了地上,鲁瓦西德从地上挣扎着爬起,谭嗣同已手握七星剑,锋利的剑尖抵住了他的喉咙。

见谭嗣同生擒了鲁瓦西德,李经述命令新军全面反击,不到一个小时,战斗结束了,德军死伤三百多,被俘虏三百多人。

鲁瓦西德被谭嗣同绑到李经述面前,嘴里叽里咕噜,用生硬的中国话表示“不服”。

谭嗣同正色道:“洋枪枪炮你败给中国人不服气,谭某素闻欧洲人擅长击剑,我就用手中这把七星剑和你比试,定要你输得心服口服,如何?”

鲁瓦西德在德国陆军士官学校读书时,击剑的成绩在班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便道:“如若你输了,就放我走!如若我输了,德国马上退兵,如何?”

如果是大刀王五跟鲁瓦西德比试,李经述肯定放心,但他不知道谭嗣同的剑术怎么样,问谭嗣同道:“刀剑无眼,你真的有把握击败他吗?”

谭嗣同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李经述便命人将鲁瓦西德的佩剑给他,并声明只是比试,点到为止。

令李经述没有想到的是,谭嗣同习得一手好剑术,十招之内,就拿下了鲁瓦西德,他心服口服,狼狈退走。

李经述带领五千新军把九百德军击溃后,京城很快稳定下来。德国陆军元帅瓦德西率领三千援军到了大沽口,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代表英国政府从中斡旋,德国的海军不如英军,来中国的时间也比较晚,没有势力范围,不得不给英国人面子,于是提出停战的四大要求:一是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纪念;二是释放三百名德军俘虏;三、赔偿德国战争赔款50万两白银;四是同意德国独资修胶济铁路,即东起青岛,西止济南的铁路。德国人的想法是,胶济铁路通到济南,整个山东就都是德国的势力范围。

李经述也想借助德国人的资金和技术修建铁路,而且1892年的中国,国力并没某些历史“砖家”想的那么差,当时中国的年收约九千万两白银,仅赫德掌管的海关收入,每年稳定地保持在二千二百万两白银左右,收支基本能平衡,慈禧太后逃跑,留在宫里的金银财宝就价值过亿两,他和李鸿章急于稳定国内的局势,这时并不想跟德国人开战,赔偿五十万两白银也不算多,权衡再三,便答应德国人这四项要求。

此时,慈禧太后一死,光绪皇帝失踪,满清朝廷溃败,失去人心,结合李鸿章以往的政治资历和当时军政商界的声音,各国驻华公使发现,放眼海内,无论李鸿章的头衔是北洋大臣,还是直隶总督,两广总督,还是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已经成为掌控中国时局第一人,中国“非李不可”!

此时的李鸿章既是著名的军事将领。又是政治家、外交家,又是洋务运动的领袖,最重要的是,他出生于中国乡村的耕读农家,了解中国国情。又靠自己的奋斗和能力身居高位,是多数汉人的“偶像”,具有开国君主的一切条件,又被西方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中国人。没有之一,有些国外的报纸已经迫不及待称他“李首相或总统李”。

而且,李鸿章给人的印象,还很谦卑,被同僚认为没有什么个人野心,在剿灭太平蟊贼和捻军时,他和曾国藩一样,都坐拥半壁江山,却从没想过自立为王,并且处事果断、驭人有方,务实妥协。所以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等汉臣,纷纷电报李鸿章,希望李鸿章就任大总统,主持中国的大局。

此时,李鸿章也心动了,他这一辈子,前半辈子忙于平长毛。剿捻贼,后半辈子又办洋务,兴水师,也知道中国虚有其表,如一间破屋。他只是充当裱糊匠,东补西贴,虽明知为纸片糊裱,但不得不为。慈禧太后当政时,他只好阿谀奉承,左右逢源于恭亲王、醇亲王等王公贵族,和翁同龢等权臣斗来斗去,裱糊匠当得累了,所以他才刻意培养李经述,希望下一代人能奋发有为,有所突破,现在老天开眼,慈禧太后终于死了,光绪皇帝也失踪了,满清引此大乱,尽失人心,大势已去,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李鸿章的身体还算健朗,是该他一展拳脚,留名青史的时候了,于是,他邀请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云贵总督王文韶、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北上,到天津共商国是,刘铭传、盛宣怀、容闳、严复等人也应邀参加。

在利顺德大饭店,虽然大家都同意李鸿章出来当“总统”,主持大局,但对未来国家的政体也认识不一。张之洞、刘坤一、李经述、容闳等人建议采取美国的共和制,地方自治,成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这样南方各省相对独立,不损害这些地方大员的利益,朝鲜、菲律宾、越南、琉球等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纳入中国的版图;盛宣怀则建议采用法国的共和制,组织责任内阁,中央适度集权,收回各省的铁路、电报、教育等权力;严复觉得共和制不符合国民的文化特性,君主立宪比较适合当时的国情,但关键是立谁为君主;刘铭传一拍桌子,提议干脆建议李鸿章自立称帝,开辟新朝,持这种想法的淮军将领不在少数。

李鸿章也左右为难,他认为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脑子里,没有“总统”的概念,忠孝节义的四德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是建立德政的基础,一旦没了君主,社会必定会大乱,他也想称帝创立新朝,开万世之太平,但他对各省督抚,特别是张之洞、刘坤一、王文韶这样的老臣,是否会拥立他当皇帝,没有把握,一旦各省督抚独立,中国陷入内战,泰西各国就会趁机瓜分中国。

就在李鸿章等人举棋不定的时候,西安传来消息,庄亲王载勋强势复出了!他赶到西安,闻知慈禧太后的死讯后,光绪皇帝又失踪后,立光绪帝同父异母弟的载涛为皇帝,载涛当时才七岁,庄亲王便宣布担任摄政王,庄亲王上台执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流放了端王,废黜了端王载漪子溥隽的大阿哥之位,斩杀了亲近义和团的刚毅等大臣,向洋人示好,争取泰西各国的承认。

加上载涛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七子,是过继给钟郡王奕詥的嗣子,皇族血统比较亲近,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山西巡抚毓贤等旗人督抚,还有江南大营的六万旗军,纷纷宣布效忠新皇帝,满洲,也就是包括现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等东北三省在内的满族,还有蒙古王公等也宣布效忠清廷,中国大有分裂为满汉两个政权之势。

庄亲王还发电报给李鸿章,要李鸿章承认载涛为新皇帝,迎接新皇帝回北京,重整朝纲。

是自立为总统或皇帝,还是重新做一个维新的大臣?一个艰难的抉择,摆在了李鸿章的面前。李经述知道,要想控制中国的大局,必须先尽快干掉西安的满族政权,还有江南的六万旗军,一场场大战又到眼前了,他只有勇往直前! 穿越1879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