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一百一十章 崔氏危机

大隋帝国风云 第一百一十章 崔氏危机

作者:猛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23:17:28 来源:笔趣阁

第一百一十章崔氏危机

伽蓝与傅端毅交换了一下眼神,起身离开了军帐,让薛德音能够敞开自己的心扉,在故人好友面前把郁积多年的痛苦和悲伤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

薛德音和崔逊不仅仅是故人,好友,更有姻亲关系。薛道衡的正妻,薛德音的母亲就是出自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在关中的重量级人物就是崔弘度和崔弘升兄弟,另外还有两个显赫人物,一个是崔仲方,一个是崔彭。四人中,崔彭是先帝心腹,禁卫军统领之一,随侍左右,而另外三人都是秦王杨俊的坚实后盾,也都随着秦王的“倒塌”而受到打击。

高齐灭亡,薛道衡初始并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先帝出任大丞相,薛道衡才“平步青云”,而这与崔弘度崔弘升兄弟的举荐,与河东薛氏在关中的权势有直接关系。

天下崔氏是一家,不论是清河本堂还是博陵分支,拿起家谱论起辈分,大家都是亲戚。博陵一支的血缘关系就更亲密了,薛道衡的妻家与崔弘度、崔弘升兄弟更是三代以内的亲属,所以薛德音和崔逊的关系可想而知了。

在皇统争夺上,崔氏是秦王杨俊一系,薛道衡是太子一党,两家选择全部错误。秦王杨俊先“倒台”,太子随后被废,崔氏兄弟和薛道衡都被赶出了朝堂。

今上继位,崔氏复出,薛道衡也复出,可惜元德太子早亡,帝国再陷皇统争夺,不过这一次大家都谨慎了,不敢早早“站队”,但以崔氏在帝国的庞大势力,就算你缩着脑袋都躲不掉皇统的“追逐”,再加上今上和改革派所实施的一系列新政严重损害了权贵集团的既得利益,朝野上下矛盾激烈,崔弘升和薛道衡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先后死去。

薛德音和崔逊泪眼相望,无语凝噎,心中之悲恸,岂是几行泪水可以化去?

薛德音讲述了其回归中土的过程,着重提到了裴世矩、元弘嗣、楼观道和陇西李氏围绕着他这个人所做的一系列谋划,其目标都是对准了以杨玄感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试图从事实上来证明杨玄感有叛乱嫌疑。

杨玄感是不是要叛乱?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而各方势力之所以“追逐”薛德音,其根本意图还是要刻意制造出杨玄感正在阴谋叛乱的“事实”。

崔逊静静地聆听着,虽然心里波澜起伏,但脸上始终是一副云淡风轻的优雅之态。

薛德音说完了,崔逊思考了很久,慢慢说了两个字,“伽蓝。”

“对,伽蓝是关键中的关键。”薛德音说道,“正是伽蓝,利用西土复杂的局势和各方对某本人的争抢所形成的紧张局面,把杨玄感要叛乱的‘事实’,一点点地透漏了出来。”

“包括对你?”

薛德音点头,“当初他欺骗某,说要借助某的帮助,带着一群西北狼到长安报仇雪恨,实际上他想通过某,秘密潜伏到杨玄感身边,但随着西土各方势力的真正意图逐渐暴露,局势越来越紧张,他不得不调用了自己在西土的全部力量拼死杀出一条血路,他本人的秘密使命至此再也遮掩不住,而某的处境也极度危险。这时候裴世矩和薛世雄不得不出手相救,于是他带着一支马军团到了涿郡,某在他的保护下算是保住了一条性命,但某就此上了裴世矩的‘船’,和杨玄感也就彻底决裂了。”

崔逊眉头紧皱,凝神思考。

良久之后,崔逊缓慢说道,“我们先加设杨玄感的确要叛乱。”

“假如西土局势平稳,伽蓝会和你一起赶赴黎阳,参与杨玄感的叛乱。伽蓝肯定能影响到你,而你又能影响到杨玄感的决策,也就是说,裴世矩对杨玄感的叛乱了如指掌,杨玄感因此必败,而山东人极有可能被卷进去,与杨玄感一起遭到沉重打击。”

“后来局势变了,伽蓝的使命暴露了,你也暴露了,裴世矩马上改变了策略。”

崔逊说到这里微微一笑,“也就是说,现在你我相见,都在裴世矩的算计之内,都在他的谋划之中。”

薛德音没有听懂,目露疑惑之色,“何解?”

崔逊沉默了片刻,缓缓说出一段话。

崔氏做为中土第一高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先是因为中土的统一,活跃在山东和江左的崔氏全部受到压制,仅有关中的崔氏支撑门户,等到崔氏在皇统之争中随着秦王杨俊一起陨落之后,崔氏在帝国的朝堂上彻底失去了话语权。这对崔氏来说是个沉重打击,对中土的世家权贵尤其是山东权贵来说更是难以接受之事,兔死狐悲的情绪迅速蔓延并最终激化了山东权贵和关陇权贵的矛盾。

今上继位,立志改革,联合山东和江左权贵抗衡关陇权贵,于是崔氏以崔弘升为代表,东山再起,然而,崔氏是中土第一高门,是一流世家权贵的代表,也是竭力维护世家权贵利益的“大旗”,它理所当然阻碍了今上的改革大计,再加上关陇人和山东人之间的矛盾,一流世家和二三流世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崔弘升成了激烈权争的牺牲品,与关陇虏姓代表人物于仲文一起承担了第一次东征失败的罪责,双双“病”故,永远离开了帝国的朝堂,随同他们一起消散的还有两大势力对朝政的影响。

崔家目前的领军人物是崔赜(ze)和崔君肃,两人都是文翰才俊,海内知名。现今崔赜是越王杨侗的师傅,王府长史,辅佐杨侗镇戍东都。崔君肃是右翊卫府长史,辅佐右翊卫大将军水军统帅来护儿远征高句丽。两人官职不显,不过接近中枢,但对于崔氏这样的豪门来说,不能入主中枢,不能直接影响国策,那就算衰败了,是崔氏的耻辱。崔氏其余子弟诸如崔弘度之子崔年昊,崔弘升之子崔逊,崔仲方之子崔焘,崔彭之子崔宝德虽然供职于中枢、卫府和地方郡县,但职务普遍不高,未能像父辈一样帮助崔家影响到中枢决策。

今日帝国崔氏高门,以博陵崔氏为其鼎柱,承担扛鼎之重任,而清河崔氏因为当年无人入关,导致高齐灭亡后,整体受到遏制和打击,其影响力只限制于山东,由此不得不以地方之力辅助博陵崔氏。

本堂和第一支堂的崔氏子弟齐心协力,力图重振千年豪门,然而崔仲方、崔弘度、崔彭和崔弘升在不到八年的时间内先后死去,给了崔氏沉重一击。能够代替这四人肩负振兴崔氏重任的目前只有崔赜和崔君肃,其中崔赜已经六十多了,本是山东文苑名人,是在秦王杨俊的举荐下才走入帝国仕途。因为崔赜知名文翰,今上出任太子后,辟为河南王杨昭、豫章王杨暕的侍读。后杨昭改封晋王,崔赜出任晋王府记室参军,遂一心一意辅佐杨昭。今上继承大统后,杨昭为太子,但旋即薨亡。崔赜遂出任起居舍人一职。起居舍人隶属内史省,负责掌记录皇帝日常行动与国家大事,为今上近臣,可见今上对他的器重。此次东征,由皇子坐镇两京,崔赜奉命担任越王杨侗的老师,王府长史,算是今上托之以重任了。

崔赜最大的资历就是以自身渊博的学识,赢得了今上的赏识,做了元德太子的侍读,并效忠于太子,如今又是元德太子之子越王杨侗的老师。太子父子均师从崔赜,这等荣耀当今世上也就崔赜一人享有,而这与崔氏的中土第一高门、第一簪缨经学世家有直接关系。

正是因为崔赜有这个特殊的荣耀和灿烂的光环,他与皇统紧密联系到了一起。

元德太子薨亡后,第一继承者就是元德太子的弟弟,过去的豫章王后改封齐王的杨暕。第二继承者就是今上幼子,赵王杨杲(gao)。第三继承者就是元德太子的长子,燕王杨倓。而元德太子的次子越王杨侗、第三子代王杨侑则不在考虑之列。

在激烈的皇统争夺中,齐王杨暕因为是众矢之的,遭到了各方势力的“围攻”,结果连遭暗算,“恶名远扬”,至今未能入主东宫。今上最喜欢长孙燕王杨倓,杨倓相貌英俊,好读书重儒学,至孝至忠,甚合今上心意。但若论溺爱,今上却最为溺爱幼子赵王杨杲,所以,杨杲也是皇统竞争的有力人选。

崔赜曾是杨昭和杨暕的侍读,后来效忠杨昭而疏远了杨暕,这导致他直接卷进了皇统之争。随着杨暕入主东宫遥遥无期,皇统之争愈演愈烈。偏偏这时候,今上让他做越王杨侗的老师,出任越王府的长史,全力辅佐越王杨侗,于是,越王杨侗便被迅即卷进了皇统之争,而崔赜则被直接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今上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中意越王杨侗了?既然有意让崔氏辅佐越王杨侗,那为什么又要诛杀崔弘升,打击崔氏?今上是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但皇统之争牵连利益之大,牵涉势力之广,远非普通人所能想像,即便是身处中枢的崔逊,现在也是无法看穿迷雾寻到真相。

然而,有一点却是当今帝国的共识,那就是崔赜做了越王杨侗的老师,出任越王府长史之后,崔氏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推上了越王杨侗这条船。将来任何其他人入主东宫,太子或者日后的皇帝考虑到崔氏庞大的势力,都会不遗余力地打击越王杨侗,以确保其地位的稳固。就如当初的秦王杨俊,不管他是否有意争夺皇位,他都被卷进了皇统之争,他不想杀别人,别人却想摧毁他,于是杨俊小时候无法如愿以偿出家为沙门,长大成人之后更无法享受到亲情,只能在血腥的争斗中痛苦死去,而受到连累的则是崔氏一族及其庞大的豪门势力。

如果说先帝有意压制和打击崔氏豪门,并乘机波及到整个山东权贵,那就是借助了皇统之争和秦王杨俊之手,而今上若想效仿先帝,把崔氏彻底打垮,更大程度地遏制山东权贵,那最好的办法也就是借助皇统之争和越王杨侗之手。

当初秦王杨俊是先帝第三子,根本无意争夺皇位。今日越王杨侗是皇次孙,距离皇位更是遥远。偏偏两任皇帝都把中土第一高门放到了他们的身后,实际上也就是把大部分山东权贵的力量放到了他们背后,于是他们被推到了关陇权贵的对立面,你死我活的搏杀也就开始了,无从逃避。这就是皇子皇孙的宿命,为了江山的稳固,必须做出牺牲。

崔氏被推上了皇统之争的大船,身不由己,不得不斗,不得不杀。上一次他们斗败了,这一次呢?这一次越王杨侗距离皇位更远,崔氏根本就没有任何胜算。

崔氏切齿痛恨。这太无耻太阴险太欺负人了。博陵崔氏四大元老都死了,清河崔氏现在根本进不了中央,崔氏青黄不接,其衰落是不争的事实。今日崔氏日暮西山,虽不至于苟延残喘奄奄一息,但伤痕累累,难以为继,偏偏这时候今上却要“痛打落水狗”,非要置崔氏于死地。是可忍,孰不可忍,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你当真以为我崔氏没有还手之力?

崔氏早就开始布局了。大河南北的义军蜂拥而起,叛乱规模越来越大,局势越来越严峻,其背后推手正是山东大权贵,而推波助澜的就是地方官僚和地方豪望。两场天灾却演变成了熊熊燃烧波及整个山东的“叛乱”,其混乱的不仅仅是地方局势,失去的不仅仅是中央财政,更重要的是让中央威信丧失继而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力,一旦地方和中央形成对抗,不要说今上的改革和新政的实施寸步难进,就连杨氏皇族的江山都岌岌可危。

你不让我活,我又岂能让你独存?

今上和中枢的改革派大臣当然意识到了危机,但东征必须胜利,否则皇帝和中央的威信就没有了。为了取得东征的胜利,就必须遏制和打击山东权贵,警告他们不要进一步混乱地方局势,借助连绵不断的“叛乱”威胁和对抗中央。崔弘升的死,其中就包含了“警告”的意思。崔氏是山东权贵的领袖,打击崔氏,等于恐吓了山东权贵。如今更进一步,把崔氏推上皇统之争的大船,以此来直接威胁山东权贵,警告他们不要在东征一事上设置阻碍,不要断绝永济渠粮道,否则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今上派遣治书侍御史游元和监察御史崔逊南下黎阳督运粮草,实际上就是让山东人和以杨玄感为首的关陇人斗,让山东人和关陇人大打出手。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然后今上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裴世矩料定伽蓝必定会借助游元之力,必定会向游元透漏杨玄感阴谋叛乱一事,而游元会推断出裴世矩的真正用意,意识到山东人在这场争夺中占据了优势,必定会出手“攻击”关陇人,但关键问题是,游元未必会愿意帮助皇帝打赢第二次东征。

于是,裴世矩又安排了崔逊南下。崔逊必定会和薛德音见面,这两人相见之后,未来的局势就明朗了。

杨玄感一旦叛乱,其首要目标肯定是东都洛阳。

杨玄感或许想率军北上,在切断永济渠粮道的同时再切断远征军的归途,活活把远征军“饿死”在辽东,但他的北上必须赢得山东人的配合,否则,他根本就到不了涿郡。然而,山东人绝不会配合他。皇帝死了,中央崩溃了,受益最大的是以杨玄感为首的部分关陇权贵,而这些权贵一旦窃取了天宪,掌控了帝国权柄,还是要打击山东人,所以,山东人只会在杨玄感叛乱后,配合皇帝和中央屠杀关陇人,然后取而代之,蜂拥进入中枢,执掌权柄。

杨玄感无法北上,只有去打洛阳,去打关中。洛阳一旦失守,罪责就是越王杨侗的,而崔赜做为越王杨侗的长史,镇戍东都的第一高参,罪责更重。崔赜所属的崔氏高门完全可以在危急关头最大程度地借用和调度山东权贵的力量,内外夹击杨玄感的叛军,守住洛阳,所以洛阳一旦失守,崔赜和崔氏固然受到严厉打击,山东权贵集团也跑不掉,也要遭受池鱼之灾,再加上山东权贵暗中利用山东义军威胁和对抗中央,可以想像,皇帝和中枢必定会利用这个大好机会给予山东权贵以重创。

皇帝和中枢打击了关陇人,又打击了山东人,可谓一箭双雕,如愿以偿地遏制了权贵集团对新政的阻挠和对抗,接下来帝国的权贵集团实力不济,必定在皇帝和中枢的打击下一败涂地,最终拱手交出既得利益,承认最新的严重“缩水”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方案。

如此倒过来推断,皇帝此刻把杨玄感放在黎阳让其居中督运粮草,让崔赜辅佐越王杨侗镇戍洛阳,让游元和崔逊南下督察永济渠水道和远征军的粮草运输……把这一系列的部署联系到一起,其意图也就呼之欲出了。

只有杨玄感叛乱,只要山东人和关陇人两虎相争,大打出手,那么皇帝就可以果断放弃东征,率军南下平叛,把以杨玄感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和山东乱局背后的“黑手”山东贵族集团“一网打尽”,而这两大权贵集团也是阻碍和对抗中央“新政”的主要力量,把他们一锅端了,新政的推进还有多大的阻力?

西征东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皇帝和中枢的权威,而提高权威的目的就是为了推行新政,推行新政的最大阻力就是权贵集团。谁敢说,此次事件,就不是皇帝和中枢为了打击权贵集团而故意设下的一个局,有意挖掘的一个陷阱?

薛德音一脸震惊,目瞪口呆地望着崔逊。

崔逊不再云淡风轻,英俊的面孔上弥漫着一层浓郁的忧伤,眼里更是忧色重重。

崔氏的处境十分不利。

崔逊和游元不在一条船上,所以崔逊先前一直没有见到伽蓝,事实上他也不想见到伽蓝。他要面对的局势异常复杂,他必须想方设法与沿河郡县的世家豪望在未来形势的走向上取得一致意见,然后才能决定是否保持水道的畅通,又如何利用眼前的形势打击对手,最大程度地维持己方的利益。

今天他到游元的船上就是想与游元深入交谈一番。游元代表的是河北本土贵族势力,而崔氏代表的是整个山东甚至是整个帝国大世家大权贵的利益,这两者在利益诉求上有很大的冲突。

还没等交谈,游元就给了他一个暗示,于是他上岸了,到了龙卫统军营,见到了伽蓝,见到了薛德音,然后就知道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并由此推衍出一个惊天布局,而整个局势的发展对崔氏十分不利。

假如这一切都是皇帝的布局,如何破局?假如这一切都是裴世矩和薛世雄的布局,是关陇贵族中的激进改革派贵族所做的谋划,那又该如何应对?

“你何时拜见的任公(游元)?”

薛德音的回答让崔逊眼里的忧色更浓。显然,游元已经推衍出了局势的发展,为了保住河北权贵的利益,游元肯定在过去的几天里已经想好了对策,并致书河北各大世家。正因为他已经开始了布局,不想向崔氏做出妥协,所以才请崔逊上岸拜访故人,让崔逊知难而退,或者说,他有意请崔氏以河北权贵利益为重,服从他的决策,至于崔氏可能为此受到的损失,崔氏必须要有承担的准备。

“舞阴公(薛世雄)可曾对你说过甚?”

薛德音摇头。他有足够把握肯定薛世雄没有参与这一谋划,但从他与薛世雄谈过之后,薛世雄就被“拖”了进来。

“伽蓝与舞阴公一起进宫拜见了裴阁老,回来后,他可曾对你说过甚?”

薛德音再次摇头。此事如果是裴世矩甚至是皇帝所谋划,那伽蓝不过是个棋子,虽然这个棋子承担重任,一步步地推动着局势发展,并把各方势力拖进其中,但伽蓝始终是个棋子,尚没有资格接触到核心机密,所以即便裴阁老特意召见他,也不会透漏更多机密,最多就是安抚鼓励一番,然后让伽蓝继续沿着他所设定的轨迹一步不差地走下去。在今日这盘棋中,伽蓝事实上就是个支点,裴世矩利用这个支点,很轻松地撬起了各方势力,让各方势力在利益的驱动下,向着他所设计的目标奋勇杀进,最后不论各方势力能否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裴世矩都是最后的赢家。

崔逊轻轻颔首,再问道,“伽蓝姓甚?”

薛德音苦笑,“官奴婢出身,怎会无姓?他不说,某也无从查询。不过……”

崔逊眉头微扬,十分期待。

“不过某家七娘说,伽蓝的长相与她的大哥十分相似。当年司马大郎配发敦煌,不幸死于边乱,全家罹难。这事你应该有所耳闻。”

崔逊迟疑着,踌躇良久,低声叹道,“河内司马,两晋皇族,好大一个姓。”

“七娘曾当面质询,但伽蓝一口否决。”

“裴阁老一定知道。”崔逊说道,“舞阴公(薛世雄)也一定知道。”停了片刻,他又补了一句,“陛下或许也知道。”

薛德音愣了片刻,旋即想到在爵位品秩上一向“吝啬”的皇帝竟然破天荒地打破常规,特授伽蓝从五品的朝散大夫,并让其所统的西北马军团为禁军独立建制,还亲自授以龙卫番号,这其中恩宠之重远非一个来自西北蛮荒的戍卒所能享有。薛德音对此事一直心存疑惑,如今给崔逊一提醒,这才意识到其中的隐情可能和伽蓝的姓氏有关。

“这事重要吗?”薛德音问道。

“非常重要。某会托人查询,只要知道他姓什么,也就知道他的出现对我们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但目前并不重要。”薛德音说道。

“假如他姓司马,那即便是目前,也是非常重要。”

河内司马氏虽然不是中土第一高门,其历史没有崔氏那等悠久,但其是两晋皇族,声名显赫。它与虏姓第一姓元氏,也就是过去的拓跋氏,因为都曾是主宰中土的皇族,所以地位非常尊崇,即便是中土顶级豪门王崔卢李郑五大世家对其也是恭敬有加。

司马氏在南北朝后期依旧是人才辈出,其中辅佐高欢成就一带霸业的司马子如就是一个名扬史册的人物。他的儿子司马消难同样知名。司马消难起于山东高齐,娶高氏皇族公主为妻。后逃奔关中北周,受到重用,为朝中四大辅弼大臣之一,北周末代皇帝的国丈。其与杨忠情同兄弟,先帝更是以子侄礼待之。但在北周末年,先帝以大丞相主政期间,司马消难与尉迟迥、王谦举兵叛乱。兵败后司马消难逃亡江左南陈,再受重用,为朝中三公之一的司空。

帝国统一后,司马消难回归长安,先帝赦免其死罪,但削籍为乐户,极尽侮辱之能事。司马消难不久亡故,其子孙后代惨遭打击,先帝屡次借助杀戮山东和江左皇室宗亲的机会,将司马氏的宗亲子弟、门生故旧或诛杀,或流配,或除名为民。虽然有些人挣扎着幸存下来,但最窘迫的时候,司马氏的子弟甚至沦落到在长安街头杀猪宰羊为生。

薛道衡最后娶回家的七夫人就是司马消难的小女儿。这也是适逢司马氏家道中落,否则司马氏的女儿岂能给人做小?从另一层意思来说,这也是薛道衡仗义,在司马氏厄难之际,伸手相助。

等到先帝的怨气发泄完了,司马氏的命运才逐渐改善。流配子弟陆续回归,当初在长安街头杀猪为生的司马德戡也从军征伐。

这时候,司马氏的家族势力迅速恢复。司马氏的门生故旧本来就遍及中土,而司马消难又曾在山东、关中和江左三地辛苦经营,其强悍的人脉关系在司马氏的恢复中发挥了惊人作用。

换句话说,今日的司马氏子弟,尤其是司马消难的直系子孙,在特殊情况下,就是有共同利益诉求的时候,可以得到山东、关陇和江左三大权贵集团中的很大一部分力量的支持和帮助,而这种实力即便是中土第一高门崔氏也做不到。

薛德音自然知道崔逊的意思,但他只能幽幽一叹,“伽蓝不会承认,即便他承认了,也没有意义。”

的确,没有裴世矩和薛世雄的证明,没有皇帝的承认,就算伽蓝拍着胸脯说自己姓司马,那也没有任何意义,无论对司马氏还是对其他人都没有任何帮助。反之,就算伽蓝不承认,他也一定是司马氏的子弟,要认祖归宗,想逃都逃不掉。

“某不需要他承认。”崔逊摇摇手,脸上露出一丝莫测高深的笑意,“某也不会对其他人说,伽蓝姓司马,某只要对别有用心的人做出小小的暗示,就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薛德音懂了,但他家与司马氏关系密切,司马氏的荣辱兴衰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他不能视而不见,任由崔氏拿伽蓝的姓氏大做文章,大取其利。

“陛下如此器重一个西北戍卒,显然别有隐情,而你以薛氏三凤之尊,屈就于西北戍卒之下,更是别具用心。”崔逊说到这里笑了起来,“陛下以此子取利,你又何尝不是?”

这句话大有深意,可以理解为崔逊有意利用伽蓝与裴世矩建立关系,继而获知一些皇帝的机密,也可以理解为崔逊有理由怀疑薛德音已经与裴世矩建立了关系,只要与伽蓝联手完成了裴世矩的意图,前途就是一片光明。

薛德音沉默不语,暗自思量,良久方才出声问道,“是否需要某先与伽蓝谈谈,向其透漏一些崔氏的事?”

崔逊颔首,“有劳了。”

=。

更多到,地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