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三百零七章 皇帝决策

大隋帝国风云 第三百零七章 皇帝决策

作者:猛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19:41 来源:笔趣阁

四月下,天气日渐炎热,皇帝离开太原,到汾阳宫避暑。

裴世矩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把伽蓝的建议密奏皇帝,试探一下皇帝的反应。

裴世矩写信给伽蓝,本意是想让伽蓝深入了解帝国新的国防和外‘交’战略,让伽蓝充分利用其现有的实力帮助自己实施和实现这一战略,从而达到遏制北虏和稳定中土之目的,但出乎他的意外,伽蓝在回信中极力劝说他实施积极防御策略,并鼓动他与入侵北虏进行决战。

姑且不论伽蓝对国防策略的“指手划脚”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权限,仅就目前中外局势来说,谁敢肯定大漠北虏一定会南下入侵?退一步说,就算大漠北虏正在积极进行南下入侵的准备,但帝国也没有闲着,也在积极实施反制策略,这一策略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诸多历史经验证明,帝国有信心阻止北虏的入侵和化解这场危机,有把握推迟南北战争的爆发或者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皇帝为什么在接到薛世雄的报警后,断然决策北上太原?原因很简单,就是要做出攻击北虏的态势,向大漠北虏发出警告和施加压力,从而达到阻止或者推迟北虏南侵的目的。

如今,伽蓝却向皇帝和中枢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做出了“危言耸听”的预测,不但预测北虏一定会南下入侵,而且鼓动皇帝和中枢不惜一切代价与入侵北虏决一死战,继而达到逆转中外危局之目的。

伽蓝的“预测”实际上就是“谏言”,就是献计献策,就是站在中央的位置上,思考如何逆转帝国所面临的一系列危局的策略。

裴世矩认可了伽蓝提出来的积极防御策略。值此危急关头,唯有舍命一搏,而消极防御策略并不能帮助皇帝和中央逆转危局,最多也就是维持目前局面,使得危机不至于进一步恶化,但危机还是存在的。还是严重威胁到了国祚的存亡和中土的统一。既然如此,为何不博一把?为何不把帝国所面临的中外危机,在一场战争中解决掉?

裴世矩向皇帝进言。详细阐述了消极防御策略和积极防御策略,并分析了这两种策略的利弊,权衡了两种策略给帝国所带来的难以估量的影响。今日帝国就如一个伤痕累累的巨人,外有强敌狂攻而来。内有重伤日渐恶化,这时,巨人是用尽全部力量击败强敌,然后安心养伤,还是一边与强敌周旋。一边养伤?这两者的利弊一目了然,而其中的关键就是巨人的倾力一击能否取胜?倘若不能取胜,则全力一击后必然崩亡,反之,还能拖延下去,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皇帝犹豫不决,难做取舍。遂召集中枢核心大臣们商讨此事。

目前局面对帝国中央来说非常困难,此刻帝国就如一艘航行在惊涛骇‘浪’中的大船。随时都有灭顶之灾。实在是经不起狂风暴雨的侵袭,所以苏威、虞世基、裴蕴、樊子盖等人一致求稳,不愿意与北虏倾力决战,而尤为关键的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大漠北虏会南下入侵。相反,倒是帝国皇帝亲赴北疆坐镇太原。足以让北虏把这一“动作”解读为中土大军正在积极准备北伐。从这一推断出发,不难估猜到大漠北虏不但没有南下入侵的可能。反倒会倾尽全力应付可能爆发的南北大战。也就是说,中土暂无外战之忧,其主要危机源自内部,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冲突,是各地屡剿不平的叛贼。

皇帝虽然犹豫不决,但对一击而胜之后可以迅速逆转危局的好处却是怦然心动。

自他登基以来,中外局势就日趋紧张了。在外,东西北三大区域的外虏对帝国的威胁有增无减,中外战争迫在眉睫;在内,以中央集权制为核心的改革虽然稳固了中土的统一,增强了国力,仓廪富实,但中央、各贵族集团与普罗大众之间因为权力和财富的分配日益失衡导致矛盾越来越‘激’烈。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同时也是为了遏制外虏,确保中土之安全,皇帝和以他为首的改革势力发动了对外战争。然而,事如愿违,虽然帝国在对外战争中捷报频传,但无助于缓解国内矛盾,相反,它‘激’化了矛盾,国内危机日趋严重。这种情况下,皇帝和中枢遭到了政治对手们的强烈谴责,对外战争也在口诛笔伐之下变成了“穷兵黩武”,中央越来越被动,越来越困窘。

比如这次皇帝不顾劝阻,执意到太原坐镇,说白了就是一句话,皇帝和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甚至对军队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非常担心地方势力和边陲镇戍军联手合作,以北疆安危来要挟中央,胁迫皇帝和中枢放弃改革,甚至有可能借此机会重建皇统,重建国策,那对皇帝和中枢来说就是一场恐怖的噩梦了。

所以,虽然中枢核心执意求稳,皇帝却并不首肯,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权力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而这种渴望和执着又‘诱’‘惑’着他不惜行险一搏,不惜进行一场豪赌,为此,他需要支持,需要身边大臣们的帮助。

皇帝又召集宇文述、来护儿、杨义臣、赵才等帝**队的高级统帅们商讨。卫府大将军们与中枢文臣们果然不一样,他们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军,与外虏打了几十年的仗,对外虏非常了解,几乎是异口同声,支持皇帝实施积极防御策略,把北虏‘诱’进长城以内,与北虏决战,给北虏以沉重打击,并且个个都有绝对信心打赢这一仗。

当然,军队是关键所在,这一战需要多少军队?军队从何而来?又由谁来指挥?几位高级统帅各执一词,争论得很‘激’烈。归根结底一句话,军队的问题更复杂。皇帝所信任的将军未必能胜任,而胜任的将军却得不到皇帝的信任。至于征召军队就更难了,看看第三次东征就知道了,皇帝的征召令形同虚设,各地卫府鹰扬利用各种理由百般拖延,直到东征结束皇帝都没有看到自己所需要的军队。

皇帝得到了将军们的支持,在心理上随即对决策有了明显的倾向‘性’。他召来裴世矩,把有关军队的复杂问题摆了出来。若要决战。就必须把决战用的军队拉到战场上,那么这支军队从何而来?又如何保证它对皇帝和中央的忠诚?如何保证它能始终如一地遵从皇帝和中央的命令?

裴世矩至此不再隐瞒,把伽蓝及其决战之策和盘托出。决战用的军队。就是以燕北军为主力的东北道镇戍军。至于由谁来指挥这场决战,裴世矩毫不避讳,直接推荐了伽蓝。第三次东征的胜利实际上就是源自伽蓝和他的龙卫军坚决执行了皇帝和中央的命令,这一点裴世矩清楚。皇帝更清楚。既然伽蓝能摧毁高句丽,也必能击败北虏。裴世矩对此坚信不疑,皇帝对此也颇有信心。事实证明凡伽蓝出现的地方都能给帝国和皇帝带来好运,杨玄感之‘乱’如此,第三次东征也如此。相信这次的南北大战也能因为伽蓝的存在而获得空前胜利。

“计将何出?”皇帝问计于裴世矩。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裴世矩从容答道,“依臣看来,伽蓝之计最为妥当。若北虏入侵,则正好中计,可一战而胜,更显陛下之谋略;反之,若北虏畏怯不战。此计无效。但无人知晓,亦无损陛下之英明。”

“善!”皇帝抚须而笑,“密诏薛世雄和伽蓝,便宜行事。”

皇帝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薛世雄和伽蓝身上,而负责指挥和协调的便是裴世矩。然后皇帝依计行事,他对中枢隐瞒了自己的真正决策。继而选择了两步走的措施,先实施消极防御策略。打算在初秋时分北上雁‘门’,巡视北塞。以皇帝和中央的威权向北虏施压,说白了就是虚张声势、狐假虎威;与此同时向全国各地尤其是富裕的江左和荆襄地区下令,调集大量的粮食武器等战争物资囤积于东都、太原和涿郡,并征召各地卫府鹰扬,迅速北上太原集结,做出北伐之态势,一旦物资和军队全部到位,则实施积极防御策略。

皇帝和中枢的决策倒是稳妥,但关键在于地方官府和各卫府鹰扬是否遵从皇帝和中央的命令,是否支持皇帝和中央的决策,假若地方官府和各地卫府鹰扬阳奉‘阴’违,寻找各种理由拖延推诿,以致贻误战机,则后果不堪设想。

五月初,薛世雄和伽蓝在同一时间接到了皇帝的密诏和裴世矩的密信,遂依计行事。

薛世雄首先命令镇戍高阳的王辩,务必确保河北水陆运输的畅通。接着他命令自己的儿子薛万均负责向燕北运送粮草武器等战争物资。薛世雄告诉薛万彻,此事要秘密进行,要在秋天到来之前,完成此项任务。

薛万均很疑‘惑’,询问父亲,假若把涿郡的物资搬空了,东北道的镇戍怎么办?如今山东、江左等地叛‘乱’迭起,大运河的运输安全没有保障,一旦江左和荆襄的物资不能按时送达涿郡,东北道镇戍军拿什么度过漫长的冬天?

薛世雄只说了一句话,“中土之安危,与东北道之安危,孰重孰轻?”

薛万均二话不说,转身就走。

第二天,薛世雄带着儿子薛万彻赶赴北平拜会右武卫大将军李景,携皇帝密诏向其调兵。同时遣使日夜兼程赶赴辽东,携皇帝密诏向杨恭仁调兵。所调之兵都是以团为建制,小规模分批调动,一则动静小,不会引起北虏诸种的注意,二则也不会损害到镇戍将军们的切身利益。

同一时间,伽蓝在燕北大力整肃军纪,实施宵禁,竭尽全力缉捕盗贼细作,搞得燕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气氛极度紧张。

=P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