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一百六十二章 纡尊降贵

大隋帝国风云 第一百六十二章 纡尊降贵

作者:猛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19:41 来源:笔趣阁

独孤震纡尊降贵拜会刘炫当然是“虚情假意”,其目标还是伽蓝。

伽蓝是刘炫的弟子,是在平原郡首府安德城外拜师的,在某些有心人竭尽全力的宣传下,此事已在山东儒生中传开,达官显贵自是有所耳闻。大凡听闻者都能察觉到其背后所隐藏的非同寻常的深意。

刘炫接受伽蓝为弟子,并不代表这位文翰大儒向强权“低头”了,而是河北人的权宜之策,是为了拯救几十万河北饥民和身处困境的河北义军,这是一种妥协的生存策略。

事实证明刘炫的妥协之策成功了,到目前为止,河北饥民还没有陷入饿殍遍野的绝境,河北义军也保存了自身的实力。不要小看这几十万饥民,他们维持生存的口粮对义军来说是个非常沉重的负担,一旦卸下了这个负担,豆子岗和高‘鸡’泊义军立即便赢得了喘息时间和发展机遇。而河北义军的首领们更是庆幸,正是因为西北人的出现和在刘炫的帮助下双方所建立的“默契”,他们才早早摆脱了山东大世家和关陇大权贵们的“前后夹击”,在山东大局势的发展中“抢”到了一定的主动权。

随着笼罩在山东大地上的“‘迷’雾”渐渐消散,形势逐渐明朗化,像独孤震这等级别的大权贵已经准确把握到了局势发展的“脉络”,而他当然不会认为这个“脉络”这个“走势”是西北人和河北义军联手‘操’控的结果,他认为西北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武力完成了皇帝和裴世矩所托付的使命,而这一使命与他的利益诉求有着直接矛盾,必然要发生类似今日这种“剑拔弩张”般的碰撞。

独孤震不喜欢暴力,不喜欢血淋淋的杀戮,他像自己的父亲独孤信和姐姐文献皇后一样,喜欢权谋之术,崇尚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从独孤氏的最大利益来说,当然要维持甚至扩大目前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富,因此他的政治观点在先帝时代是‘激’进的,他要利用“改革”这杆大棋把帝国的权力和财富集中到关陇贵族集团手中,以便最大程度地遏制和打击山东和江左贵族集团。等到今上继位进一步深化改革,要高度集权中央,遏制和打击的对象延伸到关陇贵族集团之后,他的政治立场便即刻转向了保守。

古语曰:君子要顾其本。过去为了“顾本”,关陇贵族抱成一团,不惜一切代价打击对手。现在主要矛盾变为皇帝和关陇贵族集团对权力和财富的争夺,对手易主了,关陇贵族集团随即也就分裂了。分裂是必然,历朝历代都是如此,近百年里,一个小小的关陇地区的贵族势力就一次次分裂,更不要说整个中土了,而伴随着掌控王朝权力和财富的贵族集团的一次次分裂,王朝也在一次次更替。皇帝和关陇贵族都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但因为担心天翻地覆,付出惨重甚至灭亡的代价,所以大家都很小心。

独孤震正是因为担心这场风暴可能导致国祚败亡、帝国崩溃,因此必须出手力挽狂澜,但事实很残酷,一旦他力挽狂澜成功了,外戚势力强大了,必然会成为皇帝和改革派势力的首要打击对象,所以他必须发挥自己的政治智慧,拿出一个完全之策,既能力挽狂澜,力保国祚,又能把外戚势力控制在让皇帝和改革派势力足以容忍的地步,并且还能与皇帝和改革派势力进行一番有价值的讨价还价,从而想方设法推动帝国皇统的确立。

无疑,此刻选择消极防御是最佳策略,消极防御即可以加速局势的恶化,又能把恶化的局势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能拖延时间等待援兵。

独孤震在慈恩寺见到刘炫后,不再矜持和傲慢,含蓄而隐晦地表明了自己的这一立场,以及这一立场将给局势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事实上,这一立场会直接左右到局势的发展,让独孤震重新掌控到主动权。

独孤震与刘炫早在开皇年代就相识了。刘炫是当世通儒,早年在长安就自称“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虽义有‘精’粗,并堪讲授。周易、仪礼、谷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于心;天文律历,究核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尝假手。”一句话,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刘炫在开皇年间参与了修国史,修天文律历,在大业年间参与了的修订,一度为太学博士。刘炫‘性’格孤傲而刚直,恃才傲物,天下英豪尽不入其法眼,因此得罪了众多世家权贵,包括一些南北大儒。他尤其管不住自己的嘴,喜欢针砭时弊,抨击时政,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一些政策驳斥得一无是处,把一些府署和权贵们骂得狗血淋头,至于西北儒士,因为在经学上距离南北大儒都有相当差距,更是被他骂得体无完肤。结果可想而知,他在长安屡遭陷害,饱受**,不但丢掉了政治前途,连一世英名都付诸流水。

关陇人容不下刘炫这等“狂士”,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此公有本事,而且忧国忧民,更难得的是,他敢于犯言直谏,不怕得罪皇帝和权贵,可谓铮铮铁骨。独孤震敬重刘炫的才学,但不喜欢他的‘性’格和行事风格,与刘炫的政治立场更是迥然不同。

刘炫虽然出身河北二流世家,但在政治立场上更偏向于下等贵族和寒‘门’儒生,也就是说,刘炫更偏重于‘激’进的改革方式,希望在新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够为下等贵族和寒‘门’儒生争取到更多的利益。这与世家豪‘门’的政治立场严重对立,刘炫因此在开皇中后期连遭打击,最后连一世清名都毁了。今上继位后需要像他这样的持‘激’进改革立场的通儒,所以下旨征召,但刘炫一如既往,管不住自己的嘴,结果得罪了皇帝和中枢,被迫辞职回家。但即便如此,关陇人也没有停手,要把他往死里整,如果不是那些落草为寇的弟子们将其接到了豆子岗,估计现在他早已化作一堆白骨了。

目前刘炫正在利用黎阳掀起的这场风暴,为河北人谋取利益,独孤震也是一样,他要确保本贵族集团的利益和帝国的稳定,所以两人在政治立场上的矛盾可以暂时搁置,转而在共同利益诉求上联手合作。

独孤震只要含蓄的说几句,刘炫自然心知肚明。利用这场风暴确立帝国的皇统,让东宫钳制皇帝,一旦帝国陷入皇统纷争,改革的步伐自然停滞。阻止改革对河北人有什么好处?没有好处,刘炫本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唯有改革,唯有把改革深入下去,唯有打破关陇贵族对帝国政权的掌控,唯有重新分配帝国的权力和财富,河北人才能从中获得最大利益。

山东人揭竿而起,当真是反对皇帝,反对皇帝的改革吗?仔细看看皇帝的改革策略,所有的策略都是为了重新分配帝国的权力和财富,试图遏制和削弱当权的既得利益贵族集团,想方设法让下等贵族、寒‘门’儒士和普罗大众能够获得更多的权利,以便更好地体现“礼法”和“仁义”‘精’髓,把中土的统一和和平世世代代的延续下去。

山东的揭竿而起者反抗的不是皇帝,也不是皇帝的改革,而是当权的既得利益贵族集团借助“改革”而施行的一系列暴*,比如贪赃枉法,中饱‘私’囊,比如‘私’吞义仓,拒不赈济,比如欺君罔上、盘剥百姓。凡此等等,都是导致帝国深陷危机迫使皇帝不得不加大改革力度的原因,但事如愿违,在整个既得利益贵族集团的反对和反击下,改革遭到了强有力的阻扰,改革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在反对者的蓄意‘操’控下加剧了危机,‘激’化了矛盾,终于一发不可收拾。

刘炫不能接受独孤震的想法,就算独孤震许诺,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河北义军在风暴过后度过生存危机。当然,前提是,河北义军必须解散,唯有河北义军解散了,他才能最大程度隐瞒住河北‘乱’局的真相,只要皇帝不追究则万事大吉。

然而,局势发展到这一步,不但人的**已经彻底失控,信任基础更是‘荡’然无存。刘炫不会相信独孤震的承诺,河北义军首领们也绝不会解散军队,任由他人宰割。相反,刘炫更加坚定了在最短时间内帮助河北义军迅速壮大的念头,而刘黑闼、曹旦、杨公卿正在伽蓝的帮助下朝着这个目标飞速前进,所以,刘炫拒绝了独孤震。

“明公是否清楚伽蓝的出身?”

刘炫问道。

独孤震愣了片刻。他还真没有考虑过伽蓝的出身?以他的身份和地位,有必要去猜测一个西北戍卒的出身?再说了,伽蓝的出身,与目前的局势又有什么关系?

刘炫看了独孤震一眼,继续问道,“明公可曾深思过,陛下为何把如此重任托付给一个西北戍卒?”

独孤震抚须沉‘吟’。

伽蓝的出身?伽蓝的出身应该代表了伽蓝的立场。刘炫主动投身于伽蓝帐下,深思起来,伽蓝的出身应该不简单,而伽蓝的立场十有**与河北人一致,都是给自己谋取最大利益。

皇帝为何信任伽蓝?反过来说,皇帝已经不信任身边的人,所以才从遥远的西北调来一位绝对忠诚于他的边疆戍卒。皇帝现在已经落到了只能去信任一个边陲戍卒的份上,试问,他还能相信几个权贵?他还能信任东宫太子?所以,短期内,他绝无可能册立太子。

独孤震或许对大多数权贵都不屑一顾,但对当世大儒刘炫却不得不重视。他是来寻求合作的,既然刘炫开口了,不妨就虚心讨教一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