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三百三十五章 撤离

大隋帝国风云 第三百三十五章 撤离

作者:猛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39:05 来源:笔趣阁

九月初十,在白狼塞战场打得血‘肉’横飞之际,在雁‘门’战场尸横遍野之刻,越王杨侗与五万东都援军抵达了晋阳城,与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李渊及一万河东主力大军会合。

同日,上大将军、秦兴公杨义臣与三万西京援军距离晋阳城还有一天的路程。

同日,辽东留守、观国公杨恭仁率一万辽东军、五千辽西军越过太行居庸关,火速向燕北行辕所在地怀戎‘挺’进。

同日,燕北长城一线的战斗还在继续。

同日,马邑太守王仁恭指挥代北军继续在楼烦关外与北虏‘激’战,竭尽全力向桑干镇推进。

同日,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指挥骁果第二军、太原军和河东军抵达崞城战场,向北虏发动猛烈攻击。康苏密在继续包围崞城的同时,一边指挥麾下大军全力阻御帝**队,一边暗中命令帐下大将做好撤离准备。

同日,雁‘门’战场还在‘激’战,且战况空前‘激’烈。城内的帝国皇帝和雁‘门’军民们,城外的始毕可汗和北虏将士们,都在一边浴血奋战,一边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九月初十日下午,始毕可汗接到了俟利发康鞘利十万火急从白狼塞送来的消息。从白狼塞到雁‘门’城有四百余里的路程,康鞘利所遣信使仅用一天半的时间便把消息送到了始毕可汗的手上,可见其速度之快,也可见其军情之紧急。

第三支帝国援军于初八日深夜进入了白狼塞战场,并布阵于神武川、桑干水一线。之前第一支帝国援军进入了白狼塞的鹅‘毛’口要隘。第二支帝国援军则部署在鹅‘毛’水与桑干水的‘交’汇处。现在第三支帝国援军也到了,而这支军队的加入,使得整个白狼塞战场的防御范围扩大到了方圆几十里,也就是说,从白狼塞到桑干水之间凡地势较为平缓,可以让北虏开辟为撤退通道的区域,都被帝**队堵死了。

中土人完成了他们的决战部署,完成了对北虏主力大军的包围,而首功者,便是帝国皇帝。帝国皇帝以自身为‘诱’饵。利用坚固的雁‘门’城和数万雁‘门’军民,把北虏主力大军牢牢拖在雁‘门’战场上达一个月之久,给帝国各路援军进入代北战场并完成决战部署,赢得了充足时间。

始毕可汗和他的部下们在明明知道雁‘门’城是个陷阱的情况下,还是毅然决定豪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帝国皇帝这个‘诱’饵太‘肥’了,太‘诱’人了,一旦豪赌成功,则“天翻地覆”。建下空前辉煌之伟业。

结果却是残酷的,始毕可汗和他的忠实的追随者们赌输了。倒在了赌场上,如今唯有困兽犹斗,以赢得最后一线生机。

一步天堂一步地狱。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始毕可汗不得不妥协,不得不吐出嘴里的猎物,而莫贺咄设和所有主战统帅们虽然百般不甘,奈何时运不济,无论他们如何努力,无论十几万将士如何舍生忘死。就是攻破不了雁‘门’城,就是无法向前推进一步。

突厥人不得不承认,帝国皇帝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个‘诱’饵,是个实现理想的工具,但对雁‘门’城的军民来说,帝国皇帝则是他们的天,他们的尊严和荣耀。他们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和信念,一个帝国皇帝就相当于十万帝国大军,所以,雁‘门’城内的军民坚守到了最后。他们赢得了胜利,他们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守护了自己的信念,他们成功了。

始毕可汗下令,撤退,撤出长城,撤出‘阴’山,回到大漠,回到自己的家。

当夜,始毕可汗、行帐官僚及五万突厥主力率先撤离,连夜撤离,为加快撤离速度,所有能扔下的辎重包括掳掠的战利品,统统抛弃。

当夜,始毕可汗遣使十万火急赶赴崞城战场,命令康苏密连夜撤离,务必于第二天午时抵达雁‘门’城,以掩护雁‘门’城下的主力大军撤向句注要塞。

当夜,始毕可汗遣使急报俟利弗设阿史那咄栗和俟利发康鞘利,主力大军于初十日午夜开始撤离雁‘门’战场,估计于十五日之前抵达白狼塞战场,请两位统帅务必竭尽全力指挥所部将士,向白狼塞战场上的帝**队发动猛烈攻击,以持续消耗和疲惫帝**队,只待主力大军抵达战场后便可发动雷霆一击,以绝对实力在瞬间摧毁帝**队,攻陷白狼塞,打通北撤回家之路。

当夜,始毕可汗遣使至句注要塞、桑干镇和善阳城,命令戍守三地的军队做好撤离准备,并警告桑干镇戍守军,务必防备楼烦关的帝**队突破防线,假若桑干镇失陷,虽不至于断绝大军北撤之路,但可以拖延大军北撤的时间,一旦让从太原以南方向增援而来的帝国援军追了上来,则大军必陷入包围,由此会置大军于险境,会让己方军队在突围之战中付出惊人代价。

同日夜间,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接到了马邑太守王仁恭的书信。

昨日云定兴曾书告王仁恭,说北虏大军撤离了崞山战场,撤到了崞城一线,估计北虏要撤离雁‘门’了,故命令王仁恭不惜代价继续向桑干镇方向攻击,做出要攻陷桑干镇,切断北虏退路之态势,以期进一步加大对北虏的威胁。

王仁恭手上的军队有限,代北军虽然在楼烦关以北方向向北虏军队持续攻击,奈何对手兵力两倍于己,再加上战场狭窄,双方打了个旗鼓相当,无法达到云定兴之要求,故王仁恭十万火急向云定兴求援。时间已过去很久了,太原方向肯定有援军抵达战场,你云定兴必须信守承诺,给我增派援兵,否则就算我把代北军打完了,也无法推进到桑干镇,更无法切断北虏的撤离之路。

云定兴气得破口大骂。他不是骂王仁恭,而是骂两京权贵和勤王援军。八月二十四日东都诏令勤王,至今已过去整整十六天了,两京援军却杳无音讯。从两京到太原不过一千四五百里的路程,帝国卫府‘精’锐日夜兼程,日行百里,也应该到太原了,为何至今没有丝毫消息?难道这也是皇帝的安排,担心两京援军北上的消息泄‘露’了,让北虏有足够的时间撤离中土。继而导致决战之策功亏一篑?抑或,这是两京权贵们的“‘阴’谋”,蓄意隐瞒援军的消息,以尽量减少对北疆战局的影响,内心里却在期待着皇帝的失败,打算在战后顺势推翻皇帝?

云定兴一筹莫展,不知如何安抚王仁恭,就在这时,他接到了斥候的急报。北虏撤军了,正从崞城城下撤离。

云定兴急召各军统帅。商量是乘着北虏撤离之际连夜发动攻击,还是密切关注北虏动静,等到天亮再做决策。最后力求稳妥的心理占据了上风,云定兴决定等到天亮。

九月十一日,雁‘门’战场一片死寂,北虏停止了攻击。

城外北虏人从容不迫、有条不紊的依序撤离。

城内帝国的皇帝和雁‘门’军民却忐忑不安,翘首以待。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在等待北虏人的攻击,还是在等待奇迹的出现。

十一日午时,始毕可汗、行帐官僚和五万主力大军越过了西陉要塞。进入句注山。其选锋军纵马狂奔,已飞速抵达桑干镇,于黄水河两岸布下战阵,确保主力大军北撤通道之安全。

十一日午时,康苏密率军疾行八十里,撤到雁‘门’城下。同一时刻,莫贺咄设率余下主力大军撤离了雁‘门’战场。北上句注。

十一日午时,右屯卫大将军云定兴率军推进到崞城城下。

崞城城‘门’大开。云定兴进城拜见齐王杨暕。杨暕欣喜若狂,命令城内大军与云定兴部合兵一处,由自己统率。火速向雁‘门’推进,一则探查北虏主力是否真的撤离而去,二则也急于勤王,以期赢得皇帝的好感。

杨暕的这一命令得到了行宫官僚和诸军统帅们的支持,大家都急于第一个抵达雁‘门’城下,急于向皇帝表达自己的忠诚,毕竟让皇帝在雁‘门’城中饱尝被围之苦,罪莫大焉。而尤为可怕的是,假若雁‘门’城已经失陷,假若皇帝已经被北虏所俘获,那么帝国政局就要掀起惊天狂澜,齐王杨暕“近水楼台先得月”,是理所当然的第一皇统继承人选,更何况他就在南北决战的战场上,行宫官僚和诸军统帅就在他的身边,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那么第一个向其效忠的人,第一个拥戴其为帝国皇帝者,则必然会获得难以估量的利益。

于是大约在一个时辰后,被围近一个月之久的齐王杨暕,便带着勤王之师“急吼吼”地冲向了雁‘门’城。

十一日,越王杨侗会同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李渊,率六万援军火速北上。

十一日黄昏时分,上大将军杨义臣率三万西京援军抵达晋阳城。

十一日深夜,始毕可汗、行帐及五万北虏主力抵达桑干镇,连夜横渡黄水河。

大约在同一时刻,莫贺咄设及其所率大军正在通过句注要塞。

与此同时,康苏密指挥大军开始撤离雁‘门’,连夜赶赴西陉要塞。

九月十二日凌晨,齐王杨暕率军‘逼’近雁‘门’城,考虑到黑夜的危险‘性’,大军居高而守,并派出大量斥候到雁‘门’城下打探军情。

同日凌晨,白狼塞战场上的俟利发康鞘利接到了始毕可汗率军撤离雁‘门’城的消息,惊喜‘交’集,遂遣使报于俟利弗设阿史那咄栗,相约于十二日上午开始,不计代价向白狼塞发动攻击,持续消耗帝**队。

同日凌晨,辽东留守、观国公杨恭仁率军抵达燕北行辕,东北道大使、涿郡留守、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于桑干水畔相迎。

“观公,军情紧急,某与你同赴白狼塞,与北虏决一死战。”

=

=

=

6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