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代周 > 第八十七章

代周 第八十七章

作者:八无和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22:25 来源:笔趣阁

没有一个带兵武将敢在知道首都危急而不去救的。

也没有一个带兵武将敢在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选择赌的。

这不但需要胆量,还需要权力,没有皇帝的授权,这种行为等于叛国。

可惜的是,大理国已经属于明国,百里康需要负责的对象不是段思聪,而是百里无忌,大理府是否失守关百里康屁事?

他唯一的牵挂,只是大理府中的徐守仁。

所以,高方无法想像到百里康的应对之策,这也就是战争开始之前,高方就将自己拖进了灭亡的陷阱之中。

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高方如果不出这招分兵渡江之策,而是集合全力顶住段氏军西攻,哪怕有明军的助阵,段氏军真要想成功突破西岸也不是易事。

就算顶不住,将全军后撤至腾冲府,依据高方这些年将腾冲府打造成的堡垒而言,数万大军固守也能支撑上一年半载的。

毕竟明军远途行军需要时间,到时,进攻一个早有防备的数万大军镇守的坚城,百里无忌也未必有承受巨大伤亡的思想准备。

而最有可能的是明军围城后劝降,这就给了高氏一条生路。

再不济,将腾冲府拱手让出,率大军携家当西撤,以数万大军遁入大理与天竺的交界处,未必不能扎下根来。

但高方的心太大,他不想接受劝降。而是想谈判。

劝降与谈判,这中间的利益差距太大了。

高方心里甚至还想保留一定数量的军队。

所以,目标不同。结局就不同,这句话放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本准备北上与高智平合击澜沧江东岸敌人的高方,在得到高智平派遣的信使急报之后,毅然转向东北,急奔大理府而去。

同时派信使勒令两镇府兵南下,配合自己进攻大理府。

高方急了,因为腾冲府他丢不得。可现在率军阻截明显是来不及了,那么只能攻敌必救。

在这一点上,高方明显与百里康想到了一块去了。

但百里康这时已经率部从澜沧江出发两个多时辰了。

百里康也不曾预料到高方会有将二万多大军深入段氏势力纵深的决心。

而两下对比。百里康的应对之策没有错误,只是估算不到位,可想而知,大理府中徐守仁手里仅数百明军和数千段氏军。要抵抗二万多军队的进攻。是如何困难。

就算发动百姓参与守城,但面对一万多正规军和一万府兵攻城,总显得鸡蛋与石头的区别。

这是一场全凭天意的恶战,徐守仁面临的是统率刚刚转变成明国人没几天的大理百姓抵抗数倍于己的敌人进攻。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争游戏。

百里康与高方比谁先到对方的大本营,谁先攻下对方的大本营。

这是一场以强凌弱,但在局部又是以弱战强的战争。

远在金陵的百里无忌与高方比谁先占领会川、善阐、威楚三府。

从整个战局来说,谁先占领会川、善阐、威楚三府,谁就能控制大理府。

其余的一切。对于强大的明军来说,都可以忽略不计。

需要计较的就是那几个百里无忌惦记的人的生命安全。

徐守仁在接手百里康调遣回来的数千段氏军时。就有了心里准备。

与百里康等人从小玩到大,谁还不了解谁?

从本来兵力就紧张的澜沧江调兵回来,而且一调就是数千人,百里康想干什么,徐守仁大概能猜知一二。

虽然不明白百里康的具体计划,但徐守仁知道,既然百里康会抽调兵力回援,那么就百里康看来,必是大理府会有战事发生。

而且,战事如果发生,百里康必是无法回援。

只有这样,百里康才会将兵力抽调回援。

想通了这一点,徐守仁并不慌张,因为大理府并非是明国的利益所在,得与失,就明国的利益而言,并非核心利益。

所以,打不过就跑,向东跑,与西来的明军会合,这样轻松的事,徐守仁自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正当徐守仁准备安排数千段氏军守城,另一边令数百明军收拾行装东撤时。

徐守仁突然发现,他走不了了。

不但走不了,甚至无法放弃大理府。

不但无法放弃大理府,甚至需要死守流尽最后一滴血。

因为,从澜沧江百里康处快马急奔而来的信使传讯,百里康率全军渡江兵发腾冲府。

徐守仁心中那个懊恼,是无处发泄。

这种敌强我弱的情势之下,能保存有生力量,就已经不错了。

百里康的任务是拖延敌人进犯大理府的时间,其它的不应该是百里康的任务。

只要拖延住敌人东进,那么就算大理府失守,等明军主力到来之时,一样能将敌人赶出大理府。

这么简单的道理,百里康难道就不知道?徐守仁心中默默地发问。

是啊,聪明如百里康者,怎么会不知道?

徐守仁想不通,但想不通不代表可以不管。

百里康渡江向西进入高氏的势力范围,那么他的大军后路就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

如果徐守仁放弃大理府,那么,如果被敌人占领,百里康所部的后路就将彻底被截断。

战事如果不能迅速结束,一旦胶着,没有后勤补给的百里康部,很有可能就会全军覆没。

所以,徐守仁不能走,只能硬抗。

因为他知道,既然百里康临出发还想到要派信使来通知自己,就有他的道理。

如果不是百里康心中担忧,又何必派信使通知?

正如徐守仁所猜测的,百里康一直对从澜沧江上、下游渡江的叛军人数无法估计准确,所以心中一直放心不下。

而徐守仁在想到这点之后,立即调整命令,令百里康调回来的数千段氏军征召大理府中百姓青壮参与守城。

并下令征召民夫,以土石封闭大理府的西、南、北三个城门,独留东城门做为唯一的通道备用。

徐守仁猜测,叛军如果攻城,必不会进攻东门,因为东边是明国,如果增援的明军突然提前到来。(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