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三百二十五章 身陷重围中的皇帝

大隋帝国风云 第三百二十五章 身陷重围中的皇帝

作者:猛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19:41 来源:笔趣阁

八月二十六日,崞山。

康苏密接到了始毕可汗的回复。始毕可汗认为,中土援军出现在崞山战场,实属正常,如果它迟迟不出现,那才是反常之事。而中土援军的出现,为突厥人解答了几个疑‘惑’且担忧的问题。

突厥人从越过句注山包围雁‘门’城,至今已整整十三天。中土援军距离雁‘门’战场最近的就是三百多里外的太原郡首府晋阳城,但十三天来,太原方向的援军一直没有出现。这一度让突厥人非常紧张,担心这支队伍埋伏在雁‘门’城附近,以致于突厥人不敢把全部力量投入到攻打雁‘门’的战斗中,始终保留着一支预备军以防不测。另外就是从楼烦关方向突然杀出来的中土军队,也曾让突厥人怀疑有中土援军已经抵达战场,或者中土人本来就在楼烦关以内藏匿了一支军队,目的是对雁‘门’战场的突厥人实施合围。

然而,事实证明,突厥人的这些猜测都是错误的,都过高估计了中土人的实力,实际上中土人在北疆的镇戍力量就如突厥人在发动战争之前所获得的消息一样,十分薄弱,已经无力抵御突厥人的攻击。

中土太原方向的援军至今才抵达崞山战场,只能说明一件事,中土的北疆镇戍力量不是十分薄弱,而是根本不堪一击,这也是中土皇帝在得知突厥人即将发动战争之刻,毅然亲赴北疆巡塞,并在北疆一待就是几个月的根本原因所在。他试图欺骗突厥人,掩盖北疆镇戍力量严重不足的真相。结果真相还是被戳穿了,中土皇帝不但无法把他的个人影响力转化为十万大军的武力,不但未能掩盖中土“‘色’厉荏苒”的真相,反而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把自己推进了身败名裂之深渊,也把中土北疆置于失陷之绝境。

另外,这也说明从楼烦关方向突然杀出来的中土军队,就是那支一溃千里的代北残军。其目的一方面是支援雁‘门’战场,一方面则是试图误导突厥人,让突厥人对战局做出错误的解读,继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主动撤离雁‘门’战场。

由此来分析。不难拨开笼罩在战场上的‘迷’雾。看清整个战局。在中土国力因为年年征战而损耗殆尽,在中土北疆镇戍力量严重不足的大前提下,不论是在突厥主力大军的背后攻打白狼塞的燕北军队,还是同样在始毕可汗的背后攻打句注要塞的代北残军。实际上都不足以影响到战局的发展,都无法达到误导突厥人并迫使突厥人撤离雁‘门’战场的目的,而真正可以影响到南北决战结果的,则是从中土腹地两京地区大量支援而来的‘精’锐军队,但这支军队因为距离战场过于遥远。即便日夜兼程而行,抵达战场也尚需时日。突厥人因此还有足够时间,倾尽全力力量,攻打雁‘门’擒获中土皇帝,赢得这场南北决战的胜利。

康苏密从始毕可汗的回复中敏锐地嗅到了一丝危机,这个危机不是来自中土援军,而是来自始毕可汗和支持他的那些正在雁‘门’城战场上疯狂厮杀的牙帐权贵们,他们对自己所拟定的战略目标和由此而描绘的美好前景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程度,他们似乎在自我编织的梦幻里越陷越深。

但愿这不是自己的错觉。康苏密如此安慰自己。事实上他也是坚定的主战派。不过他承认中土的强大,认为南北战争需要采取一种渐进方式逐步实现其战略目标,这样既能持续消耗中土的实力,又确保自身不会因为陷入战争泥潭而崩溃。

事实上从他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已经实现了预期目标。既彰显了突厥人的强大武力,又掳掠甚丰,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加强了始毕可汗对牙帐和大联盟的控制,同时也给了狂傲自大的中土人以重创。狠狠地凌辱了中土人的自尊,继而‘诱’使中土人为了扳回自己的颜面。不得不一次次北上远征,而这便让突厥人在未来的南北战争中始终把持主动权,使得南北局势向着有利于突厥人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一仗可以结束了,突厥人可以撤离了,几十万控弦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捭阖,挡者披靡,始毕可汗和这一代突厥人都将因为这场辉煌的胜利而载入史册。

但他只能想一想,他无力改变始毕可汗和围绕在他身边的那些牙帐大权贵们的决策。是以二十六日中午,康苏密指挥军队再次向崞山发动了攻击,然而,让他吃惊的是,他的斥候竟然再一次看到有大量中土援军抵达崞山,并迅速出现在前线战场上,而各‘色’飘扬的旌旗亦在山峦间不断增加,不断向防线两翼蔓延。

康苏密断然停止了攻击,并向始毕可汗禀报。

同日,在雁‘门’战场,始毕可汗指挥大军倾尽全力展开攻击,战斗再掀**,双方的厮杀愈发的血腥和残酷。

裴世矩、宇文述、来护儿等军政大员则喜形于‘色’。北虏投入全部力量攻击,足以说明战局发生了变化,而从时间上来推算,太原方向的援军应该到了并且正在向雁‘门’攻击前进,而燕北军统帅伽蓝和他的军队也应该攻占了白狼塞或者云内城,切断了北虏大军的退路,已经给北虏造成了致命威胁。战局发展对北虏越来越不利,是以北虏图穷匕现,不得不倾尽全力,进行最后一搏。

皇帝对战局的分析和判断,与几位重臣基本一致。他低沉的情绪因此振作和兴奋起来。战局的发展说明没有人抛弃皇帝,也没有人置中土安危于不顾,大家都在奋战,也都在遵照皇帝的诏令奋勇杀敌,而这场战争也始终在皇帝所拟制的战略轨迹上坚决而有力的推进。不要看雁‘门’的局势异常危急糟糕到了极致,但正因为雁‘门’战场牢牢牵制住了始毕可汗和他的主力大军,才使得整个决战局势正向有利于中土的方向发展。

胜利已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为此雁‘门’军民更需齐心协力,浴血奋战。

皇帝‘精’神饱满,情绪亢奋,奔走巡视在雁‘门’战场的每一个角落,鼓励军民们顽强坚持,并信誓旦旦的承诺,半个月内,帝国卫府大军将云集城下,将城外北虏斩尽杀绝。

雁‘门’城的军民每日都能看到信心满满的皇帝奋战在前线,每日都能聆听到气势如虹的皇帝挥舞着手臂慷慨‘激’昂地大声演讲,雁‘门’城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亲切而清晰地感受到曾经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皇帝就在他们身边,每一个人都能亲眼看到一个真实存在的、与他们长得一样普通吃着一样粟米,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愤怒一起悲伤、与他们一样勇敢无畏一样与北虏酣呼鏖战的皇帝,是以士气自始至终都空前高涨,人人都愿意为皇帝而战,为皇帝而死。

皇帝所到之处,欢呼声惊天动地,军民人人争先,誓死奋战。这种情绪深深的感染了皇帝,感染了他身边的臣僚。皇帝从军民的欢呼中重新寻回了自信,从君臣、君民上下齐心、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雁‘门’战场上,他再一次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他仿若穿越了时空再一次回到了当年南征北战一统中土的戎马生涯中,看到了年轻时代‘激’扬文字、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豪迈,看到了自己为了中土的统一为了中土千千万万苍生的福祉而浴血奋战一往无前的执着和勇气。

是的,那的确是勇气,久违了的似乎早已泯灭在权‘欲’中的勇气。皇帝霍然有了顿悟,对人生、对权力和财富、对帝国和中土的未来,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顿悟。人不能没有执着,但更不能没有勇气,如果失去了勇气,身体里沸腾的血冷了,不敢为理想而粉身碎骨,也不敢为未来而抛头颅洒热血,那人就如垂死的牲畜,苟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

“为了中土,为了帝国,誓死奋战!”

皇帝站在城楼上,站在浑身浴血的将士们中间,站在大汗淋漓的平民中间,高举双臂,一次次纵声欢呼。

雁‘门’城的军民们以前所未有的忠诚和空前绝后的勇气,与皇帝一起欢呼,一起奋战,誓死与皇帝、与雁‘门’城共存亡。

同日,在句注要塞,突厥人集结了四万控弦,突然杀出要隘,向代北军展开了猛烈的反攻。

王仁恭早有准备,且战且走,从容撤离。并急告桑干镇的武牙郎将张伦,尽快与主力会合,撤回楼烦关。

战局再次发生变化,围攻雁‘门’城的北虏主力突然分兵反攻,不惜代价重新恢复与善阳城之间的连接通道,这是不是意味着始毕可汗和他的大军要撤离雁‘门’城了?王仁恭无法确定,而让他担心的是,他接到了楼烦关的急报,说有一支北虏军队正从崞山方向杀来,似乎北虏有前后夹击楼烦关的意图。

王仁恭选择了撤回楼烦关坚守。他对太原援军迟迟不至充满了愤怒。假若崞山失守,楼烦关则危在旦夕,而楼烦关再失,则战局必然急转直下,再无逆转之可能。

北虏的反攻非常坚决,攻击速度也非常快,一路追着王仁恭穷追猛打。

二十六日夜,王仁恭和张伦率军撤回楼烦关。

就在这天夜里,他们接到了斥候急报,那支前来攻打楼烦关的北虏军队距离关隘只剩下六十里。

楼烦关告急,陷入了北虏南北夹击之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