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纨绔公子 > 250 皇帝心思

大唐纨绔公子 250 皇帝心思

作者:小卓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19:46 来源:笔趣阁

翌日早朝,由于晋王作为皇后唯一留下的儿子,再加上长孙无忌的鼎力支持,一直处于夺嫡斗争圈之外的李治,无心插柳柳成荫,毫无疑问地当选成为了新一代的太子。

按照长孙无忌的话来说,“晋王仁爱忠厚,孝顺慈祥,天下人莫不悦服。陛下不妨试问文武百官,要是看法相左,就是臣等欺诈陛下,罪该万死。”

李世民在正衙太极殿举行朝会,召见六品以上文武官员,用一种探询的强调说道:“承乾大逆不道,魏王泰死于非命,都不得成为太子。朕想从其他皇子中选择一人,不知谁最适合?众卿尽管直言。”

李世民这一设问句可是如同一把猛火烧开了锅里的水,百官活跃起来,交头接耳,传递眼色,很快便议论开来。当然,出现这种难得的局面是因为:大臣们一般都是士大夫或者世族权贵出生,他们大多数都支持嫡长继承制度,除非是某些人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现在既然只剩下一个嫡子,再加上第一权臣长孙无忌的态度很明显,那么大多数朝臣都难得地取得了意见的统一,剩下所需要做的,便是看谁最先表态以取得下一代皇帝的好感。

“晋王仁义孝悌,最好立他为太子。=首发=”

百官无一例外地拥护李治,当真没有不同的看法。李世民嘴巴咧了咧,好像是笑了一下。然而他的眉间皱起深深的川字纹,斜着瞟了长孙无忌和长孙凛父子一眼,把汗湿了的手掌抓成拳头,强自镇定下来,宣布退朝,推进了后殿。

而后李世民自两仪殿内正式颁发诏书,确立晋王李治当皇太子。御驾登上顺天门楼,大赦天下罪犯。赐三日。饮宴中,李世民还带着告诫的语气对身旁的大臣说:

“这次东宫造反无非即是泰幼无尊长,逼得承乾心慌之余做出大逆不道之傻事,惹得兄弟阋墙,两败俱伤。^^首发^^朕若是再让其他皇子当太子,那就推翻了嫡长继承制度,庶子也敢于与嫡子争权,恐怕将来李唐皇室选嫡有负面的影响,闹得皇宫鸡犬不宁。往后我朝必坚持嫡子继承制,但凡太子失德。亲王钻研,一律罢黜。子子孙孙,永远遵守!”

“皇上英明!”诸位大臣奉承道。

这次的东宫造反,因为李世民在选择储君方面,对待太子地态度使得李承乾的心态发生了急转,让李承乾效仿李世民也跟着学起了玄武门事变。^^首发^^然而李世民在将李承乾贬黜至荒凉之地的前夜,也曾积着父子情分在右领军府召见过这位嫡长子。

当时李承乾说过的一句话恰恰是李世民改变态度的关键。在李承乾的意思里,身为太子已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只需要多等几年,便可在父皇万岁之后成为新任皇帝。若不是因为李泰在暗地里做出种种动作。而李世民的态度又有所转变,他又何须要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因此李承乾虽然对造反之事表示出了悔意,然而却对李泰之死不屑道歉。

也正是李承乾的这番言论,使得李世民确定了太子的人选,毕竟若是再开其他皇子做储君地先河,那么以后的皇室可就毫无规矩可言。^^首发^^这无疑是给后代庶子一个榜样,给后世埋下了一枚定时炸药。

当初李渊之所以在功勋赫赫的秦王和长子建成之间选择了李建成,无非就是为了坚持嫡长继承制,这一制度恰好就被李世民给破坏。而接下来李世民又因为这一制度而犹豫不决,造成了伦理之祸。最后还是他来定下了以后选储必遵嫡子继承制。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而且李世民永远也不会想到。他这一次选择对于李唐皇室来说,却是一个更大的火药。=首发=

而在解决了太子问题之后,悬在李世民心头上的还有两块大石头。其一便是纥干承基所暴的惊天内幕----齐王李佑真的要造反吗?李佑系李世民的第五子,阴妃的儿子,担任齐州总督。

李世民怕子女沾染上恶习,走上邪路,遴选正派直率之人辅佐各位亲王,担任长史或司马。亲王如有过失。得以及时奏报。而李世民就曾接过屡次上奏报齐王亲近小人。喜好打猎,并且有偷偷招募壮士地嫌疑。李世民也曾多次下达敕书责备儿子。

而自从东宫造反之后,再加上李佑平日里的表现就不能让李世民满意,这次再有人弹劾说李佑欲谋反,这让李世民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然而身为父亲,他又不想因为某些人的话就全盘否定了李佑,毕竟刚刚失去了两个儿子,李世民心里或多或少都是带着一些希望,毕竟如是此子再造反,那么他这个做父亲的必然是很失败。

然而李世民却又不肯能完全置之不理,这样敏感的事情他身为皇帝必定要对此查探到底。该怎么办呢?李世民在内殿里苦苦思索,他随意地翻阅着各地传到龙案前的文书,又想到了他心中悬着地第二块大石头----长孙!

长孙无忌与李世民自十来岁以来就一直是小哥们,长孙皇后又是李世民最为深爱和敬佩的女子。因此对于长孙无忌,知根知底的李世民自然是倾向于信任。成为老皇帝心中的石头的不是别人,正是屡次建立了赫赫功劳地长孙凛!

正所谓功高震主,李世民一生戎马功勋,自然不惧这个尚未弱冠地少年。然而他所担心的是,这个才过十八岁的少年竟然就如此了得,在这么下去,将来其不知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李世民唯恐的是,这功高震的是李治这一“主”!

对于长孙无忌的心理,李世民把握得倒是很透彻,既然晋王是国舅唯一的亲外甥,而且两人感情向来都很融洽,再加上李治也地确属于所谓地“守成之君”,那么将来即便是自己归天之后,有这么一个大臣来辅佐李治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再多加一个长孙凛,那么相对于懦弱平庸地李治而言,这长孙家似乎也就过于强势了。

本来长乐嫁入长孙家,倒也能取得一定的作用。但这长孙凛是一个绝世美男子,在感情上除了长乐之外,已经纳了数门妾室。****更让李世民心里感到不安的是,虽然监视长孙家的人并没有任何不好的消息,但是单爱莲之女一直是李世民心中的一个疙瘩。

李世民能对长孙无忌信任,除却是因为对他的了解,更是因为长孙无忌年岁已大,在权谋和军事方面都是平庸之资,即便是将来有搅乱之心,也难有作为。但若是再加上个长孙凛,那就大不相同了,因为这位长孙三郎实在是太能干,太无解,太无懈可击了。

自从西域打了个不可能的大胜仗之后,李世民对长孙凛就做过了各方面的调查,对于长孙凛在灵州的训练和用兵,包括火药坊的建立,还有在西域地区军事和谋略上的作为,他发现这家伙一改往日纨绔子弟的作风,表现出一种绝无仅有的才能。

尤其是长孙凛在拉拢人心方面,实在是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见识和气量。据他所知,江南淮南一代,由于长孙凛消灭鼠疫的功劳,老百姓们都称他为“观音派下的金童”。而军心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最火的部队就是长孙营,新兵们都一个劲地要往里钻。

这种天才对于大唐来说也许是幸事,然而对于李唐来说也许就是一种威胁。因为李世民在年轻时也曾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他在战争和权谋中把自己的智慧发挥到极致之后,才发现所谓的王爷、将军已经满足不了表现他这种才能的**,而后,也就发生了玄武门事变。

想起雉奴那张苍白瘦干的脸,再想起长孙凛棱角分明的俊脸,即便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也能分出孰胜孰劣。

正因为这种忧虑,李世民在考虑要嘉赏长孙凛在平息东宫造反事件上的功劳时,一直是犹豫不决。一方面,这等功劳若是赏罚不明,必然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将来对于这样的事情,也许就难以取得再好的效果。而另一方面,长孙凛已是四品大将,若是再提拔他的话,那么再过数年,大唐的皇帝不就要面临高祖李渊的难题----难不成还要设一个天策将军府不成?!

李世民想到这等郁闷之事,他更是脸色阴沉,随意翻了翻文书,却见到其中一文书上写着熟悉的名字,他眼睛不由得一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