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一百一十一章 这是一个机会

大隋帝国风云 第一百一十一章 这是一个机会

作者:猛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39:05 来源:笔趣阁

第一百一十一章这是一个机会

薛德音起身去寻伽蓝。

伽蓝并没有候在帐外,而是与阿史那贺宝、卢龙等人赶去辎重队,在马夫杂役中选择壮勇,以补充因为河北刑徒的离去而造成的队旅缺员。

此举在傅端毅、西行和江成之等人看来未免过于失礼,明显就是蔑视上官。虽然崔逊的官阶只有正八品,太低了,连军中从七品的队副都不如,但他毕竟出自高门,又承袭公爵,更高居御史台监察御史一职,而这一职务实际上也有监察军戎之责。这样一个权贵官僚在西北人的眼里连巴结都来不及,哪敢轻视?得罪了此等人物,即便给他弹劾一下,也是难以承受。

伽蓝却是心里有数。这么多天了,游元没有给他介绍崔逊,崔逊也没有露面,这两人明显“不对路”,彼此之间肯定有利益冲突。

游元是河北本土世家子弟,河北世家权贵的领军人物,他在河北的利益肯定重于崔氏,而崔氏做为中土第一高门,虽然根基在河北,但整体利益肯定以整个山东甚至整个帝国为基础,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必然激烈。游元是御史台副官长,深得皇帝器重,又是高齐旧臣,门生故旧遍布大河南北,这样一个资深官僚,其权势、权术当然不是崔逊这样一个新科进士可以比拟。

今日崔逊突然来访,必定与游元有关。从过去几天的接触来看,游元老谋深算,伽蓝虽然愿意与他合作,但从山东人目前的处境和利益诉求来看,未必愿意以帝国利益为重来统盘考虑全局,也就是说,游元愿意“逼迫”杨玄感造反,却未必愿意让皇帝取得二次东征的胜利。

崔逊又是怎样的立场和利益诉求?从游元把他“支使”上岸屈尊“拜访”西北人来看,崔逊的想法肯定有悖于河北人的利益,而这就给了伽蓝“腾挪”的余地。不过现在崔氏有求于西北人,伽蓝认为自己完全没必要诚惶诚恐地放低姿态。

薛德音去辎重队寻找伽蓝。傅端毅与西行、布衣、江成之、苗雨等人进帐相陪,不敢轻慢了崔氏。

崔逊既然认定伽蓝是大姓子弟,又得到皇帝、裴世矩和薛世雄的看重,而且极有可能与崔氏在利益上取得某种程度的一致,对崔氏的振兴大计可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他的观感当然有了颠覆性的改变。如此一来,他对伽蓝的这些部属,这些从西北来的勇猛之士,就有了相当大的兴趣。

若想全面了解伽蓝,就必须了解他的部属,若想把伽蓝拉进自己的“阵营”,就必须善待他的这些生死与共的兄弟。

崔逊起了笼络之心,其言谈举止就显得亲近了一些,不像先前那样因为矜持而故意拉大双方的距离。

崔逊态度上的变化让西北人在欣喜之余也放松了警惕,不知不觉间就说出了一些在他们看来并不重要但对崔逊来说却非常重要的讯息。

比如伽蓝的师父是敦煌圣严寺的慧心和尚,而慧心和尚圆寂的时候,长安白马寺的法琳上座和洛阳白马寺的明概上座竟然不约而同千里迢迢赶到了敦煌。这件事说起来很玄妙,西北人一直津津乐道,而崔逊对此玄妙之事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长安白马寺的法琳上座和洛阳白马寺的明概上座都是慧心和尚的师兄弟。

法琳和明概是西北佛界的泰斗级人物,辈分崇高,这说**心和尚在西北沙门的地位也很高,而他竟然是伽蓝的师长,这足以说明伽蓝的不凡之处,要么伽蓝独具天赋,与佛有缘,要么伽蓝身世奇特,其先人与白马寺有很深的渊源。

还有就是西行也是官奴婢出身,也被慧心和尚收为弟子,也不愿透漏自己的姓氏。因为伽蓝的原因,崔逊对西行也颇为关注,有心查一查。

再有就是傅端毅的身份同样引起了崔逊的极大兴趣。

傅端毅出自河北相州邺城的傅氏。相州原为北魏所置,位于河北的西南部,也就是今日帝国的汲郡、魏郡、武安、襄国、武阳和清河郡一带。这一块集中了很多河北世家,比如五大世家中的清河崔氏和赵郡李氏,比如二流世家中的任县游氏、巨鹿魏氏、清河张氏、清河房氏、邢台柴氏、邺城傅氏、南宫白氏等等,都在这一块人杰地灵之地。

邺城傅氏起自西汉高祖刘邦时代。高祖开国有十八功臣,位列第九的就是傅宽,其后人有名震西陲的平乐监傅介子。傅氏在东汉、三国、两晋乃至南北朝时代都是人才辈出,在南北朝后期,傅氏也像其他世家一样,其子弟在山东、关中和江左三地任职,但以山东为重。高齐亡,傅氏做为山东世家之一也倍受压制和打击,族中子弟受阻于仕途,不得已转而从事**数术的研究,其中最为著名者就是傅奕。傅奕在仕途上十分艰难,而且运气很差。开皇年间他到汉王杨谅府上任职参军事,结果今上继位后,杨谅举兵叛乱。傅奕虽曾劝阻过杨谅,但跟错了人和站错了队的后果都是一样的,他还是受到了连累,不过侥幸留住了性命。

傅氏子弟大都擅长占卜数术,傅奕又曾参与杨谅造反,所以傅氏不被今上所喜,这显然也连累到了傅端毅,即便他师从裴世矩,最终还是被裴世矩“仍”在了西北不闻不问。这次在涿郡临朔宫,裴世矩召见了伽蓝,却吝于见傅端毅一面,其“厚此薄彼”的背后必有深意。

邺城在哪?邺城在魏郡,距离黎阳两百余里,距离永济渠百余里,也就是说,魏郡傅氏的势力就在这一块,假如伽蓝有困难,完全可以借助傅氏之力。裴世矩曾委托伽蓝代话给傅端毅,其意思很直白,你帮助伽蓝把事情办好了,你就有功劳,傅氏也能借此机会打个“翻身仗”。既办了事,又送了人情,还不落痕迹,裴世矩对这个弟子也算仁至义尽了。反过来说,假如事情办砸了,那就怨不得谁了。

崔逊估猜到了裴世矩的用意,对傅氏这个山东三流世家在未来局势中的作用不得不重新评估。

如果说游氏的势力遍及河北,那么傅氏的势力最多只能影响到一个州郡,但具体到某件事情,比如屡剿不平的河北各路义军,游氏对他们的影响力就远远不如傅氏。说句难听的话,游氏若想通过河北义军去实现自己的某些意图或者策略,还必须求助于傅氏,没有傅氏这些与各路义军有着直接联系甚至他们就是义军背后直接的操控者的全力配合,游氏同样是一筹莫展。

如此再推衍裴世矩在山东的布局,那就比较清晰了。

一流山东世家崔氏重在山东权贵的整体利益,他们的利益诉求更接近于中央,也就是既要打击关陇贵族又要保证二次东征的胜利;二流山东世家游氏重在河北本土利益,他们的利益诉求与中央有直接冲突,但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打击关陇贵族;三流世家傅氏更看重家族利益,而帝国利益和山东世家的整体利益距离他们太过遥远,所以不管是山东大世家还是关陇大世家,若想拉拢他们,得到他们的帮助,那就要给予足够打动他们的利益。

然而,不论是一流世家还是二三流世家,都存在一个“站队”的问题,而“站队”的问题最终就要溯源到皇权,也就是说,你要么选择皇帝,要么选择未来的皇统,你必须选择一个,否则你终归一无所有。比如杨素,他在先帝和皇统上都准确站队,杨氏一门显赫。比如高颎、崔弘度、薛道衡,在皇统上就选择错了,遭受了沉重一击,高颎和薛道衡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比如陇西李氏,既不得宠于先帝,又未能在皇统上站队,结果家族急剧衰落。

诸如中土五大世家,人才济济,在分裂时期遍及各国的中央和地方,可谓主宰了中土的命运,但统一后,世道变了,政局变了,国策变了,文化变了,甚至连道德情操的要求都变了,五大世家屡试不爽的“遍地开花”之策行不通了,现在不论是本堂还是分支,代表的都是一个家族一个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道德上尤其需要忠义礼智信,在行事方法上也更需要齐心协力,像过去分裂时期所采取的“脚踏两条船”或者“东方不亮西方亮”等等计策都不能用了,都过时了,而与时俱进的、符合统一时代要求的策略、方法需要时间去摸索和总结,短期内很难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于是五大世家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但日渐失去对帝国权力和财富的控制权和分配权,随之失去的还有往日的尊崇、荣耀和金灿灿的光环,颇有日落西山的无奈和悲凉。

尤其是今上继承大统,以强有力的手段推行新政,把皇帝和世家大族,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彻底激化了,这时候,“站队”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解决眼前的危机,阻挡皇帝和中央的新政,维护世家权贵的利益,重新夺回世家权贵在帝国权力和财富上所拥有的再分配权,也就是说,现在是“你死我活”的厮杀了,“站队”是次要的,生存才是第一位。

于是,皇帝和中土大世家大权贵开始了“博弈”,一帮二三流世家和寒门贵族站在各自支持者的背后,驱动黑棋子、白棋子,也就是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军队、义军和千千万万的无辜百姓展开了血腥厮杀。

做为大世家大权贵的旗帜性家族崔氏,是这场博弈的对弈者,是皇帝的直接对手,即便输了,他还是对弈者,还是中土权力金字塔上的巅峰人物,他所损失的无非是权力和财富,无非是权势上的削弱,只待时机合适,他又能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这种千余年沉淀下来的自信和力量不会像王朝一样瞬间崩溃,所以崔氏的策略其实很简单,一边在前面指挥二三流世家权贵们操纵着棋子冲锋陷阵,一边在后面暗藏退路,不过这一刻,崔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寻到退路,还找不到皇统的方向,还不知道怎样站队。

本来齐王杨暕是最好的站队“对象”,但人算不如天算,谁料到元德太子竟然早早夭折,给了崔氏“拦头一棒”,打得崔氏晕头转向,无奈之下,竭尽全力阻止齐王杨暕入主东宫。然而,帝国的东宫肯定要有主人,皇帝总有一天要确立皇统,留给崔氏的时间已经非常非常少了,假如崔氏未能在皇统上做好布局,那么等待他们的必定是不可阻止的衰落。

今日裴世矩的布局,显然是把崔氏架在大火上烤,往死路上推。杨玄感一旦叛乱,二次东征一旦失败,再加上东都洛阳失守,帝国大乱,无论是辅佐越王杨侗的崔赜还是奉旨督察粮草运输的崔逊,都将承担极重的罪责,如果再把崔氏做为中土第一高门、山东第一豪门、反对帝国新政的最大势力等不利条件全部加上去,崔氏必定败亡,必定在短短时间内灰飞烟灭。

由此可以想像得到,游元为什么要疏远崔逊,为什么要逼着崔逊服从山东本土权贵的利益,为什么既要逼反杨玄感又要中断远征军的粮草。说白了一句话,希望崔氏与其联手对抗皇帝和中央,联手打击关陇贵族,最后代替关陇贵族“占据”中央,接下来,中土就是山东人的中土了。

但问题是,崔氏站得高看得远,他对国政的理解,对维护自身权力和财富的策略,要远远高于游氏这样的二流世家。对崔氏来说,皇权要维护,中央的威信要维护,帝国的利益要维护。帝国强盛了,崔氏的权力和财富才有保障。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君不见高齐灭亡了,江左灭亡了,山东和江左的权贵何曾保住自己的权力和财富?昔年的高氏皇族和陈氏皇族,昔年两国的皇亲国戚,昔年两地大大小小的世家豪望,如今还剩下多少?帝国不能乱,这是根本,而游元的策略却把帝国急速推向大乱之境,这是崔氏所不能接受的。

崔逊的心情愈发沉重,也更期待与伽蓝的会谈,如果这次谈话没有取得任何有利于崔氏的进展,他就要给洛阳越王府的长史崔赜、东都留守军的虎贲郎将崔宝德、帝国水师统帅部的长史崔君肃、长安留守台阁尚书台刑部司门侍郎崔年昊和河南济阴郡的定陶令崔焘各写一份急信,阐述当前崔氏所面临的危机,同时他更要扬帆疾驶清河,与清河崔氏做一番深入交谈以寻找对策。

伽蓝姗姗来迟。

从他平淡的脸色上看不出什么,但薛德音双眉紧锁,眼神忧郁,显然之前两人的交谈并不顺利。

傅端毅和西行等人识趣离开,帐内就剩下了三人,连帐帘处的侍卫都撤了,仅留暴雪虎踞帐外警戒四周。

崔逊面带浅笑,平静地望着伽蓝,并不说话。

伽蓝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心神不属,似乎在思考什么。其实他心里很乱,薛德音对他所说的事情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很难想像,像崔氏这样的中土第一高门竟然会遇到危机。

不会仔细想想也是必然,帝国自建立之日起,就不遗余力地遏制和打击世家权贵。今上的手段更为激烈,由此颠覆了帝国的根基,混乱了帝国的政局,最终导致帝国轰然坍塌,而随着帝国的坍塌,数千万中土苍生死于非命,就连山东世家权贵也遭到了致命一击,就此一蹶不振,只剩下一个华丽的外壳。虽然几十年后中土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女皇帝,借助山东权贵之手重创了关陇贵族,但此仗也耗尽了山东权贵最后一丝力量。很快,这些传承千年百年的世家权贵便湮没在历史的大潮之中,而代替他们主宰中土命运的依旧是权贵,只不过这些新兴贵族潮起潮落,再也没有了传承的土壤。

历史的洪流不可阻挡,伽蓝也没有实力去改变历史轨迹,更不会去妄想做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掀起改天换地的风暴,所以他茫然了,恐惧了。如果说之前他自认为自己知道历史轨迹,试图去做些什么,那么现在他就是透过笼罩在历史轨迹上的迷雾,看到了轨迹之所以在一定方向上运行的原因。在国内各种矛盾已经轰然爆发的情况下,杨玄感的叛乱是必然的,二次东征的失败也是必然的,甚至帝国的败亡也是必然的,而若想改变这一切,首先就得向苍天借一把擎天之剑,把已经爆发的矛盾压制下去,凝固起来,然后再一点点去解决,但谁能向苍天借剑?谁能压制已经爆发的矛盾?谁又能去解决这些矛盾?

这一刻,伽蓝后悔了,他后悔走出突伦川,后悔带着三百多西北兄弟赶来中土。这是死地,是绝境,自己死了也就算了,还连累了那些信任他的兄弟。

气氛有些冷滞。

薛德音轻轻咳嗽了一下,对崔逊说道,“伽蓝的意思是,杨玄感肯定要反。杨玄感一反,永济渠肯定会被切断,不是被杨玄感切断,就是被河北叛军切断。永济渠一断,远征军肯定就要后撤。这是一个死局。”

崔逊没有说话。此刻询问杨玄感是不是真的要叛乱已经没有意义。杨玄感已经陷入了皇帝、关陇贵族中的代北权贵和山东权贵的包围,只要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发动“攻击”,杨玄感就不得不叛乱。不叛乱是死,叛乱还有一线生机,那倒不如铤而走险叛乱了。

“只有一条路了?”崔逊望着伽蓝,淡淡地问道。

伽蓝犹豫了半天,还是试探了一句,“关键是河北人。”事已至此,不管是不是死局,也不管历史洪流是不是根本无可阻挡,自己该做的还是要做,该努力的还是要努力,也不枉万里迢迢跑一趟。

崔逊暗自叹息。崔氏现在自身都危机重重,哪来的精力去协调河北世家的利益?再说,时间太少了,崔氏即便有心,也无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与河北世家在重大利益上达成一致。没有利益上的一致性,河北世家怎么可能与崔氏齐心协力扭转局面?

“裴阁老……”崔逊欲言又止。这应该不是皇帝和裴阁老愿意看到的结果。

“某些人过于自信,或者说,自大。”伽蓝非常隐晦的做了回答,“所以,游治书和崔监察赶赴黎阳,某则保护你们的安全。在某些人看来,东征成败与否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所以局势会向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某还没有看到这种迹象。”

崔逊有些失望。伽蓝这句话等于拒绝了他的善意的示好。

东征能否胜利,关键是河北人,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杨玄感。假如杨玄感肯定要叛乱,那只要杨玄感早早叛乱,而己方又能以最快速度平定这场叛乱,那东征还是有取胜的希望。

“你为何估计叛乱的时间在夏末秋初?”

伽蓝没有直接回答,“参与杨玄感叛乱的还有几个人,兵部侍郎斛斯政,左候卫将军李子雄,弘化留守元弘嗣,左翊卫将军赵元淑。”

此言一出,薛德音当即变色,崔逊也是暗自惊骇,再不复飘逸超脱之态。

伽蓝知道得如此清楚,可见皇帝和裴世矩已经对杨玄感的叛乱了然于胸,或者说这就是皇帝和裴世矩设下的一个死局,更准确地说,这就是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绝妙好计。

杨玄感在黎阳举兵,在大河和大运河交汇之处举旗,山东人的选择很简单,要么参加杨玄感的叛乱,要么不参加,作壁上观,但肯定会借此机会推波助澜以进一步混乱帝国局势。岂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山东人参加叛乱,那结果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是誓死一搏了。山东人不参加叛乱,作壁上观,甚至暗中推波助澜,皇帝和中央岂能饶得了山东人的不作为?于是,以杨玄感为首的关陇本土汉姓贵族势力必将遭到沉重打击,而山东人也跑不掉,也要给杨玄感陪葬,不死也要脱层皮。

“东征是虚?”崔逊问道。

“是虚是实皆在于形势的变化。”

崔逊和薛德音互相看了一眼,若有所悟。现在可以肯定一点,伽蓝的确是裴世矩的亲信,此番南下,伽蓝的确负有特殊使命,由此也证实,伽蓝的身世的确不简单。

伽蓝心念电转,权衡接下来的话到底该不该说。

从走出突伦川开始,自己就把杨玄感阴谋叛乱一事向各方势力一点点地透露了出来,试图阻止这场叛乱,但到了今天,在眼前的迷雾不断消散之后,在帝国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一一呈现在自己眼前之后,目前自己已有足够理由怀疑杨玄感的叛乱是帝国核心层故意设下的一个“局”。再以自己所知的结果来倒推,就算杨玄感是真的要叛乱,但他本人没有军队,他的军方支持力量李子雄、元弘嗣和赵元淑也在杨玄感叛乱后被迅速拿下了,他的叛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失败。

这里有个疑问。杨玄感的叛乱满打满算两个月,此刻皇帝远在辽东怀远镇,元弘嗣远在西北,李子雄远在东莱水师。从皇帝知道杨玄感叛乱,到他下旨拿下李子雄和元弘嗣,非常迅速,其讯息传递何以如此快捷?皇帝又如何判定元弘嗣、李子雄等人就是杨玄感的同党?元弘嗣和李子雄为何没有与杨玄感同日举兵?

唯一的解释就是杨玄感叛乱的秘密先期暴露了,皇帝提前动手了,在杨玄感举兵之前拿下了元弘嗣和李子雄,而杨玄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按照预定时间举兵叛乱。假如是这样的话,皇帝为何不同期拿下杨玄感?为什么不把这场叛乱彻底扼杀在预谋之中?

看看杨玄感失败的结果。杨玄感失败,首当其冲遭到杀戮的就是关陇贵族,接着山东权贵也遭到打击,帝**队开始疯狂镇压山东各路义军。

沉重打击权贵集团,尤其是势力庞大的山东和关陇贵族集团,这基本符合皇帝和中枢改革派大臣的政治需要,而到达这一政治目的的手段,就是借助杨玄感的叛乱,就是借助山东蜂拥而起的各路叛军。

然而,这一场杀戮,最终激怒了关陇贵族,也把山东贵族彻底推到了反抗者行列,接着连江左人也乘机而起。帝国的世家权贵们面对帝国高高举起的屠刀,在生存已经成为一种奢望的情况下,毅然出手反抗,于是帝国陷入大乱,山东、关陇和江左三家权贵集团陷入混战,帝国的黎民百姓也陷入一场空前浩劫。帝国不堪承受,最终与大大小小的世家权贵,与数千万无辜苍生一起灰飞烟灭了。

崔氏是不是也在这场叛乱中遭到打击?崔赜、崔君肃等人是不是也因此被赶出了朝堂?从自己已知结果来看,崔氏在后来的李唐就剩下一个华丽“外壳”,而李世民“乘胜追击”,痛打落水狗,借助强悍皇权,重定门第高低,把以崔氏为首的老门阀老世家彻底赶下了“神坛”,脱下了他们身上最后一件外衣,就此彻底沦落。

以此来推断,这场风暴也给了崔氏沉重一击。

从已知结果来判断,皇帝和中枢应该掌握了杨玄感举兵叛乱的准确日期,所以才预先完成了布局,最终取得了重创山东和关陇两大贵族集团的“胜果”。既然如此,为何不善加利用?

假如有办法在最短时间内平定杨玄感的叛乱,设法让崔氏逃过这一劫,然后借助崔氏在帝国庞大的势力,最大程度地拯救山东和关陇权贵,继而阻止或者延缓国内矛盾的轰然爆发,是不是可以挽救更多无辜苍生的性命?

“伽蓝,叛乱的时间一定准确?”

崔逊放低了姿态,以谦恭的口气问道,虽然这句话问得很不礼貌,但这关系到崔氏的未来,他不能不谨慎。

事实上伽蓝能把这等机密告诉崔氏,可见他已经接受了崔氏的示好,虽然不知道这是不是在裴世矩的谋算之内,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崔氏目前需要伽蓝的帮助,需要知道更多的机密。

伽蓝点头,神情很郑重,“如果你信任某,就不要怀疑。”

崔逊有些尴尬,但旋即陷入接踵而来的更大难题之中,接下来怎么办?

崔逊凝神沉思。时间太少了,现在是四月上,最多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而这点时间崔氏就算拿出对策,也来不及完成布局。

伽蓝踌躇良久,最终还是决定试探一下,如果崔氏有意聆听他的建议,他不妨做一些努力。

“相比起来,某认为皇统的事情更难解决。”

崔逊霍然抬头,眼神犀利地望着伽蓝,似乎要看穿伽蓝,寻到这句话背后所隐藏的秘密。

薛德音也是吃惊地望着伽蓝。先前的交谈中,自己虽曾向伽蓝隐晦地提到了崔氏身不由己陷入皇统之争,但绝没有想到伽蓝转眼间就主动提出了皇统之事。显然,裴世矩肯定向伽蓝说过这方面的事情或者做过什么隐晦暗示。

崔逊心里掀起阵阵波澜,几乎窒息,瞬息之内,崔逊做出了一个决定:抱拳为礼,躬身求教。

“这是一个机会。”伽蓝一字一句地说道,“化被动为主动,即便皇统依旧艰难,但威望已建,功勋已拿,总有一线希望。”

崔逊脸色苍白,连嘴唇都白了,可见情绪之紧张。

薛德音适时追问了一句,“只有一线希望?”

“如果二次东征无功而返,可能会有第三次。”伽蓝字斟句酌,非常缓慢地说道,“山东局势会更加严峻,一旦大火燃烧到江淮、江左,关陇恐怕也难以幸免,京都对地方的控制会越来越弱。这时候,一个有威望有功勋的皇孙,必将承担重任。”

伽蓝不再说话。

崔逊思索了片刻,再度躬身致礼表示感谢。

薛德音神情凝重,目露深重忧色。主动平叛非常困难,尤其在目前局势下,在没有确切证据情况下,拿什么去说服越王杨侗和留守官员?再说了,越王杨侗一旦平叛,就把自己推进了皇统之争,他愿意吗?还有其他牵扯到各方利益的一系列问题,崔氏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一布局,难于登天。

=。

更多到,地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