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没时间了快上车 > 第五十四章 王莽恭谦未篡时(二)

庄亲王允禄,清朝宗室大臣,康熙第十六子,顺懿密妃王氏所出。康熙末年,命掌内务府。雍正元年三月,奉命继嗣皇太极孙、和硕庄靖亲王博果铎。历官正蓝旗汉军都统、镶白旗、正黄旗满洲都统。乾隆元年,任总理事务大臣,兼管工部事务,食双倍亲王俸。

因为这位作为康熙儿子中地位最高王爷的庄亲王掌着正黄旗事务的缘故,现在满清阵营的轮回者们大部分就重生在了正黄旗的武官身上。剩下的那批,自然是在正白旗——和亲王弘昼此时正是正白旗满洲都统。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赵昆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

满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条件待遇优厚,称为“上三旗”。余下的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京师各地。入关后,多尔衮将自己所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此后未再变动。多尔衮病逝后,顺治皇帝接管正白旗统领权,从此上三下五著为定例。

“上三旗”为皇帝亲军(这也是皇帝放心安排近支亲王作为三旗都统的缘故),是郎卫制的主体。所谓郎卫制,指的是由满、蒙上三旗(内务府三旗)中选拔郎卫,负责宫廷内侍卫。其中优秀者,则日侍禁廷,供驱走,称御前侍卫,稍次者为乾清门侍卫。内廷侍卫人员必须由上三旗满洲、蒙古军中选任,汉军不得与。

故而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

当年康熙为锻炼军队,圈定了木兰围场。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和旅游为主,史称“木兰秋狝”。自此,秋天到木兰围场巡视习武,行围狩猎。这是清代帝王演练骑射的一种方式。

从康熙四十一年开始,在北京至围场的沿途设置了许多行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热河行宫,又称为避暑山庄。从康熙四十二年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

康、乾时期,由于皇帝经常去山庄避暑,因而热河行宫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夏季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并处理朝政,直到秋狝之后再返回北京。秋狝木兰时,往往还要会聚蒙古各部王公,以笼络蒙古上层贵族。

而皇帝巡幸承德,自然不可能把北京周边的护卫部队都带上。皇帝身边都是上三旗的侍卫,而那几万旗军的兵马,虽说八旗亲贵都有,部队出自京畿大营,实际上来的主力可还是上三旗的兵马。

要在这里发动兵变,肯定是比在北京方便——那里周围驻兵太多,天知道一不小心就会有哪个大营进京勤王。承德这边,则就是几万兵马,主力还是上三旗。按照赵昆的计划,由正黄旗的轮回者们自称接到允禄的命令,用勤王的名义带头兵变,而正白旗则负责拨乱反正——当然,肯定得在正黄旗中的一小撮叛乱份子成功以后。

这样子不但干掉了乾隆,还让三旗之内大动刀兵,结下血仇,何乐而不为呢?

赵昆安排已毕,这才前往行宫递牌子请见。他身为和硕亲王,皇帝的弟弟,即时便有旨意,着和亲王至延熏山馆觐见。

严格来说,他还是第一次进这座横亘百里的大行宫,随太监进来,绕过仪门,但见满院都是乌沉沉、碧幽幽的松树,高可参天,粗可环抱,遮得地下一丝阳光不见,甬道的正中有一座三楹正殿,正门上悬着一块硕大的泥金黑匾,上面书着四个颜体大字:

万壑松风

一望可知是一米五(康麻子)的手迹,两边的楹联却空着。赵昆立刻便上了心。一路走一路看,果然园中所有的旧联已全部撤掉。海子旁边有一座八角亭,亭栏边可以垂钓。向东眺望,但见云山朦胧,秋岚浅淡。向西一带,是几排瓦舍,并不十分高大。

他问了问领路的太监,小太监陪着笑给王爷解说了一番,这才知道是专门为皇子盖的书房一一再向西里许,是一片开阔地,约莫四五十亩大的一片海子,旁边另树一座坊门,是用一整块青石镂刻而成,也是新造的,门前鹄立着十几个小侍卫。

正门倒厦前,设着一张御榻,一望可知是乾隆接见臣子的地方,因地面轩敞开阔,坐在榻上可以远眺,近则见湖光山色,远则览千岩万壑,夏天坐在这里,无论见人办事,穿堂风徐徐吹过,半点暑意也不会有。

进门稍向西,就是延熏山馆,也是丹一新,看布置仿佛是个佛堂,山馆前几十步,是一座戏台和正殿相对,中间种植了不少说不上名目的奇花异卉。他正看得兴致盎然,听殿中的乾隆说道:“老五,你这狗才,傻乎乎地东张西望,成何体统?”

“臣弟看花了眼了!”赵昆忙一边答应,一边一溜小跑进殿,到东暖阁窗下,见允禄也站在一边,便拿出远超奥斯卡演员的水准向乾隆请安道:“这里真是秀色动人,臣弟也没见过,所以就看个新鲜。”

乾隆案上摆着长长一幅卷轴,两头拖在炕上,上面画有点点线线,却没有泼墨着色,又不像画儿。他一手扶着那图,微笑着看看赵昆,说道:“这园子刚新修过,朕也还没有看。你既来了,就是缘分,我们一路出去走走,边走边看边说事情如何?”

两位亲王见他如此好兴致,忙都承欢。允禄笑道:“这园子我看了几次,以为都走熟了,今儿进来,还觉得新颖,多少处都不认得了。东湖边那个假山石怕有十万斤吧,怎么一下子就移到了西边?”

乾隆点点案上的图笑道:“修园子说到底也是不急之务,如今朝廷富了,才敢想修这个圆明园,才敢翻新这座避暑山庄。这是圣祖和世宗爷想了多少年的事,到朕手里才算真的要圆梦了。”言下神色既得意,又带着感慨。

对于京师热河两头大兴土木修造园林的事情,赵昆其实是乐见其成的。未来老佛爷能拿海军军费修园子,现在看来乾隆也不差。允禄话不多,只跟着往外走。赵昆却是兴高采烈,跟着亦步亦趋出来,口中道:“皇上垂拱九重,致天下于极盛,九夷万方冕旒朝拜,自然得有应有的体尊,这才能显示我大清泱泱天/朝的风范!”

此时正是未末时牌,日影西斜照得秋树山湖一片苍翠明媚。秋风一起,湖摇树动,起伏不定,极目西望山色水景,万树攒绿,丹楼如点,有田畴、有林木、有小桥流水、有苍藤古藓……真个清芬杂错,极为磅旎。

乾隆一笑,正要说些什么,却见礼部尚书尤明堂快步从东边过来,不等他行礼,乾隆便笑道:“老货来了,不必行礼,你也不要扰了朕的清兴。”尤明堂答应一声:“是!”然后向乾隆一揖,便站到一旁。乾隆眺望一会儿,徐步下阶,到仪门外才问:“尤明堂,你似乎有要紧事?”

“原来是有的,”尤明堂面对美景,脸上毫无表情,“主子不叫奴才扰兴,奴才今日不敢说了。”乾隆用扇子点着他笑谓两位亲王二人:“你们看看这人,当年顶得父皇和十三爷直噎气,如今又要扫朕的兴了。你,还有孙嘉淦、史贻直,递上来的本子朕都看了。这园子都是圣祖爷那时就起意要修要造的,不趁着有钱,什么时候才办?”

尤明堂道:“当年圣祖爷要修避暑山庄,世宗爷谏劝,说‘避暑山庄真清凉,百姓仍在热河中’——举的是民间口语儿,说的也是实情。圣祖爷也就停拨了银两。照着奴才的见识,这仍是不急之务。有钱,还是用到苗乱,用到西线,用到赈济灾民,使天下陷入水火中的人得拯救于衽席之上,然后有君父游悠之乐,才算得尧舜之君。”

他直倔倔地说出来,乾隆脸上没了笑容。“你是说朕不算尧舜之君,不肯后天下之乐而乐?”尤明堂躬下身子,语气却毫不容让,说道:“皇上乃是明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与我朝圣祖皆是英才明君,亦不曾以尧舜自居,何况皇上!”

至此话赶话的已成僵局,一君一臣,乾隆横眉居高临下,死盯着尤明堂不语,尤明堂躬身向地,也不抬头看乾隆的脸色。赵昆早就听说过尤明堂是个“橡皮棒褪”,折不断、打不烂。连权威赫赫雍朝第一王爷允祥都让他三分,平日见他随和雍容,今日一见之下才晓得名下无虚。

乾隆呼呼喘了一阵粗气,似乎平息了一点怒火,不温不火地说道:“你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可谓三朝元老,朕不打算怎么样你。只你说的‘避暑山庄真清凉,百姓却在热河中’,那是圣祖年间的事,你今日说出来,就有谤君之嫌。这承德城现有五万余百姓,你实指出来,哪一家百姓在‘热河’之中?”

“没有。”尤明堂道,“但奴才也没有说假话。”

“嗯?!”

“御驾来此狩猎,旨意一下,承德即开始清理。所有无业游民、无户籍身份的流民、乞丐、化缘道人、挂单和尚半年前都被赶了出去,怕是半数都死在外头了。”尤明堂道。“城里留下的非商贾即财主,当然‘清凉’!”

他一句接一句顶得乾隆无话可答,竟似和乾隆拌嘴一样。乾隆涵养再好,也不禁恼羞成怒,眉棱骨急跳两下,脸黑沉下来,本来就略长一点的脸更拉得老长,断声喝道:“别以为你资历深,你比上张廷玉了么?你是什么进士?哪一本书教你和君父这样讲话?你也承认今日天下大治,又说朕不是尧舜之君,这是什么意思?”

尤明堂像个烧焦了的老树桩子似地弯腰站着。无论乾隆脸色多么难看,他全然不看,佯装不知,说道:“尧舜以天下为公。皇上春秋鼎盛、年富力强,正是继承先帝余绪、宵旰勤政之时。大修园林,恐不符皇上孜孜求治之至意!圆明园已用去两千万银子,至今还不成规模,避暑山庄也用去一千七百万,听说还要再拨。年复一年的这样下去,朝廷有多少家底抖落不尽的?”

这是连军机处都扫了进去,赵昆本想着装什么都没听见,却不能在沉默下去——他是力主修园子的,银子经他手划拨,至少三分之一都变成了长生教的军资。

他遂在一旁说道,“放肆!你说话太不思量,皇上修这两处园子,并不为自己享乐。避暑山庄为秋猎行宫,天子起居之地,又要接待内外蒙古诸王,能不能连这里蒙古王爷行宫都比不上?还有,圆明园,那是在北京,四夷万国朝见天子之地,内设各国房舍建筑,也为的柔远抚夷的大政。如今远洋外夷来贡来朝的愈来愈多,毓德清华玉贵天尊,难道不要宫室行馆相配?如今天下承平,又是国家财力充盈之时,民间多有无业之民,与其在地方滋事生非,不如出些工钱养活他们,朝廷又有了接见外夷的地方,难道不是两全其美么?再说,将来园子修好,太后自然要移居其中,褒忠表孝,天子为天下先,这也是天理人情——你这学识,也配做礼部尚书?”

尤明堂立即将他顶了回来:“五爷说什么胡话!王爷不如去各省看看,哪一省饥民少过十五万,就治我妄言之罪!除了苏杭宁略显富庶,北方老百姓家无隔宿之粮!坐在军机处,看看下头递来的折子,就以为天下熙然,男有所耕,女有所织,老有所养,幼有所抚,五爷您还是太年轻,毕竟——”

“够了!不识大体,沽名钓誉!你是想学东林党吗?”乾隆一腔兴致都被搅合了,苍白着脸,厉声打断道:“朕有比你要紧得多的事情,退下去!——等着处分旨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