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九十五章 骑虎难下

大隋帝国风云 第九十五章 骑虎难下

作者:猛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39:05 来源:笔趣阁

这位青袍掾史是裴世矩的门生,追随裴世矩很多年了,认识伽蓝,更惊讶于伽蓝的“死而复生”,现在看到裴世矩不但迫不及待的召见伽蓝,还延长了交谈时间,撂下一堆紧急公务置之不理,马意识到两人交谈的内容非常重要,甚至超过了两天后皇帝的御驾东行。

青袍掾史长期待在裴世矩身边,出入中枢,眼力当然不同凡响,更能掂量出事情的轻重缓急,所以稍一错愣后,当即退到园门外,却并没有立即离开,似乎要等待裴世矩发出新的指令。

伽蓝知道自己这步棋赌对了,像这种危言耸听的话放在平日说出来未必达到预期效果,但现在皇帝到了临朔宫,很快就要赶赴辽东,皇帝抵达怀远镇之日,也就是攻击开始之时,战斗一旦打响,皇帝骑到了“虎背”,那就身不由己,想下都下不来了。裴世矩必须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就算他不相信杨玄感要造反,也要防患于未然,以免措手不及,船翻舟覆。

伽蓝平静如水,前再次扶住裴世矩的手,做搀扶之势。裴世矩心神激荡,虽然没有表现在脸,但心情异常沉重,双脚重若千钧,再也无力迈动。

“消息从何而来?”

“伊吾道一战后,西北局势大变,除了长孙恒安入主老狼府外,尚有元弘嗣出任弘化留守,掌陇右十三郡军事。元弘嗣是伊吾道一战最大的受益者。元弘嗣在东征开始之前是涿郡太守,并奉旨到山东东莱督造战船。伊吾道一战后,他从涿郡太守调任弘化留守,从幽燕调到了西北。”

“此事透出一股不同寻常的古怪。东征的预期是摧枯拉朽一般灭亡高丽,就如当年西征摧毁吐谷浑。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功勋唾手可得,人人都能加官升爵。以元弘嗣的身份地位,完全可以获得一份不菲的功绩,但他竟然放弃了,在东征开始之前离开了东北,调到了无功可拿的西北,为什么?在所有人都想方设法抢着去辽东战场的时候,他为什么反其道而行之?元弘嗣是关陇虏姓第一世家,又是涿郡太守,又为东征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开凿永济渠、修筑临朔和临渝行宫以及督造水师战船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不少人弹劾其为政苛酷,但皇帝尚不至于卸磨杀驴,为了这些小事在东征之前就把他赶到西北。所以,其中必有不为人知的隐秘。”

伽蓝看了神色肃穆的裴世矩一眼,继续说道,“兄弟们不能白死了,我们要报仇。黑鹫就一直在暗中探查,首要目标就是元弘嗣,结果发现了一个关键人物。”

裴世矩顿时关注,目光如炬。

“蒲山郡公李密。”

裴世矩略略思索了片刻,眼中露出一丝恍然之色,似乎从中发现了什么。

“庙堂高高在,权争无处不在,对于位者来说,我们就是微不足道的草芥蚁蝼,为了争权夺利,他们可以任意践踏我们,摧毁我们。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还有仇恨,为了仇恨,即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黑鹫决定去长安,于是,他到了突伦川。”

“除了你们俩,还有多少人活了下来?”裴世矩突然问道。

“除了我们俩,还有六个兄弟活着。”伽蓝声音嘶哑,充满了痛苦、愤怒和愧疚,“明公,这都是某的错,辜负了明公的信任……”

裴世矩摇摇手,无心追究当年之事,更不想归罪于伽蓝。

伽蓝和西北狼终归是西北那盘棋的棋子,他们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那盘棋裴世矩下输了,之所以输,是为了中土这盘大棋,舍小求大,有得必有失,利益交换,这是很正常的事。他也很愧疚,无法向伽蓝解释,不过现在也没有解释的必要了,他忽然意识到,假如杨玄感真的要叛乱,那么当年那盘棋他不但输了,而且输得很没有面子,他当了。

很显然,当年那场权争,以杨玄感为首的关陇权贵,真正的目的是为叛乱做布局。元弘嗣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功勋,调任西北弘化留守,实际就是冲着西北军去的。关陇人控制了西北军,随时可以杀进长安,而京畿又是关陇人的根基之地,一旦杨玄感举兵叛乱,西北军一泻而下,关陇人乘势倒戈,长安必失。更要命的是,皇帝远在辽东战场,鞭长莫及,等到皇帝接到消息,然后再撤军,再去平叛,那已经是一两个月之后,估计东都洛阳都已经失陷了。

当初中枢很多人以为元弘嗣只是贪图丝路利益,所以宁愿不要辽东战场的功勋也要去陇右喝西北风,后来东征失败了,又有不少人羡慕元弘嗣的运气好,认为他当初的选择很明智,侥幸逃过了一场劫难,否则元弘嗣也免不了有兵败之耻、除名之祸。由此再回头看看东征,元弘嗣根本不是运气好,而是以杨玄感为首的一部分关陇权贵早就知道东征要失败,根本就没有打算去辽东战场送死。

东征失败肯定要归咎于朝堂各势力之间的激烈权争,大家为了各自的利益不惜牺牲帝国利益血腥厮杀,而东征失败利益损失最大的就是以皇帝为首的以山东和江左权贵为主体的改革派,其次就是以于仲文为首的一部分把持军权的关陇权贵保守派,双方斗了个两败俱伤,像内史令元寿、纳言杨达、兵部尚段文振、工部尚宇文恺、检校左翊卫大将军观德王杨雄等帝国中枢重臣就在东征途中陆续病故。东征致使帝国损失了三十万将士,又失去了一批柱国之臣,帝国因此血流满面,伤痕累累,而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在第二次东征之际,不得不从京畿抽调军队,同时让少年皇孙留守西京和东都以确保两都安全,又让诸如杨玄感、斛斯政、李子雄、赵元淑等关陇人承担重任,或掌机要,或督粮,或统军,大权旁落于非亲信大臣之手。

假如以杨玄感为首的一部分关陇权贵要篡位谋国,早早开始布局,那么东征决策的拟制和通过,东征过程中各派系之间的激烈争斗,东征大败,其背后都有他们的“黑手”,最终他们不但“渔翁得利”,还顺利完成了篡国的全部布局,如今布局已成,就等着皇帝赶赴辽东战场指挥作战了。可以预测,当东征激战正酣之时,必定就是篡国开始之期。

这是真的吗?是谁谋划了这惊天阴谋?当今天下,又有谁具备这等逆天的才智?

裴世矩一向很自负,在他看来没人具备这个才智。有野心的当然想篡国,当然要谋划要布局,但最终成功者寥寥无几,原因无他,就是没人能像神仙一样准确预测未来,准确把握局势的发展,所以谋划是一回事,能否实现又是一回事。

谁敢预言东征会失败?据裴世矩所知,也就伽蓝“大放厥词”。伽蓝根本不了解中土、不熟悉中枢,更不知道辽东局势,纯粹就是自以为是的胡说一气,所以当初裴世矩一笑置之,即便是现在,他还是认为伽蓝预言的成功很大程“碰巧”,就像一个幼儿猜大小,猜不中正常,猜中了就是瞎碰。既然没人敢预言东征失败,那么即便杨玄感等人有心篡国,也不会设计一个近乎完美的布局,而今日杨玄感的布局近乎完美,这只能说是运气。大凡篡国成功者,运气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现在看来杨玄感的运气很好,不管他是不是真的要篡国,实际他已经拥有了篡国的大布局,只要他决心篡国,掀起一场大风暴,那么即便摧毁不了杨氏国祚,也能重创帝国。

“在且末水畔,某和熊霸从阿柴虏手中救了一群流配刑徒,他们是一家人,家主是河东三凤之一的鸑鷟欲ez惑薛德音。”

伽蓝这句话当即引起了裴世矩的重视。

他对伽蓝走出突伦川之后的事了解很多,河西卫府的冯孝慈一次次奏,其后又与老狼府的长孙恒安联合奏,其中关于伽蓝、西北狼、昭武屈术支、突厥人、铁勒人、楼观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事情都有详细呈述,皇帝正是看到这些奏章才赦免了伽蓝,将其钦点骁果军,但所有奏章中都没有提及薛德音。

薛德音本人的名气很大,河东三凤之一,很了不起的声名。薛德音的父亲薛道衡翰泰斗,虽然薛道衡是山东高齐旧臣,但他与先帝时期的中枢重臣高颎、苏威、杨素、牛弘等人的关系都非常好,尤其与杨素更是知己之交,两人互和诗赋不但传唱中土,还留下一段文翰佳话,所以薛道衡在帝国的仕途很不错,一度得到先帝的器重,就连当时的太子杨勇都奉其为宾,执弟子之礼。薛道衡了太子杨勇的“船”,成了忠实的太子党,结果太子失势后,他遭到了打击,流配岭南。

今继位大统后,初始还想重用薛道衡,甚至打算授其秘省秘监的高位,哪料薛道衡是坚定的保守派,并利用他的德高望重联合一帮权贵大臣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今的改革大计,最终激怒了今,假借御史大夫裴蕴之手,将其一杀了之。

薛德音是父亲薛道衡的忠实追随者,他与杨玄感是莫逆之交,同时也是太子党。

太子党大都是关陇权贵官僚的子弟,虽然经先帝和今的一次次杀戮和打击,但其主要力量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这些主要力量就是大世家的子弟,比如蒲山郡公李密,他是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才学渊博,闻名两京,之所以一直未能进入仕途,就是因为他是太子党。大业初李密曾在禁卫军做校尉,但旋即被今点名赶了出去,永绝于仕途。正因为李密没有官职,没有前途,就挂着一个蒲山郡公的爵位混吃等死,所以他是一个纯粹的世家郎,可以随意交,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他有充足的条件“结党营私”。像李密这样的世家郎在京城不是少数,于是在他们不懈奔走下,太子余党始终存在于黑暗之中,不但没有崩溃,反而愈发牢固,并影响着长安乃至整个帝国的局势。

李密有一帮至交好,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其中就有杨玄感、斛斯政、元弘嗣、赵元淑等人。薛德音在没有流配之前也与李密过从甚密。世家子弟代有姻亲,有嫡庶之分,有分支堂口之分,又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关系错综复杂,今天或许还在一起饮酒高歌,明天就变成生死仇敌了,所以明知李密养客礼贤,交四海,但谁也不敢说他有“结党营私”之嫌。

从薛德音想到李密,又从李密联想到杨玄感、斛斯政等人,裴世矩对伽蓝所说愈发肯定了三分。

接下来,伽蓝把有关薛德音的一些秘密,把楼观道、陇西李氏和关中长孙氏联手寻找薛德音的事情,把河西豪望李轨到龙勒府一带寻找并接应薛德音的事情,把自己和楼观道、陇西李氏所做的交易,事无巨细,统统告诉了裴世矩。

伽蓝为了说服裴世矩,在一些细节稍稍做了改动,而改动的重点就是把获知杨玄感阴谋叛乱的消息归功于楼观道。这场席卷中土的大风暴马就要爆发了,裴世矩根本来不及寻求楼观道的帮助以辨明事情的真假。

其次,伽蓝告诉裴世矩,楼观道和陇西李氏之所以透露这个消息,是希望与裴世矩联手,力争提前做好准备,在这场风暴中各取其利,而自己就是传递消息的信使。

楼观道要想从中获利只能依靠世家权贵,而以陇西李氏为主的一部分关陇权贵显然实力不够,同时,裴世矩一系的力量也不足以抵御这场风暴,更不要说伺机取利了,所以双方都需要盟。双方结盟,有利无害。

其三,薛德音就在军营,是个强有力的证据,不过薛德音远离长安三年多了,即使曾经参与了杨玄感的篡国谋划,但三年后的今天,中土局势大变,昔年的谋划早已“改头换面”,薛德音的证词即便有一些作用,在今日形势下却是反作用。

裴世矩绝对不会愚蠢到让薛德音在皇帝面前告发杨玄感,那简直就是侮辱皇帝的智慧,就是把自己推绝路,就是敞开胸怀让对手一刀砍死自己,所以,薛德音和他所知的一切,目前只能有助于说服裴世矩相信杨玄感要叛乱,让裴世矩预感到危机正在呼啸而来,让他为了阻止或者化解这场危机立即开始一系列谋划。

裴世矩一直不说话,默默倾听。从他的表情,看不出来是相信了,还是不相信。

伽蓝拿出了最后一招,“明公,某若想见到你,只能恳求薛大将军代为传讯,但薛大将军以为你抛弃了某,如果没有特殊理由,他不会在第一时间代某传讯,所以某只好把薛德音带到了大将军面前。”

裴世矩白眉微掀,眼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恼怒。

当前形势特殊,第一次东征大败,第二次东征已经开始,各方矛盾异常激烈,朝野下气氛紧张,皇帝和中枢已经没有退路,这时候假如自己没有详实证据,贸然弹劾杨玄感等一帮大臣,说他们阴谋叛乱,其结果可想而知,第二次东征肯定要延迟,如果延迟两个月,今年东征就只有取消,因为辽东冬天来得早,延迟两个月攻击时间就不够了。皇帝和中枢肯定不愿意耽误东征大计,所以皇帝和中枢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起拿下,弹劾者和被弹劾者都拿下,先关起来,东征结束了再慢慢清算。如果东征再次失败,大家都得为二次东征的失败陪葬,反之,如果胜利了,就算查实了杨玄感等人,把他们杀了,自己也完蛋了,对手会疯狂反扑,必定置自己于死地。

还有一种可能,这件事从头至尾都是个骗局,是个陷阱,是个阴谋摧毁自己一系的暗器,对手就等着自己掉进陷阱,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禀奏皇帝,然后自绝死路。

总之一句话,于公于私,现在都不能禀奏皇帝,如果此事是真的,必须拿到详实证据,如果是假的,也要拿出对策,把对手逼出来。

裴世矩暗自喟叹。没想到伽蓝带给自己一个天大的麻烦,有心置之不理,但薛世雄知道了。薛世雄做为右候卫大将军,可以佯装不知,但他必须考虑隐瞒不报的后果,假如这件事是真的,杨玄感真的叛乱了,并导致第二次东征失败,那么伽蓝前来报讯的消息一旦泄露,薛世雄就完了,皇帝不会放过他,甚至可能做为叛逆的共犯诛杀全族。

薛世雄肯定要奏报皇帝,否则今夜他不会亲自把伽蓝送过来,他送伽蓝过来是假,与自己商量对策是真。

裴世矩缓缓转身,冲着站在园门外的青袍掾史招招手。青袍掾史急行而至。

“所有公务,推迟到寅时初处置。”

“请薛大将军到园中一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