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特战佣兵 > 第三百九十七章 蒋百里的分析

特战佣兵 第三百九十七章 蒋百里的分析

作者:烟鬼不喝酒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22:20:21 来源:笔趣阁

第三百九十七章蒋百里的分析

三人商量好把苏军指挥官弄到苏维埃港来,林叔立即以胡云峰的名义向远东苏军指挥出邀请。胡云峰本以为把苏军指挥官邀请过来会有不小的难度。但林叔的邀请出后,第二天就收到了回信,大部分人都将两天起程来苏维埃港。

在苏军指挥官来前,胡云峰要蒋百里根据已获得的情报和苏德战报做出莫斯科会战为什么德国会打得如此糟糕。蒋百里是战略家,这种分析非常在行,加上又有苏德战争完整的战前战中情报和战报,蒋百里仅了一天时间就给做出了让胡云峰十分震惊的分析报告。

见到胡云峰惊讶的脸色,蒋百里接过笑着对胡云峰道:“总司令,让我给你讲解我做出的分析。”

胡云峰点头,蒋百里马上侃侃而谈地说道:

一、苏德战争前德国的内政与外交

早在希特勒在国会竞选总理之前,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就千方百计地讨好德国6军,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计划和阴谋中得到6军的支持,但是德国6军素来具有的职业独立性,使他们不愿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当希特勒成为国家元,并野心勃勃地梦想征服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时,6军的将军们表示得很冷淡,他们即没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这个“门外汉”的领导,但是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实,德军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兵不血刃,对波兰和挪威的胜利也是易如反掌,这些胜利使得6军的将军们对希特勒的态度有所好转,并开始支持他。这种支持虽然为希特勒领导6军扫清了某些障碍,但是冯.布劳希奇被任命为6军总司令的事实也表明,6军失去了他们以往的职业独立性,6军总司令部也成了希特勒布命令的一个执行工具,这种一人独断专行的军事作风,在未来的大规模进攻作战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严重的隐患。

在经济和工业生产方面,德国是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让希特勒更为头疼的是,德军的进攻主要依赖于装甲部队的领先突击角色,但是以德国的工业能力再也无法将坦克的生产达到质的突破,按照闪电战之父古德里安将军的要求,以德国在未来时间内所要达到的进攻目标,德国的军工厂需要将坦克产量提高到8oo-1ooo辆/月,最低的标准也不能低于6oo辆/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强烈要求下,仍管军事工业的运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气,也只能将坦克产量提高到23o辆/月,而战前德国派到苏联的一个观察团却吃惊地现,苏联仅一个坦克工厂在一天内所生产的坦克数量就达到了22辆,这种工业能力是德国望尘莫及的。而在燃料供给方面,德国已无法通过贸易手段购得大量的石油,最近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案就是先实现对巴尔干和南欧的控制,德国需要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的每一滴石油以维持装甲和机械化部队的运行。这里要提到1941年春的巴尔干战役,意大利擅自对希腊开战,尽管德军的“马里塔”行动彻底肃清了英军在巴尔干地区的势力,保证了德国对该地区的资源控制和运输,但是,由于意大利军队的拙劣表现,使得德军进攻苏联的时间不得不推迟近一个月,这间接地为今后德军在对苏战争中无法在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埋下了伏笔。

由于巴尔干和南欧地区对德军燃料供应的重要性,德军对该地区的原则是扶植傀儡为主,军事占领为辅,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得到为德军充当炮灰的仆丛**队的战争支援。希特勒也同样利用一些与苏联接壤的小国与苏联的矛盾,将他们利用,成为自己的盟友,典型的例子是芬兰,严格来说,到了苏德战争后,芬兰的对苏战争与法西斯侵略没有必然联系,他们是真正的收复自己在194o年被苏军强占的领土。而对苏联本身,希特勒清楚,要想将闪电战达到最理想的条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麻痹苏联领导人的意志,使其放松警惕。德国不但与苏联签定了有效期1o年的《互不侵犯条约》,而且还与苏联加强了双边互助贸易,这些措施,使斯大林直到战争开始前的最后一刻,仍然认为德国的威胁只不过是吓中唬人而已。

德军本来就有取胜的机会,问题是希特勒和军队对战略目标的选择不同。希特勒深知战略资源对国家和军队的重要性,因此不主张把兵力集中在中央集团军方向,而是集中在南线,占领乌克兰的产粮区,顿巴斯的煤炭产区和工业基地,进而兵进高加索,占领格罗茈尼和巴库的油田。而军队更注重莫斯科的战略地位,期望与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决战,占领莫斯科的荣誉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莫斯科是苏联的交通枢纽,占领莫斯科就等于将苏军分割成南北两个无法产生战略协调的部分。

这两个目标完成一个,苏联都将整体瘫痪,很可能斯大林被迫与德国谈判,如果不是投降的话。问题的军队与希特勒在战略上的分歧给了苏联活命的机会。1941年夏,如果古德里安装甲军直取莫斯科,以当时德军进攻的势头相信苏联都不过是囊中之物,占领莫斯科对于苏联将是致命的.但希特勒却命令古德里安向南旋转,归南集团军群建制,配合南集团军群进行了基铺会战,歼灭了苏军6o万人。既然希特勒已经将战略目标放在南俄,古德里安就应该继续留在南集团军群,席卷顿巴斯盆地,直取罗斯托夫,进而占领高加索南麓,以当时德军的能力,这也不是问题.那么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对苏联也是致命的。可惜希特勒屈服于军队的压力,命令古德里安装甲军归还中央集团军群建制,重新向莫斯科方向进攻。但宝贵的时间已经丧失了,绵绵的秋雨和可怕的隆冬来临了,德军的进攻成了强弩之末。在中央方向,虽然在维亚济马又歼灭了苏军6o万人,但攻势不得不终止在莫斯科城下。而南线德军也只到罗斯托夫,无力前进了。客观的说,不能说希特勒的思维是错的,也不能说古德里安和布劳希奇是错的。错就错在没有一个战略行动是坚决的,在两个战略方向徘徊是兵家大忌!

二、德军的武器配备及其在苏德战争前的军事行动

根据古德里安将军的设想,德军在未来战争中将具备两种不同用途的坦克,一种是装备反坦克炮的主战坦克,另一种是装备近、中距离射程榴弹炮的步兵支援坦克。这种设想最终形成潘泽尔III和潘泽尔IV型坦克。然而,由于《凡尔赛合约》的限制,德国不允许装备装甲车辆,使德国在坦克的设计上还处于不达的程度,抛开无线电技术,就坦克的三项基本性能——火力、防护力、机动性而言,德国坦克,特别是在1941年以前,较比法国和苏联坦克在总体性能上要差许多,法国坦克虽然不重视机动性,但主力中型坦克索玛35的时要在马克II型之上,法国还有查B重型坦克,而德国在重型坦克方面的展更是一项空白。而苏联在坦克开中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德国人遥不可及的,以BT系列的坦克为例,BT-7型坦克的最高时达到了8o公里/小时,其装备的45毫米炮可以与苏德战争前德国3号坦克装备的5o毫米L-42炮相抗衡,虽然BT系列的坦克装备较薄,容易被击毁,但是相对而言,在同样的距离上,BT系列坦克同样可以击毁德国的3号坦克。当然,德国人更不知道苏联在194o年已经装备了更先进的kV系列坦克和T-34型坦克。

工业能力的有限,加之坦克生产方面的负荷要求,使得德国坦克不仅生产度慢,而且经常出现新的技术问题。虽然德军在整个对西欧的作战行动中牢牢把握着制空权,但德国坦克本身的弱点却明显暴露出来,即:装甲防护性不足,火炮威力欠佳。法兰西战役后,希特勒下定决心要强化潘泽尔III型坦克,将原来的37毫米炮改装成5o毫米的L-6o射炮,如果德军在对苏战争前的所有3号坦克都安装了这种炮,那么苏德战争的结局可能会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了。

其它武器方面,德国在对苏战争中可以投入的作战飞机只有24oo架而无法再增加了,而在法兰西战役中,德国空军投入的作战飞机高达4ooo架,即便是这样,德国坦克的损毁也达到了5o。不难想象以比法兰西战役中投入的战机数量的一半多一点的数量,要想在对付领土面积为22oo万平方公里的苏联时完成所有的对地面支援任务将是多么的困难和不现实。在反坦克武器方面,德军吸取了法兰西战役中的教训,设计出了威力更强的派克38反坦克炮,这种炮可以在5oo米的距离内在理想角度下击穿8o毫米的装甲板,当然,照比它的老大哥88毫米防空炮还差得远,因为装备了威力强大的88毫米防空炮,理论上可以保证德军遇到任何苏军最新式的坦克都可以将其击毁。

三、德国对苏战争前的军事部署及作战思想

巴尔干战役一结束,德军的装甲部队就开始朝东部进,与已经在苏德边境就位的部队汇合,对苏作战开始的时间被重新定在6月22日。在其次大规模作战中,德军将75的6军总兵力投入到东线作战中,共3o5万人。但是,德国的全民总动员尚未开始。一个原因是,希特勒和6军大本营过低地估计了苏联可以投入的兵力,他们认为苏联在境内部署了2oo个师,而实际上苏军在境内一共部署了过36o个师。不过,在法兰西战役中,希特勒尚且储备了45个师的兵力作为总预备队,而在对苏战争前夕,希特勒只储备了15个师的兵力,这表明希特勒在对苏作战的思想准备远远不够,导致后备兵力和某些特需补给严重不足,其中包括他拒绝为德军预备过冬补给的提案,这就产生了两个隐患,如果德军在对苏战争中因为兵力不足而在归定时间内达不到预定目标,则没有足够的兵力可以调集;如果德军在冬季到来之前不能完成对苏作战的决定性胜利。

对苏战争前,北非的战事已经开始,墨索里尼为了在德国动对苏战争前抓住机会让希特勒帮自己解决意大利军队在战场上的不利形势,强烈要求希特勒调两个装甲师前往北非支援。由于即将所要动的对苏战争,希特勒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来考虑其它战场的形势,更没有多余物资去支援他的盟友,但是这个盟友还是需要照顾一下的,尽管不情愿,希特勒还是调了两个装甲师前往北非帮助意大利人,但思想上的莫不关心并没有让希特勒进一步仔细考虑北非德军方面最高指挥官人选上的重要性,或者说,他没有更多考虑到这个决定是否会对即将进行的苏德战争造成影响。做为一名军人,希特勒应该清楚“强将手下无弱兵”的道理,此时此刻,苏德战争一触即,在这种时刻,一名出色的指挥员将会给他的部队乃至整个战争带来胜利的砝码。埃尔温.隆美尔将军被调到了北非战场,我们无法评估如果这位将军在苏德战场任职会对战争造成某种程度的改变,不过,虽然北非这块土地使他在二战中拥有了国际的声誉,他本人也于1942年被晋升为元帅,但实际上隆美尔却由于被派到了希特勒莫不关心的地区作战,使他杰出的军事才能白白浪费,他的军事生涯由此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德军为进攻苏联,在总部署上分成三大集团军群,在北方和中央集群中,霍普纳、霍特和古德里安三位装甲集群司令都是精明强干、雷厉风行的优秀指挥官,而隶属于南方集群的第1装甲集群司令克莱斯特则是德军中思想最古板的一名6军军官,他是步兵出身,对装甲部队向敌方纵深突破的能力表示怀疑,在法兰西战役期间,他下达的保守命令常常成为克莱斯特与古德里安争执的主要原因。希特勒让这位将军出任装甲集群司令,使南方集团军群的战术突破能力大为下降,使得这支拥有三支集团军群中最强大步兵的南方集团军群在开战后不久便几乎陷入了阵地战的泥潭。

就整个巴巴罗萨计划中,其主体计划为:北方集团军群合围波罗地海沿岸地区,中央集团军群通过合围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完成歼灭苏军在西线防御的主力,之后,两个集团军群将合力攻取列宁格勒,德军将占领一些重要的港口以维持补给,并完成北方作战计划。而南方集团军群则将自身兵力深入乌克兰,并沿第聂伯河挺进,之后向苏联西南方面军后背猛插并将其歼灭,之后南方集团军群将向高加索进击,主要目的是切断苏联主要的石油运输。也就是说,德军必须在占领列宁格勒、斯摩棱斯克并由南方集团军群独立完成歼灭乌克兰苏军的前提下才能正式向莫斯科动总攻。但是在具体的细节和在进攻中可能存在的新情况上,希特勒并没有从正面考虑问题,他只是说“是否以莫斯科为主攻方向,应当视情况而定”。这个简单的想法使其在苏德战争中一再轻率地改变主动方向,并放弃战略的优先位势。除了希特勒本人的原因外,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存在很多“想当然”的细节问题。如:希特勒强调一定要在第聂伯河和得维纳河以西将苏军主力歼灭之,但是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却没有明确指出在向西南纵深挺进时须跨越第聂伯河,很明显苏军不可能象被切蛋糕一样轻易让德军从第聂伯河截断其后路,因此,座落在第聂伯河上的基辅,要么将其攻去一半,并集结大量的部队以阻止苏军在河对岸实施反突击,要么跨越第聂伯河,以重兵向基辅进攻。从中可以看出,南方集团军群无论实施哪一种方案,都将无法达到预定计划,届时,德军也必然要从中央集团军群抽调侧翼部队给予支援,这就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被抽调南翼的中央集团军群又如何完成与北方集团军群合围列宁格勒的计划?结论只有一个:巴巴罗萨计划是一个草率的、不可操作的计划,德国在精心准备了一年之后,却要在最重要的环节上走一步,看一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