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代周 > 第九十二章

代周 第九十二章

作者:八无和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30 23:48:24 来源:笔趣阁

而事实是,明军士兵根本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从下城墙的那一刻,士兵还在猜测这次将有去无回了,可下到城之后,所受到的礼遇,令明军士兵竟然想在叛军大营多享受一会再回去。

徐守仁的一封信,让两镇节度看到了保留官职的希望。

确实,只要官位还在,谁做皇帝关他们屁事。

与其听高方一路走到黑,还不如降了明国,得些好处。

于是,他们请明军士兵马上回去禀告城上主将,表示愿意接受劝降,但具体条件,需要面谈。

明军士兵只好收拾心情回去了,可徐守仁不肯出城,倒不是他害怕,而是城门被土石封死,出城需要象士兵那样爬城墙。

徐守仁自然不屑这么做,所以,他要求叛军自己派人上城来谈判。

士兵只好又爬了一次城墙去传讯。

让他意外的是,叛军两个主将竟丝毫不以为意,二人商议了一下之后,让一人携另一人的亲随,由明军士兵带路,去城上谈判。

双方的谈判非常迅速,徐守仁除了在保留节度使官职上坚持以外,别的都不与二人为难。

因为百里无忌已经连原周国的节度使都撤除了,岂会再为大理破例?

徐守仁为防南门外叛军迅速尾随而来,使得局势失控,所以,对两个叛军节度的其余请求一概答应下来。

而叛军节度也希望迅速达成协议,好从这个烂泥潭中抽身。只要自己的利益能保住,谁希望在这里血拼?

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达成协议的速度非常惊人。

协议内容为。两镇军队为临阵起义,明国将保留两镇军队,依旧归二人统领,而二人为表示诚意,愿意主动请辞节度使之衔,就任两州刺史,同时带兵向北进发。暂时驻扎兰溪郡,以脱离战场。

只用了半个时辰,北门外的叛军走得一干二净。

徐守仁轻吁一口气。如此,就可以将北门兵力转向清除南门外残余叛军了。

当徐守仁率明军和青壮赶到南门时,城外的叛军早已无影无踪。

徐守仁心中一跳,难道叛军为迂回转攻东、西城门?

于是。再马不停蹄地赶到西门。然后东门,依旧没敌人。

徐守仁一下子蒙了,难道敌人被南门一场爆炸吓怕了?全逃回家了?

逃回家……。灵光一闪,徐守仁有些明白了。

高方确实回家了。

他得到眼线的报告之后,就立即动身西返向腾冲府日夜兼程而去。

在两镇府兵中,他有不少的眼线,从两个节度使与明军眉来眼去的那一刻开始,眼线就已经偷偷传回信来。

高方知道。事情已经不可为。

这时就算自己率五千弓弩兵冲到北门,也已经无力回天。

两镇府兵已经倒向明军。以自己这数千弓弩兵打野战?

那只是个笑话罢了,甚至可能被两镇府兵反戈一击,到时,怎么死都不知道。

与其在这浪费时间,还不如回家。

高方就在这瞬间失去了争雄的豪气,他俨然感觉到自己真的老了。

想家的男人通常有两种,一是输了钱的,另一种就是老男人。

高方自然属于后一种,他知道,也许腾冲府的家也已经不在,自己回去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可纵然如此,高方依然想回家,就算死,也得死在自己的家中,至少死在自己的家门口。

因为,那里有他的家人,他的孩子。

想到这,高方再次下令加快行军速度,也许,承上天照抚,出现奇迹,自己还能赶得及。

徐守仁想通了为什么敌人如水气般地蒸发了。

他开始清理大理城。

南门连同大半条城墙已经崩塌了,至少有上万的生命在这里殒灭。

尸体碎块混合着断砖碎石形成了一长溜的废墟。

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清理。

而十多万的大理城百姓,已经流了太多的血,他们自发地来到南门,开始清理。

他们想从废墟中寻找自己的亲人、朋友或者熟悉的邻居。

这是何等凄惨的场景。

徐守仁如此阴冷之人,也不觉得眼眶湿润。

他在那个完好无损的幸存者口中了解了南门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之后。

徐守仁勒令这个幸存者,改变口供。

从此,这个胆小的以尸体为掩护而幸存下来的青壮,与那四个重伤的青壮,一起成为被大理百姓交口称赞的英雄。

徐守仁在现场向百姓保证,必定禀奏朝廷,为五个英雄请功,为五百青壮立碑书传,并对能够查到的青壮亲属进行抚恤。

虽然是惨胜,但毕竟是胜利。

大理百姓因为胜利,而冲淡了悲情。

百姓就是这样,一旦接受了朝廷的赏赐追封,他们会自动地把自己划到明国的一方,从此,他们觉得,他们已经是明国人,而且,是对明国有大功的明国人。

徐守仁在这一事的处理上,已经具有了政治家的风范。这是百里无忌事后对徐守仁的评价。

三天后,从建昌府南下的百里义,率先锋三千人新军和杨廷式部到达了大理府。

本来百里义应该按照计划镇守会川府的,但百里义在遇到徐世铭后,改变了计划,他派了五百新军一路护送徐世铭返回金陵府。

而他自己毕竟担忧徐守仁、百里康二人的安危,便违逆了百里无忌制订的计划执意亲自前来了。

百里义知道百里无忌对杨廷式部寄于厚望,所以,他的的借口很有说服力,那就是率兵护送杨廷式部。

当百里义看到大理南城门外这一幕惨状时,也不禁唏嘘不已,这一幕是何等的熟悉和记忆犹新?

从明军掌握了火器以来,这相似的一幕幕就不间断地重现,百里义有时都不知道大郎制造出这火器究竟是对是错。

但百里义却清楚地知道,这场景虽然惨烈,但如果比起这数十年五代各国所造成的战乱兵祸,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没有这火器,明国将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统一天下,而战争每多拖上一年,死得人将更多,百姓的生活将更困苦。(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