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代周 > 第一百五十八章

代周 第一百五十八章

作者:八无和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41:27 来源:笔趣阁

也正是因为粮食,百里无忌无法再征召新兵扩建新军,只能调原有的军队进行整编,百里无忌知道,明国已经有些脱力,一切需要时间修整。

这也是百里无忌决意不直接灭辽,而与辽国和谈划河而治的根本原因。

柴荣却对此毫无所知,下了旨意之后,他便一直卧床养病,每天的朝会也临时改成了两天一次。

半个月后,王朴终于从大定府回来了。

王朴一回到开封就被柴荣紧急召见,由此可见柴荣迫切之心。

没等王朴见礼,柴荣便把身边的众人赶出,将班师途中所发生的一切倾囊告诉了王朴。

“文伯,朕就等你回来为朕好好查查,看看究竟是谁在出妖蛾子。”

王朴闻听,只是点头,他是柴荣心腹,但无法对柴荣的结义兄弟和姐夫评头论足。

看着憔悴的柴荣,王朴不觉得心中一叹,皇上真是生不逢时啊,唐亡以来,中原早已形成一种“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陋习,什么天地君师、父子兄弟,这些伦理纲常早已成了块遮羞破布,谁的手里掌控兵权,那谁就能问鼎宝座、逐鹿天下。

眼前的柴荣是个重情义之人,其实如果依王朴来说,此事很容易解决,若信任赵匡胤、张永德,那就装作没听见;若不信任,则立即下旨捉拿二人,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根本无须伤神费力,更无须探根纠底。

只可惜如果太祖郭威能多活几年。为柴荣奠定一些根基,想来柴荣会轻松一些。王朴再一次在心中叹道。

柴荣见王朴无语,以为他怕担干系。遂许诺道:“文伯放心,此事不管牵涉到谁,你都可一查到底。朕授你全权。”

王朴想了想,硬着头皮劝谏道:“皇上。周国经两年多的战争之后,朝廷国库早已是一贫如洗,百姓更是民不聊生,如今战事渐息。正是收拾朝政、积蓄国力之时。臣惶恐,斗胆恳请皇上暂且放置此事,留待日后再行计较。以皇上圣明。必能体恤臣拳拳之心。”

柴荣被王朴一席谏言说得发愣,文伯究竟想干什么?我真已经到了昏馈的地步了么?莫不是王朴与赵匡胤、张永德等人私交甚笃,不愿意查办此事?不,不。文伯是朕心腹。怎会也弃朕于不顾。柴荣心已乱……。

王朴见柴荣神色有异,心知柴荣必定因为自己的这一番话动了猜忌之心,但覆水难收,王朴只能继续劝道:“皇上,流言止于智者。周国的江山社稷仅属于皇上所有,只要皇上心中不乱,定下心来,外人再如何出妖蛾子。也动摇不了皇上在臣民心中的地位。臣请皇上三思。”

柴荣深吸了一口气,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至少是外表平静下来。柴荣已经没有和王朴继续谈下去的心情,他不怀疑王朴的忠诚,但显然王朴已经无法揣测圣意。

柴荣是想将裹乱的奸人揪出来,扫清自己心中的纠结,以便正赵匡胤、张永德等人的清白,如此,自己才能放心地使用他们,交于他们重任。

如果不查清此事,柴荣无法让自己当成没有发生过此事,他分辨不清赵匡胤、张永德等人的忠奸,何以将重任交到他们手上?

王朴太熟悉柴荣的性格了,没等柴荣下逐客令,王朴便转换了话题,说道:“臣此次奉旨前往大定府列席明、辽和谈,正欲禀告皇上,请皇上容臣一些时间,臣简要地叙述一下此行经过。”

柴荣听到此话,才醒觉是该知道一下明、辽的和谈细节,毕竟这也关系到周国的利益。

见柴荣默许,王朴便一五一十地将明、辽和谈细节叙述给了柴荣。

开始是简述,但柴荣显然听出了兴致,渐渐地问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这一说,一直说了一个时辰还未结束,进膳时间到了,侍从进来劝膳,都被柴荣逐出,连累王朴也只能饿着肚子陪柴荣继续聊着。

“文伯,那百里义真向上京开炮了?”

“正是。耶律璟坚持以大定府为界,那百里义便率明军北上,调集东侧明军、西侧我武行文部进逼上京,后又令数千火炮齐射,最终迫使耶律璟签订了城下之盟。”

“好。好。好。”柴荣连赞三个好字,“朕太久没有听到如此解气的好消息了,朕要重赏武行文,此战中,其所立军功朕都要重重赏他。”

王朴看着兴奋的柴荣,他知道,柴荣憋曲太久了,周军与辽、阻卜的战斗中,屡战屡败,难得有两三次胜利,也是惨胜。

如今竟为了武行文部参与了此次战斗而要大肆封赏,想来柴荣太想开疆扩土了,只可惜周国国力嬴弱,无法支持柴荣的雄心壮志,想起柴荣曾经对自己发下的壮语“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搜索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尤回响在耳边,王朴只能强颜欢笑地相陪。

柴荣兴奋了许久,渐渐地他似乎觉察到了自己的失态,此战基本上是明军独力支撑,要说是周国所出兵力,除了他这个皇帝率三千亲卫在迁州陪伴了百里无忌一段时间,也只有武行文的二万五千人一直替周国扬威了。

“不,真要说起来,百里无忌是我结义兄长,明周两国又是同盟,我为此高兴也在情理之中。”柴荣心中如是为自己辩护着。

“咳。”柴荣干咳了一声,“文伯,你可知晓百里无忌为何不趁势灭辽国?”

王朴见柴荣神色已复平常,心中方才安定。

王朴答道:“臣以为,明国皇帝不直接灭辽,出于三个原因。一是明国经此战后,国力消耗严重,明国已经无力继续北上,就算打下上京,恐怕也无法抵挡得住辽军的反扑。二是臣在大定府明显感觉到来和谈的一些辽国重臣与明臣暗通款曲,恐怕有勾结之嫌,依此看来,辽国恐怕离灭亡之日不远了,明国皇帝自然心中明白,不想再费国力在辽国身上;至于三嘛……。”(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