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三百四十五章 某有一计

大隋帝国风云 第三百四十五章 某有一计

作者:猛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23:17:28 来源:笔趣阁

九月二十二日夜,莫贺咄设阿史那咄苾嗣接到了始毕可汗的急件。

由于帝**队攻占了神武川,致使中土人在桑干水北岸构筑了一道坚固的半月形防线,从神武川、樵山、狼山、大小青山到白狼要隘之间,数万帝国大军互为支援,如同一手执盾、一手举刀的战将,不但在正面战场上挡住了北虏前进的脚步,同时在侧翼战场上也展开了疯狂攻击,导致北虏腹背受敌,攻击严重受阻,形势越来越不利。

始毕可汗第一次产生了悲观情绪。如果突厥人不能迅速逆转战局,任由这一颓势继续下去,那么随着时间的延续,随着伤亡的日益增大,军队必将失去士气,失去勇气,最终一败涂地,全军覆没。

如今,求生的唯一策略就是议和了,虽然帝国皇帝拒绝了议和,但事实摆在这里,双方继续打下去,突厥人固然有全军覆没之危,中土人也难逃奄奄一息之命运。战争进行到此刻,双方已形成两败俱伤之局,再打下去已没有意义,相反,会导致南北局势骤然恶化。大漠‘乱’了,北虏诸种会陷入争霸大战,这必然会影响到中土北陲的安全,而中土因为北陲镇戍力量损失殆尽,无力防御外虏入侵,尤其在当前国内矛盾‘激’烈、叛‘乱’迭起、危机四伏之刻,中土事实已上无力在两条战线上征战,如此又必然会影响到国祚的稳定和国力的恢复。

所以,始毕可汗认为。议和肯定会成功,只不过帝国皇帝需要一个合适的议和时机,以便在维护自身权威和武功、安抚军队和平民的愤怒情绪、保证中土政治和军事利益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始毕可汗因此建议,由莫贺咄设为议和特使,于二十三日再度赶赴帝**中议和,全权代表可汗、牙帐与帝国皇帝进行议和谈判。

莫贺咄设阿史那咄苾嗣做为突厥人的西北诸部落最高统帅,其帅帐就设在‘阴’山西北麓的乌拉尔,与北疆的定襄郡相毗邻,与中土西北疆的五原郡和榆林郡隔大河相望。其直接对手就是帝国的西北军和代北军。南北双方重要的外事来往,首先都由莫贺咄设与中土西北军统帅弘化留守、北疆军统帅太原留守进行接触和磋商,因此他与帝国的军方统帅、负责外事的中枢重臣,都比较熟悉,且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和娴熟的谈判技巧,是最合适的议和特使。

莫贺咄设临危受命,遂急召僚属商定具体的议和方案。考虑到形势危急,莫贺咄设要求,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达成议和。但这个难度显然太大了。首先帝国在战场上已占据绝对优势,他们只要把时间拖下去。拖到冬天,拖到突厥人饥寒‘交’迫、士气崩溃之刻,则胜利唾手可得;其次从南北双方的政治军事局势来说,全歼北虏大军虽然在短期内不能给中土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甚至还有坏处,但以中土的强大,它完全可以克服这些“坏处”所带来的危机,其付出的代价,与帝国皇帝从决战中获取的盖世武功。与帝**队和统帅们所创造的辉煌历史相比,实际上根本不值一提。

那么唯有投降,向帝国皇帝和帝**队投降,但投降对始毕可汗、牙帐和牙帐中的‘激’进主战势力来说,则意味着彻底的失败,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双重失败,也就是说。这场决战的所有代价,全部由北方诸虏承担了,帝国获得了完全的彻底的辉煌的胜利。

突厥人还没有山穷水尽,亦没有走投无路。不过是困兽而已,还有足够的厮杀之力,还有逃脱樊笼的机会,所以决不会投降。既然决不投降,那就要付出足够的代价,让中土人满意的代价,但帝国大军已经胜券在握,什么样的代价才能让中土人满意?

莫贺咄设想不出来,他的僚属们亦是一筹莫展。

这时候,有人突然建议,请中土人参加议和方案的商讨。

中土人无处不在,始毕可汗的牙帐内有,可贺敦义成公主的身边有,大叶护、设、特勤等众多贵族帐内都有,甚至可以这样说,突厥人的发展和强大,中土人“功不可没”。这些中土人中,贵族平民奴隶各种身份的都有,有被掳掠而来者,有逃离中土者,有背叛中土者,有郁郁不得志者,还有抱着济世安民的大理想主义者。

莫贺咄设的帐内也有一帮中土人,此次南下入侵,这些中土人便向莫贺咄设提供了大量的机密消息和具体计策。不过战局发展到这一步,突厥人已经不相信也不敢相信这些中土人了,至于议和谈判这种丢脸的事情,理所当然不会让中土人参加。

然而,危机当前,莫贺咄设也是“急病‘乱’投医”,略一思索便答应了,下令把赵德言请至帅帐。

赵德言是燕北贵族,是燕北的叛‘乱’首领之一,在叛军发展受阻,局面极度不利的情况下,他远赴塞外,向突厥人求助。

赵德言的第一个求助对象是叱吉设阿史那咄捺。阿史那咄捺也的确出手相助了,但牙帐贵族各有各的政治立场,分属不同派系,叱吉设是坚持南北和平的保守派,与可贺敦义成公主、大叶护阿史那闾琅同属于牙帐保守势力。从这一政治立场出发,阿史那咄捺不愿意与东都撕破脸,亦不愿意与燕北镇戍军拼个你死我活,所以他给予燕赵叛军的帮助十分有限。

赵德言遂远赴乌拉尔向莫贺咄设阿史那咄苾嗣求助。莫贺咄设是牙帐‘激’进势力的中坚人物,是坚定的扩展和主战派,是南北战争的积极推动者和策划者,他对赵德言的求助一口答应了,但条件是,你燕北义军必须给我南下作战提供帮助。

相貌英俊、风度翩翩的赵德言进了帅帐,尚未说话,便给莫贺咄一记“闷棍”打晕了。

“你答应给我的帮助呢?你的军队在哪?”莫贺咄设‘阴’沉着脸,杀气腾腾的问道。

赵德言无言以对。

他没办法答复。虽然他随莫贺咄设南下杀进代北,包围雁‘门’后,数次遣使赶赴太行,与王须拔、魏刀儿约定,先坚守太行“坐山观虎斗”,待南北双方打得两败俱伤之后,马上下山摘“桃子”,但王须拔、魏刀儿是怎么想的,又是如何定策的,是不是依约定之计行事,他不知道。

从目前局势来看,由于突厥人过于贪婪,中了帝国皇帝的‘诱’敌之计,帝国两京和各地援军已蜂拥而至,将北虏大军团团包围,此刻就算双方打得两败俱伤,帝国大军依旧有余力围剿燕北义军。所以这时王须拔、魏刀儿即便带着燕北义军下山了,横扫太原、雁‘门’,也不过就是大肆掳掠一番而已,不可能在山外站稳脚跟。只待南北决战结束,帝国大军离开代北战场,凯旋而归之时,燕北义军也只得再次撤回太行,缩着脑袋过冬。

“某的军队此刻肯定下山了,肯定在攻打雁‘门’,攻打太原。”

赵德言旋即做出反应,这时候千万不能畏惧,更不能张口结舌手足无措,这时候就要勇敢反击,理直气壮的反击。我说军队下山了,正在打太原,我是没有证据证明此事的准确‘性’,但你也没有证据证明我在胡说八道。

莫贺咄设当真给赵德言理直气壮的回答“哽”住了,憋了半天,他才厉声质问道,“既然如此,为何中土人的攻击一天比一天猛烈,没有丝毫减弱迹象?”

这不是笑话嘛,你当我是痴癫啊?赵德言当即走到地图边上,指着地图上的太行山说道,“某的军队在飞狐、恒山一带,距离雁‘门’有数百里,且路途艰险,即便在中土皇帝率军越过句注要塞的第一时间内,某的大军开始下山,距今也不足十天,最多不过正在攻打雁‘门’。但打下雁‘门’并不能给中土大军以威胁,因为太原方向的军队和物资还可以经楼烦关直接进入代北,所以,某的大军还要继续南下打太原。雁‘门’距离太原有四五百里,就算某的大军日夜兼程,且途中没有遭到阻击,最快也要到这个月底才能抵达太原城下。”

赵德言的分析有理有据,莫贺咄设亦是无可奈何,也不好再怒颜相向了,只好自找台阶下,“如此说来,中土人腹背受敌,倒是可以主动议和了。”

“中土皇帝决不会议和。”赵德言语不惊人死不休,又补了一句,“议和正中中土皇帝下怀,不但无助于大军火速突围,反而有助于中土皇帝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后的胜利。”

莫贺咄设不动声‘色’,问道,“为甚?”

“中土皇帝自登基以来,征战不休,尤其三年东征,更是劳民伤财,耗尽国力,导致内部矛盾急骤‘激’化,各种危机接踵而至,其权威更是急转直下,为此他急需一场更大的胜利,一个辉煌的战绩,一个空前绝后的功勋,来重建他至高无上的权威,来威慑他的臣民,来缓和内部矛盾以化解重重危机。”赵德言以非常肯定的口气说道,“这场决战,正是中土皇帝所需要的,他岂肯半途而废?岂肯功亏一篑?”

莫贺咄设沉默不语,感觉议和的希望愈发渺茫。

“某有一计,可挽狂澜于即倒。”

莫贺咄设霍然抬头,目‘露’狂热之‘色’,“计将何出?”

6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