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879 > 第十章 希特勒的战争 1

穿越1879 第十章 希特勒的战争 1

作者:狼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3-30 20:40:20 来源:笔趣阁

cpa300_4(); 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勃劳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奥地利人,他怎么会参加德国的军队?在历史上甚至成为德国的国家元首呢?这些疑问,得从希特勒的出生和他的三个梦想说起。

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30分,一声惊雷炸响了德奥边境莱因河畔的小镇布劳瑙,希特勒在这小镇上一家名叫“波麦”的小客栈里呱呱坠地。希特勒诞生的地点,是在德奥边境,这一点对希特勒来说意义非凡。他早在少年时,就怀有这样的思想:德意志和奥地利这两个德语民族之间,是不应当有边界线的,他们应该属于同一个国家。

阿道夫·希特勒的童年并不快乐,他的父亲阿洛伊斯·希特勒是一位奥地利海关的小职员,结过三次婚,他是父亲第三个妻子所生的第三个孩子。而且。他的父亲是个私生子,在当时的欧洲,这是耻辱的标记。

希特勒6岁那年,他58岁的父亲从海关退休,靠微薄的养老金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艰难,总是搬家。希特勒的父亲在兰巴赫附近买了一块田地,他在本笃派修道院上了两年学,还参加了修道院的唱诗班,选了唱歌课,他那时的梦想,是做牧师,这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梦想。

后来,阿道夫·希特勒长大了,被送到林茨去上中学,这时他的梦想,是去维也纳做个艺术家。林茨中学是一所有钱人的孩子上的重点中学,希特勒的父亲当时和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为了让儿子当上公务员,花费了一大笔钱送希特勒到林茨中学念书。当时在奥匈帝国,公务员还是很吃香的,工作清闲,薪水稳定,还有一些特权。但年少的希特勒不想当公务员,一想到自己要是当了公务员,坐在一间办公室里,朝九晚五,把一生花在填写各种各样表格上面,心中就感到作呕。希特勒发现自己在画画方面有天赋,他就想去维也纳做个艺术家,这是他第二个梦想!

在林茨中学新年歌剧晚会上,希特勒主动结识了他青年时期的唯一好朋友库比席克,因为他觉得库比席克跟他一样与别不同,有着很高的艺术天分。阿道夫·希特勒到了中学,沉默寡言,沉浸幻想,学习成绩却一直比较差,差到什么地步呢,得过班上最后一名,他的数学和德文不及格,需要补考。加上家境相对贫寒,穿着打扮比较老土,平时希特勒在学校里很自卑,没有朋友!

1905年春天,16岁的希特勒在林茨一见钟情,爱上了一个犹太美女:斯坦芬妮·伊萨克,她是一位外表庄重,身材苗条的高个子姑娘,有一头漂亮的头发。在街头第一次邂逅了斯特芬妮·伊萨克后,还是懵懂少年的希特勒,每到傍晚五点钟都会准时守在第一次遇见斯特芬妮的大街上,期待能够与她再度“巧遇”。库比席克听说了希特勒的爱情,催希特勒赶快向斯特芬妮和她无时不在的母亲作自我介绍,但希特勒拒绝这样做,他说,若自我介绍,必然要介绍自己的职业,等我成为一个职业画家了也不迟。

为了爱情,希特勒更加坚定了当画家的梦想。1906年的春天,希特勒为了当画家的梦想,去了维也纳,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他到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住了两个月,相比之下,林嗣这个小城黯然失色。这座金碧辉煌的巴罗克式国际大都市,让希特勒目眩神迷。他兴奋地瞻仰环城路附近的宏伟建筑,博物馆、歌剧院、剧场,所看到的一切景象,使他眼花缭乱,如醉如狂。当时,奥匈哈布斯堡王朝还没有覆亡,维也纳还是拥有5200万人的帝国在欧洲心脏的首都。这座位于维纳瓦尔德树木葱郁的山脚下、蓝色的多瑙河畔的大都市,山坡上到处点缀着黄绿色的葡萄园,空气中充满了音乐,那是欧洲伟大的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高尚优美的音乐,还有维也纳自己钟爱的约翰·斯特劳斯的欢乐迷人的华尔兹圆舞曲。这一切对17岁的少年希特勒来说,是梦幻一般的生活,他不断给好朋友库比席克寄明信片,让他也来维也纳看一看。

不久,希特勒的钱花完了,回到林茨,却听到一个震惊的消息:他心爱的姑娘斯特芬妮即将与一个中尉军官订婚。希特勒几乎丧失了理智,阴谋策划了一个详细而又周密的绑架计划:让朋友库比席克佯装聊天拖住斯坦芬妮的母亲,他本人则趁机将她劫走。这种行为,在中世纪的欧洲,是浪漫的骑士行为,但这时已经是犯罪,库比席克觉得不妥。希特勒一度为此失落不已,甚至想到到多瑙河跳桥自杀。不过他当时坚称,即便是死也要拉上斯坦芬妮一同殉情。就在少年希特勒企图自杀前夕,林茨举行的一场花会让事情峰回路转。当时希特勒和朋友库比席克站在狭窄的街道上,一辆载满美女的节日马车从他们身边经过。车上的斯坦芬妮摘下一朵玫瑰朝车下的人群扔了过去,正中了希特勒,这在以前是姑娘表达爱意的方式,希特勒连忙朝库比席克喊道:“瞧,她喜欢我!她喜欢我!”

从此,希特勒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悄悄将那朵玫瑰放进一个礼品盒子中,精心保存了数年。他决心先出人头地,当个伟大的艺术家,再追求爱情。

1907年10月,18岁的希特勒说服母亲,又回到维也纳,参加维也纳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要实现做画家的梦想。那一年,维也纳美术学院因希特勒的考试成绩不良,不予录取。试画的科目是人头像,这正是希特勒的弱项,他的成绩不够令人满意。

这次打击,对于雄心勃勃的少年希特勒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希特勒原来有绝对自信成为一位大画家,以为一定会成功的,但维也纳人才济济,不是他这个穷小子能左右的。他要求院长给个说法,院长后来应付他说:“你所缴的几张画肯定地说明:你不适合学绘画,你的才能显然在建筑方面;绘画系是肯定不合适你,合适你的地方是建筑系。”

艺考失败的希特勒再次沮丧回了林茨,他的母亲却病重了。希特勒便全心全意照顾病中的母亲,他每次都亲自给母亲上碘酒,那过程是痛苦的,首先要将纱布泡在碘酒里,然后将它叠好,敷在伤口上,不光是碘酒浸入肌体时疼痛难忍。一旦它进入内脏后,病人便不想吃东西。看着母亲痛苦的表情,希特勒变得懂事多了,他的母亲为了省钱没有住院,被安置在厨房里,在林茨寒冷而潮湿的日子里,因为那里才全天有火,比较暖和。厨房里的碗橱已被抬走,换上了一张卧榻,阿道夫·希特勒就睡在那里,以便随时照料母亲,白天,阿道夫还要帮忙做饭。母亲病重,希特勒接管了家庭,当了家长。他的妹妹保拉在校成绩不好,他就会斥责她,让她发誓,日后要做个勤奋好学的学生。

1907年12月20日晚间,库比席克去找希特勒,发现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靠着儿子坐在床上以减轻痛苦,她嘴唇紧闭,双眼深陷,像是睡着了,希特勒朝他的朋友打了个手势,让他离开。库比席克转身刚要走,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睁开眼睛,小声对库比席克说:‘库斯特尔,答应我,我不在时,你继续做我儿子的好朋友吧。除了你,他没别的朋友了。那语气,很明显,她意识到自己的末日已经来临。12月21日凌晨,在林茨点燃的圣诞树的光茫照耀下——希特勒的母亲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天亮后,布洛克医生到希特勒家里签署死亡证书,他发现悲痛的阿道夫坐在她母亲的身旁,脸色惨白,在一本速写本上画有一张他母亲克拉拉的画像,这是希特勒送给母亲最后的礼物。

1907年12月23日早晨,天气潮湿,大雾弥漫,被装在一口坚硬光滑、四周用金属镶紧的木棺里的克拉拉,被抬出了布鲁登加斯9号。灵车沿着泥泞的街道,缓缓地朝教堂驶去。在举行简短的仪式后,,一辆灵车和两辆客车缓缓越过多瑙河,翻过一座山,朝里昂丁驶去。遵照希特勒母亲的遗愿,她被安葬在丈夫的身旁,名字则刻在丈夫的墓碑上,希特勒和家人默默地站在雾茫茫的坟场里,希特勒身穿黑大衣,手托一顶黑色高顶帽,他的脸色更苍白,严峻而镇静,对希特勒一家而言,这个圣诞之夜,是悲哀之夜。

母亲去世后,希特勒手中提着一只装替换衣衫的衣箱,心中怀着坚定的意志,动身到维也纳去。他向审慎和家人告别,宣布他若不得志,决不回乡。在维也纳,希特勒的钱很快花完了,接下来便是他一生中最悲哀的日子,收入之微薄,不足以填充他每日辘辘的饥肠。因为缺钱,希特勒租不起房,很快他不得不放弃在西蒙·丹克胡同租赁的房间,去住只有铺位的鸡毛旅店,或者在多瑙河畔维也纳第二十区默尔德曼街几乎同样简陋的收容宿舍里栖身,这种收容宿舍是慈善性质的,一碟蔬菜加烤肉只需19个铜币,再加4个铜币便可饱餐一顿,隔离房间内还有10多个煤气炉,专供付不起饭钱的人使用,客人可免费用厨具烹煮自己的便宜的饭菜,主食往往是马铃薯,或者靠光顾教会的施粥站打发饥饿的日子。

青年希特勒永远也忘不了他在鸡毛旅店里呆的那一夜,无床、无椅、无桌、无被褥,只有一地鸡毛,住客来到店里,交给店主几个铜板,店主就撮给他一簸箕鸡毛。住客睡觉时把鸡毛铺在地上。脱光衣服,一头扎进鸡毛堆中,在鸡毛的掩埋中酣睡。房内横倒竖卧,约有十余个人,有的伏身而睡,有的把身体埋在鸡毛底下,只露一个头儿。

当再一次被维也纳美术学院拒绝时,希特勒很绝望,觉得自己在大都市维也纳,没有希望,没有前途,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正当职业,没有亲人的爱,没有姑娘的爱,总之,没有一个社会正常人所应该拥有的一切。他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他深居简出,发奋读书,特别是研读以前他感兴趣的德国历史和神话。

德意志其实是一个大国家的概念,即所有日耳曼人组成的一个国家,历史来源是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起源于公元962年,德意志王国的国王奥托一世,继查理曼大帝后,再次接受罗马教皇约翰的加冕,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帝国被称作“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它包括整个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易北河、多瑙河和以波德河为界的欧洲中部地区。

俾斯麦所统一的德国后来被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但是并不完整,因为奥地利没有被包括在内。奥地利的亲徳分子多的是,希特勒的同学中就有许多,只是还没有公开化,官方不允许奥地利并入德国。俾斯麦打造的德国实现了所有日耳曼人的梦想,大日耳曼主义虽然被官方禁止,但在奥地利的民间非常有市场,他们认为日耳曼人的国家如果要统一,就应该是德国的样子,而不是奥地利这个多民族的样子。所以希特勒讨厌奥匈帝国,他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个德意志人。他认为德国要恢复“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是希特勒的第三个梦想!

希特勒之所以研究神话,因为神话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发现,神话是一个人类意识的水库,隐藏着集体无意识,一个民族有怎样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神话透露出了重要的信息。神话在人们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神话中的主人公是具有超人品质的英雄,他们与企图消灭自己和同伴的黑暗势力进行顽强地抗争。正是这些英雄,点燃了人们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的道路。

当希特勒接触瓦格纳的歌剧和德意志的历史时,简直像着了魔一样。在这一刹那,希特勒的身上的救世主原型被唤醒,成为他能感受得到的自我意识,此后,希特勒的一生都在疯狂践行这种拯救德意志人的意识,他仿佛听见无意识里,有许多声音在向他呼唤,要他“拯救德国”。

当1908年世界大战提前爆发,德国决定向法国宣战时,青年希特勒将画家的梦想丢到一边,不再逃避兵役,报名参加了巴伐利亚王国的军队,随着第十六步兵团到前线去。上前线一天,他紧握着房东波起先生的手说:“如果我战死,请您写信通知我的妹妹。她也许需要我廖廖无几的遗物,如果她不要,这些遗物就送给波普夫妇。”

希特勒决心在战场上,做一名无愧于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军人!希特勒从维也纳来到属于德国的巴伐利亚邦国,参加了德国的军队,被分配到利斯特上校指挥的巴伐利亚预备步兵第16团。这个团不是主力部队,是志愿兵团,充斥着大学毕业生,还有很多为祖国奋战的犹太人,整个志愿兵团大约36000人。

凡尔登陷入德军和英法联军的堑壕对峙战后,希特勒所在的队伍,乘火车沿莱茵河奔驰,火车开往比利时的伊普尔。希特勒和大多数巴伐利亚新兵,都从未见过莱茵河。随着金光四溢的朝阳透过晨雾从河面上缓缓升起,耸立在尼德瓦尔德象征着日耳曼帝国的巨大的雕像,突然出现在他们眼前。年轻的希特勒和他的同伴们很激动,整列火车的士兵自发地唱起了军歌:

德意志,德意志,高于一切,

高于世间所有万物;

无论何时,为了保护和捍卫,

兄弟们永远站在一起。

从马斯到默默尔,

从埃施到贝尔特,

德意志,德意志,高于一切,

高于世间所有万物。

德意志的妇女,德意志的忠诚。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

遍及世界,却永远保持

他们古老而高贵的名声;

激励我们从事高尚的事业。

即便要用去我们的一生。

德意志的妇女,德意志的忠诚,

德意志的美酒,德意志的歌曲。

统一、正义和自由,

为了德意志祖国;

让我们一起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

像兄弟那样团结起来,手拉手,心连心。

统一、正义和自由,

是我们幸福的保证。

在繁荣昌盛的光芒中绽放,

绽放。我们的德意志祖国!

尽管希特勒这时是奥地利人,他也被同伴的激情所感染了,他很激动,热血沸腾,只觉得心脏快要跳出胸膛! 穿越1879

———————————————————————————————

正文第217章希特勒的战争(1)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