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十二章 卢汉铁路

穿越1879 第十二章 卢汉铁路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50:37 来源:笔趣阁

李经述和刘铭传率兵拿下菲律宾后,北洋舰队和淮军的声威,在全国大振,民众欢欣鼓舞。清政府往菲律宾移民了大约二百万,菲律宾事实上成了中国的殖民地。李鸿章在朝野中的声望也蒸蒸日上,张之洞再次去天津直隶总督府拜会李鸿章,提出修筑卢汉铁路的计划。

卢汉铁路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京汉铁路,张之洞的提议,实际上是让清政府准备修筑自己的第一条铁路。从武汉到北京,一千多公里,这么浩大的工程,可以吸纳数百万的灾民就业,大修铁路也是李经述和李鸿章提出的赈灾措施之一,张之洞觉得这一次李鸿章肯定会支持他。

晚清时期,在中国修铁路,必须要找李鸿章支持。因为修铁路,在清廷是一件犯忌讳的事情。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擅自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十余公里长的铁路,随即就被清政府买回后拆毁。1881年,李鸿章力推建成第一条中国人主持修建的唐胥铁路,却因“烟伤禾稼,震动陵寝”,一度只能用骡马牵引。在1888年,除了李鸿章多以个人之力推动修筑天津至大沽铁路外,朝廷几乎没有官员会主动给清廷上修筑铁路的奏折。张之洞这一次,也是铁了心要大干一场,以追上李鸿章在朝野的威望。

这一次陪张之洞造访天津直隶总督府的,还有他的洋文秘书——清末“怪杰”辜鸿铭。李经述知道辜鸿铭,这人是名副其实的“学历帝”,一人共拿了13个博士学位。但辜鸿铭的狂妄也前无古人,不管面对平民百姓还是高官达贵,他说话从来都是口无遮拦。张之洞非常欣赏此人,常找机会和他聊天,可辜鸿铭毫不领情,嘲笑奚落之语不绝于耳。

见了面,李鸿章出于客气赐座。辜鸿铭也毫不客气和张之洞一起落座。张之洞向李鸿章介绍,辜鸿铭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英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辜鸿铭14岁就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此时,辜鸿铭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操九种语言。

李经述见辜鸿铭其貌不扬,倒也算半个天才,恭维他说:“辜先生声名远扬,我也听说了,听说先生还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中国学的文章,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相继在海外刊载和印行。后来又翻译了《大学》。真是了不起。”

要是一般人,听了这等夸赞,早会说谦虚说“哪里哪里”,但辜鸿铭却抓茶在手,自负地说:“哦,确是有这么回事。”

李鸿章对辜鸿铭的不礼貌很不爽,但面不改色,没表现出来。张之洞提起修铁路的事,李鸿章会见张之洞时,已经在考虑支持张之洞的提案。但碍于不想让张之洞一个人独享这“功劳”,犹豫着不答应。

李鸿章婉转对张之洞说:“现在国库空虚,修筑卢汉铁路,恐怕要向洋人借款。太后和皇上恐怕不会支持。”

张之洞回答说:“每年拨款200万两银子即可够修路之用。”

李鸿章问道:“几年可以建成?”

张之洞说:“以我之见,五年即可建成。路网观成,则行程万里无胼胝之劳,转运千吨有瞬息之效。”

李经述心想这时的张之洞却是想干一番事业,便表示支持,点点头对李鸿章说:“一旦卢汉铁路修成,内地粮商很快地利用起这一改善了的交通条件,通过汉口把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的农产品迅速地散往全国各地,以后发生大灾,救灾就容易多了。”

李鸿章道:“京汉铁路全长一千多公里,每年200万两银子,对庞大的工程,无疑是杯水车薪。”

李经述说:“卢汉铁路可实行官督商办,由各省富商集股修建,张大人如能奏请朝廷,设立铁路总公司,以天津关道盛宣怀为督办大臣,统筹卢汉铁路的修建,则大事可成。”

张之洞此时才缓过神来,心想也是,要是一点好处也不给李鸿章,这卢汉铁路万万那是修不成的,于是点头同意李经述的提议,道:“盛宣怀久历商场,由他来主持,必是极好的人选。”

李鸿章还在犹豫,对张之洞说:“湖广总督现在正是老夫的兄长,两广贫苦,恐怕他不愿意去。”

这时,张之洞已经脑洞大开,知道自己不得不妥协,道:“从广州到汉口的粤汉铁路,张某也可上谕修筑,官督商办,可由李瀚章大人主持。”

有盛宣怀负责卢汉铁路的筹款,李瀚章大人主持粤汉铁路,李鸿章这才松了口,问李经述:“痴儿,你看张大人的方案如何?”

李经述支持张之洞修铁路,还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因为李经述知道,铁路是压死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李经述知道,要推翻清政府,最好的办法,是让朝廷损害百姓的利益。历史上清廷被推翻,导火索不是什么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平等价值观,而是清廷在官股仅占2%的情况下,贸然宣布川汉铁路国有化,强令民间集资转为股票,几乎让几十万老百姓的血汗钱打了水漂。老百姓就是这样现实,不管朝廷怎么**堕落,只要不触及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就只会无动于衷。一旦朝廷让老百姓破产,自然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李经述想通过这次大修铁路,搞官商督办,把国内的股票市场搞起来,到时候一旦洋务企业破产,股票如废纸,千万民众就会对清廷心怀不满,到时候推翻清廷就会容易得多。

李经述心想这时候拉张之洞一把,至少在清廷会多一个办洋务的朋友,便说:“卢汉铁路于官于民于兵事,作用都很重大,我看卢汉铁路可行,早一日完工,中国便早一日富强。对了,提起修卢汉铁路,关于总工程师的人选,我北洋舰队里倒是有,还可以推荐给张大人。”

张之洞问:“谁可堪当此大任?”

李经述道:“詹天佑。他原来在美国学的专业,就是有关铁路方面。我没记错的话,詹天佑入耶鲁大学学的事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

张之洞说:“如此佳才,求之不得。”

李鸿章点点头,表示同意支持詹天佑当铁路总工程师,让张之洞回去准备上奏朝廷。

张之洞欣喜若狂,第二天就向朝廷上奏,建议修筑卢汉铁路,没想到张之洞这一举动,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第一个得罪的,就是帝师翁同龢。

张之洞年轻时,是著名的清流派,这时候竟然跟到李鸿章屁股后面要修铁路,这让翁同龢有一种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的感觉。

当张之洞为如何通过修筑卢汉铁路,建设好湖广地区绞尽脑汁时,翁同龢指使大理寺卿、正三品官员徐致祥在背后狠狠地参了张之洞一本,列出了张之洞的六大罪:“第一、张之洞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要别人围着他的时间转,经常耽误公事。第二、张之洞用人不看操守,只看对不对自己的胃口,喜欢的下属,可以一个人给十几种职务。第三、张之洞贪污挥霍,数额特别巨大。第四、张之洞办理洋务轻信人言,浪费严重。第五、张之洞犯了错误不及时报告,欺上瞒下。第六、张之洞夸夸其谈,沽名钓誉,专门讨好朝廷高官,比如李鸿章,居心叵测。”

徐致祥这人,其实不坏,他比张之洞早三年中进士,资历更老,两人又曾是翰林院的同事,但张之洞现在颇得慈禧和光绪信任,很有继续上升的势头,自古文人相轻,而且徐致祥奋斗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才升了正三品,张之洞却是一夜之间连升四级,徐致祥对张之洞羡慕嫉妒恨,这一封弹劾的奏章,写得很毒辣,张之洞感受到了大清官场的险恶和莫大的危机,对翁同龢等人也恨得咬牙切齿。

而李经述知道,联合张之洞搞掉帝师翁同龢的时机,就要到来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