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科幻灵异 > 没时间了快上车 > 第五十六章 王莽恭谦未篡时(四)

内务府七司衙门,是乾隆五年,由和亲王弘昼奏请,新设的衙门。这衙门建立的初衷,还是为了解决旗务上的问题。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

而满清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

清制,旗饷有饷银、甲米之分,各分为五等。

凡饷银,亲军、前锋、护军、领催、弓匠长、铁匠长月支银四两,马甲、弓匠、二等铁匠、炮手月支银三两,外郎、步军领催、铜匠、三等铁匠、学习炮手、鄂尔布月支银二两,步甲、养育兵月支银一两五钱,四等铁匠月支银一两,其由觉罗挑补之亲军、前锋、护军月支银五两(不列等),各按月支领。

凡甲米,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弓匠岁支米二十二石二斗,铜匠、铁匠长、二三等铁匠岁支米二十一石二斗,炮手岁支米二十六石四斗,学习炮手岁支米十七石六斗,步军领催、步甲、四等铁匠岁支米十石六斗,养育兵岁支米一石六斗,各按季支领。

旗人是没有什么自由的,按规定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骑马射箭,保卫大清皇朝。

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而旗兵的数目是有定额的。于是,老大老二也许补上缺,吃上粮钱,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赋闲。这样,一家子若有几个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来越困难。理论上来说,旗人也可以务农经商或者学门手艺,可这样又难免受人歧视。

——现代有些洗地党说什么有清一代,清政府禁止旗人从事农、工、商各业,当兵成为旗人唯一正当的职业,其实都是扯淡。

首先是务农。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的生活,从顺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八旗兵丁的份地为五晌(一晌约六亩),终清没有大的变化。

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但是根本没有持续几年,就被喝酒赌钱的旗下大爷们典押出去。后来乾隆年间也曾经改革旗务,发过数次地产,结果都是到手后更快的典出去。清初倒是有规定旗民不交产,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才取消禁令,可是早在康熙年间就名存实亡。

至于不准经商的说法,唯一的出处就是《顺治实录》顺治元年七月壬寅条——谕诸王及官民人等曰:凡我黎民,无论新旧,同属朝廷赤子。近闻有将归顺人民给与满字背帖径充役使,或给发资本令其贸易同于家人,或擅发告示占据市行与民争利亏损国税。乱政坏法莫此为甚。除已往姑不追究外,自今传谕以后宜亟改正,若仍怙势不悛定置重典,决不轻宥。其新附军民力能自赡者宜各安本业,不许投充势要甘为奴仆。如有奸棍土豪,自知积恶,畏惧有司,因而委曲钻营,结交权贵,希图掩饰前非仍欲肆志害民者,定行加等重治。如果鳏寡孤独,无计自存,许亲赴顺天府呈告,转咨户部启闻……

翻译过来,就是旗人不能把资产交给那些投在他们名下的汉民,让自己的奴才欺行霸市。“或给发资本令其贸易同于家人,或擅发告示占据市行与民争利亏损国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要么像对待自家包衣一样发给本金让他去做买卖,要么他自己随便发个假的官方指令去强占交易场所。”说到底是役使投充的问题,而不是说旗人不能做生意。更重要的是,“令其贸易同于家人”一句,更说明包衣是可以代替主人前去贸易的,就更不要提主人本人了。

《道咸同光四朝奏议》里有正黄旗满洲人武隆阿(瓜尔佳氏)在道光元年所上的《筹议八旗生计疏》。里面写道:“旗人旧例,并无农工商贾之禁。然旗人之不务农工商贾者,固由于无田地资本,更由于聚族而官,非服官即当兵,食俸食饷,享于尊贵,始则鄙之不屑为,年复一年,性成习惯。”

可见,对于旗人经商务农,朝廷本身没有成文的禁令。但是在清代前期,由于身份和八旗制度的约束,使得旗人广泛“不务农工商贾”,并且“鄙夷商贾”。

总而言之,所谓旗人不能务农经商不过是洗地党洗出来的东西,但是这个年代的旗人不去经商务农确实是常态。

因而,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八旗生计问题自康熙、雍正时业已出现,乾隆初更趋严重。康熙、雍正时曾先后赏赐银两数次,但不久即罄尽无余,于是增加兵额,扩大食饷面。雍正二年始设教养兵,后改称养育兵,给予钱米。后来乾隆年间则是屡次扩大养育兵的兵额,并试图划给田地,令旗人自食其力……最终当然都是然并卵。

然并卵归然并卵,旗人的旗饷还得照旧发。

自乾隆五年民乱四起,国库里的银子吃紧,甚至有发不出饷钱的时候——总不能停了圆明园和避暑山庄的工程吧!在军机处某些人的暗示下,户部开始大规模拖欠旗饷,后来尹继善等人甚至商议少量裁撤旗营,特别是养育兵——这等动摇根本的事情自然是不可能通过的——却也免不了削减旗饷。

这一来,下面的旗人自然不满,差点闹出群体**件。

因为这件事,之前曾经奉命整顿禁军八旗旗务的和亲王弘昼便上了一道折子,“为旗务请开内务府七司衙门折”打算整顿旗务,减轻国家财务负担。

当时乾隆见了折子,大喜之下,连夜诏和亲王入宫奏对。

和亲王表示,“开国百年,到了如今,还有比臣弟小两三辈的宗室子弟,足有两三千人。每天提着个鸟笼子串茶馆、说闲话、养狗、栽石榴树,不如给他们安排个正经差使,也好拘管。一来得些进项,二来也免生些是非。”

那么,要如何才能达成这两个目标呢?

弘昼给出了一整套方案。

首先,内务府要开这么一个七司衙门,然后设立两个分司。

第一个,唤作宗室银行,另一个,叫做奉恩基金。

这“宗室银行”,是个股份制的机构,而且顾名思义,自然是面向宗室,有资格做股东的都得是黄带子红带子。入股全凭自愿,可以不入股,想要多入,也没门。

宗室银行,入股只论爵位,由皇帝在八位********(此时清出八大********中的睿亲王一系仍未被翻案,算上雍正时期的怡亲王胤祥一脉,正好八个)择一为银行总裁。股本则是一千两银子一股。身上没有爵位的,被视作闲散宗室的,只能入一股。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可入两股。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三股。三等奉国将军,四股,依次递增。

那么,宗室银行有了钱以后要做些什么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当作银行来用。发行纸币收铸币税自然是不用想,但是放贷款和做票号还是可以做一做的。

发行钱票自不必说,这年头的豪商,尤其是晋商,哪个没有自己的票号?大额的银子运输起来确实麻烦。而要说俺大清最赚钱的生意,在鸦片流入以前,自然是有放高利贷的一箭之地。

以爱新觉罗家的名义放贷,自然不愁收不回来——真出了问题,有的是官员抢着去逼着借债人卖田卖地卖儿卖女来还钱。七司衙门的人都面子大得吓人,真出点什么事,这个到户部找自己的门生批钱粮,那个去兵部武库寻自己的奴才借兵器——都姓爱新觉罗,谁也不敢招惹。

放高利贷什么的名声自然不好听,为了名声,清廷也曾经对于这方面出台了一些规定。当然,对于民间高利贷啥的,自然是管不到。最多是皇帝屡次下旨,命令地方官规劝。至于这实际效果,可想而知。

按说,这项业务是不可能通过的,但是和亲王有他自己的理由啊。你看,民间高利贷成风,尤其是地主一般都卡着农时放贷,逼得很多人卖儿卖女。朝廷呢,没有什么管理的办法,只能屡次申斥。但是咱们可以引导啊,宗室银行铺开摊子,派出去的人到了各地以后,按照当地的利率降一部分不就成了。

你九出十三归,我们可以十出十二归;你们四分利,我们可以三分利。这样大家都来借我的钱,没人借你的,逼着你降息。这样一来,宗室银行干的就是引导社会风气,利国利民大的好事,怎么能说是放高利贷这种缺德事儿呢?

不管说这话的赵昆自己信没信,反正乾隆信了。所以宗室银行里就有了这么一项业务,放贷。至于这具体的执行吗……呵呵,这种需要地方官配合还得深入民间的行为,真以为派出去的那些姓爱新觉罗的大爷能干好?

当然,为了防止捅娄子,和亲王拟了个条陈,规定地方官有配合七司衙门的义务——总之这是教化的事情,出了问题你们也是有责任的。

而除了放贷以外,宗室银行还有票号的功能。考虑到那些交子、当十大钱之类的类似官办产物的悲惨下场,宗室银行的票号并不需要政府背书。发行的也不是纸币,而是针对商人的票号。

所谓的票号,主要是指山西商人,也就是晋商,资本中的货币经营资本形式。票号又叫票庄或汇兑庄,是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兴盛于清朝。

山西那些醋坛子们开的杂货铺都能发行自己印的钱票,爱新觉罗家难道不行?不过扩大了一些罢了。无非是自收自兑,便利商旅。尤其是那些晋商生意来往于口内外周转,自然用这个方便地道——蒙古王公发句话,口内口外只认这钱票,自然就能方便地道。

这方面的业务,当然是由和亲王亲自管理,交给专门的人才运行,防止被宗室们坏了事。

你说人才从哪里来?不独人才,连渠道都有现成的——直接把晋商找个由头抄了家就是,浮财和亲王拿走,不动产宗室分分,剩余的人才由宗室银行吸收,买卖也接过来,放进另外一项奉恩基金里。

为这事情,山西先后死了两任巡抚,七个道台,才算办妥了。当年靠着卖给后金资源的晋商们终于被终结,男的为奴女的为婢——反正满清的制度就是主子奴才那一套,这才叫做求仁得仁。

总之呢,和亲王这一连串组合拳下来,宗室银行不但建立了起来,年底的分红还不错——出一两银子的本钱,乾隆五年年底就有二两银子的分红。因此上,入股的宗室们还是很满意的,反正倒霉的不是他们。和亲王的风评,也从有名的荒唐王爷变成了大清朝第一贤王。

大伙儿都说,尹继善克扣我们的钱粮,户部的捏着钱袋子不放手,这么多年除了俸禄以外,只有和亲王光明正大的给我们送银子,只论爵位,雨露均沾!这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么大。和亲王不愧是开国以来第一贤王。因而,不少人都认为,这位王爷是配得上一顶********的。

当然,于许多低阶宗室、闲散宗室来说,这股价还是高了些。有的闲散宗室已经败家到了家徒四壁的地步,五两、十两银子都未必拿得出来,更别说什么一千两了。可是没关系,低阶宗室、闲散宗室,还有下头生活无着落的旗人,除了‘宗室银行’,七司衙门还专门开了一个一样有差事有银子的“奉恩基金”照应他们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